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1002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止嗽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止嗽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止嗽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止嗽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止嗽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止嗽药.docx

《止嗽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止嗽药.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止嗽药.docx

止嗽药

麻黄细辛附子汤

别名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细辛汤

处方来源《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2两(去节),细辛2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功效温经解表助阳。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踡卧,苔白,脉沉。

亦治肾咳及寒厥头痛。

用法用量上以水1斗,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每日3次

临床应用1.少阴表证:

张某某,男,39岁,济南市四十中教师。

1977年12月12日诊:

感冒10余日,经中西药治疗,仍感畏寒无汗,纳少不渴,微咳嗜卧,大便调,小便清,体温38℃,音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诊为少阴表证。

处方:

麻黄9g,熟附子6g,细辛3g。

1剂冷止,3剂痊愈。

2.肾咳:

黄某某,女,40岁,农民。

患者发热畏寒,身痛咳嗽,曾经中西医治疗,缠绵不愈,已历数月。

阅前所服方药,多以参苏饮、止嗽散等方治疗,终难收效。

余诊时,患者自述周身畏寒,喜厚衣,咳嗽则腰背相引而痛,咳甚则吐涎,口不渴,二便无异常。

诊其脉沉细而迟,舌质淡而苦薄润,面色淡暗无华。

综合四诊,知其症为少阴阳虚,复受寒邪,肺气不宣所致,乃投麻黄附子细辛加五味子治之。

麻黄6g,附子3g,细辛4g,五味子3g,水煎服。

患者服药至2剂时,畏寒已除,咳嗽已减其大半,继服原方3剂而安。

3.暴喑:

邹某某,男,30岁,全南人。

常易感冒,该次患伤风鼻塞流涕,咳嗽音哑已有20余天,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未见改善。

余诊之,其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而胖嫩,苔薄白。

视其面色惨淡忧郁,身穿厚衣,头戴风雪帽,声音嘶哑。

细询之,常易感冒,微热则自汗畏风,四肢不温,喜欲蒙被而卧,脉证合参,诊为少阴伤寒,寒客会厌。

拟助阳解表,宣肺散寒,仿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4g,附子6g,细辛4g,桔梗6g,水煎服。

患者服上方1剂,觉声嘶减轻,2剂而畏风除,声音已恢复正常。

4.无汗症:

黄某,女,68岁。

1980年6月10日初诊,13年前曾患风湿性心脏病,经治疗症状控制。

但此后,一年四季从未小汗,天寒睡眠不佳,天热则睡眠良好,但神疲怕风,纳少无味,前后延医10余年,未收效验。

时值仲夏,天气炎热,无汗出,周身不舒,欲求汗出则快。

患者面色无华,捫之体肤无汗,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沉缓。

又因患者早年患风湿病,故辨证为寒湿入侵,内舍于脏,久之肾阳折损,不能温煦肌腠,无力鼓汗达表,终年不得汗泄。

姑拟助阳透表,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炙麻黄10g,炮附片12g,细辛4g。

服3剂后,即有小汗出,周身颇感舒适。

7剂后,汗出如平人,肢体舒展舒达,不料十年痼痎,竟获效于一周,原方续进7剂,以为巩固。

各家论述1.《注解伤寒论》:

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2.《医方集解》:

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3.《金鉴》:

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

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

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

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

⑤《衷中参西》:

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4.《古方选注》:

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

欲其引麻黄入于少阴,以出太阳陷入之邪,尤借熟附合表里以温经,外护太阳之刚气,内固少阴之肾根,则津液内守,而微阳不致外亡,此从里达表,由阴出阳之剂也。

备注麻黄附子细辛汤(《注解伤寒论》卷六)、附子细辛汤(《三因》卷四)。

七宝散

处方来源《医统》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大黄(面包,煨)1钱,栀子仁1钱,赤茯苓1钱,黄芩1钱,赤芍药(炒)1钱,滑石1钱,甘草(炙)1钱。

功效散热化痰,定喘止嗽。

主治婴儿咳嗽,喘急气满。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用法用量用桑皮煎汤;喘急气满不睡,磨刀水澄清,温暖服。

