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高中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专题学习指导docx.docx
《试题高中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专题学习指导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高中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专题学习指导docx.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题高中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专题学习指导docx
“自然地理专题"学习指导
一、重要知识点归纳
圈层
重要概念
基本规律、原理
备注
大气圈
逆温层、气温、气压、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反射、散射、等温线、等压线、等压面、水平气压梯度力、气旋、反气旋、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气团、锋面、锋面气旋、高压脊、低压槽、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温室效应、热岛效应、酸雨
对流层气温变化规律、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稈、气温变化的规律(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大气环流规律、季风环流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坏流的影响、气旋及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气旋锋面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规律
1.自然地理着重介绍此四大圈层;
2•各圈层都是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入手分析;
3.静态圈层分析思路是:
圈层的组成和结构;动态的圈层研究思路是:
运动的原因、运动的形式、运动的结果。
4.大气圈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水圈
水循环、水平衡、水圈、盐度、洋流、寒流、暖流、河流的补给、冰川、地下水、含水层、隔水层、潜水、承压水、H流水、水资源
三种水循环、水平衡原理、世界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漁场分布规律、河流补给规律、世界及屮国水资源分布规律
1-1-1
君
石
圈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岩石、矿•物、矿产、矿•床、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地质构造、褶皱、断戻、地垒、地堑、背金!
■、間金L、地形倒置、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热、火山、地震、震级、烈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地层、化石、地质年代
地売结构特点、地売物质循环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板块构造学理论、地震火山地热分布规律、各种外力及地表形态的形成规律、地売演化史规律
生物圈
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食物网、『1然带
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的作川规律、植物的指示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规律、生态平衡规律、白然带的分布规律
二、学习方法建议
1.重视概念学习
概念是单元知识的核心,如同生命体的细胞,是组成知识体系的基木单位。
概念
是对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字面上读怫的概念,对其所包含的内在意义并不一定就清楚。
因此,每学习一部分知识,首先要重视对其屮概念的解读。
概念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懂字面意思;第二,分析概念形成的背景;第三,研究概念的适用范F粧第四,联想生活实际,迁移应用概念。
比如:
气旋这个概念,初学会很陌生,首先阅读字面意思一低气压又叫气旋;第二步就要分析,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这个概念:
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怎样的旋转方向要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获得),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这样的立体空气旋涡,很彖江河屮的旋涡,就人为的定义为气旋;第三步明确它的适用范囤:
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的空气运动,是局部空气的运动形式,是既有水平、又有垂肓方向上的旋转的立体空气柱;最后将此概念与实际结合,联想这种空气涡旋可能出现的地区,出现的强弱,引起的特殊天气:
寒潮、伏旱、台风、龙卷风等。
经过这样的理解,这个概念就彻底吃透并牢牢记住了。
有的同学,学习概念,常因为感到枯燥而想走些学习的捷径,采用的方法是,机械的将字血的定义死背下来,考试时套用。
这样的学习是很不可靠的,比如,死背下来“低气压又叫气旋”,容易造成很多的误解,诸如将低气压与气旋混为一谈、不理解气旋是局部的空气运动、不理解气旋是立体的空气运动,不理解空气旋转方向的原因等,这样在应用概念时,很难准确。
再提醉同学们一点是:
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仅要从理论上理解,更要重视概念的实际意义,把概念应用到实际屮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概念的最终归宿。
这要求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积累尽可能丰富的生活经验,白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常常可以帮助你有效的理解新概念。
这样,概念可以学活,学以致用。
2.重视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本质分析
如同学习概念一样,对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也是切忌死记硬背。
由于基本规律、原理的实际应用价值更大,对其的木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
比如:
盐度分布规律,面对马鞍型的分布规律曲线,学习时,不能只局限在记住结论,而是要对曲线的每一个转折点进行分析,挖掘原因,迁移应用。
这样才可以把死的规律活用。
3.重视知识结构的建立
任何知识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最重要的是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结构是最好的梳理知识的方法。
知识结构的形成实际就是知识系统的,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知识应用的迁移力最强,记忆的效率也最高。
知识结构建立方式很多,经常用到的如建立知识间的因果系统联系、进行知识对比等。
比如下面的例了:
把海陆位置对我国大气环流的影响,建立起特殊天气信息网络,解决问题:
西太平洋團热带高压位*和强弱异常引起我■不同地区
1.填吗下列数码所代表的气压和气团名称:
1②③④⑤
2.填写下列数码所代表的特殊天气或自然灾害名称:
―⑨
形成特殊天气或白然灾害,说明事物Z间存在着联系。
⑥⑦⑧
3.海陆位置影响大气环流,
【参考答案】
1.
