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0554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

《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准仿真模拟卷一.docx

标准仿真模拟卷一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标准仿真模拟卷

(一)

(分值:

100分)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窦太后曰:

“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景帝曰:

“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相议之,亚夫曰:

“高皇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

这从根本上说明 

(  )

A.汉初加强了君主专制B.地方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

C.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D.汉初分封只能是刘氏家族

2.在中国古代,官府新招来的工匠都需要进行训练,由官府指派技术高超的艺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

到唐代这种技术培训方式趋于完善,出现“技工学校”。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

A.注重技术的培养与传承B.强化了技术推广和普及

C.注重产品的质量保证D.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

3.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

胡适说:

“看《墨经》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

”蔡元培认为:

“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这说明 (  )

A.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

B.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

C.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

D.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

4.1895年某报刊曾发文称:

“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此言论应出自 

(  )

A.洋务派B.实业救国的代表 

C.早期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5.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回顾当时抗战的胜利,有观点认为,“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抗日战争 (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B.缓和了国共两党关系

C.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D.发展了人民革命力量

6.“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上述“这些原则” (  )

A.成为指导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和平相处的原则

B.是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建交的原则

C.有利于增强当时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D.成为了国与国相处的基本原则

7.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8.对于“城邦”一词的解释大同小异。

中文译为“城邦”的“波里斯”一词有“城市”“国家”“公民集体”三个含义。

这说明 (  )

A.城邦由众多城市构成B.“公民集体”是城邦的本质所在

C.城邦一定是城市国家D.城邦一定要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

9.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

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

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

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

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

10.“……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该材料描述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

C.罗斯福新政D.中国改革开放

11.围绕着中心词“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可以推断,此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国家由兴起到发展壮大

12.美国学者亨廷顿等人坚持“文明冲突论”,坚持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必将与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正教文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明、以阿拉伯国家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

这种理论 (  )

A.为美、欧等建立霸权提供借口

B.强调文明应相互吸收而非排斥

C.鼓吹欧美文化优越论

D.经济全球化加剧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其中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商业被列为“九职”之一,目的是通四方之珍异,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

市场上主要商品不外是奴隶、牛马、珍宝等。

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规定体现贵族地位等级和权威力量的礼器和兵器不准入市;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人等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免有失身份。

市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有分区管理、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稽查盗贼的“司稽”,验证“质剂”(契约)并管理度量衡的“质人”,征收商税的“廛人”。

《周礼》一书中对此有详尽的记载。

……这套做法一直为后世所仿行,影响久远。

——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这航海法制定的时候,英、荷两国虽实际上没有战争,然两国间的仇恨,已达极点。

这仇恨在制定这法律的长期议会统治时期已经开始,不久在克伦威尔王朝及查理二世王朝的荷兰战争中爆发了出来。

所以,说这个有名法令有几个条目是从民族仇恨出发的,也不是不可能的。

……航海法对国外贸易,即对因国外贸易而增加的财富,是不利的。

一国对外国的通商关系,像个别商人对他所交易的人的关系一样,以贱买贵卖为有利。

但是,在贸易完全自由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最可能有贱买的机会,因为贸易完全自由,鼓励一切国家,把它所需的物品,运到它那边来。

……由于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所以,在英国各种通商条例中,航海法也许是最明智的一种。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西周王朝对市场管理的举措及意义。

(11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制定航海法的背景条件,并说明亚当·斯密的写作意图。

(1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列宁认为,所谓“近代史”,就是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时代的历史;所谓“现代史”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时代的历史。

……中国现代史从何时开始,国内外史学界认识很不一致,大体有如下几种见解: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而影响最大的则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改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

运用所学的史实,可任意选择一种关于中国现代史分期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分析论证。

(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15、16、17、18题四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万历十九年(公元1581年),张居正时任内阁首辅,他将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

其基本内容如下:

《明史·食货志》: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

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马金华主编《中国赋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施“一条鞭法”的积极意义。

(9分)

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新青年》发表的重要文章(摘录):

1915.5创刊号《敬告青年》陈独秀

1915.10《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高一涵

1915.12《女性与科学》孟明(译)

1916.1《青年与国家之前途》高语罕

1916.11《宪法与孔教》陈独秀

1917.1《文学改良刍议》胡适

1917.2《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1917.4《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陈独秀

1918.5《狂人日记》鲁迅

1918.7《我之节烈观》鲁迅

1918.10《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李大钊

1919.5《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

(1)据材料,概括归纳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阵营的政治、思想、文化诉求。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6分)

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本投降后……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

  “(甲)保证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乙)建立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表现了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的美国之目的,和平的、负责的政府。

——1945年9月22日,日本投降后美国对日基本方针的声明

  “我们不仅使日本能够自立,还必须把它培养成为坚强而安定的民主主义国家,以便起到可以防御今后在远东方面发生新的共产主义威胁的堡垒作用。

——1948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的演说

(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政策是否恪守了《波茨坦公告》?

