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1208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docx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处其厚不居其薄第三章德行智慧处其厚不居其薄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①。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②,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④。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⑤,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⑥。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⑦。

故去彼取此⑧。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上德不以自己道德高尚,实际上是有德。

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

上德无为而随顺自然,并不是为了实现什么。

下德即使无为,却把无为当作某种目的的手段。

具有大仁爱的人,爱人而不抱任何目的;而具有大正义的人,行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具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如果没有人回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

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不足,其实是祸乱的开始。

所谓人的先见预谋,不过华而不实,去道甚远,正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注释①“上德不德”四句,老子书中,道之体现为德。

道是客观的存在,自然的法则,德指人之体道者。

“上德”为最高的德,不自以为德,故有德。

②“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最高政治原则,即任其自然。

③老子将人(实际是统治者)的修养行为分为五个层次:

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

上德“无为”,下德,上仁,上义。

上礼皆“为之”。

析而言之: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任其自然,具有绝对的自由。

“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为之而有所不为,有自己可以控制的自由。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以,因也,凭借。

无所因而为之,为之而不受客观限制。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有所因而为之,为之而且受客观控制。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为之而且强使他人为之。

④“失道而后德”四句实与上五个层次相应;不失道者。

上德也(文中没有出现,类推可得);失道而后德,实即失道而后下德;失德而后仁者,上仁也;失仁而后义者,上义也;失义而后礼者,上礼也。

⑤薄,浇薄。

上礼于五个层次中为最下,强力而为,忠信浇薄而为祸乱之首。

⑥前识者,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者,即“自是”者。

华,虚华。

⑦二句谓,大丈夫立身处世,当处于淳厚不处于浇薄,处于朴实不处于虚华。

⑧去彼,去其薄,去其华。

取此,取其厚,取其实。

解析老子认为,具有最大德性的人,根本就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所以在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

也就是说,大道无言无名,大德也同样无言无名。

一旦有名,那就进入了后天的分别之中。

而具有分别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道德,做什么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

这样一来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失去了真正的道德。

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上德”,它不同于德政。

老子批评德政不顾客观的实际情况,仅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

老子讲的“上德”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志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

但“下德”的人是有以为的无为,抱着功利的目的,凭着主观意志办事。

“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

“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

仁已经是有为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的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

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次短暂的出现,犹如大自然中的过客来去匆匆,在大自然中连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

所以,所有的生命都只有当下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原始的或终极的纪念意义。

我们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而叹息,可叹息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它只会空耗我们的生命,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应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有思想和意志,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正因为有了区别对待,我们才会存在道德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是无需形式的。

我们在参透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自己做一个觉悟的人。

故事宋濂诚实谨慎明代的宋濂性情诚实谨慎,久做内廷的官员可是从没有搬弄过别人的是非。

他在自己住的门上,题了“温树”二字。

来访的客人如问起宫廷中议论的事,即指着门上字让他们看,避而不答。

有次宋濂在家陪客人饮酒,明太祖便秘密派人侦察情况。

次日,当面问宋濂,昨日饮酒没有?

坐中客人都有谁?

吃些什么饭菜。

宋濂全部照实回答。

太祖满意地说:

“果然是这样,爱卿没有欺骗我。

”太祖召见问宋濂群臣的好坏,宋濂只举其中优秀的说:

“优秀的大臣与我友好往来,我有所了解;不优秀的,没有接触,所以不了解。

”主事茹太素奏上万言书,指陈时务,触怒了明太祖,问朝廷大臣们的意见。

有的迎合皇帝落井下石批评万言书说:

“这是不尊敬朝廷,诽谤诬告,无法无天。

”皇帝问到宋濂时,他却回答说:

“他茹太素出言无忌,不过是忠于皇上罢了。

皇上正想广开言路,怎好苛求问罪呢?

”随后,太祖冷静下来,仔细看了他的万言书,便发现有不少值得采纳的东西。

于是召集全部朝中大臣,对那些看风驶舵,说过茹太素坏话的进行质问、责备,对宋濂说:

“如果没有你,我几乎枉加固于敢讲话的人。

”于是,太祖在朝廷当众表扬他说:

“我听说最卓越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其次是君子。

宋景濂侍奉我十九年,从来没有讲过一句假话,讥诮过一个人的短处,始终无二,不仅堪称为君子,而且可以说是贤人了。

”每次非正式场合见面,总要命人为他设坐侍茶,每天早晨必定令宋濂陪着进膳,反复咨询商讨问题,往往直到晚上才结束。

诚实的可贵“一个人有两样东西谁也拿不走,一个是知识,一个是信誉。

我只要求你做一个正直的公民。

不论你将来是贫或富,也不论你将来职位高低,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你就是我的好儿子。

