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0484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二单元教案

5黄河颂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

2、展示目标

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3、自学指导一

教师讲解作者及文章背景

v1、了解作者及背景。

v作者简介:

v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v背景介绍:

v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

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11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v2、朗读全文,整理感知课文内容。

v3、找出各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四、自学指导二

v大声朗读全文一至两遍,要求正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通过自学疏通文中生字词。

v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音:

v澎湃()()九曲()环

v气魄()高山之巅()

v狂澜()哺育()

v浊流()屏障()

v一读:

深情地读:

  一、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五、自学指导三

二读:

再读课文,厘清结构

思考下列问题,三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

一、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二、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

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三、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日日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2、继续分析诗歌

一、自学指导一

品尝“颂黄河”部分,五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

黄河!

”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

黄河!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二、自学指导二

1、“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3、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

4、背诵全文

5、日日清

8.木兰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第一部分。

1、激情导入

2、作品简介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简介:

乐府诗和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诗”,它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3、自学指导一

参看注释,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机杼:

zhù,织布梭子。

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kě hàn 。

 

鞍鞯: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 ,缰绳。

 燕山:

yān ,山名,不能念yàn 。

 

胡骑:

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

róng,军事。

与“戍”的念shù,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与“析”的念xi,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4、自学指导二

自由朗读诗歌第一、二节,完成:

1、对照注释试翻译第一、二节。

2、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

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3、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

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

孝顺深明大义

5、堂堂清

背诵一二节

6、日日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第二、三部分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

 

一、复习导入

2、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第三、四小节,完成: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四小节。

 

2、第三、四小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对偶):

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

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长期激战凯旋)。

三、自学指导二

自由朗读第五、六小节,完成:

1、对照注释翻译第五、六小节。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

“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

间接表现了木兰英勇善

战,战功赫赫。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

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

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3、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4、堂堂清

背诵3至6节

5、日日清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第七小节。

2、理清结构层次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1、复习导入

2、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第七小节,完成: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部分。

2、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三、自学指导二

再读诗歌,理清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写出了什么?

(3分钟后请回答)

四、自学指导三:

再读诗歌,思考:

1、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觉得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首诗详写什么?

略写什么?

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小组讨论。

(5分钟

详写:

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

略写:

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是因为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英雄形象。

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5、拓展延伸

关于互文

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

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6、诗歌小结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7、日日清

完成学法《当堂训练》

 

最后一课

都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1、导入新课

看过《金陵十三钗》吗?

亡国之痛,那是一种怎样的痛啊!

钓鱼岛至今还在刺激我们的神经。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先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用七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4、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老师愿意用七分钟时间等待你精彩的回答哟。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

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

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什么?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

气氛: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请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线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6.堂堂清。

《学法》课堂训练1---4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自学指导一:

六人小组讨论三分钟,看哪个组先回答。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自学指导二:

六人小组讨论三分钟,看哪个组先回答。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最后一课

都德

小弗郎士:

 心理 (怕诧异懊悔明白) 

捍卫母语 捍卫祖国

韩麦尔先生:

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

4、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并体会其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自学指导四:

思考下面问题,三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

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6、课堂训练: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

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

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1、 自学指导 一、

导入、介绍背景。

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离开了生你、养你的故土,你的心情会怎样?

 (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国民政府把解决中日冲突的希望寄予国联,但国联却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

这使国民政府的希望落空;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事变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

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

他们多么希望早日能重返故园。

于是,他们面对着东北土地发出誓言。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二、展示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三、自学指导

(一)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你喜欢的句子。

(6分钟后回答)

1、订正字音:

端木蕻良 hóng 炽痛chì 胸膛 喷涌 泛滥làn 白桦林 嗥鸣háo 山涧 斑斓lán 碾 nián 丰饶 污秽 huì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镐头 2、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

(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四、自学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4分钟后回答)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

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

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

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

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五、堂堂清: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

2、增强眷恋家园,不忘国耻的美好情操。

 一、导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土地的誓言》。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

2、增强眷恋家园,不忘国耻的美好情操

二、自学指导

(一)跳读课文,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