九制草灵丹

处方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药物组成槐角子10斤,侧柏叶3斤(冬至后取者佳),陈皮10斤,枸杞1斤。

功效止嗽化痰。

主治肺痈,肺痿,肠风痔漏。

制备方法合1处,黄酒洗,入甑内蒸透,晒干,再用酒浸透,蒸之如式;9蒸9晒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2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人参丸

别名参半丹

处方来源《玉机微义》卷五十。

药物组成人参、半夏、白术、川姜、南星(炮)等分。

功效消痰饮,止嗽。

主治小儿咳嗽有痰,气急恶心。

制备方法上为末,姜糊为丸,如小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姜汤送下。

备注参半丹(《普济方》卷三八七)。

二母安嗽片

处方来源《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药物组成款冬花18kg,紫菀6kg,杏仁(去皮)6kg,知母6kg,麦门冬6kg,玄参6kg,罂粟壳12kg,百合6kg,浙贝母3kg。

功效清肺化痰,止嗽定喘。

主治虚劳久咳,春秋举发,咳嗽痰喘,骨蒸潮热,音哑声重,口燥舌干,痰涎壅盛。

制备方法将款冬花、紫菀用60%乙醇按渗漉法制成清膏;杏仁、知母、玄参、麦门冬、罂粟壳按水煮法制成浸膏;百合、浙贝母制成细粉,作赋形剂用。

将浸膏、赋形剂及药用淀粉混匀后,按水制颗粒法制成颗粒,干燥后,压片,每片重0.6g。

用法用量每次服2片,温汗水送下,每日2次。

人参清镇丸

别名人参清金丸

处方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药物组成柴胡1两5钱,人参1两5钱,生黄芩7钱5分,半夏7钱5分,甘草(炙)7钱5分,青黛6钱,天门冬(去心)3钱,陈皮(去白)2钱,五味子(去核)2钱。

功效治热止嗽,消痰定喘。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至50丸,食后用温白汤送下。

备注人参清金丸(《医学纲目》卷二十六)。

方中天门冬,《医学纲目》作“麦门冬”。

三拗汤

处方来源《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药物组成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功效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咳嗽多痰,胸满气短,痰稠喘急。

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寒燠不常,人多暴嗽,咽痛声嘎鼻塞,痰稠喘急。

肺感风寒,喘急不已。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姜钱5片,同煎至1盏,去滓,通口服。

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临床应用1.伤风咳嗽:

任某,女,40岁,体温38℃,头身疼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喉痒,咽部微充血,咳嗽,吐白色泡沫痰,纳差神疲,经服四环素等未效。

诊得脉浮,苔薄白。

辨证属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治以三拗汤加味:

麻黄6g、杏仁10g、桔梗6g、蝉衣6g、陈皮10g、甘草3g,煎服。

嘱其服药后覆被而卧,进热粥,一服得微汗,热退,形寒解,头身疼痛减半,咳痰稀少。

守方再剂,后痊愈。

2.哮喘:

秦商张玉环感寒咳嗽,变成哮喘,口张不闭,语言不续,呀呷有声,外闻邻里。

投以二陈枳、桔,毫不见减,延予救之。

诊六脉,右手寸关俱见浮紧,重取带滑,断为新寒外束,旧痰内搏,闭结清道,鼓动肺金。

当以三拗汤宣发外邪,涌吐痰涎为要。

一剂而汗出津津,一日夜而吐痰斗许,哮喘遂平。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

麻黄留节,发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发,连皮取其涩;甘草生用,补中有发也。

2.《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麻黄辛温,辛则入肺,温则散寒,质地体轻中空,轻轻上浮,发散风寒,宣肺平喘;杏仁苦温,专入肺经,助麻黄温散肺寒,下气定喘;甘草合麻黄,辛甘发散而解表,合杏仁,止嗽化痰而利肺。

合有发散风寒,止嗽平喘的作用。

上清丸

处方来源《医统》卷六十五。

药物组成苏州薄荷叶1斤,百药煎半斤,砂仁1两,硼砂2两,冰片2钱,桔梗1两,甘草半两,玄明粉半两,诃子半两。

功效止嗽、清音、润肺,宽膈化气。

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咳嗽。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临睡噙化;或为小丸,茶清送下亦可。