”这是著名企业联想集团原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小时候接受的父亲的教诲。

此后,无论做什么事情,柳传志都以诚信为先,以真诚为首。

联想的成功,与领导者诚实做人、诚信待人是分不开的,他们以自己的诚实获得了银行、员工、投资者、消费者的信任。

柳传志带着父亲“正直做人”的教诲,成长、创业,并使这句话成为联想人的精神圭臬。

1997年,香港联想因为库存积压造成19亿港元的亏损,这在当时是个相当大的数字。

在危急的时候,联想的领导层竟然首先告诉银行亏损的消息,然后再申请贷款。

一般人认为,先借钱再通知银行亏损状况或者干脆不通知银行会比较容易借到钱。

但是联想集团宁愿付出代价也不愿失去银行的信任。

此举果然赢得银行的信任,并再次贷到了款。

如果不是联想长期守信用,这件事根本就做不成。

诚实是人性中第一美德,是对本心的守护。

曾国藩说:

“勤能医治懒惰,慎能医治骄傲。

”在这两个字的前面,必须有个诚来立足根本。

立志要把这事懂得透彻,辨得明白,专心诚意去做,就是坚于磐石的难事也能做到,鬼神也会避让,这就在于自己的诚意了。

除尽自己的私心,对待什么事都能推心置腹,让人们都明白无疑,这是待人接物的诚实。

以诚字为根本,以勤字为实用,大概可以免除罪过吧。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重积德则无不克重积德则无不克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①。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②。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③。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译文治理人事,侍奉上天,最重要的是收敛、爱惜。

只有收敛,可说成是早做准备。

早做准备,即所谓厚积恩德。

厚积恩德,则无往而不克。

无往而不克,则力量无限。

力量无限,就可以治理国家了。

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

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生命长存的道理。

注释①治人,治理人民。

事天,对待自然。

啬,深藏厚蓄,不炫耀示人。

②早服,即早服于道。

重积德,厚积德,深积德。

无不克,无往而不胜。

极,尽。

有,治。

母,本。

六句谓,唯有深藏厚蓄,可谓早服于道,早服于道就是深厚积德,深厚积德则无往不胜,无往不胜则力量不可穷尽,力量不可穷尽就可以治理国家;治国有此根本,乃可以长久。

③柢,主根,树基;视,明。

解析“无为”、“不争”、“无欲无求”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如何克服人类本身的欲望,老子提出了“啬”的观念,何谓“啬”,就是爱惜和保养,也可理解为节俭。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也就是治理人民的意思,事天就是保养精气、养护身心,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统治者在治理百姓和爱护自己身心的过程中要懂得节俭之道,就是要“吝啬”。

“啬”字在古代是一个职位的名臣,不是一个贬义词。

“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就是及早服从、及早从事的意思。

整句话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有懂得节俭,才能利人而不害人,服从自然之道理。

一个统治者要懂节俭,早作打算,积蓄粮食。

老子在此告诫统治者要节财、爱惜民力,不扰民,无为而治。

老子紧接着提出“早服谓之重积德”。

君主的德行就是领导国家,领导国家的关键就是保证人民衣食无忧,这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

素来“民以食为天”,只有人民衣食无忧,才不会惹事生非。

除了民心安定之外,还牵涉到战争的成败,在战争中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可见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所以统治者要懂得积蓄粮食是稳定国家的基础。

作为君主应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对各种事变应有预见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预测及时筹划出应对的策略。

而国家的粮食筹备是否充足,则是检验一个君主德行的重要指标。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老子在此强调积累德行所能达到的境界。

“无不克”就是能克服一切、战胜一切的意思。

一个国家物质储备富足,人民安定团结,领导者又精于筹划、目光长远,这个国家自然战无不克。

这里的战无不克,并非专指战争,还指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不克,他必然高深莫测,人们根本无法揣摸他的深度和极限。

“有国之母”即雌性,喻指生育万物的大道,也可喻指事物的根本,意思是有了国家作为立身的根本,也就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存。

故事张良拜师张良年轻时,为韩国报仇,觅得一使大铁椎的壮士,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其副车。

因此受到搜捕,便逃往下邳躲藏。

张良从容漫步游逛,走到下邳城外的一座桥上,有个老头,身着短衣,走到张良跟前,仿佛故意把他的鞋子掉落桥下,回头看着张良说:

“小子,下去替我把鞋捡回来。

”张良非常生气,想揍他,看在他年老,才强忍心头怒火,下桥捡回鞋子。

老头说:

“把鞋给我穿上。

”张良既已替他捡回鞋子,便索性长跪下来给他穿鞋。

老头大模大样地伸足让他穿好。

只笑一笑,径自走了。

张良对他的态度大为惊异,不禁以目送他。

老头离去约一里路,又走回来,说:

“小子还值得我教导。

五天后天亮时刻,到这儿来和我见面。

”张良对此很感奇怪,便恭敬地跪下来说:

“好。

”五日后天亮时,张良前去赴约。

老头已经先到了,他生气地对张良说:

“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呢?

