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0671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docx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台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被杨牧称为“台湾三十年来最具哲学深见的小说家之一”的作家是()。

A.白先勇

B.钟肇政

C.张大春

D.七等生

参考答案:

D

[填空题]

2《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一段,讲述的是怎样的“革命家史”?

参考答案:

中国京剧院1964年首演的11场京剧《红灯记》,是“十七年”戏曲现代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该剧表现地下党员、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异姓三代为把一份密电码送交北山游击队,在叛徒出卖的紧张情势下与日寇周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故事。

《红灯记》创造性地调动了京剧艺术表现手段为塑造人物服务,“对运用京剧特色和表现现代生活的矛盾解决得比较恰当”。

作品保留了原故事的精彩内核、场次的大致结构和人物形象基调,而充分调动京剧作为成熟剧种所拥有的一切艺术手段,发挥京剧唱、念、做、打诸多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力,用以表现革命英雄壮怀激烈、高大英勇的崇高形象,客观上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戏曲表现现代主题的矛盾。

经过这样创造性的艺术程式的精心组合,全剧呈现出紧张激烈、激情高昂的情感氛围,大大提升了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效果。

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段落是“痛说革命家史”。

李奶奶以“爹不是你的亲爹!

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

”这样炸雷般的诉说开头,接着是“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思绪难平的大段唱腔进行厚重煽情的铺垫蓄势,然后是作为该剧核心的长达80多句的掷地有声的大段念白,把情绪绷到了最大张力,然后又接一段“闹工潮”的唱段把诉说家史之“痛”导向希望后继有人的绵绵不绝的情感渠道,使李铁梅顺势而进,接过红灯唱出“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的誓言,把观众情感推向最高潮。

这种“组合拳”式的艺术手法增强了京剧艺术的感染力,挖掘了京剧新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丰富了京剧艺术的手段。

[单项选择题]

3、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

A.《村歌》

B.《禾场上》

C.《登记》

D.《耕云记》

参考答案:

C

[填空题]

4简要说明《智取威虎山》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的特点。

参考答案:

从情节结构看,《智取威虎山》是一种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小分队乘胜追击,发动群众,准备决战;一条是杨子荣打进匪窟与敌周旋,最后双线合一,杨子荣和小分队及群众里应外合端掉匪窟。

这样的结构使得故事脉络分明,结构紧凑完整,剧情发展波澜不断,矛盾冲突此起彼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单项选择题]

5、《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参考答案:

B

[单项选择题]

6、在当代台湾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被美籍华人文学史家夏志清称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的作家是()。

A.白先勇

B.钟肇政

C.张大春

D.七等生

参考答案:

A

[单项选择题]

7、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

这篇小说是()。

A.《三里湾》

B.《“锻炼锻炼”》

C.《卖烟叶》

D.《登记》

参考答案:

D

[填空题]

8同样集中于一个场景的剧作,《天下第一楼》与《茶馆》相比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剧作采用了闭锁式结构,全戏三幕全都围绕着主要人物卢孟实,描写“福聚德”的兴衰和人事纠葛,笔墨非常集中,因此人物命运波涌浪翻,非常引人入胜,观赏性很强。

这是何冀平戏剧创作的一个特点,也是由该剧的主题决定的。

与同是集中于一个场景来写戏的《茶馆》相比,《天下第一楼》并不试图通过小场景来折射不同大时代的社会风云,它的“面”并不宽,其独到之处在于“深”,即将笔锋探向人的性格、人的内心,从而试图揭示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人物深层心理结构,并传递出剧作家对人生内涵的悲凉感悟。

[单项选择题]

9、“当代台湾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台湾人三部曲》的作者是()。

A.白先勇

B.钟肇政

C.陈映真

D.李昂

参考答案:

B

[单项选择题]

10、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

A.王玉生

B.马有翼

C.王金生

D.满喜

参考答案:

A

[填空题]

11《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什么样的完全不搭调的故事?

作者是怎么安排的?

