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057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

《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的风土人情doc.docx

厦门的风土人情doc

厦门的风土人情

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色象征幸福、吉祥。

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要用红绸缎制作。

丧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

而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

栽种花草,是厦门人的一种爱好。

不但自家有盆栽,还喜欢到市面买各种鲜花用清水养起来摆放客厅、卧室。

人们还常用新鲜花卉编扎花篮、花屏和龙、凤、灯等造型,用作喜庆场面的陈设。

节庆活动

厦门同全国各汉族地区一样,很注重民间传统节庆。

春节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

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

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

长辈把红包赏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

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

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

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

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

初三这天,被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元霄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厦门称为“上元”或“灯节”。

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

近年来在中山公园举行“鹭岛灯会”已成惯例,民间还经常有耍龙灯、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人们要依俗扫墓和祭祀祖先。

以前扫墓都是献冥纸,现在逐渐以花圈或花束代之。

清明节前后十日,公墓、骨灰室都开放供民众祭奠。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厦门俗称“五日节”。

以往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

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扫除,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届时热闹非凡。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

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候流传下来的“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极具特色,充满乐趣。

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

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

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

也有人邀集亲友到虎溪岩一带赏月吃饼。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喜登山郊游。

冬至节家家户户祭祖吃汤圆。

厦门每年的9月8号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于每年9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

投洽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协办,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分计划单列市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全国性商协会作为成员单位参与组织工作并组团参会、参展。

 是中国惟一以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为主题的国际性投资促进活动,位列国家主办的三大交易会之一。

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打造国际品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内外客商相互沟通、洽谈投资的纽带和桥梁。

厦门在投洽会中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中外投资交流的窗口。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创办于2003年,由中国田径协会和厦门市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央电视和厦门电视台联合直播,国内外40余家电视台转播。

经过几年的发展,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以其较高的竞赛水平、广泛的群众参与和丰富的配套活动,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马拉松赛事之一,2007年12月被国际田联评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

自2008年起,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定于每年一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举行。

2011年改为了一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从2012年起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恢复为原来的每年元旦后第一个星期六举行。

饮食习俗

厦门人饮食习俗最有名和最普遍的厦门小吃有:

土笋冻、春卷、烧肉粽、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枣、章鱼、油葱馃、卤豆千、卤鸭、蚝仔粥、面线糊、炸枣、捆蹄、夹饼、糖葱饼、薄饼、沙茶面、鱼丸、蚝仔煎、麻籽、贡鱿鱼、"翻煎"豆干、鲨肉、加滋螺、花螺、芋馃炸、蚝仔炸、马蹄酥、炒馃条、面茶、虾面、烧豆花、花生杨、炒面线、豆包仔馃等等。

土笋冻是用生长于海边滩涂的一种名叫"土蚯"的无脊椎软体小动物加工制作的,晶莹剔透,柔韧嫩脆,鲜甜爽口,尤其是沾上各种佐料,更别具风味。

据说,制作土笋冻的"黑土蚯",全国只有厦门、海沧、安海一带沿海滩涂才有,而以厦门百谷港出产的品质最佳。

可惜围海造地,芫当已不再成港,现在的土笋冻只有靠高浦、海沧、安海等地提供原料了。

春卷厦门习惯称其"薄饼"。

相传明朝同安人蔡复一,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经常整日批阅公文,忙得无暇吃饭,蔡夫人担心长此以来,丈夫会饿坏身体,遂想出一个办法:

用面皮包着菜肴,让蔡公右手执笔,左手取食,边吃边写,十分方便。

这种吃法,后逐渐流传开来,在闽南便成了家常名品了。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有吃薄饼的习惯,特别是清明节尤为普遍。

厦门薄饼、以笋、豌豆、豆芽、粉丝、豆干、鱼、虾仁、肉丁、海蛎、红罗卜等为主料,至于诸般佐料,则酌量搭配,但很重视用扁鱼干油酥调味,吃起来脆嫩甘美,醇香可口。

  

