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1573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1 答案和解析.docx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1答案和解析

【最新】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用氧气急救病人

B.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C.用氮气做保护气

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2.下列美食主要为人体提供维生素的是

A.铁谢羊肉汤

B.奶油蛋糕

C.黄河鲤鱼

D.牡丹燕菜

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下列做法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A.使用一次性餐盒

B.推广电动汽车

C.露天焚烧垃圾

D.燃放烟花爆竹

4.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稀释浓硫酸

B.

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探究CO2的性质

5.铁元素、铁原子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14

B.铁离子的质子数为23

C.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

D.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

6.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银杏酸化学式为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是

A.从宏观上看:

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从微观上看:

银杏酸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

C.从类别上看:

银杏酸属于有机化合物

D.从质量上看:

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

17

7.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A.水、干冰

B.氨气、氯化氢

C.铁、金刚石

D.硫酸铜、氯化钠

8.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与澄清的石灰水属于同一类别的是

A.碳酸钠

B.酒精

C.生铁

D.生石灰

9.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1℃时,a点表示乙的不饱和溶液

C.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一定有晶体析出

D.t1℃时,将甲和乙各5g分别加入50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

10.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4

42

5

A.参加反应的a物质质量为14g

B.b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d物质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过程中b、c的质量比为8:

11

11.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共存,而且加入石蕊试液显蓝色的是

A.NaOH、CuSO4、H2SO4

B.NaCl、Na2SO4、Na2CO3

C.NaCl、Ba(NO3)2、HCl

D.NH4NO3、NaOH、Na2SO4

12.下列归纳和推理,你认为合理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单质生成

C.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和中子

D.测定溶液的pH时,如果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测定结果一定偏大

13.下列关于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B.

把布满锈迹的铁钉投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大量的水

D.

将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

14.由C5H10、C3H6O、C6H12O6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0%

B.60%

C.20%

D.15%

二、填空题

15.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碘酒中溶剂的化学式为_____。

16.水是生命之源。

(1)生活中采用_____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2)常用的净水方法有吸附、沉降、过滤、蒸馏等,其中净水程度最高的是_____。

(3)烧水壶内壁上产生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用盐酸除去,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写出一个即可)

17.铝的抗腐蚀性能较好,其原因是_____;但铝制的容器不能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因为铝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_____。

Al在高温条件下可以与Fe3O4发生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8.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画出方框内物质的微观构成图_____。

19.将一定量金属M(M是Mg、Al、Zn、Fe中的一种)放入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

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产生。

则金属M不可能是_____,(填名称);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_____;写出反应后能导致溶液质量增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20.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最新】4月5日洛阳市遮河区金属处理剂公司发生火灾,燃烧物为机油[密度约为

],消防员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请说出不用水灭火的原因_____。

(2)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和防治空气污染非常重要,请写出一条你认为可以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_____。

21.某实验小组用数字测试仪进行研究,分析4%H2O2溶液在不同酸碱度环境下分解,所得溶液溶氧量大小的变化趋势,测定结果如图。

(1)请写出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请写出该实验得到的结论_____。

三、推断题

22.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丁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则丙的化学式为_____;写出乙转化为丙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甲与丁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四、实验题

2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性质。

(1)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II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在不改变I、II装置及位置的前提下,用装置Ⅱ收集氧气,请补充操作步骤_____。

(2)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I、Ⅲ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图Ⅲ试管中装有紫色石蕊溶液,请描述试管中的实验现象_____(A为干燥管,用于防止液体倒吸)。

五、科学探究题

24.下图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1)请写出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实验结束后,请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A装置溶液中溶质的成分_____。

六、综合应用题

25.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盐酸、硫酸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_____(填化学符号)。

(2)通过如图微型实验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向滴定板中各孔依次滴加稀盐酸。

①写出点滴板中4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能证明滴板中3孔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

(3)一定质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有图所示。

判断m点溶液中溶质的成分_____。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V毫升等浓度的氢氧化钾溶液,则反应后溶液的pH_____7。

(4)除去NaCl固体中CaCl2、MgCl2、Na2SO4杂质的操作有:

①加适量的盐酸;②过滤;③依次加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④溶解;⑤蒸发结晶。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_____;加入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

(5)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氢气并测定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稀硫酸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天平示数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计算: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用氧气急救病人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误;

B、用浓硫酸做干燥剂是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用氮气做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误;

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的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2.D

【详解】

A、铁谢羊肉汤中富含蛋白质、油脂等,故A错误;

