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崭新静海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根据《中共静海县委关于制定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我县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静海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打基础、蓄后劲、聚优势、增活力,克难攻坚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
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一三四三五”的奋斗目标,提前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和发展目标,成为静海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时期继续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8亿元,年均增长23.3%。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20美元,年均增长23.8%。
财政收入达到40.8亿元,年均增长3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5亿元,接近“十五”时期的5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15.7%。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70元,年均增长10.8%。
开放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外贸出口额累计完成29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累计完成4.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累计完成280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9倍、3.5倍和4倍。
经济结构明显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5.6∶55.4∶29.0调整为6.4∶70.1∶23.5。
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林业和林下经济成为农业主体,先后推广110项农业生产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91%。
工业主导地位加强,占经济总量的67.8%,再生资源、优质钢材、装备制造、轻工和以现代医药及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97.3%。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特色旅游、健康产业等新兴业态初具规模。
民营经济成为重要力量,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科技兴农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县级农业科技计划46项,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施了60个国家级和市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15%。
钢铁等传统产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118.3亿元,关闭和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能企业200余家,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2%。
“两城三区六园”集聚效应突显,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特色产业突出,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已成为发展循环产业,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已成为发展循环农业,打造华北地区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先导示范区。
八个乡镇工业区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补充。
城乡建设稳步推进。
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
两个新城建设全面铺开。
团泊新城开发建设提前完成“十一五”战略构想,开发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
团泊镇、子牙镇示范小城镇基本建成,静海镇、大邱庄镇作为全市第四批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正式启动。
水、电、气、热、通讯等市政设施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大交通路网体系基本覆盖全县。
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955.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全县路网长度的比重达到32%,初步形成乡镇、园区到县城30分钟快捷交通圈和以县城为中心联通市区、滨海新区、周边五县、天津港、北京的“23456”交通圈,形成“一环十二射”交通路网格局。
市容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先后整修胜利大街等10条主干道路两侧建筑物和构筑物,初步形成“一街一景”的特色。
各项改革深入开展。
坚持引联推招聘多策并用,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诚聘一批政府招商顾问、招商局长,建立园区专业招商队伍。
坚持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创新投融资体制。
在全市率先完成城投公司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运行良好,开辟政府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新通道。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机制,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创新用地管理机制,探索“征转分离”的土地征用办法,确保征地农民利益和项目用地。
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大提速,创新软环境,“三减一压”机制全面落实,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就业和再就业取得新成效。
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就业服务体系,累计新增就业3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7%以内。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9万人、8.2万人和3.1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万人和42万人。
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35所学校现代化达标和农村教学点撤并顺利完成。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7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陆续投入使用,县印刷发行协会和文化娱乐协会成立。
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
启动县医院改扩建工程,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儿健康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通过验收。
人口和计划生育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先进县达标通过市级验收。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社会局面安全稳定。
体育、民政、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档案、保密、地方志、妇女儿童、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等取得新成绩。
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走出了一条切合静海实际的发展道路,主要取决于:
一是规划先行,引领经济发展。
以规划引导发展,以规划整合资源,以规划提升优势,建立覆盖城乡、科学合理的县域规划体系。
二是项目带动,优化经济结构。
全力推进新改扩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逐步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能,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突出重点,解决瓶颈制约。
在创新中加快发展,不断探索招商引资、投融资、用地管理新机制。
四是立足实际,创新发展思路。
探索了县域发展的新思路、新招法、新经验,谱写了打造崭新静海的时代篇章。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
但是,国内外发展环境趋于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两难问题相对增多。
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开始复苏。
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再平衡进程,以能源、材料、信息与生物为核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约束明显加大。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经济社会进入新的转型期,更强调质量和持续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京津冀区域迈入同城化时代。
从我市看,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和储备的能量继续释放。
全市人均GDP将迈过一万美元门槛,经济发展进入稳定增长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各区县加快发展”的要求和外围区县“新城集聚、多点布局、特色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已经明确;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将进一步加速,在全国的引领作用加大。
发展阶段。
静海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阶段,经济发展转轨、社会进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十五”时期6个百分点。
二是投资驱动作用明显,总投资是“十五”时期的4.9倍。