参考答案:

《暗恋桃花源》的剧情是两个完全不搭调的故事:

由于剧场调度的安排失误。

两个剧组被阴差阳错地安排在同一时间的同一个舞台上彩排。

“暗恋”讲述的是生命垂危的江滨柳躺在病房中回忆早已失散却40年不渝的恋情,优美而感伤;“桃花源”则是改编的古典名篇,活色生香的春花与无能丈夫及偷情汉子亦古亦今纠缠不清的闹剧,世俗又戏谑。

既是“戏中戏”,又是互扰、互接。

正是这样一种看似完全不和谐的艺术构思,却将两组迥然相异的人物、两个完全无关的故事、悲剧与喜剧、当下与回忆、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历史、纯净与混乱搭接在一起,看似无序,实则暗合了当下世人的生活体验和潜意识,达到奇妙的统一,获得一种新奇、复合、多义的审美效果。

互扰与互接是该剧结构的重要手段。

两个剧组都要争相排演,相持不下,相互的“干扰”在所难免,但是在巧妙的结构中,这种原本应该不能容忍的“干扰”却暗自生出一种奇怪的秩序,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相互天衣无缝地互接在一起。

这种手段固然是符合和满足了观众在以纷乱的干扰成为常态的社会乱象的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是剧作家敏锐地把握现实人生状态,并找到一种精妙的“在多线叙述结构里穿梭自如”的艺术结构方式。

[单项选择题]

12、《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等。

A.陈先晋

B.龚子元

C.盛佑亭

D.李月辉

参考答案:

D

[单项选择题]

13、《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作者是()。

A.聂华苓

B.於梨华

C.白先勇

D.陈若曦

参考答案:

B

[填空题]

14“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

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

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崛起的一代”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特别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

他们一开始就被当做一个“群体”看待,主要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存在某种共性,即对图解政治概念的厌烦,敢于直面当代人复杂与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这些所谓的青年诗人中,还包括一批在延续“十七年”时期诗歌主流传统的同时又重新高扬五四启蒙精神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杨牧等。

在新时期诗歌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朦胧诗”的出现。

朦胧诗人的集结,以及他们向传统诗艺的冲击和对现代诗艺的追求,使新时期诗歌出现了第一次最有革命意义的浪潮。

因此,以谢冕为代表的诗评家把这股应运而生的现代诗潮称为“新诗潮”。

[单项选择题]

15、《创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

A.李月辉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梁三老汉

参考答案:

B

[填空题]

16如何理解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

参考答案:

海子一直梦想创造“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通过诗歌来追寻精神的故乡,探索生存的本质。

在20世纪80年代诗歌不断更新的喧嚣气氛中,他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如抒情短诗《亚洲铜》、《五月的麦地》、长诗《土地》、诗剧《太阳》等,结集有《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在他的身上,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面向世界的精英意识有着良好的结合。

海子的创作以抒情诗为起点。

他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个质朴、单纯的世界,对大自然怀有不可质疑的感恩之情。

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也是他的感恩之情的集结。

特别是对苦难而辽阔的“麦地”,他进行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歌咏:

“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麦地》);“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回答》)。

麦地本身有着温和的母性意味,有着富饶、祥和与博爱的性质,而他的金黄色泽则无可置疑地具有一种高贵和庄重的美质。

麦地坚实而永恒,向远方延伸而去,在她的起伏中,幽静的村舍时隐时现,炊烟袅袅,是人与大地和睦相处的象征,是诗人心中幸福生活的最后堡垒。

[多项选择题]

17、汪曾祺追忆少年时代的高邮水乡故事的小说主要有()等。

A.《受戒》

B.《蒲柳人家》

C.《大淖记事》

D.《故里三陈》

参考答案:

A,C,D

[多项选择题]

18、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等。

A.《山乡巨变》

B.《创业史》

C.《妇女代表》

D.《艳阳天》

参考答案:

A,B,D

[填空题]

19简要描述贾平凹《浮躁》、《废都》和《秦腔》的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

发表于1987年的长篇小说《浮躁》,以金狗在改革中的沉浮为主线,围绕着巩、田两大家族在商州一带地方权力的争夺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既写了金狗作为改革者所具有的积极精神,也写了他自身矛盾冲突的局限,使他这个艺术形象具有立体感和复杂性,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

贾平凹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通过综览商州地域的宽阔视野.以流贯商州的州河为纽带,描写中国农民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为摆脱贫困、封建残余势力和自身旧意识的束缚,所经历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的复杂曲折的过程。

”在浮躁的时代里,作家也不能完全置身这种氛围之外,这部作品的写作正印证了这一点。

90年代的《废都》,写作视角由农村进入城市。

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的西京城里,以作家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本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但是,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喧嚣红尘的裹挟,让他们放弃操守,也颠覆了他们的文化追求。

