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0689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9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

《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docx

届历史三轮复习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15

2016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

主题一 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

(3)近代西方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

(4)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

(5)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尝试。

(6)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真题回扣

考向1 中西重要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历史借鉴

1[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

“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解答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考必备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制度变革史实及发展趋势

朝代

中央机构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君主专制下的中央机构

 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任免

沿用军功制

 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到彻底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加强;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察举制,以孝廉为核心

 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

 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

 沿用隋唐科举制,并不断发展完善

 中央三省合一,只设中书省

 实行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续表)

朝代

中央机构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废丞相,皇权与相权合一;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沿用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清初沿用内阁制度,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继续实行科举制,但科举制发展到八股取士的形式,走向了僵化

发展

趋势

 日趋完善严密;相权削弱直到消亡,皇权加强;专制主义日益浓厚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加强

 选拔标准、方式、形式日趋完善,体现了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考向2 中外权力监督与制衡的变革及历史的启示

2[2013·四川卷]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

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会议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20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3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解答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考必备

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

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

其中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

(2)起源:

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

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

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

考向3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及相互影响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答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考必备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路径

(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共和制路径。

前者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

(2)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藩篱的结果,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

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个人”行使。

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主权在君”的路径。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

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大国之梦与历史借鉴

1.世界

(1)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到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2)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以及二战后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典型大国兴衰的政治、经济、思想:

英国的兴衰、德国的崛起与衰落、美国的持续发展、苏联(俄罗斯)的兴衰、亚洲强国——日本等。

2.中国

(1)近代先进中国人强国的梦想:

反抗外来侵略、探索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及政治救国、思想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

(2)现代中国的强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包括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开拓的中国外交、现代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发展等。

■真题回扣

考向1 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之路与启示

1[2014·山东卷]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解答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考必备

对近现代大国崛起的反思及认识

(1)反思

①俄罗斯(苏联、俄国):

经济、政治、法律等各项改革要协调进行;经济改革要关注民生的改善;政治改革要关注权力的监督和法制建设;各项政策要随环境、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革的挫折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

②德国:

分裂会削弱国家实力,统一能增强国力;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上结盟或不结盟都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积极的民族精神能使国家奋起,扭曲的民族精神易使国家偏离正确的轨道。

③美国: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善于抓住机遇和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提升自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发展不能以强权为保护伞。

(2)认识

①大国崛起不能靠武力。

②许多大国只是昙花一现,唯有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美、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国。

③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和多党议会制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之祖。

④这些国家都没有离开市场经济,都有一个稳定的宪政制度。

⑤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考向2 近代先进中国人争取民主、独立、富强的“中国梦”

2[2013·江苏卷]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绩,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解答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考必备

近代中国的主要“救国”思潮

(1)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在接受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思想。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面对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华,创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的主体。

(3)民主与科学思想:

辛亥革命后,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打破封建束缚,求得“思想的解放”,在思想文化领域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攻。

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成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其局限性在于这种思想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也不可能指导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4)科学救国思潮:

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中,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科学救国思潮难以实现。

(5)实业救国思潮:

近代向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

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一反前代的陈腐观念,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

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考向3 新中国成立后追求文明、富强、和谐为核心的“现代中国梦”

3[2012·福建卷]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敦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解答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考必备

近现代“中国梦”的主题的内容

(1)“中国梦”的主旨:

“振兴中华”。

此口号最早是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讲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时提出的。

(2)“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历程

①从1840年到1949年:

特征是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②从1949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特征是完成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国梦”的“两重任务”: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4)“中国梦”的启示:

“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新中国成立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

国家独立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

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主题三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

1.中国

(1)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西方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3)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

(4)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真题回扣

考向1 中国农耕经济到工业文明影响下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1[2013·浙江卷]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桑蚕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解答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考必备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把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2)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

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等发展的历程;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不断西化。

(3)从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入手,结合近代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政治民主化(社会政治变革)、西方思想的传播,全面认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考向2 近现代中外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2[2013·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