三是工业主导地位明确,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十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
四是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成为农业最大增长点。
五是城市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两个新城、四个中心镇建设全面铺开。
“十二五”期间也面临着一些必须破解的问题和矛盾。
主要表现在:
综合实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大项目好项目和园区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等。
上述问题和矛盾,在“十二五”发展中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十二五”期间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方针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实施“一三四三五”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努力建设循环静海、绿色静海、健康静海、法制静海、活力静海、和谐静海,真正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静海鲜明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
改革和发展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好”,突出“快”,不断提升富民强县实力;必须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必须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探索和实践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思路、新招法、新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强大活力。
二、战略定位
静海县是天津市南部产业拓展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新增长极、体育基地,健康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城区。
三、发展目标
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龙头,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新兴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国家“城市矿产”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地位牢固确立。
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初步成型,形成循环静海。
百平方公里的林海建设效应充分显现,“六绿工程”成效明显,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网络布局基本形成,初步构建起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高水平上实现协调统一,天津林业大县、西南部绿色屏障作用更加突出。
污染防治、市容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建立。
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绿色静海。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疗服务、医药研发生产、医疗体育器械制造、运动康复、养老服务、温泉疗养等健康产业长足发展。
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形成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和健康社会协调组合的有机体,形成健康静海。
普法工作深入推进,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诉求、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依法维权、自觉尽义务成为良好社会风尚。
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管理创新显著加强,平安建设扎实推进,有效打击各类犯罪,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明显增强,满意度明显提高,形成法治静海。
功能完备、畅通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全社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全民创业创造的智慧竞相迸发。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想事干事成事的激情极大释放,形成活力静海。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消费能力大幅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显著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形成和谐静海。
——经济发展: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4%以上,达到600亿元以上。
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3%,达到13000美元。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1%,达到12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0%,达到100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38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21%,累计达到55亿美元。
直接利用外资累计达到8亿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元。
实际引进内外资1000亿元以上。
——创新能力:
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10%。
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
——城市功能:
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
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
到2015年,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比例达到90%。
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稳定达标。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8%。
——民生建设: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
每千人拥有医生达到3.5人。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全县常住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5%以内。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
四、远景展望
经过10年的改革与发展,到2020年,将我县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管理科学、服务优质、民生幸福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1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000美元。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高科技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加工物流农业初具规模;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实现集群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
城镇化体系基本建成。
新城、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三区联动”模式成功实践。
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00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第三章 战略思路和总体布局
一、战略思路
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一三四三五”的战略部署,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强力推进现代化新静海建设。
围绕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区这一总的目标;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兴县”三大战略;
深入推进“东进西联、打造中心,园区带动、三业并举,新城引领、一体推进,民生为本、强县富民”四项部署;
加快构建“两城三区六园”三层布局;
突出“修路、种树、建大棚、上项目、增收入”五件大事。
二、总体布局
依据县域总体规划和现有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两城三区六园”发展平台,加快静海新城、团泊新城生态宜居中等城市建设。
积极构建沿运河、林海园区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布局结构;以开发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骨干,镇工业区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布局结构;以唐官屯加工物流园、翰吉斯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为龙头,静海新城、团泊新城商贸圈,体育产业区为补充的现代服务业布局结构。
争创农村城市化的领航区、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充分显现产业聚集和改革创新优势,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到2015年,城市规划总用地达到250.29平方公里。
工业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35.1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69.6平方公里。
农业园区规划总用地100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3.3平方公里。
新兴服务业规划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
(一)两城
静海新城。
规划总用地40.2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0万人。