作品显示出90年代初期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的文化崩溃,评论界褒贬不一。

2008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秦腔》,以作家的故乡丹凤县小镇棣花街为原型。

通过清风街近20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

如果说《废都》表达了作家对都市生活的没落感和荒诞感,那么,《秦腔》就是一首在外部力量冲击和内在价值瓦解夹击下的乡村生活的挽歌。

《秦腔》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以致村子里死了人抬棺材的壮劳力都出现短缺;农民与土地和家乡的疏离,习渐加剧,城镇化建设吞噬着农村耕地,昔日被视为血脉的乡情,也在利益化的时代被消解;在影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曾经被视为秦人心声的传统艺术“秦腔”也日趋没落;世纪之交的乡村,正在遭遇空前的发展危机和精神危机。

小说以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在写实中增添了些许怪异色彩,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呈现出清风街的衰败。

[多项选择题]

20、“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A.束为

B.马烽

C.西戎

D.孙犁

参考答案:

A,B,C

[多项选择题]

21、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是指《倚天屠龙记》和()等。

A.《笑傲江湖》

B.《书剑恩仇录》

C.《神雕侠侣》

D.《射雕英雄传》

参考答案:

C,D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多项选择题]

22、“茶子花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A.韩少功

B.李凖

C.周健明

D.古华

参考答案:

A,C,D

[填空题]

23《古船》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描述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山东作家张炜的《古船》,也以浓墨重彩地描绘齐鲁大地上的时代风云名重一时。

《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

小说以地处古莱子国故都,原为东方大港的胶东半岛上的洼狸镇为空间,叙述了隋、赵、李三大家族围绕一个粉丝厂而展开的历史与现实的争斗,将隋抱朴、隋见素、赵多多、赵炳、李常知等主要人物的相互争斗和内心搏斗贯穿其中:

土改和还乡团复辟时期的“乱打乱杀”,合作化、“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大饥荒,“文革”中对人性的任意践踏,以及经济改革时期普泛的道德水平的下降等。

作家以全知全能的视角纵观洼狸镇的曲折与艰难,同时又随时变化视角,以隋抱朴的眼睛默默观察着这一切,让隋抱朴成为洼狸镇苦难的见证者和心灵的承受者。

洼狸镇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大地的缩影,几十年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化都在这个小镇汇聚。

老隋家以粉丝工业立家,父辈隋迎之作为资本家,在新旧社会的转换期由于将工厂上交国家获得了“开明绅士”的荣誉,但他作为一个真诚的忏悔者,终因心里的负疚感,吐血毙命于不断“还账”的途中。

在以家庭出身和血缘论定人的价值的时代,剥削阶级的子女隋抱朴、隋见素、隋含章在后来历次的运动中备受压迫与欺凌。

老赵家在土改中,由于赵炳表现突出、成分好,又是较早的共产党员.成为洼狸镇真正的实权派,同时也控制了粉丝厂。

作为知识技术阶层的老李家,却因曾经服务于老隋家的粉丝厂、与老隋家交情深厚而受到歧视。

在老赵家统治洼狸镇的时期,李家也不得不屈身于人。

时逢改革年代,三个家族围绕着粉丝厂的归属问题和运行方式斗争不断,风波迭起。

镇上的铁腕人物赵炳被作家塑造得很有深度。

他表面威严却内心阴险狡诈,深谙古代道家的政治权术,又以个人胆识在社会巨变中占得先机。

他以一张无形的网,控制着洼狸镇的社会动向、经济命脉以及人的命运。

他用卑鄙的方式霸占了隋含章,并令她有苦难言,一直默默忍受他的凌辱。

他表面仁义淳厚,为民做主,背后却残酷无情地狠下毒手,形成洼狸镇长期的恐怖气氛。

隋抱朴作为作家笔下一个理想人物,兼具农民的质朴和知识分子的内省意识。

他亲眼目睹了父亲、母亲的惨死,亲眼见到了血腥的杀戮场面,认}只到了人性之恶、人性之残忍,认识到了人本身才是最可怕的。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他变得沉默、变得胆怯,将沉重的苦难和罪恶压在了自己的背上,让心灵不断地承受着罪过的煎熬。