上清丸

处方来源《鲁府禁方》卷四。

药物组成乌梅肉1斤(去核),薄荷8两,柿霜4两,沙糖4两,石膏(火煅)1两,粉草1两,冰片2分。

功效化痰止嗽,清火,生津止渴。

制备方法上为末,乌梅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噙化。

大风膏

处方来源《得效》卷十一。

药物组成花蛇(酒浸,去皮骨)1条,蜈蚣(酒浸,去粪)1条,全蝎5个(去毒),蛇含石2两(烧红,醋淬7遍),大赭石1两(烧红,醋淬7遍),天竺黄5钱,天麻3钱,防风1两,青黛3钱,紫粉3钱,僵蚕(炒去丝)5钱,白附子5钱,辰砂5钱,麝香半钱,天南星3两(姜汁浸,焙干)。

主治诸般风搐。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久留,用面糊丸),如小指头大。

用法用量每服大者1丸,小者半丸,慢惊,冬瓜子仁煎汤送下;搐搦,鸡冠血、薄荷汤送下;急惊,斑竹叶、薄荷汤送下;化涎,桑白皮汤送下;退潮热,薄荷、磨刀水送下;止嗽,北五味子、杏仁汤送下;夜啼,灯心、灶心土、蝉蜕浓磨灌下。

备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大风丸”。

方中花蛇用量原缺。

七味葡萄散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一部。

药物组成白葡萄干180g,石膏90g,红花9Og,甘草90g,香附60g,肉桂60g,石榴60g。

功效清肺,止嗽,定喘。

主治虚劳咳嗽,年老气喘,胸满郁闷。

制备方法上药除白葡萄干外,其余石膏等6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用法用量口服,1次3g,1日1至2次。

九宝丹

处方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药物组成苏叶4两,薄荷4两,桑皮4两,橘皮4两,麻黄1两,桂枝尖1两,杏仁(去皮,炒)4两,甘草2两,茯苓6两。

功效清热解表,止嗽化痰。

主治小儿感冒风寒,头痛身热,肺热不清,咳嗽痰盛。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过罗,炼蜜为丸,重1钱。

用法用量3岁以上,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3岁以下小儿酌减。

人参杏子汤

处方来源《玉机微义》卷八。

药物组成人参1钱,半夏1钱,茯苓1钱,白芍1钱,桂枝1钱,干姜1钱,细辛1钱,甘草1钱,五味子半钱,杏仁1钱。

功效止嗽,散风寒,逐痰饮。

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加生姜,水煎服。

八仙玉液

处方来源《顾松园医镜》卷十二。

药物组成藕汁2杯,梨汁1杯,蔗浆1杯,芦根汁1杯,茅根(水煎取浓汁)1杯,人乳1杯,童便1杯,生鸡子白3枚。

主治阴虚咳嗽,痰血。

用法用量上将诸汁炖滚,与鸡子白和匀,频服之。

尝用米仁1两,山药1两,莲肉1两,麦冬1两,白花百合2两、枇杷叶10片,煎浓汁1碗,冲入玉液,再加贝母末,真柿霜和匀,频饮之。

各家论述藕汁性寒带涩,涤热止血;梨汁降火消痰,定喘止嗽;蔗浆消痰止咳:

芦根汁清胃止呕;茅根凉金定喘;人乳补阴养血;童便引火下行。

万山观芦吸散

处方来源《医统》卷四十四。

药物组成款冬花3钱,鹅管石2钱,佛耳草2钱,枯矾5分,甘草(炙)1钱半,官桂1钱。

功效止嗽。

主治男妇一切风寒咳嗽喘急。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服1钱,竹筒吸入喉内,日夜3服。

三分散

处方来源《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柴胡、黄芩、半夏。

功效调荣益卫,止嗽。

用法用量上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8分服。

小儿止嗽金丹

处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药物组成玄参4两(去芦),麦冬4两,杏仁4两(去皮,炒),炒苏子2两,焦槟榔3两,胆星4两,知母2两,苏叶2两,桔梗3两,竹茹粉3两,生桑皮3两,川贝3两,花粉3两,生蒌仁3两,甘草3两。