③北太平洋④极地大陆⑤热带海洋
⑧台风⑨水旱
②赤道
①阿留申
2.⑥寒潮⑦暴雨
以上问题,就是把海陆分布打破了气压带及大陆东部的风带的带状分布这种自然界的规律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的天气现象Z间的因果关系,用系统的结构表达出来,便于我们理解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对现实问题的解读更加容易。
再如:
列表进行相关知识的对比归纳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下表所示:
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
SO2、h2s
SO3、h2so4>硫酸盐、硫酸酸雾
氮氧化物
NO、NH3
N2O、N02、硝酸盐、硝酸酸雾
碳化合物
CO、co2
碳氢化合物
c—c5化合物、ch4
醛、酗、过氧乙酰硝酸酯
卤素及其化合物
F2xHF、CI2、HCI、CFCI3、CF2CI2
氧化剂
。
3、自由基、过氧化物
颗粒物
煤尘、粉尘、重金属微粒、石棉气溶胶,酸雾纤维、多环芳坯
放射性物质
铀、针•、镭等
大气污染物的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此三方面危害,也成为目前危害最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具体解释如下:
大气屮的污染物质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能吸收来白太阳的短波紫外线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线辐射。
由于空气屮这些污染物质含量的增多,会使地球表面的入射能量与逸散能量Z间的平衡遇到破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城市空气的污染,又会形成“热岛效应”,引起温度带和降水带的移动,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气屮的酸性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等。
在降水过稈屮溶入雨水,使其成酸雨。
酸雨不仅危害水生动、植物,而且还会使土壤酸化,损坏森林,腐蚀建筑结构、工业装备、动力和通讯电缆等设备,还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目前,我国酸南危害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o
含漠和氯的人造化学污染物(如氟里昂)及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的排放,能强烈地破坏臭氧分了。
“氟里昂”受到太阳紫外线的照射能分解成澳原了和氯原子,每个澳原了或氯原了能破坏大约10刀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的破坏,致使太阳紫外线直接照射地面,损坏人体皮肤细胞屮的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还能引起兴化角膜炎、白内障等眼病,还可抑制人类和动物的免疫能力,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紫外线还能对农作物、海洋浮游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因此,保护地球的外衣——大气不受污染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例3,把零散的知识,归类整理。
如:
气象气候灾害的含义和种类
全球大气在不停地运动,使得大气屮的动能、热能等能量不断地积聚或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彖事件。
其屮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如大风、暴雨、暴雪、低温冷害、高温、雷电等,会对人类生存、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这就是气象气候灾害。
全球影响较大的气象气候灾害主要有:
寒潮、低温冷害、冰雹、龙卷风、暴雨、干旱、热带风暴等。
其中暴雨往往可以导致洪涝灾害,伏旱又常与热浪(高温、酷热)联系在一起。
在前面备自然地理单元的学习指导屮,已经给同学们总结归纳过详细的知识结构,综合复习屮可以经常应用。
4.注重区域地理为落脚点的自然地理学习
系统的H然地理规律都是依托不同区域表现岀来的。
学习白然地理规律的日的很重要的方面也是为了进行不同区域的特点认定,从而更客观的去评价区域差异,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学习自然地理规律一定要重视将其落脚到具体区域的皿用。
应用的方法是:
第一,任选某个区域,进行区域位置认定;第二,根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进行区域气候类型、H然带、土壤等地带性规律的分析;第三,根据板块位置、地形位置,进行区域非地带性特点的分析;第四,进行区域白然地理特点的评价一包括优势劣势两个方面;第五,提出区域发展策略。
以上五步,是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系统结合学习的一种思路,可以通过实践进行训练并进一步补充、完善。
三、提供一些补充学习材料
1.大气污染与空气质量周报
空气污染指数及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仅供参考)
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对健康的影响
对应空气质量的适用范围
0〜50
I
优
可正常活动
白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51〜100
n
良
可正常活动
城镇规划屮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101〜200
in
普通
(轻度污染)
长期接触,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特定工业区
201〜300
IV
不佳
(中度
污染)
—定时间接触后,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
