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1494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docx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3

专题综合训练(十三)

【题组一:

题型对点练】

1.(2014·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年级联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淮上有怀

姚 鼐

吴钩结客佩秋霜①,临别燕②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注】 ①秋霜,这里用来形容吴钩的锋利雪亮。

②燕,通“宴”。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该题是对诗歌形象的概括,要把握所叙之事,所在的地点,人物和场面等要素。

【答案】 在淮水之滨,诗人和一位具有豪侠之风的朋友宴饮辞别的画面。

(2)诗歌的后两句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首先要分清写了哪些景,一是草,一是水;其次要品味景物中包含的情感,注意“孤棹”“茫茫”所暗示的情感倾向。

【答案】 ①友人乘船远去,两岸绿草茵茵,绵延远方,只余淮河水色茫茫,诗人空自伫立凝望。

②惜别之意和孤寂之感自然寓于景中。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

周邦彦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

桥上酸风射眸子。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

不恋单衾再三起。

有谁知,为萧娘①书一纸?

【注】 ①萧娘:

对所爱女子的泛称。

杨臣源《崔娘》诗: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1)词的上阕中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找出诗中的表达意象的关键词,抓住特征概括为“描写……画面”的形式;意境的概括要能表现出诗歌给读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 上阕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树叶飘落、夕阳西下、水浪轻卷,秋江千里的图景。

营造了一种悲秋离愁(或沉郁、浓重的离恨愁情,或愁长千里之遥,心萦千里之外等)的孤寂与幽冷的意境。

(2)结合全词,列举词中主人公的两个反常举动。

词的下阕中,主人公“不恋单衾再三起”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应联系全诗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结合诗句“立多时”“不恋单衾再三起”“为萧娘书一纸”及备注分析。

【答案】 反常举动:

立多时,再三起。

原因是:

为萧娘书一纸。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分析诗中暗示的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先要找出哪几句诗句能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句的“乾坤窃禄人”是指当时天下有很多窃取俸禄却不做事的人,第四句的“世情奈值不容真”是说当时社会容不下说真话的人。

从这两句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答案】 天下庸俗的官吏、腐朽的统治阶级窃取俸禄;世间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容纳不了敢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赏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细读诗句可以发现,第一联的“酒瓮琴书”“乐于贫”,写出诗人借酒寄愁的孤寂,却能安贫乐道。

第二联的宁做“闲吟客”,不做“窃禄人”,写出诗人不做碌碌无为者,而甘守情操的高贵品性;第三联的“未能忘救物”,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执着之心;第四联的“平生肺腑无言处”,写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答案】 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充满着在昏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潼关①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②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注】 ①这首诗为汪元量送南宋被俘的皇帝到甘州出家后,返回大都,路过潼关时所作。

②邮亭:

古时的驿站。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诗歌前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领会题干的意图。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意味着首先要明确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关系,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前两联……思想情感”意在说明要答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然后做出分析,将两者联系起来。

作答时,找出“蔽日乌云”“绿芜”黄叶“这些景物,分析其特点,然后再抓住”拨不开”“昏昏”“径路人千里”“邮亭酒一杯”这些折射诗人情感的抒情句进行赏析即可。

【答案】 借景抒情。

抒发了诗人压抑、凄楚、伤感的离别之情。

乌云蔽日写出了天地的阴沉昏暗,绿芜和黄叶写出了杂草丛生、叶已枯黄的萧条衰败之景,同时通过“拨不开”“昏昏勒马”“人千里”“酒一杯”等抒情之笔写出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2)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联刻画了诗歌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题干很明确,就是对最后两联所刻画的诗人形象做出解读。

五六两句“空垂”“悲”和“愁”“莫上”,情感鲜明,倾向明朗;七八两句的“塞外秋风”和“大漠天寒”也比较明显,只是“鬼哭哀”稍有隐晦,不过鬼都哀伤何况人呢。

其实,对诗句做出解读,不难捕捉到诗人的形象。

【答案】 刻画了一位报国无门、对南宋国君出家在外深表担忧的诗人形象。

五六句说的是大势已去,难尽忠心,只剩一点眼泪而已;思乡之情很浓,不敢登乡台去远望。

七八句说的是塞外秋风吹天寒,看不到也照顾不了沙漠那边凄凉的山寺中出家的南宋国君,沙场上的鬼也不禁哀哭。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

(1)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从两个方面鉴赏人物形象,一是诗人夜不能寐,中夜起身,见到月下的清冷景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寂;二是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此时诗人被贬永州之时所作,进一步理解诗人写此诗的遭遇和心境。

【答案】 诗人半夜听到了露水滴落声,说明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开门远望,见四周空旷寂静,心中更加寂寞,倚门独立至天明。

从诗中,我们看到一个谪居后心忧怀悒、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2)赏析第三联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三联写声音,一为泉声,一为鸟声。

泉声是“远逾响”,鸟声是“时一喧”。

可知声音不是嘈杂的连续的,而是断续的悠远的,这就更加衬托了四周的宁静。

诗人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声衬静。

这一联又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入情感,凸现了诗人的心境。

【答案】 第三联用反衬手法写夜的静谧:

泉声远愈响,鸟声时而鸣,更衬出四周的空旷寂静。

此联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中融入了诗人寂寞的心境,使全诗意境更加深远。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 灺(xiè):

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本诗开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先写了唐叔良的居住环境,烘托出一个隐士形象,然后写了他生活的细节“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行医济世,读书消遣,表现出他与世无争的高洁品行,最后又用诗人自己的口来称赞他,再次突出他的淡泊闲散。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在溪居的闲散淡泊的世外隐士的形象。