为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历史背景。

(9分)

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75年,“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手足无措,只得答应英国的种种要求,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选来选去,清廷决定派郭嵩焘担此重任,因为他向以懂洋务著称。

  他在去伦敦的日记《使西纪程》中,对途经十数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

他在日记中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是石破天惊的创见。

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他的思想更加激进。

后来总理衙门将《使西纪程》刊行,但立即引来顽固守旧者的口诛笔伐,“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

有人以郭嵩焘“有贰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认为应将郭嵩焘撤职调回。

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出使西方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使西纪程》被禁其流传的原因。

(6分)

答案解析

1.C A表述错误,是相权对君权的限制;B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说明地方问题;D说法错误,汉初也分封了异姓侯王。

2.A 材料中体现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技术传承,故A正确,B推广和普及表达不准;D规模大、分工细和C中的质量问题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

3.C 根据材料《墨经》“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可知,墨家对中国古代早期自然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蕴含着近现代价值,故C符合题意。

A、B、D材料中并未体现。

4.B 材料观点倡导工艺救国,疑似洋务派提出,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派不会再倡导此论调;维新派、革命派则偏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救国,故选B。

5.D 材料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积极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D 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运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以运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A表述不准确;当时与印度、缅甸已经建交,B错误;当时并没有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错误。

7.C 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A错误;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口并未急剧膨胀,故B错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受台海关系和中苏关系破裂影响,国家调整工业布局,把部分工业从东南沿海转移到中西部,故C正确;“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错误。

8.B 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而不是众多城市组成的,A错误;城邦不一定是城市国家,如斯巴达,C错误;城邦一般情况下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D太绝对。

9.C 依据材料可知,题干的主旨是对立法权处于支配地位的补救方法,A脱离了材料,故错误;因与材料缺乏联系,故B错误;1787年宪法中“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的补救方法,具体表现为两院制国会,符合题干的主旨,故C正确;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配权力反映了联邦制,与题干中立法权不是一个概念,故D错误。

10.B 从“政权为杠杆”“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行政办法”等词语可以看出这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故选B。

11.C 材料中反映的不仅仅是美苏的发展状况,A表述不全面;材料中除了经济发展还有政治形势,B不严密;D仅仅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可排除。

12.A 材料中只是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对抗,B错误;材料并没有指出欧美文化的优越,C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指出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经济根源,D错误。

13.

(1)举措:

对进入市场的人员和商品有严格的限定;设“司市”等专职官吏进行管理。

(3分)意义:

促进交易规范化,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更好地满足统治阶级对奴隶、牛马和珍宝的需求;防止偷抢欺诈等状况的发生,维护了度量衡的公平、质量规格的统一,维护了市场秩序,维持物价的稳定,对后世影响久远。

(8分)

(2)条件: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卷入殖民争霸和贸易竞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英国革命后,资产阶级开始掌权,资本主义经济和海军实力迅速发展;英荷两国在殖民、贸易等方面的“民族仇恨”。

(10分)

意图:

以史实说明重商主义不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不利于国家之间的和平;希望通过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分)

14.(示例)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理由如下:

在我国,自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不是别的,正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这时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时代已经代替了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时代,因此,中国历史由“近代”进入了“现代”。

15.

(1)赋税合一,按田亩征银,把田赋、力役和其他杂税合编一条,统一核算征收。

(6分)

(2)简化了税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标志着赋役并行的税制转向以物(田)为征税对象的税制;限制官员的腐败。

(9分)

16.

(1)诉求:

政治上,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共和与法治;后期主张学习俄国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上,提倡民主共和思想,追求真理,抨击、反对传统儒家主流思想对人性的压制,要求思想解放;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文化上,主张文学革命。

(9分)

(2)状况:

北洋政府的政治独裁和复古逆流遭到激烈反对;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中国革命正在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6分)

17.

(1)否。

《波茨坦公告》确定战后日本和平化和民主化,而此后美国把日本纳入自己称霸全球的战略轨道,扶植日本,从而违背了《波茨坦公告》的精神。

(6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联盟破裂,冷战展开;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极力遏制共产主义;中国革命形势发生变化,扶蒋反共政策面临失败。

(9分)

18.

(1)背景:

《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马嘉理案”后,英国要求清廷派钦差大臣“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奉行对外求和,承认和遵守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政策。

(9分。

写出符合题意的3点即可)

(2)原因:

郭嵩焘的思想较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不够充分,国人的思想比较保守。

(6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