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0433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docx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

土壤肥力: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1.四大肥力因子:

水、肥、气,热。

2.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区别是:

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

3.矿物的概念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4.土壤矿物按矿物的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5.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而转变或重新合成新的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矿物。

如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6.风化作用:

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7.物理风化作用: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8.化学风化作用:

指岩石在水和空气(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参与下进行的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等的总称。

9.生物风化作用: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10.土壤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结晶质。

11.土壤次生矿物以结晶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还含相当数量的晶态和非晶态的Si、Fe、Al的氧化物和水化氧化物。

12.构成层状硅酸盐黏土矿物晶格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13.单位晶片包括硅片和水铝片。

14.单位晶层包括1:

1型、2:

1型和2:

1:

1型晶层。

15.同晶替代: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6.根据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构造特点和性质可以归纳为4个类组:

高岭组、蒙蛭组、水化云母组、绿泥石组矿物。

17.高岭组1:

1型矿物包括:

高岭石、珍珠陶土、迪恺石及埃洛石等特点:

(1)1:

1型的晶层结构单位晶胞的分子式可表示为Ai4Si4O10(OH)8。

(2)无膨胀性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较强的氢键,膨胀系数一般小于5%.高岭石层间距约为0.72nm。

(3)电荷数量少阳离子交换量只有3-15Cmoles(+)Kg-1。

(4)胶体特性较弱较粗(0.2-2m),颗粒的总表面积相对较小,为10-20×103m2kg-1。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很弱。

20.蒙蛭组2:

1型膨胀性矿物包括:

蒙脱石、绿脱石、拜来石、蛭石等。

特征:

(1)2:

1型的晶层结构蒙脱石是其典型代表。

单位晶胞的分子式可表示Al4Si8O20(OH)4·nH2O。

(2)胀缩性大蒙脱石晶层间距变化在0.96-2.14nm之间,蛭石的膨胀性比蒙脱石小,其晶层间距变化在0.96-1.45nm之间。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蒙脱石的阳离子交换量可高达80-120Cmoles(+)Kg-1,而蛭石可高达150Cmoles(+)Kg-1

(4)胶体特性突出,较细(有效直径0.01-1m),总表面积为600-800×103m2kg-1,且80%是内表面。

蛭石一般为400×103m2kg-1。

其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特别显著。

21.土壤黏土矿物组成中,除层状硅酸盐外,还含有一类矿物结构比较简单、水化程度不等的铁、锰、铝和硅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和水铝英石。

22.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23.对于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最早来源。

后来动植物残体也成为土壤有机物的基本来源。

自然土壤一旦经包括耕作在内的认为影响后,其有机物质来源还包括作物根茬、各种有机肥料、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有机物质。

24.在土壤学中,一般把耕层含有机物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含有有机质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O、H、N,C/N比大约在10~12之间。

26.土壤有机质中主要的化合物组成是类木质素和蛋白质,其次是半纤维素、纤维素以及乙醚和乙醇可溶性化合物。

27.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28.非腐殖质为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结构已知的有机化合物。

29.矿化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30.腐殖化过程: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31.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的因素(简答题)

(1)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

①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的破碎和运输

②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

③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2)土壤特性

①温度——在0~35℃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能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最适温度25-35℃。

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过多的水分导致土壤氧减少,从而改变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和产物。

如果土壤过干,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脱水死亡或处于休眠状态,其活性显著降低。

③土壤pH——pH值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的降解。

④土壤质地——由于粘粒的吸附可减弱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对于粘重土壤,有机质不易分解。

(3)植物残体的特性

①物理状态(新鲜程度、破碎程度、紧实程度)

②C/N比——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

以25或30:

1较为

合适。

32.土壤腐殖物质是一类组成和结构都很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聚合体,其主体是各种腐殖酸及其与金属离子相结合的盐类,它与土壤矿物质部分密切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因而难溶于水。

33.传统的分组方法是将土壤腐殖质划分为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3个组分。

其中胡敏酸是碱可溶、水和酸不溶,颜色和分子质量中等;富啡酸是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和分子量最低;胡敏素则水、酸、碱都不溶,颜色最深和分子质量最高。