首联通过唐叔良精致、开阔的居所来反映其隐士的身份,颔联居中所望之景反映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颈联写唐氏行医济世、诗书自遣的隐居生活,尾联赞颂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屡见功力,请分析这两个词语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类题目答题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

犹,仍然;已,已经。

东边落下了一场阵雨,仍然能看到西边村落那边的落日。

秋水中映照出稀疏的林木,树叶渐落,原来秋风已经吹起了,主人公却似乎刚刚发现,体现出人物闲散的个性。

【答案】 “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唯溪居上有“片雨”,表现了心态的平和、内心的闲适。

“已”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已到,树木凋零。

这些措辞写来声色不露、从容不迫,不做有意强调,但亦可体现诗中人物闲散的个性。

【题组二:

题型拓展练】

7.(2014·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 ①沈:

同“沉”。

②绿蚁:

一种美酒。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试题明确要求分析词中梅花的形象。

解答时,首先要依据词的内容概述梅花的形象特点,突出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特点,然后联系上下片分析,上片抓住“玉洁冰清”,下片抓住“美丽高洁”分析。

【答案】 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

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试题明确要求举例赏析两种“修辞手法”,这首词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三种修辞手法,只要选取其中两种举例赏析即可,针对性强,表述答案的语言简洁明确。

【答案】 ①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

②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剔透,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美丽可爱。

③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8.(2014·江淮十校协作体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发竹下①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 ①竹下:

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②吹:

通“炊”。

(1)本诗颈联有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试比较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明确两诗的写作背景,范诗写的是范成大早晨从安徽休宁的黄竹岭动身的情景;而王诗则是王维出使塞上时的所见。

然后,再结合语境,可以得出范诗的“直”“弯”分别写的是在皖南地区所见的炊烟和溪水,这就勾画出皖南风景林深溪秀的特点;而王诗的“直”“圆”分别写的是在大漠中所见的孤烟和落日,这就突出塞外风景苍凉雄浑的特点。

【答案】 范诗借“直”“弯”二字勾画出皖南风景林深溪秀的特点,而王诗以“直”“圆”二字突出了塞外风景的苍凉雄浑。

(2)前人论诗有“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据此赏析本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喜悦乐观之情,而这种喜悦之情又是通过景物“薄雾”“重山”“炊烟”“树丛”“溪水”等意象表现出来的,这些意象在一起就绘制出一幅宁静优美山村图,所以诗人才会感觉到那些禽鸟的鸣叫都那么有情,让作者顿感心情愉悦。

【答案】 诗人把主观情思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

诗歌选取轻雾、重山、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清秋黎明朦胧宁静而又生动活泼的山村美景图,寄寓了诗人晨初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9.(2014·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泊钱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已经明确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第二联,也就是第二联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第二联的“景”很有特征,全是名词性意象,其中的“孤灯”与“一雁”最能表达作者的情,那就是漂泊在外的乡愁,而这种乡愁又是通过景来表达的。

【答案】 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

“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2)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的“愁”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里的“愁”的核心是“乡愁”,但从全诗来看,又可以细加分析,前两联写作者因为漂泊而感到孤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船在何处停泊,也就是写作者的漂泊之愁;颈联写归乡不得而成“乡梦”,写“离别”之心的沉重,也就是写思乡之愁;尾联写作者排解自己的愁,因此“问”“微吟”,欲“寄”“短愁”,也就是深陷愁思的苦痛。

【答案】 一愁羁旅途中,漂泊孤苦,孤独悲凉,从“日已暮”“何处可维舟”“孤灯”“一雁”可以看出;二愁背井离乡,欲归不得,思念家乡,从“离心”“乡梦”可以看出;三愁各般愁绪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剪不断,理还乱”的苦痛之情,从“问”“微吟”“寄”可以看出。

10.(2014·皖西七校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合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 ①断肠:

销魂。

(1)这两首诗第一句都突出了春柳的特征,两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重点关注诗中刻画柳树的关键词语,弄清楚第一句中柳树的特征。

贺诗中“碧玉”表现柳树的晶莹剔透,李诗中“逐”“拂”表现柳枝在追逐东风婀娜多姿的特征。

【答案】 贺诗侧重突出柳叶晶莹剔透,精致美丽。

李诗侧重突出柳枝婀娜多姿,充满生机。

(2)两首诗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查的是修辞手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纵观全诗,贺诗中“碧玉”“绿丝绦”“似剪刀”是比喻的修辞,李诗中把“东风”和“清秋日”中的柳树作对比来刻画柳树的姿态。

【答案】 贺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春风比作剪刀,形象贴切,鲜明生动,抒发了诗人对春柳的无限赞美之情。

李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春日之柳的繁盛和秋日之柳的凋零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悲叹之情。

或:

李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枝逐东风、拂舞筵,形象生动,明艳可爱。

11(2014·安庆市城区六校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 菰黍、昌歜,席间食品。

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写作重点是十三楼,而在上片的末尾写到古扬州,这应该是衬托或对比的手法,因为词人的目的在于突出十三楼。

作为一首赏游词,从词句中很容易看出词人的游兴很浓,心情也是很愉悦。

【答案】 用意:

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

心情:

游兴之浓、游赏之乐。

(2)下片末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声音是看不见的,但词人通过一个“绕”字,就能让人感觉到声音的形,化无形为有形,歌声的动态美感就出来了,通过写“晚云留”更能烘托出歌声的美妙。

所以从手法上,重点分析的就是赋声以形及侧面烘托。

【答案】 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

12.(2014·宣城市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新春感事

[明]王稚登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

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

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

【注】 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