功效解热润肺,化痰止嗽。

主治伤风发烧,咳嗽黄痰,口干舌燥,腹满便秘,久嗽痰盛。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钱重,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用法用量周岁以上每次服1丸,周岁以内酌减,白开水化下。

小儿止嗽金丹

处方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药物组成胆星2两,明天麻2两,白附子(炙)1两,全蝎1两,乳香(炙)2两,赭石(煅)1两,僵蚕(炒)1两。

功效止嗽化痰,清热散风。

主治内热痰盛,咳嗽喘急,口吐涎沫,呕吐乳食。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过罗;每16两细末,兑入麝香2分5厘6;混合均匀,炼蜜为丸,重3分,金衣48开,蜡皮封固。

用法用量每服1丸,1岁以下者减半,温开水送下。

小儿咳嗽锭

处方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药物组成沙参8钱,茯苓8钱,木香3钱,甘草5钱,桔梗1两,川贝母1两,前胡1两,花粉1两,橘皮1两,枳壳(炒)1两,法半夏1两,杏仁(去皮,炒)1两。

功效清热止嗽化痰。

主治小儿内热,感冒咳嗽,痰多气促,睡卧不宁。

制备方法上药一半熬膏,一半研细末,过罗,加蜜混合成锭,每锭重5分。

用法用量1岁至6岁每服半锭,7岁至15岁每服1锭;1日2次,温开水化下。

化痰止嗽丸

处方来源《虺后方》。

药物组成寒水石4两(火煅,为末),朱砂5钱,玄明粉5钱。

主治暴感风嗽。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用量每噙化1丸。

痰自化。

宁肺止嗽散

别名宁肺止嗽饮

处方来源《胎产心法》卷上。

药物组成麦冬2钱(去心),知母1钱,桔梗5分,紫苏5分,杏仁10粒(去皮尖),桑白皮6分,甘草4分。

加减有痰,加橘红4分、竹沥、姜汁;火嗽,加黄芩8分;虚嗽,加紫菀1钱,款冬花6分;寒甚,加麻黄;虚损,加瓜蒌1钱,竹沥、姜汁;嗽而心胸不舒,加去心贝母、百合各1钱,紫菀8分。

主治孕妇风寒咳嗽。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宁肺止嗽饮(《胎产新书》卷四)。

方中麦冬,《胎产新书》作“天冬”。

加味百花丸

处方来源《医方集解》。

药物组成百合、款冬花、紫菀、百部、乌梅。

主治喘嗽不已,或痰中有血,虚人尤宜;七情内伤,酒色无节,虚热上炎,咳嗽喘急,口干声哑,痰中带血,阴虚肺伤,午后潮热。

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用法用量食后、临卧姜汤下或噙化;煎服亦可。

用药禁忌禁房事;忌食发物、热物。

各家论述《医林纂要》:

百合甘苦涩,为敛肺主药;款冬花味辛以舒其敛闭之余邪,且能散肺热而除痰定喘;乌梅酸咸,酸以补肺而敛阴,咸以补心而散血,曾经火气熏蒸而色变黑,则肺居心上,不畏火之烁,此亦补肺主药;百部苦甘,功专入肺,甘补苦泄,主治哮喘;紫苑辛苦,舒郁热而行痰止血;蜜能润肺,止嗽生津,甘则能补。

此取百合、款冬花而名百花,又蜜亦百花之英。

临卧服者,卧则气归于肺,使药亦随之以入。

此为肺惫而虚,兼有外邪客之,久而不散,正不能胜邪者设,又补正之一法。

备注本方原名“加味百花膏”,与剂型不符,据《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改。

化痰丸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五八。

药物组成干姜(或用姜屑)1两,半夏(炮)1两,南星(炮)1两,枯矾1两,滑石1两,巴豆霜1钱。

功效化痰坠涎,止嗽定喘。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生姜汤送下。

食后微溏利妙。

五果膏

处方来源《医钞类编》卷六。

药物组成龙眼肉半斤,红枣肉半斤,核桃肉(去皮)1斤,莲子肉(去心皮)1斤,榧子肉(去皮)2斤。

功效生津止嗽。

主治虚证咳嗽。

用法用量共入砂锅内,用河水煮汁,滓再煮,滤出,将汁入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下饴糖半斤,去火毒,滚汤调服。