对于闹闹的示爱,他选择了逃避,当闹闹被人凌辱后.他又陷入了对自我的惩罚中;他的彷徨和怯懦使他失去了心爱的小葵,这些种种又化为他的忏悔。

隋抱朴可以说是作家忏悔意识的象征。

同时,隋抱朴又是一个对历史和人生不断思索的人、一个有着良知的人,粉丝厂的几次“倒缸”都被他力挽狂澜,起死回生。

他的内心考虑的始终是洼狸镇的乡亲、洼狸镇的苦难,而不是小家和自我。

他钻研《共产党宣言》,努力从中寻找摆脱整个镇子苦难的途径。

作家对隋抱朴思索大于行动的方式也表示了间接的批评,让他最终由沉默走向了实践,临危之际担当起了主持粉丝厂的重任。

他是行动的弱者,却是思想的强者,正是他的这些道德的光辉使得他在洼狸镇树立了一种威信,他本身也成为道德的化身。

可以说,道德的力量才是作家呼唤的终极目标,张炜也因此而被称作道德理想主义者。

90年代以后,作家的这一倾向更为显著。

[多项选择题]

24、《铁木前传》的主要人物有()等。

A.黎老东

B.小满儿

C.傅老刚

D.双眉

参考答案:

A,B,C

[填空题]

25《檀香刑》以起自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为背景,描述了占领胶东半岛的德国人在修建胶济铁路时,引发了与当地民众的激烈冲突,地方戏曲“猫腔”艺人孙丙,被迫充当了反抗的头领,因此要遭受县令钱丁、刽子手赵甲施行的名为“檀香刑”的酷刑。

围绕着檀香刑,作品是如何表现他们各自的计划的?

参考答案:

《檀香刑》讲述祖先的辉煌往事。

作品以起自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为背景,描述了高密县城几个风云人物的生生死死。

占领胶东半岛的德国人要修建胶济铁路,引发与当地民众的激烈冲突,地方戏曲“猫腔”艺人孙丙,被迫充当了反抗的头领,因此要遭受县令钱丁主持、刽子手赵甲施行的名为“檀香刑”的酷刑。

围绕着檀香刑,有关人士各自实行着自己的计划:

赵甲恪尽职守,一心要把这难得的机会用足,亮出其一手绝活;钱丁心存侧隐之心,想要做手脚,让孙丙死得快一点,少受折磨;孙丙却执意要通过接受酷刑的过程来展现自己的英雄气概,不接受钱丁的善意„„莫言把惩罚“罪犯”的酷刑一一写来,于不动声色中将残暴和灭绝人性的酷刑写得淋漓尽致,并且以此构成作品的核心段落,一心要考验读者的神经强度。

同时,经过孙丙的内心抒发,这场酷刑又变成一场生命最后的狂欢。

[多项选择题]

26、从1955年到1972年的17年间,金庸创作了15部作品,其中包括12部长篇和3部中短篇()等。

A.《白马啸西风》

B.《鸳鸯刀》

C.《连城诀》

D.《越女剑》

参考答案:

A,B,D

[单项选择题]

27、《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有()等。

A.陈先晋

B.李月辉

C.盛佑亭

D.刘雨生

参考答案:

B

[填空题]

28简要说明作家是如何通过王琦瑶的命运展现上海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的。

参考答案:

王琦瑶早年选美和住进爱丽丝公寓的辉煌、中年生活窘困的落寞、晚年与年轻的老克腊的二度青春,都与上海的兴衰历程形成了不期而遇的同步。

王琦瑶周遭的男人们,无论怎样影响她的生活,都不过是王琦瑶身边的匆匆过客。

尽管她在平淡日子里常怀一颗浮华之心。

但世事沧桑,命运坎坷,红颜薄命,最后不幸死于阿飞之手,演绎了一曲永难平抚的“长恨歌”。

王安忆以女性的眼光来考量20世纪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上海,写出了个人化的对城市的感觉和体悟,用一个追求繁华而不得的一个女人沉浮悲欢的一生,表现了女人与城市的关系,演绎了一段远离主流社会话语的上海平民史。

[多项选择题]

29、《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

A.梁生宝

B.郭世富

C.姚士杰

D.郭振山

参考答案:

B,C,D

[填空题]

30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有什么隐喻?