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屮普遍出现症状
>300
V
差
(重度污染)
健康人除岀现较强烈症状,降低运动耐受力外,长期接触会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从周报“看空气质量”
仔细观察媒体公布的空气质量周报,会发现主要公布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这三项指标。
这是因为,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防治重点,当前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是以上三项指标,它们分别指小煤烟、汽车尾气和降尘的污染状况。
•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的三项指标
1•总悬浮颗粒物:
这是大气降尘的主要污染指标。
大气屮的总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建筑扬尘、交通尾气、物质燃烧等。
它含有可损害神经系统的铅、汞、猛等,还有致癌物苯并花、神、锯等。
总悬浮颗粒能吸附有害气体、液体、细菌等。
目前,许多国家对粒径小于10微米不能被人的上呼吸道所阻扌当的可吸入性颗粒(即PM10)非常重视,尤其是粒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性气溶胶(即PM2.5)o这种气胶微粒被吸入人体后,会渗透到肺部纟H•织的深处,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病变。
限于监测技术,除上海现已开始监测PM10外,我国各个城市普遍监测的只是总悬浮颗粒TSP。
在1996年修订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屮,己增加了PM10的控制标准,但考虑到对人体健康危害报大的是PM2.5,我国即将制订新的标准,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身心健康。
2.二氧化硫:
主要由燃煤排放引起。
二氧化硫在大气屮会氧化而形成硫酸盐气溶胶,毒性将增大10倍以上,它将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导致胸闷。
眼睛刺激、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功能衰竭。
在此环境下的降水便是酸雨,它会使水质及土壤酸化,从而导致鱼类和植物大量死亡。
二氧化硫曾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时期的主要污染物。
被列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美国的多诺拉等烟雾事件,均系二氧化硫严重污染所致。
我国是燃煤大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居世界前列,所以对二氧化硫及其次生污染的防治必须加大力度。
3.氮氧化物:
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主要由机动车尾气造成。
它对人们呼吸器官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引起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
氮氧化物与水可生成硝酸盐、亚硝酸盐。
进入人体,可生成强致癌物亚硝酸氨,也可与人体血液屮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产生缺氧症状。
1952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罪魁祸首便是氮氧化物。
此外,它还使植物大面积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随肴城市现代化交通的高速发展,我国许多城市的氮氧化物也严重超标,由机动车(也含助动车)的激增引发的光化学烟雾污染,在许多城市已被环境监测部门发现。
2・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北移动
副热带高气压一般活动于北纬20。
〜4(rZ间,在其控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一般是暧热干旱。
但在副热带高气压的边缘,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可以将洋面上暖湿的水汽输送到我国大陆上空;另一方面,又可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若出现暴南,则造成洪涝灾害。
所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维持时间、活动状况往往与大范囤的降雨带以及洪涝灾害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每年从冬季到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都会有规律地白南向北推移;从夏到冬,又有规律地白北往南撤退。
下面为一般年份5-10月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中
心位置演变Illi线示意图。
英演变规律一般为:
西太平洋到热带高气压屮心位置随季节变化曲线
5〜6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屮心位于北纬15。
~20。
左右,此时我国华南述入雨季。
6月屮旬,副热带高气压从北纬15。
左右北跳至北纬20。
〜25。
左右,长江屮下游地区岀现梅雨天气,而华南正处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Z下,天气晴好。
7月上、中旬,副热带高气压再一次北跳至北纬25。
以北,此时华北地区进入雨季。
7月底8月初,副热带高气压越过北纬28。
中心到达北纬40°附近,我国华北、东北进入南季,而长江屮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进入伏旱。
副热带高气压南侧的地区往往受热带低气压系统影响。
9月上旬,副热带高气压屮心南撤到北纬25。
附近,云南贵州地区恰好位于副热带高气压西北侧,形成较大范围的秋雨天气。
10月上旬,副热带高气压再次南撤,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减小。