东至东外环,西至南运河,南至南宁路,北至北华路。
将建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津西南部现代制造业、物流业基地和生态宜居新城。
团泊新城。
规划总用地21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80万人。
东至津汕高速,西至津文公路、大小路、静王公路一线,南至唐津高速,北至独流减河。
将建设成为以科技研发、教育体育、创意产业、旅游度假为主的生态新城。
(二)三区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
规划控制规模135平方公里,东至京沪高速公路,南至陈大公路,西至子牙河,北至静文公路。
努力打造生态、环保、低碳、宜居的国际一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新增长极。
静海县经济开发区。
规划控制规模120平方公里,东至津文路和大小路,南至陈大公路,西至津沧高速公路,北至独流减河。
努力建成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家级产业功能区。
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
规划控制规模100平方公里,北至大清河南岸,南至静文路,西至梁台路西段和子牙河西堤,东至黑龙港河东堤。
努力打造天津市乃至全国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突出、发展模式领先、服务体系健全、农民增收明显、产品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先导示范区。
(三)六园
大邱庄工业园。
规划控制规模45平方公里,分为示范工业园区和友发工业园区两个功能分区。
其中,示范工业园区东至规划的团泊路,南至陈大公路,西至津沧高速,北至崔杨路;友发工业园区东至蔡公庄工业区规划路,南至朱家房子村北边界,西至津王支路,北至青年渠。
依托大邱庄和周边地区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产业聚集效应,努力打造中国北方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制造与研发转化基地。
静海北环工业园。
规划控制规模40平方公里,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功能分区。
其中,南区东至津沧高速公路,南至北华路,西至争光渠,北至十八排支;北区东至良徐路,南至十八排支,西至争光渠,北至二十一排支。
努力打造以国际农产品加工物流、小商品国际贸易、粮油仓储、农产品期货交割和现货交易为主的物流园区。
唐官屯加工物流园。
规划控制规模10平方公里,东至京沪高速铁路,南至马厂减河,西至津沧高速公路、津浦铁路,北至唐官屯与西翟庄镇佟庄子村交界。
努力打造一个起点高、信息化水平高,适应国际物流市场高层次需求的产业链式的加工物流区。
双塘高档五金制品产业园。
规划控制规模18平方公里,东至津沧高速公路,南至七排支,西至104国道,北至南外环。
努力打造天津市乃至京津冀重要的高档五金制品和高端自行车生产基地。
蔡公庄乐器工业园。
规划控制规模7.1平方公里,东至四党口村,西至蔡中路,北至唐王路,南至双胜渠。
重点发展乐器产业。
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集乐器研发、生产、展示、贸易、演艺、比赛、旅游、休闲、观光、教学及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乐器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和演艺中心。
滨港高新铸造工业园。
规划控制规模10平方公里,东至津淄公路,南至大庄子路,西至蔡中路,北至蔡公庄地界。
努力打造天津市及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大中型铸件和机加工生产基地。
第四章 经济建设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态体系,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一、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农业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着力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加工物流农业,全面提高农业设施化、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生态化、组织化和外向化水平,初步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24亿元。
以南运河沿岸和林海园区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到2015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万亩。
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林下经济。
到2015年林地面积达到10万亩,高档苗圃面积达到3万亩,林下食用菌面积达到4万亩。
以现代养殖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养殖业。
到2015年通过无害化认证的水产面积达到96%,养殖场全部达到无害化标准,切实提高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不低于100万亩,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5亿公斤左右。
以市场为导向,试种试养适合我县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中草药品种,重点培育药食两用中草药、天然香料、抗癌中草药、生物农药等,形成集中草药种植、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完整的食品、药品产业链。
优化生产结构。
种养业产值比例达到5∶5,积极发展林下食用菌、设施蔬菜、设施西甜瓜、设施花卉和甘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促进畜牧业、林业、养殖业跨入全市先进行列。
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扩大优质小麦、蛋白玉米、粮饲兼用玉米、高蛋白大豆、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优质粮播种面积达到80%以上;加快寿光型日光温室建设速度,设施蔬菜基地达到11万亩;抓好畜禽品种改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扩大南美白对虾、彭泽鲫、黄颡、鲈鱼等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在优势区域新增果树面积5万亩。
优化功能结构。
积极拓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服务功能,高科技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加工物流农业的比重达到80%。
优化布局结构。
主要农产品向以南运河两岸为主的蔬菜产业区、以东南部乡镇为主的枣产业区、以西北部乡镇为主的瓜类产业区、以水库周边地区为主的水产养殖产业区和以津涞路、陈大路两侧为主的林地循环经济产业区等五大优势产区集中。
提升产业化水平。
创新农业组织机构,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到“十二五”末,各类合作社达到600个,全县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90%以上。
规划建设现代农业、林下食用菌、花卉苗木、设施蔬菜、林海高科技和加工专用蔬菜等六类示范园区,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发展。
提升科技化水平。
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示范推广工程。
提升资源利用水平。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旱作节水、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技术,农田地力等级提高1-2级,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种植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0%。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可追溯制度,实行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制度,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率达到98%以上。
提升市场化水平。
建设较为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兴建和完善一批依托产地,面向全国的专业批发市场,组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营销队伍。
提升信息化水平。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系统。
提升水利化水平。
实施新建和改造重点水利工程、节水工程和水资源开发工程。
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育成化的总体目标,以完善各产业园区为着力点,走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并重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集聚发展与均衡布局相结合、全面推进与特色突出相结合、适度开发与集约利用相结合,瞄准产业高端,大力引进龙头项目,积极引进和自主研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做大做强再生资源、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装备制造、轻工、以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和光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五大支柱产业。
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全县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8亿元。
(一)做大做强五个支柱产业
再生资源。
主要依托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注重行业之间资源互补和循环利用,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合理布局、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拓宽废弃资源再利用范围,扩大再利用规模。
集中进行进口七类固体废物、废旧汽车、白色家电、塑料制品等废旧物资拆解、加工和利用。
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优先发展铜、铁、铝、塑料等精深加工,拓展和延伸园区产业链条。
开辟报废汽车拆解、废旧轮胎及橡塑再生利用、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再生材料精深加工。
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
主要依托大邱庄工业园,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