B、奶油蛋糕中富含糖类、油脂,故B错误;

C、黄河鲤鱼中富含蛋白质,故C错误;

D、牡丹燕菜中富含维生素,故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

A、使用一次性餐盒会加剧白色污染问题,不合题意;

B、推广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题意;

C、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不合题意;

D、燃放烟花爆竹既能产生噪声污染,又能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造成空气污染,不合题意。

故选B。

4.D

【解析】

A、量筒不能用作反应容器,图中操作错误,故A错误;

B、铜片上缺少红磷作对照,不能完整全面的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故B错误;

C、选取的反应物不合适,应把木炭换为红磷,故C错误;

D、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操作图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原子序数=质子数,铁元素的质子数为26,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有26=2+8+x+2,解得x=14,选项A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原子序数=质子数,铁元素的质子数为26,原子在形成离子的过程中质子数不变,铁离子的质子数为26,选项B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原子序数=质子数,铁元素的质子数为26,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选项C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选项D正确。

故选B。

6.C

【解析】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错误;B、银杏酸由分子构成的,1个银杏酸分子是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错误;C、银杏酸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正确;D、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12×22:

1×34=132:

17≠11:

17,错误。

故选C。

点睛:

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7.D

【详解】

A、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

B、氨气、氯化氢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别是由氨分子、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

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错误;

D、硫酸铜、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硫酸铜、氯化钠分别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A、碳酸钠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A错误;

B、酒精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A错误;

C、生铁是铁的合金,与澄清的石灰水一样,都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点位于曲线乙的下方,表示乙的不饱和溶液,正确;C、甲溶液是否饱和没有确定。

若甲溶液饱和,从t2℃降温到t1℃,一定有晶体析出;若甲溶液不饱和,从t2℃降温到t1℃,不一定有晶体析出,选项错误;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15g。

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15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7.5g。

故将甲和乙各5g分别加入50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正确。

故选C。

【点睛】

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是解题关键。

10.D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20g+20g+20g+5g-4g-42g-5=14g;a反应前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b反应前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c在反应前后质量增加是生成物,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参加反应的a物质质量为20g-14g=6g,故A错误;

B、a、b两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c在反应前后质量增加是生成物,所以b物质不一是化合物,故B错误;

C、d物质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C错误;

D、该反应过程中b、c的质量比为(20-4)g:

(20-14)g=6g:

22g=8:

11,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1.B

【详解】

A、NaOH、CuSO4、H2SO4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分别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钠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NaCl、Na2SO4、Na2CO3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大量共存,且Na2CO3溶液显碱性,加入石蕊显蓝色,故B正确;

C、NaCl、Ba(NO3)2、HCl这三种物质可以共存,但是盐酸显酸性,不能使石蕊变蓝色,故C错误;

D、NH4NO3、NaOH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氨气、水和硝酸钠,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形成的溶液是使酚酞显红色的碱性溶液。

12.B

【解析】

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错误;B、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单质参加,因为复分解反应中的物质都是化合物,正确;C、原子核中不一定含有中子,例如氢原子不含有中子,错误;D、测定溶液的pH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后,测定结果不一定偏大,若是碱性溶液,则会使结果偏小,,中性溶液,测定结果不变,错误。

故选B。

点睛:

逻辑推理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应提倡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但应注意推理的合理性、正确性。

解决这类题可从找反例入手。

13.B

【详解】

A、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可自由移动的离子不断减少,导电性不断减弱,加入稀硫酸前,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不是0,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A错误;

B、把布满锈迹的铁钉投入到过量的稀疏酸中,稀硫酸先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后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结束后氢气的质量不再增加,图像与事实相符,故B正确;

C、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碱性减弱,pH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小于7,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C错误;

D、将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溶解度不变,因此质量分数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4.A

【详解】

根据C5H10、C3H6O、C6H12O6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发现三种物质中C、H原子的个数比=1:

2,则C、H元素质量比都为12:

(1×2)=6:

1,因此混合物中C、H元素的质量比也为6:

1;根据混合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即混合物中C、H元素的质量分数和=1-30%=70%;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A。

【点睛】

发现三种物质中C、H元素质量比相等是解决本问题的技巧与关键,此类问题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往往有一定的特殊关系。

15.NC2H5OH(或C2H6O)

【详解】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其元素符号为N;碘酒中溶剂是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或C2H6O)。