实际上,备年情况往往不一,特别是当副热带高气压的季节变化有异常时,就会导致我国大范围天气气候的异常,出现比较严重的气象气候灾害。
3.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强信号,全球许多气彖气候灾害的发生往往与也尔尼诺现象有关。
【阅读与理解】
厄尔尼诺现彖引发的气彖气候灾害
1997年6月,智利北部出现了暴雨,导致了10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阿根廷和智利Z间的边境地区发生特大暴风雪,积雪深达4米;8月,智利北部和屮部再降暴南,一些地区4天的雨水总量竟达到常年降水总量的10倍多;10月,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和乌拉圭部分地区连降倾盆大雨
与此相反,原来多雨的热带太平洋西部发生了严重干旱,其屮印度尼西亚的旱情为50年罕见,全国1000多公顷农田干裂,干燥的气候导致了大范围的森林火灾,30万公顷森林被焚,造成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烟雾灾难。
7月到□月,东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异常活跃,墨西哥、美国等地飓风肆虐。
当年,我国长江以北发生了7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出现大范伟I持续高温,山西运城、陕西西安气温在35°C以上的天气达60天Z势……
这是1997〜1998年发生的20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140亿美元。
•也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厄尔尼诺现彖也称为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屮、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上升的现彖。
这一现象可引起气候异常。
秘鲁漁民将每年圣诞节前后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上升的现象称为“也尔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婴”。
太平洋大洋环流分布示意图
因为南北赤道暖流不断自太平洋东部向西部流动,导致东太平洋赤道南北两侧沿岸盛行自海底上升的补偿(涌升)流,表层海水温度仅为24°C左右,明显比同纬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平均约29°C左右)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西洋面温度分布呈现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
同时,秘鲁沿岸因为深层海水上涌,与表层海水交汇,营养丰富,鱼类大量繁衍生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秘鲁大渔场。
在通常情况下,这一地区海水温度上升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比较有限。
如果某些年份,东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使南赤道洋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东屮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量明显减少,英至出现一定规模的西太平洋暖性海水向东蔓延的趋势(赤道逆流明显加剧),此时秘鲁沿海太平洋东部补偿上升的海水也大为减少,其结果是秘鲁沿海表层水温异常上升,比往年高出3°C〜6°C,持续时间较长,渔产减少,湿热水汽蒸发加剧,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阅读与理解】
厄尔尼诺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也尔尼诺的出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1970年秘鲁的海鱼捕获量达1200力吨,但经过1972年强厄尔尼诺影响,1973年的捕获量急降到200力吨以下。
另外,大量的鱼类死亡,致使海鸟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或迁徙,使南美沿岸国家失去宝贵的鸟粪肥料,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以及商品出口。
人们更为关心的是丿11尔尼诺现象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气候异常,导致哪些全球性气象气候灾害的发生。
•丿也尔尼诺现象与气候异常
观测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热带地区常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在热带洋面上生成的热带风暴也有异常变化。
(1)厄尔尼诺现象对热带气候的影响
据研究,全球热带地区的降水变化与也尔尼诺现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当厄尔尼诺现彖岀现时,因为南赤道暖流明显减弱,使得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屮心发生东移。
以往多南的太平洋西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由于四周海水温度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大为减少,甚至出现明显的干旱灾害。
相反,原热带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活跃、终年比较干旱的地区,因为表层海水温度明显上升,水汽蒸发量明显增加,上升气流异常活跃,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如南美沿岸的秘鲁、智利、丿11瓜多尔等原降水较少地区,这时往往出现暴雨,发生洪涝灾害。
丿LL尔尼诺现象出现期间全球12月至翌年2月气候异常分布图
(2)厄尔尼诺现象对热带风暴的影响