”转身离去,说:

“五天后早晨再来相会。

”五日后鸡叫时刻,张良前去。

老头又先到了,又生气地对张良说:

“怎么又迟到了?

”转身离去,说:

“五日后见面,你再早些来吧。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便去。

等了一会,老头才来,他高兴地对张良说:

“应该这样!

”拿出一部书给张良说:

“读了这部书便可以当皇帝的老师了。

十年后功成名就,十三年后小子来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啊。

”说完就走了。

天亮后张良看他送的那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对此很感惊异,便经常学习研究此书,最后从书中悟出真理,辅佐刘邦做了皇帝。

傲慢的富翁有这样一位富翁,过去曾经贫穷,后来白手起家;他是个自力更生的人,他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

但是,他比较傲慢,对于那些管理升降机、高吊在行人道上擦窗户以及烧锅炉的人,根本不屑一顾。

在过圣诞节的时候,也不会给那些人一只火鸡,或一点小费。

在这位富翁工作的大厦有一位打扫楼梯和大厅的穷妇人,他常常从她身边经过,但从来没仔细看过她一眼,他的头向来抬得很高,心里想的尽是怎样赚更多的钱。

有一天他从办公室出来,要走下楼梯。

清洁女工正站在楼梯中央,仔细检查楼梯是否干净。

在最上面的一级阶梯有一处地方被水弄湿了,而且放着一大块肥皂,富翁正巧踩在上面。

一刹那间他跌坐在楼梯的最上一级,却没有停止在那里,而是开始往下滑,每滑一级,楼梯便发出如同打鼓般的一声闷响。

清洁女工礼貌地站在一旁,任他往下滑。

从那天起,他开始注意那位清洁女工,带着慎重的态度从她身旁走过。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原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②。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③。

《道德经五十八章》译文灾祸伴随着幸福,幸福埋伏着灾祸。

谁知道最后会是什么?

难道就没有正了吗?

正转化为邪,善转化为恶。

人们对此迷惑由来已久。

因此,圣人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棱角却不划伤人,正直却不恣肆,光明却不显耀。

注释①倚,依也。

伏,藏。

句中二字实同义,都有依存藏伏之义。

极,极限,究竟。

②正、善,指正常情况,平顺状态。

奇、妖,指变异情况,祸殃状况。

③割,切割。

廉,棱角。

刿,伤。

耀,照。

四句谓,是以圣人方而不锋利如割,廉而不尖利可刺,直而不伸,光而不照。

方,廉。

直,光都是以物性喻人的品性,不能直接讲成人的品性;尤不宜一半用物性解释,一半用人的品性解释。

解析老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灾难和幸福相依相随,谁也无法脱离谁而单独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任何的幸福背后总是潜伏着灾祸,但灾害并不是永远存在,灾难的反面就是幸福,所以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灾难和幸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担惊受怕时刻伴随着人们,所以老子将人民的不幸归结为社会的变迁。

在阶级出现之前,人们过着平等没有压迫的日子,自从阶级出现后,人们就有了压迫。

正是这种压迫使人民的心智大开,他们利用自己聪明才智制造了层出不穷的新奇器物。

老子认为正是这些古怪的事物,使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也变得光怪陆离。

思想的古怪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偏离轨道,与大自然越来越脱节,其表现就是人们恣意毁坏森林、植被;任意宰杀动物,大肆污染环境等。

这种狂妄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在危害我们自己,其结果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最后我们不得不葬送自己的躯体。

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变得荒芜一片。

在混乱的战争风云中,人们的私欲极度膨胀,不但牵涉到对名利的争夺,也直接涉及对财物的疯狂占有。

人们欲望的无止境,决定了人们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而占有的财物,也时时面临被人夺走的风险,财富的得失成了人们衡量幸福的标准,这种所谓的幸福严重偏离了生命的轨道,人们对福和祸的测定变得麻木和没有指向。

老子针对人们在福和祸面前的迷失,发出了善意的提醒: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由此可见,福和祸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为福而极乐或为祸而极悲都是不明智的,聪明的做法是不为好事大喜也不为坏事大悲,一切得失顺其自然,才能过得开心快乐。

故事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

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

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多注意身体。

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

“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

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

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来。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

“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

“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

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

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

“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

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应征人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

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惟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他的炮打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会战后期,炮火成了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德军依靠其多年储备的众多大口径火炮在战场上占得上风,而法军战备不足、炮火虚弱处于劣势。

1916年4月的一天,位于马斯河上游的法军某炮兵阵地弹药所剩无几,炮兵伤亡严重。

结果指挥官只好起用一批毫无开炮经验的后勤人员临时上阵。

其中有位年轻的下士因为对开炮怀有与生俱来的恐惧,在没有瞄准的情况下,手忙脚乱中将一发炮弹打了出去。

炮弹一出膛,这位下士就失声叫道:

“我的炮弹打偏了!