鱼丸是传统名点,亦名“水丸”,古时称“氽鱼丸”。

鱼丸是闽南经常烹制的传统食品。

因为它味道鲜美,多吃不腻,可作点心配料,又可作汤,是沿海人们不可少的海味佳肴。

五香也是极为可口的美味。

它用一种专门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荠、葱等,包成如春饼的一条条,再放下油锅炸成焦黄,切成几段,蘸佐料进食,香、酥、脆、鲜,妙不可言。

蚝仔煎则是选黑耳白肚(黑白对比越强烈,说明越新鲜)的"珠蚝",拌和青蒜、韭菜、地瓜粉,摊入油锅,两面煎透。

讲究一点,还要在入锅后,再摊上搅散的蛋,一道煎熟。

起锅后,撒点胡椒,放数叶芫荽,吃时再蘸上芥辣、辣酱、香酷,简直连舌头都会一起吞下去。

虾面的主料是虾和面,然而妙处却不在虾,也不在面,而在汤。

先把虾去壳水熟,捞起虾仁,再用这汤熬虾壳,熬了第一遍后,把虾壳过滤出来,捣碎,掺上冰糖再熬。

然后和上熬过的猪骨头汤,撒上葱花、蒜末,方才成为虾面汤头。

食时,将面搅熟。

捞置碗中,放上几只承熟的虾仁和几片猪肉,加上一小匙葱头油及些许蒜泥,再舀进熬好的虾汤,撒上胡椒,味道之鲜美,令人难忘。

 

沙茶面可算是当今厦门最普遍的小吃了,无论闹市或深巷,几乎无处不有。

沙茶面的妙处,也是在汤头。

好的沙茶面汤,是用猪的大骨汤加上沙茶辣酱、花生酱等熬成的,又鲜又辣,别具口味。

芋泥、芋枣、芋包,则是把槟榔芋头蒸熟,捣成泥,然后包肉、笋等,用蒸笼蒸过,即成芋包。

什么也不包,只加糖,搓成一粒粒如大枣,再油炸,即成芋枣。

若是加糖,油炒,则成芋泥。

芋泥起锅后,面上油多,很快就不冒烟,但内里却是十分烫,不知底细,就要吃亏。

也有咸芋泥,如南普陀素菜的"香泥藏珍",即把苹泥包上各种菜,整碟或整碗蒸熟,边上再撒些油炸过的酥脆可口的青菜叶丝,吃起来十分可口。

蚝仔粥或蟹粥的功夫,在于米要"粒粒清",不能煮烂。

主要喝稀饭汤。

岁月流逝,数十年前的这些老字号能留存至今的已经不多。

但后起之秀,层出不穷。

尤其是80年代以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把小吃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糖葱饼,过去有许多小贩挑着担沿街走巷叫卖,现在只有在"好清香"酒家才吃得到了。

它是用特制的约五六厘米直径的小春饼皮,包上一小段专门炼制的油葱糖和酸萝卜、葱、蒜、辣酱、莽辣。

入口后,甜、酸、辛、辣、咸五味俱全,食欲大振。

一种潮流是将大众化的小吃"宴席化",以"好清香"酒楼为代表。

像"九龙盘",借成套餐具为媒介,将九种小吃组成一道风味梅花拼盘,构思相当奇巧。

同时将芋包、肉粽、油葱馃、夹饼等小吃小型化精致化,使人们在小吃宴席上,一次可以品尝多种小吃。

小吃宴,十二道菜,道道都是厦门街头巷尾可见的风味小吃,但又较那些小摊点工料精致,风味更佳。

  民情风俗

在厦门,结婚、寿辰、生儿育女等喜庆,统称“红事”;而丧葬则称为“白事”。

结婚成年男女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

一般市民仍照旧俗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

佳期前一天,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当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设宴请客。

席散以后,宾客朋友不论辈份大小,都可前往“闹洞房”。

婚后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则备酒筵接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以示庆贺。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结婚已不按这一套,而时兴旅游结婚或新婚舞会。