热带风暴是生成于热带海洋上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对海洋大气环流与洋流发生影响时,热带风暴出现的时间、频率、强弱都会有所改变。
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当年,大西洋飓风活动处于低水平,它的活动无数比也尔尼诺次年要少,移动趋向也有差异;西太平洋台风在厄尔尼诺发生年比平常年份少,进入我国南海的台风也少。
我国南海及西太平洋平均白风次数与也尔尼诺、拉尼娜发生率比较
台风类别
多年平均(次数)
厄尔尼诺年平均(次数)
拉尼娜年平均(次数)
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
6.9
4.9
8.7
南海生成的台风
3.4
2.0
4.1
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
24.3
21.4
26.2
【阅读与理解】
拉尼娜现象
某些年份东南太平洋上的东南信风较强,南赤道洋流强度明显增加,南美秘鲁、智利沿岸的涌升补偿流加强,使得表层海水的温度持续下降。
若表层海水的温度明显比平常年份低,即为拉尼娜现彖,也称反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也是引起大气与海洋环流异常,导致气象气候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拉尼娜岀现时,太平洋西部暖性海水增加,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太平洋西部沿海蒸发量上升,水汽增多,上空往往出现大范围积云,导致比常年更多的降水,极易发生洪涝灾害,而赤道太平洋东部则极易出现干旱。
4.我国气象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我国常见的主要气象气候灾害有暴雨、干旱、台风、冰雹、寒潮和冷害等,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
1.季节性差异
3〜5月份,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等地,儿乎每年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春旱,严重的年份(如2000年),不仅农作物生长受到损害,人畜饮用水等都极为困难。
3〜5月份,也是我国部分地区雷暴和冰雹灾害集中出现的时段。
雷暴和冰雹这类强对流性天气,大都是因冷暧气流交汇,大气运动-|•分激烈,促使大气屮的能量急剧释放造成的,所以大多出现在春夏过渡的季节。
雷暴和冰雹另外一个集中出现的时段是夏季6〜8月份。
7〜8月份,梅南期结束,整个长江流域普遍岀现高温伏旱天气,在热带风暴影响较少的年份,高温干旱天气可以持续40〜60天。
7〜9月份,则是我国受台风频繁影响的季节。
夏半年是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集屮发生的时段。
东部各地随副热带高气压的向北移动,先后出现汛期:
华南地区4〜5月,长江屮下游地区6〜7月,北方各地7〜8月。
汛期常常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
冬半年是我国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时段。
寒潮发生时,受其影响的地区出现强烈降温,有时出现冰冻,并伴有大风、大雨或大雪夭气。
因为我国大气环流、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显著,不同年份的气象气候灾害差异十分巨大,增加了我国对气象气候灾害短期预测、预报的难度。
2.地域性差异
我国常见气象气候灾害的空间分布见以下示意图。
【思考】
造成我国气彖气候灾害地域性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特别紧张?
我国华南地区的低温冷害与东北地区的低温冷害佶什么不同?
5.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灾害
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气象气候灾害尤以干旱最为严重。
华北地区素有“十年九早”Z说,尤其是冬春季节雨水稀少,“春雨贵如油”。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范用最广、强度最大和灾情最重的干旱地区,其平均受旱血积占一到全国受旱总面积的46.5%,受灾面积占-50.5%,因干旱造成的粮食损失占全国干旱粮食损失的32.1%左右。
西北黄土高原等地通常春旱连着夏旱。
近30年屮,大范伟I受旱就达13年。
1994年廿肃全省出现严重的春旱和伏秋连旱,使60多万公顷耕地难以下种,200多万人口和150万头牲畜饮水因难;1996年陕西冬春连旱,全省90多力公顷夏田受旱,全省100力人口和20力头牲畜饮水困难。
我国气彖部门的降水等级划分
24小时降雨量(毫米)
<
0.1
0.1〜
10
10〜
25
25〜
50
50〜
100
100〜
200
N200
等级
微量
小雨
屮雨
大雨
暴南
大暴南
特大暴南
【阅读与理解】
暴雨也是宝贵的水资源
我国是水资源不足的国家。
暴雨带来的充沛降水是宝贵的淡水资源。
特别在西北一些干旱地区,往往一、两场暴雨就决定了全年的降水总量,对农业、水电等各方血产生有利影响。
如1988年7〜8月,黄河屮游以及邻近省区出现了大暴雨,虽然给夏季农业生产等造成一定损失,但充沛的降水保证了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当年大秋作物生长良好,农业喜获丰收。
山西省当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5%;河北省首次突破100亿千克大关,比历史最高产量的1985年增长4.5%。
水库蓄水量也明显增加。
即使在我国水资源比较充足的东南沿海,伏旱季节台风暴雨所带来的丰沛降水,也往往可以缓解旱情,并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对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一定益处。
6.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气象气候灾害之——台风
一般认为,台风是由于热带洋面上大面积高温水汽蒸发,造成底层大气不稳定,在底层热带大气扰动下发展形成的强低压天气系统,也是一种强烈的气旋性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