参考答案:

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1988)以三代女性的命运对女性负面人性及其复杂性的影响进行了多方位观照和睿智穿透,是一部拷问社会、反省自我、解读中国当代女性史的典范文本。

作品主要通过小姑娘苏眉的视角进入到大城市的外婆司猗纹的世界,以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女孩独特的目光,默默地感知她不可理解的荒诞景象和奥秘。

“玫瑰门”即生命之门,也是女性之门。

门内是女人的本能天性和精神欲求,门外是风云变幻的历史更迭和社会动荡。

作家借“门”的隐喻,展示了女性在历史中的尴尬处境。

[多项选择题]

31、民国初年,通俗小说的“五大作家”是李涵秋、严独鹤和()等。

A.徐枕亚

B.张恨水

C.包天笑

D.周瘦鹃

参考答案:

B,C,D

[填空题]

32《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当时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

参考答案:

A.作品虽然也写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是摆开阵势两边旗鼓相当地打起仗来„„”,并不你死我活的,而作品最成功的部分,是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民们的日常生活。

B.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不是合作化的带头人王金生,而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党员范登高,以及“糊涂涂”、“常有理”等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落后的富裕中农。

在赵树理看来,所有的农民都是可以改变的。

[填空题]

33先锋小说先后经历了初创期(1985-1986)与鼎盛期(1987-1988)两个阶段。

请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简要描述其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在新时期初,“先锋”一词曾被用来描述当时的朦胧诗运动。

1985年前后,随着马原、残雪、余华等作家掀起了小说创作的革新风暴,评论界便以“先锋小说”或“先锋派”小说来描述这些迥然不同于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型小说样式。

可以说,形式上不好懂是先锋最明确无误的标记。

经过这些艺术积累和思想变革,先锋小说终于在1985年前后形成,并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坛。

首先是“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

随着寻根文学的出现,中国作家也开始了一系列自觉的形式实验。

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不仅在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方面借鉴良多,而且更为作品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

在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他们也在叙事结构上追求一种时空观念的非物理化特征。

凡此种种,都标志着部分寻根文学业已融入了先锋小说的创新浪潮。

其次是“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

与寻根文学相比,致力于形式实验的先锋作家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

1984年,马原发表的短篇小说《拉萨河的女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也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开端。

在这部作品中.过去被作家所忽视的形式因子成为小说创作的本体元素。

这一文学观念的形成显然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体自觉”意识的深刻影响,它强调文本结构的自足,重视“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将形式从内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性,充分体现了先锋作家在形式层面所展开的文学现代性追求。

而后,马原又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作品。

这种十分自觉的形式意识也使马原成为推动先锋小说走向繁荣的一位重要作家。

与此同时,深受马原影响的另一位作家洪峰,也相继发表了《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

到1987年,由马原开创的先锋小说在形式实验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许多重要的先锋作家,如余华、格非、孙甘露、苏童和叶兆言等人,都在这一年发表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

在以后的两三年内,创作势头依然不减,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小说均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这场先锋小说的形式主义运动肇始于马原,但后来者显然不愿意成为如马原式的唯形式主义者,他那种形式至上的创作缺陷,在洪峰的《奔丧》、《极地之侧》等作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救。

特别是从1987年开始,在余华、苏童等先锋作家笔下,小说的思想性,尤其是有关历史批判与人类存在状况的创作主题开始受到了格外关注。

与此同时,他们也有意识地克服了以往先锋小说的“唯新”论色彩,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融合。

[多项选择题]

34、旧派武侠小说家们创作了许多武侠名篇,如()等。

A.王度庐的《卧虎藏龙》

B.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C.赵焕亭的《惊人奇侠传》

D.平江不肖生的《火烧红莲寺》

参考答案:

A,B,C

[单项选择题]

35、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

A.《林海雪原》

B.《三家巷》

C.《皖南事变》

D.《红旗谱》

参考答案:

D

[填空题]

36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山上的小屋》是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

小说中的“我”无时无刻不处在精神恐惧之中:

父亲在我眼中是狼群中的一只,整夜围着我的屋子奔来奔去;母亲也是一个总是预谋要“弄断我的胳膊”的恐怖对象;小妹虽然时常提醒我要注意母亲的阴谋,看似一个通风报信的友善者,却因为她的左眼有一次也“变成了绿色”,而且‘‘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也变成了很可能是要迫害我的人。

在这篇作品中,本应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之间充斥着孤独、恐惧、阴谋、猜忌、虐待与仇恨,传统的伦理秩序被完全颠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荡然无存,所有人都呈现出一种笼中困兽的丑相,变得极端荒诞、变态和非理性。

虽然“我”一直确信山上小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