16.煮沸蒸馏CaCO3+2HCl=CaCl2+H2O+CO2↑或Mg(OH)2+2HCl=MgCl2+2H2O

【详解】

(1)天然水煮沸时,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水的硬度降低。

生活中采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2)常用的净水方法有吸附、沉降、过滤、蒸馏等,蒸馏能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其中净水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3)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Mg(OH)2+2HCl=MgCl2+2H2O

17.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形成致密而结实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H28Al+3Fe3O4

4Al2O3+9Fe

【详解】

铝的抗腐蚀性能较好,其原因是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形成致密而结实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知,反应前的铝原子、钠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分别为:

2、2、4、6,反应后的铝原子、钠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分别为:

2、2、4、0和3X,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3X中有6个氢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H2。

AI在高温条件下可以与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Al+3Fe3O4

4Al2O3+9Fe。

18.CO2+4H2

2H2O+CH4

【详解】

由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水和甲烷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再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方框中的物质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4H2

2H2O+CH4;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方框内物质的微观构成图:

19.铁(Fe)铜和银Zn+Cu(NO3)2=Cu+Zn(NO3)2

【详解】

将一定量的金属M(M是Mg、Al,Zn,Fe中的一种)粉末放入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金属M的活动性大于铜大于银,金属M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待硝酸银溶液完全反应后,金属M再与硝酸铜溶液反应。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说明滤液中不含硝酸铜溶液,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产生,说明不含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不含硝酸银溶液。

金属M不可能是不可能铁(Fe);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铜和银。

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生成硝酸镁和银,化学方程式为:

Mg+2AgNO3=2Ag+Mg(NO3)2,每24份质量的镁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反应溶液的质量减小,同理镁与硝酸铜、铝与硝酸银、硝酸铜,锌与硝酸银反应后溶液质量都减小,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Cu(NO3)2=Cu+Zn(NO3)2,每65份质量的锌生成64份质量的铜,反应溶液的质量增加。

20.机油与水互不相溶,且机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机油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合理即可)

【详解】

(1)机油与水互不相溶,且机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机油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因此不能用水来灭火;故填:

机油与水互不相溶,且机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机油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

(2)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均可以使燃料充分燃烧;故填:

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合理即可)。

21.2H2O2=2H2O+O2↑在常温下,当pH在8-12之间时,随着pH的增大,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pH为10-11中间时,溶氧量达到最大值

【详解】

(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2)由pH对2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图,在常温下,当pH在8-12之间时,随着pH的增大,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pH为10-11中间时,溶氧量达到最大值。

22.CO2复分解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分析】

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甲可能是碳酸钠;丁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丁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会与甲反应,所以甲是碳酸钠,丙会与丁(氢氧化钙)反应,会转化成甲(碳酸钠),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丙是二氧化碳,乙会与甲(碳酸钠)反应,会转化成转化成丙(二氧化碳),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乙可以是盐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丙的化学式为CO2,乙转化为丙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是:

复分解反应,甲与丁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23.氢气应该在装置Ⅱ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紫色变红色

【详解】

(1)实验室制取氢气是用锌与稀硫酸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可选用装置I,作为发生装置,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可用装置II为收集装置。

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II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是氢气;在不改变1、Ⅱ装置及位置的前提下,用装置Ⅱ收集氧气,应该在装置Ⅱ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当打开K2、关闭K1时,时,利用1、Ⅲ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图Ⅲ试管中装有紫色石蕊溶液,试管中的实验现象:

紫色变红色。

24.3CO+Fe2O3

2Fe+3CO2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碳酸钠,再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若变红色,说明其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详解】

(1)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

(2)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能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A的溶液中溶质的种类有两种情况,①是只有碳酸钠,②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检验时可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碳酸钠,再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若变红色,说明其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25.H+Fe2O3+6HCl=2FeCl3+3H2O红色消失HCl和NaCl<④③②①⑤除去氯化钙和氯化钡(过量)9.8%

【详解】

(1)酸都是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H+,所以盐酸、硫酸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H+;

(2)通过如图1微型实验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向滴定板中各孔依次滴加稀盐酸。

①点滴板中4孔中反应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②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是红色的,而加入盐酸后,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钙和水,中性的物质不能使酚酞变色,所以能证明滴板中3孔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红色消失;

(3)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根据图示可知,该实验是碱溶液加入到酸溶液中,m点pH小于7,为酸性,所以溶液中溶质的成分HCl和NaCl;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V毫升等浓度的氢氧化钾溶液。

设碱的质量均为mg,氢氧化钠消耗的HCl质量为x,氢氧化钾消耗的HCl质量为y。

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