天门冬丸

别名天冬丸

处方来源《圣惠》卷三十一。

药物组成天门冬2两半(去心,焙),贝母1两(煨微黄),白茯苓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3分(炙微赤,锉)。

功效润心养肺,润肺止嗽。

主治骨蒸劳,咳嗽,吐血,咯血。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用量绵裹1丸,含化咽津。

备注天冬丸(《仙拈集》卷二)。

加味金花丸

处方来源《东医宝鉴》卷三引《必用》。

药物组成黄连1两,黄柏1两,黄芩(并酒炒)1两,栀子1两,大黄(煨)5钱,人参5钱,半夏5钱,桔梗5钱。

功效泻三焦火,止嗽化痰,清头目。

主治三焦火。

制备方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茶清送下。

加味款冬散

处方来源《杏苑》卷五。

药物组成杏仁7分,桑白皮7分,款冬花1钱,阿胶2钱,半夏7分,贝母1钱,知母1钱,甘草5分。

功效泻肺火,豁痰结。

主治肺受火邪,咳嗽发热。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杏仁、桑皮泄肺火;款冬、阿胶润肺止嗽;半夏、贝母豁痰;知母清热;生草泄火和药。

止嗽散

处方来源《青囊秘传》。

药物组成法半夏8两,冰糖6两,食盐1两。

主治咳嗽。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以开水冲服。

止嗽散

处方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五。

药物组成半夏1两半(汤洗7次),枯白矾4两。

主治咳嗽痰涎。

制备方法上为末,生姜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温酒送下。

备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止嗽丸”。

加参宁肺止嗽生化汤

处方来源《女科秘要》卷七。

药物组成川芎1钱,知母1钱,诃子皮1钱,瓜蒌仁1钱,生地1钱,当归3钱,兜铃4分,桔梗4分,甘草4分,款冬花6分。

主治产后虚弱,百日内患风寒咳嗽,声重有痰,或身热、头痛、无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止嗽散

处方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药物组成桔梗(炒)2斤,荆芥2斤,紫菀(蒸)2斤,百部(蒸)2斤,白前(蒸)各斤,甘草(炒)12两,陈皮(水洗,去白)1斤。

功效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诸般咳嗽。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各家论述1.《血证论》:

普明子制此方,并论注其妙,而未明指药之治法,余因即其注而增损之曰:

肺体属金,畏火者也,遇热则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热;金性刚燥,恶冷者也,遇寒则咳,用白前、陈皮以治寒;且肺为娇脏,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流连而不解,故用荆芥以散表;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贵闭,喉窍贵闭不贵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启而为咳,故用桔梗以开鼻窍。

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肺气安宁。

2.《方剂学》:

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新久,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宣降肺气,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止嗽太和丸

处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药物组成胆星1两,茯苓(去皮)1两,厚朴(姜制)1两,前胡6钱,生桑皮6钱,生紫菀6钱,桔梗6钱,橘红6钱,制半夏6钱,黄芩6钱,薄荷叶4钱,川贝4钱,炒苏子4钱,麻黄4钱,生石膏4钱,香橼4钱,甘草4钱,熟军4钱,陈皮1两,杏仁(去皮,炒)4钱。

功效清热化痰止嗽。

主治小儿感冒咳嗽,内热发烧,痰涎壅盛,喘嗽气促,呕吐恶心,烦躁不宁。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钱重,每斤丸药用朱砂面3钱上衣,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用法用量每服1丸,周岁以内酌减,白开水化服。

止嗽清宣丹

处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药物组成款冬花7钱,甜杏仁50粒,蜜桑皮7钱,紫苏子7钱,广橘皮7钱,五味子3钱,麻黄5钱,甘草3钱,真羚羊角2钱,白果仁7钱。

功效止咳定喘退热。

主治小儿感冒,乍寒乍热,痰壅喘促,咳嗽不安,吐乳身热,咽喉音哑。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7分重。