生日寿辰厦门人做生日以少年16岁和老人50岁、60岁大寿为重。

少年男女,年满16岁,被看作长大成人。

族人亲戚要送活鸡、线面、衣料等礼物去庆贺。

当事人父母则设筵回礼。

老人寿辰,尢其父亲60花甲、母亲50寿辰,已成家的儿女要备好猪腿、寿面、美酒、鸡蛋等四色礼物奉献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

有的人家还设筵款待亲友。

生儿育女民间视为一大喜事。

儿女出生满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备好“油饭”派人送到娘家报喜。

满一个月,再以“油饭”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弥月”。

随后4个月、周岁,也要热闹一番。

丧葬以往也讲排场,现在废土葬为火葬,诸事皆由殡葬管理所料理,丧家称便。

禁忌

民间的一些忌讳和应注意的礼节性习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用扫帚打人,挨打者被认为受到最大的侮辱;客人在座是扫地,被人认为是逐客,有失礼仪;婚庆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汤匙等餐具最为犯忌,被视为不吉祥的征兆;与亲友进餐时,筷子不要插在饭上,因祭祀时往往在饭上插香。

这是对人的不敬;招待客人时,最忌讳摆六盘菜,因为依清朝旧例,死囚临刑前才食以六盘菜肴;在婴儿面前不要谈猴,认为谈猴会招致婴儿多病难养;也不要夸婴儿肥胖,要说“好看”、“好养”。

文化艺术

厦门有歌仔戏、高甲戏、南乐、歌舞等四个专业文艺团体,还有星海合唱团、少年儿童艺术剧团、台湾同胞文艺队等许多业余文艺组织。

 

龙海的风土人情

龙海古代土著属于百越氏族,信鬼尚祀。

东晋以后,中原士族纷纷南迁,也带来华夏的文明和风俗习惯。

主客杂居,交相影响,民性士气。

往往形成混同和反差。

既是质朴谨畏,乐善远罪,又是剽悍发愤,崇尚意气。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习俗竞事奢侈,嫁娶浮华,而健讼好争,锱铢必较,实是当时社会的病征。

宋绍熙元年至二年(1190~1191年),朱熹来守漳州,谆谆晓谕,教化大行。

士人以文学气节相尚,庶民亦循分守业好义,争斗大减,政简刑清。

自宋、元至明,文教日盛,遂有“海滨邹鲁”美称。

民间婚丧喜庆,大多依“朱子家礼”规定行事。

  明代中后期,沿海居民多奋身从事海外贸易,补会上出现“风回帆转,宝贿填舟,家家赛神,钟鼓相答”的繁荣气象。

  清初海疆战事频繁,迁界以后,经济大衰,民生涂炭。

因赋役和盗贼重重迫害,风俗无法保持正常状态。

清朝后期,统治权力逐渐解体,社会已萌变革朕兆,知识分子热衷于钻研西学,鼓吹维新和革命,时代思潮为之一变,封建的风俗习惯也受到冲击。

  民国初期,男子剪辫,妇女放足,社交礼节,婚丧庆吊,较为开放和简便,但仍有不少旧时代陋习不曾破除。

  建国后,政府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发扬社会主义新风,一个适应世界潮流并具有中国特色的风俗正在逐步形成起来。

龙海的节庆活动

春节正月初一,户主大多择定吉利的时辰燃放鞭炮,谓之“开门”。

早上起床后,男女老少穿上新衣。

探访亲友见面时连道“恭喜恭喜”、“健康长寿”、“高升发财”、“快高快大”等吉利话。

遇有小孩拜年,长辈要给红包或分发糖果。

正月初二开始为妇女回娘家(俗称“转外家”)的日子。

届时,妇女携小孩带着礼品探望娘家亲人,娘家必宴请“姑婆阿姊”。

其间,亲戚朋友相互走访,气氛格外浓烈。

旧时称正月初三为“穷日”,妇女一般不回娘家,如今此种观念已逐渐消除。

正月初四开始,一些地方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