”这发炮弹偏得太离谱了,德军阵地在东北方向,而炮弹飞向了西北方向。

在弹药将尽之际,这种行为绝对是无法原谅的。

指挥官气急败坏地向下士冲过来,准备狠狠教训他一顿。

这时,只听见炮弹飞去的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接着是巨大的连环爆炸声,爆炸前后大约持续30分钟。

所有的人都愣在那里。

包括年轻的下士和指挥官,他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下士打偏的炮弹鬼使神差地偏到了斯潘库尔森林中一座重要的德军秘密弹药补给基地。

它成功地穿过狭窄的通风口直捣弹药库,引爆了基地所储备的全部弹药。

这发炮弹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爆炸,德军60多万发大口径炮弹和其他数十吨弹药包括臭弹都报销得一干二净,于是,德军阵地上无数门大炮成了一堆堆废铁。

开始还焦头烂额的法军元帅贝当喜出望外,抓住时机大举反攻丧失了炮火支援的德军阵地。

于是,凡尔登会战以能征善战的德军失败而载人史册,并进而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结局。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事情看起来失败了,不要忙着去沮丧,它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成功。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

此两者,或利或害②。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NB343然而善谋③。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④。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译文有勇气自恃果敢而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而不妄为的,得活。

这两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

因此圣人也觉得为难。

天的大道是,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而善于应验,不召唤而让他自己到来,无思无虑却善于谋划。

天的道,如同大网一般,虽有稀疏,却从不漏失。

注释①敢,断然行动,有为。

杀,死。

不敢,无为。

勇于有为则死,勇于无为则活。

②或利或害,犹一利一害。

利,谓勇于不敢则活;害,谓勇于敢则杀。

③天之道,自然的法则。

不争而善胜,不争斗而善于取胜,即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言而善应,不言语而得到好的效果,即二章之“行不言之教”。

不召而自来,不用召唤而自动来归。

④天网,喻天道自然。

恢恢,宽大之貌。

自然之网宏伟无边,稀疏而无所漏失。

解析“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整句话的大意是勇敢到无所不敢为时,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勇敢到有所顾忌时就能保全性命。

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真正的勇敢是敢为而又有所不敢为,而不是恣意妄为、胆大包天。

老子认为,勇敢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一旦超过了这一限度就会转向反面,就不能称其为勇敢,只能称作鲁莽。

鲁莽是一种性格缺陷,在今天看来,鲁莽不可能遭到杀身之祸,但却可能导致做事失败。

老子又说“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同样是勇,程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老子一贯主张自然无为之道。

重柔弱不重强悍妄为。

我们都知道自然之道是不可违逆的,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勇于敢”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举动,所以老子认为会招致杀身之祸。

与此相反,“勇于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所以就能保全性命。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

”老子说自然的法则是不交战而善于取胜,不发言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却善于计谋。

主要是说顺应自然,不争不夺却能赢得归顺和爱戴,不战而征服万物。

故事官印失而复得裴度在中书省做中书令时,一天,身边的随从悄悄告诉他,他的官印不见了。

做官丢了印,这可是大事。

当时裴度正在举办酒宴,他听了不动声色,只是告诉随从们切勿声张。

酒宴仍在进行,裴度谈笑风生,频频举杯向大家劝酒。

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喝得尽兴。

宴会一直进行到半夜,这时随从又来报告说,印仍在原来的地方。

裴度仍然不动声色,照样饮酒。

事后有人问裴度,出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着急,还继续饮酒,裴度笑了,抚须说道:

“偷取官印能有何用?

无非是手下的官吏们私下盖印书卷。

缓一缓,他们用完了,自然会放回老地方。

你一急,到处去找,他们害怕了,就可能扔在水里火里,那样就再也找不到了。

”勇气改变一切以下是生意人杰夫·荷伊讲的一个故事:

我开始做生意不久,就听说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要到科罗拉多大学来演讲。

我找到为他安排行程的人,希望能找个时间和他会面。

可是那个人告诉我,他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顶多只能在演讲完后的15分钟与我碰面。

于是在他演讲的那天,我就到科罗拉多大学的礼堂外苦坐,守候这位百事可乐的总裁。

他对学生演讲的声音不断从里面传来,不知过了多久,我猛然惊觉,预定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是他的演讲还没结束,他已经多讲了5分钟,也就是说,我和他会面的时间只剩下10分钟。

我必须当机立断,做个决定。

我拿出自己的名片,在背面写下几句话,提醒他后面还有个约:

“您下午两点半和杰夫·荷伊有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