用法用量每服1丸,3-4岁酌服半丸,白开水送下。

用药禁忌忌生冷、油腻。

止嗽烟筒

处方来源《直指附遗》卷八。

药物组成冬花蕊、鹅管石、雄黄、艾叶各等分。

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上为末,用纸卷筒内,用火点烟,入口内吞下,就用水吞一口以塞烟气,立效。

止嗽神丹

处方来源《石室秘录》卷四。

药物组成人参1钱,白芍3钱,酸枣仁2钱,北五味子1钱,麦冬5钱,苏子1钱,益智仁5分,白芥子1钱。

主治久嗽。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愈后服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三两,北五味一两,服之不再发。

止嗽保金丹

处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

药物组成白术4两,党参4两,云苓2两,厚朴4两,冬花2两,甘草2两,川贝1两,陈皮2两,百合8两,杏仁2两,法夏2两,槟榔2两,黄芩3两,五味2两(共轧细面),寸冬2两,天冬2两,麻黄2两,紫菀2两,米壳2两,知母3两,桑皮3两。

主治肺虚久嗽,老年咳嗽。

制备方法以寸冬等七味熬汁,拌入前药面,晒干共轧细末,水泛小丸,滑石为衣。

用法用量每服3钱,开水送下。

止嗽青果丸

处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药物组成冬花(蜜制)1斤,白果仁2斤8两,川贝6两,清半夏1斤,甘草6两,兜铃4两,生石膏6两,杏仁(去皮尖,炒)3两,百合8两,黄芩1斤,麻黄(蜜制)2斤,桑皮(蜜制)1斤,西青果10两。

主治咳嗽痰喘,肺热。

制备方法上为细粉,炼蜜为丸,重1钱5分,蜡皮封固。

用法用量每服1丸至2丸,早、晚白开水送下。

加味紫菀汤

处方来源《医林纂要》卷十。

药物组成紫菀(炒)1钱,阿胶(蛤粉炒成珠)1钱,知母1钱,贝母1钱,桔梗5分,生甘草5分,人参5分,茯苓5分,五味子12粒,牛蒡子5分,金银花5分。

主治肺痿,久而气极,劳热自汗,皮毛枯悴,气息奄奄,咳嗽稠痰,喉间腥臭,且或吐血,痿而变痈,肺气虚极而邪火愈盛。

各家论述方中紫菀辛苦温,升达阳气,以解胸膈之郁热,理上焦血,散逐痰涎,去肺间郁积;阿胶补润肺金,固气理血,散热滋阴;知母清肺金而滋肾水,以济妄火;贝母去热痰,开郁结,清热解毒;二母皆能金以生水,水济火则还以保肺;桔梗散肺邪,降肺逆;生甘草补土生金,且能解毒;气虚者,必人参以补之;茯苓亦补土生金,而能渗膈间邪湿;五味子补肺敛气,久嗽肺伤,肺叶焦痿,此当必用;牛蒡子功专治肺,利咽膈,止嗽除痰;金银花解百毒。

肺痈邪实宜急治,肺痿正虚宜缓养,且已虚则不容更破,而外邪未尽祛,则未可峻补,此方最为适宜也。

加减二陈汤

处方来源《医学探骊集》卷四。

药物组成法半夏3钱,广陈皮3钱,紫菀3钱,诃子3钱,桔梗2钱,牛蒡子3钱,五味子1钱,炮姜2钱,甘草2钱。

主治咳嗽,脉象沉紧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此方以半夏为君,半夏炙熟,乃温和之品,亦止嗽之圣药,惟有中寒者用之最宜;佐以诃子、牛子、紫菀、桔梗能温胃化痰,五味子益肾,炮姜温中,陈皮开胃,甘草和脾。

此剂纯用温和之药,益胃强脾,脾健而痰自愈矣。

止嗽青果丸

处方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药物组成藏青果960两,杏仁(去皮,炒)560两,苏子(炒)1200两,麻黄320两,贝母480两,桑皮640两,银杏1600两,法半夏1920两,石膏(煅)160两,黄芩640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