但需要特别之处的是这些腐殖物质组分仅仅是操作上的划分,而不是特定化学组分的划分。

34.(简答/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一)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有机质矿化释放养分(矿化作用),养分的有效化(矿物质溶解、矿物风化),增加养分的有效性(络合)

(二)改善土壤的肥力特性①物理性质:

促进土壤良好结构形成(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及根系的生长环境,增加土壤有效持水量,改善土壤耕性,促进土壤升温。

②化学性质:

增加养分的吸附量、减轻铝毒(酸性土壤)、增加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

③生物性质:

提供土壤微生物养分和能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一)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腐殖酸是重金属离子的络合剂。

以Cr3+为例。

(二)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

(三)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35.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及高等植物根系。

36.根际通常是指直接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域。

37.土壤水的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38.吸湿系数:

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最大吸湿量)。

39.凋萎系数:

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也称萎蔫系数.

40.田间持水量:

是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者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

41.饱和持水量:

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称为饱和持水量,又称最大持水量。

42.土壤水的有效性及其影响(简述)(详见PPT)通常把土壤萎蔫系数看作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把田间持水量视为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间的差值即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

受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3.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P书61-62页记)

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

44.土水势:

土壤水在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的作用下,其自由能与同样温度、高度和大气压等条件的纯自由水(假定其势值为零)相比,主要是降低,其降低值用势能来表示就是土水势(ψ普赛)。

45.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

S=-ψm

46.土水势的测定方法,张力计法、压力膜法、冰点下降法、水汽压法、

4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

指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曲线。

48.土壤空气的组成(简答)(P书70页)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如CH4、H2S等。

49.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

对流和扩散。

50.质流:

土壤空气的对流是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的整体流动,也称质流。

51.土壤呼吸:

在分压梯度的作用下,驱使CO2气体分子不断从土壤中向大气扩散,同时使O2分子不断从大气向土壤空气扩散。

这种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称为土壤呼吸。

52.土壤通气性:

是指土壤中的空气与大气中的空气相互交换的能力。

53.土壤热量来源:

太阳的辐射能、生物热、地球内热。

54.土壤热性质的土壤热特性主要有土壤热容量、热导率和土壤导温率等。

(不同组分的大小关系比较)水CV>有机质CV>矿物质CV>气CV;λ矿物质>λ水>λ空气;D空气>D土粒>D水。

55.土壤温度的调节:

1.适时翻耕2.合理排灌3.合理施肥4.土表覆盖,地膜覆盖,土壤遮荫,喷施增温保墒剂等,都可调节土温。

56.根据土粒的成分,土粒可分为矿质颗粒和有机颗粒两种。

57.固相架中的矿质土粒可以单个地存在,称为单粒;单粒相互聚集成为复粒。

58.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59.各种粒级制都把大小颗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

60.物理性砂粒直径范围1~0.01mm,物理性黏粒<0.01mm

61.各级土粒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简答)(P书110页)

62.土壤密度:

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63.土壤容重: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曾称土壤假比重。

64.孔隙度=1-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

65.土壤孔性可以从两方面了解:

一是土壤孔隙度(总孔度),二是大、小空隙分配(分级空隙),包括其连通情况和稳定程度。

66.土壤孔度=(1-容重/密度)×100%

67.土壤空隙的类型:

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

68.土壤空隙的影响因素(了解)质地、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粒排列、自然因素和土壤管理对孔隙的影响。

69.机械组成:

根据土壤颗粒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70.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71.土壤肥力和质地的关系(简答)(P书118~119页)

 

72.土壤质地的改良:

客土法;深耕、深翻、人造塥;施有机肥。

73.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包含着两重含义:

结构体和结构性。

74.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75.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76.土壤结构体分类①板状(片状)②柱状和棱柱状;③块状和球状。

77.团粒的直径为10~0.25mm;而<0.25mm的则称为微团粒。

78.每一种土壤结构体的形成都经过团聚和切割造型两个过程。

79.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简答)(P书126页)1、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2、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3、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4、团粒结构土壤宜于耕作5、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80.土壤结构改良方式(土壤结构的管理)1.增施有机肥2.实行合理轮作3.合理耕作、水分管理及施用石灰或石膏4.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5.盐碱土电流改良。

81.土壤力学性质包括土壤结持特性(粘结性、粘着性、塑性)、胀缩性、压板和阻力、流变性、固结等。

82.土壤粘结性:

土壤中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83.影响粘结性的因素(填空):

土壤比表面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

84.土壤粘着性:

是土粒粘附在外物(农具)上的性质。

85.影响土壤粘着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也是活性表面大小和含水量。

(填空)

86.土壤可塑性:

是指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当外力撤消后仍能保持这种变形的特性,也称可塑性。

87.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加工。

88.土壤耕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了解)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和不同作物的栽培要求......(P书134页)

89.土壤耕作一般可分为常规耕作法和少、免耕作法两大类。

90.土壤耕性是指由耕作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物理性质,它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能的综合表现。

91.土壤耕性的好劣,一般从三个方向加以判断(填空)耕作难易,耕作质量好劣,宜耕期长短。

92.改善土壤的两个耕性途径:

改良耕作方法和调节土壤力学性质。

93.宜耕期:

是指适宜进行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94.要选择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进行耕作,使土壤的黏结性、黏着性和塑性均较弱或无力,耕作省力,不致破坏土壤结构,耕作后任其自然风干和收缩,就会崩散为适当的土块和土团。

95.保护性耕作:

就是通过减少对土壤的耕种次数和秸秆残茬覆盖,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秸秆,减少土壤侵蚀。

96.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重力势梯度和压力势梯度。

97.非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基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

98.入渗:

是指地面供水期间,水进入土壤的运动和分布过程。

99.土壤蒸发的形成及蒸发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

一是辐射、气温、湿度和风速等外界条件;一是受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和分布影响即土壤的供水能力。

100.土壤蒸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

(二)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三)水汽扩散阶段

101.△W=P+U-ET-D(P书146页)

102.对流是指土壤溶质随土壤水分运动而运移的过程。

(填空或选择)

103.分子扩散是存在浓度梯度引起的

104.土壤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土壤胶体的表面化学。

105.双电层包括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后者由非活性离子补偿层和扩散层构成。

106.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型表面、有机物表面。

107.蒙脱石、蛭石及其他2:

1型黏土矿物的基面也都是硅氧烷型表面。

108.高岭石和其他1:

1型黏土矿物只有一半的基面是硅氧烷型表面。

(判断)

109.土壤胶体的表面可分为内表面和外表面。

110.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起源,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111.永久电荷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

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112.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被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

对这种能相互交换的阳离子叫做交换性阳离子,而把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称之为阳离子交换作用。

113.阳离子交换作用3个主要特点:

(简答/填空)

1.阳离子交换是一种可逆反应;

2.阳离子交换遵循等价离子交换的原则;

3.阳离子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土壤中常见阳离子交换力的强弱顺序为:

Fe3+>Al3+>H+>Ca2+>Mg2+>K+、NH4+>Na+

11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pH=7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

115.影响土壤负电荷量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P书163页)①胶体的类型②胶体的数量③土壤pH.

11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一个很重要的化学性质,它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同时也是进行土壤分类的重要指标。

117.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分为两类:

致酸离子和盐基离子

118.盐基饱和度就是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19.盐基饱和度常被作为判断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盐基饱和度≥80%土壤,一般认为是很肥沃的土壤;盐基饱和度为50%~80%的土壤为中等肥力水平;盐基饱和度<50%的土壤肥力较低。

120.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

(一)离子饱和度

(二)互补离子效应(三)粘土矿物类型(四)阳离子的固定

121.在土壤中,铁、铝、锰等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是对阳离子发生专性吸附的主要吸附剂。

122.影响阳离子专性吸附的主要因素:

pH和土壤胶体类型。

123.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实际意义(P书166页,PPT第八章52页)

124.阴离子两种类型吸附的区别

性质非专性吸附专性吸附

吸附时表面电荷符号++,0,-

阴离子所起作用反离子配位离子,有时为决定电位离子

吸附机理离子交换反应配位体交换反应

吸附时需要体系的pH值ZPC

吸附发生的位置扩散层双电层内层

对表面性质的影响无正电荷减少或负电荷增加

125.土壤中氢离子的来源①水的解离②碳酸解离③有机酸的解离(如苹果酸、柠檬酸、胡敏酸、富啡酸)④酸雨⑤其它无机酸⑥植物对阳离子吸收

126.土壤酸可分为活性酸和潜性酸。

127.潜性酸:

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它们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H+时,才会显示酸度,故称潜性酸。

128.碱性土壤的碱性物质主要是钙、镁、钠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以及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

形成碱性反应的主要机理是碱性物质的水解。

129.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1.土壤pH2石灰位

130.据《中国土壤》将我国土壤的酸碱度分为5级:

pH<5.05.0~6.56.5~7.57.5~8.5>8.5

酸碱度强酸性酸性中性碱性强碱性

131.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1.交换性酸2.水解性酸度

132.石灰性物质所引起的弱碱性反应(pH7.5-8.5)称为石灰性反应,土壤称之为石灰性土壤。

133.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P书176页)①土壤pH6.5左右时,各种营养元素的有效度都较高,并适宜多数作物的生长。

②pH在微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中,氮、硫、钾的有效度高。

③pH6-7的土壤中,磷的有效度最高。

pH<5时,因土壤中的活性铁、铝增加,易形成磷酸铁、铝沉淀。

而在pH>7时,则易产生磷酸钙沉淀,磷的有效性降低。

④在强酸和强碱土壤中,有效性钙和镁的含量低,在pH6.5~8.5的土壤中,有效度较高。

⑤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有效度,在酸性和强酸性土壤中高;在pH>7的土壤中,活性铁、锰、铜、锌离子明显下降,并常常出现铁、锰离子的供应不足。

⑥在强酸性土壤中,钼的有效度低。

pH>6时,其有效度增加。

硼的有效度与pH关系较复杂,在强酸性土壤和pH7.0~8.5的石灰性土壤中,有效度均较低,在pH6.0~7.0和在pH>8.5的碱性土壤中,有效度较高。

134.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简答就按课本上答P177页,论述就按PPT上答第九章28页开始)

135.当土壤中的O2被消耗掉,其它氧化态物质如NO3-、Mn4+、Fe3+、SO42-依次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这种依次还原现象称为顺序还原作用。

136.氧化还原电位(Eh):

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Eh)。

137.在氧化体系中,pe值是正值,氧化性越强则pe值愈大;在还原体系中,pe值是负值,还原性愈强,pe的负值也愈大.

138.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养分有效性与毒性的影响1.氧化还原对元素有效性影响2.氧化还原状况与有毒物质积累。

139.影响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因素:

土壤胶体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盐基饱和度。

140.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是指当少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加入土壤后,其氧化还原电位不会发生剧烈变化,即土壤所具有抗衡Eh变化的能力。

141.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简答题):

土壤通气性、微生物活动、易分解有机质含量、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土壤pH值。

142.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16种:

其中C、H、O主要来自大气和水,其余元素则主要来自土壤。

143.土壤中氮的形态:

有机态氮、无机态氮。

144.土壤中铵态氮(NH4+-N)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NO3--N)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145.土壤铵离子的矿物固定1土壤黏粒矿物类型2土壤质地3土壤中钾的状态4铵的浓度5水分条件6土壤pH

146.生物反硝化作用是在厌氧条件下,硝酸盐(NO3-)在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还原为N2、N2O和NO的过程。

147.土壤无机磷化合物中几乎全部为正磷酸盐,除了少量的水溶态外,绝大部分以吸附态和固态矿物态存在于土中。

148.在众多分组方法中,以张守敬和杰克逊及其相关性的修正方法应用较为广泛,该法将无机磷分成4组:

①磷酸铝类化合物②磷酸铁类化合物③磷酸钙镁类化合物④闭蓄态磷。

149.土壤磷的调控:

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淹水,合理施用磷肥。

150.土壤中磷的固定及其机制:

化学沉淀机制、表面反应机制、闭蓄机制、生物固定机制。

151.影响土壤固磷作用因素:

土壤粘粒含量、土壤胶体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

152.按化学组成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按植物营养有效性分为速效钾、缓效钾和无效钾

153.影响土壤钾固定因素:

粘土矿物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水分条件,土壤pH,铵根的影响。

154.土壤中钾的调节(P书213页)

155.微量元素指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

156.土壤中微量元素存在的形态1水溶态2交换态3专性吸附态4有机态5铁、锰氧化物包被态6矿物态

157.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158.土壤质量:

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159.土壤质量指标通常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3个方面指标。

160.土壤(地)退化是指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

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161.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1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2土壤流失3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162.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