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0060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docx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精选习题(含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

1.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

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

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

A.社会习俗发生变革

B.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

C.民众思想比较保守

D.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

2.中国百姓生活从20世纪60、70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80年代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到90年代的空调、冰箱、摄影机;到现在的电脑、汽车、商品房等“三大件”的追求变化,其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该表的统计不能够说明()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4.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

”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现念深入人心

C.促使传统价值观念丧失正统

D.推翻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

5.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 )

A.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

B.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

C.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

D.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6.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

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

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导致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主化运动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7.《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记载:

在重庆,“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8.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9.“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

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

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

”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10.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变传统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国家政权的频繁更替

B.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

C.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D.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

11.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

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

A.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B.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

C.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

D.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

12.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国内舆论除《益闻录》外,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予报道,《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明该事为首创,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

这说明当时

A.国内舆论对政治敏感问题并不关心

B.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遭国人抵制

C.剪辫运动最早是由国外华人发起的

D.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态度比较谨慎

13.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

“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

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

今天真是热得可怕。

”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B.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C.传统习俗受到冲击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14.“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

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

”此言论(  )

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

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15.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

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

有人说:

“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16.上海老城厢的旧校场,有很多代销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店铺,由于获利丰厚,有些店就自己刻印年画。

其中许多有上海开埠城市特色的年画,比如《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新出夷场十景》、《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等。

这不能说明(  )

A.表现了新事物及日常生活的新面貌

B.部分起到了新闻报道和新观念传播的作用

C.兴办西学提高了民众欣赏水平

D.上海开埠后相当多的市民接受了西方文化

17.1933年广州的报纸报道:

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

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18.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

“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

”这说明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交通水平已和世界同步

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19.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

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20.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二、主观题

21.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斥教会,误导信徒。

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

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

频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

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

于是在16、17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

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定新的礼服标准。

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

这引起有关人士和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

有人指出:

“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

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

“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

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

”“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

”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

“(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

自大总统以致平民其式样一律。

于彼于此听人自择”。

191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2)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

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

观点

支持观点的理由

观点一:

采用西服为礼服

观点二:

反对用西服为礼服

观点三:

西服和长袍马褂并行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凯西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递送业务。

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9年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

二战结束以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小物件科技产品的诞生。

自20世纪60年代末,UPS网点已遍布美国25个城市。

1980年7月15日,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是中国速递服务的最早供应商。

该业务在海关、航空等部门均享有优先处理权,它以高速度、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标、国内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贫料和物品。

主要采取空运方式,加快递送速度,根据地区远近,一般1﹣8天到达。

1993年,国内大型民营快递品牌企业﹣﹣顺丰速运、申通快递﹣﹣相继创立。

1994年1月18日,EMS开通邮政特快专递跟踪查询网,实现快件网上跟踪查询。

2002年5月8日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成立,现拥有员工1万多人,服务网点近700个,运输、派送车辆1500多辆,形成了“网络信息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品牌诚信化”的企业格局。

2015年11月11日,天猫“双11”强势启动,开场1分12秒交易额破10亿,12分28秒破100亿。

而在电商交易额飙升的同时,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同比增长65%;全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袠1.48亿件。

﹣﹣摘编自XX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递业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推动中国快递业发展的因素。

(3)综合近现代快递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快递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3.国家的顶层设计中,集权还是放权,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有处死一个杀人犯的权利。

人们充当自己案件的裁判者是不合理的,自私会使人们偏袒自己和他们的朋友,心地不良、感情用事和报复心理使他们过分的惩罚别人。

上帝用政府来约束人们的偏私和暴力。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出现的新现象:

深圳特区在全国率先取消“购物票证”,副食品放开价格,敞开供应。

王石以个人资本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商贸公司(万科前身);张瑞敏在青岛接手一家频临破产的国营企业(后发展为海尔);泰籍华人创办的正大集团正式进入成都,成为四川第一家外资企业。

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一部分人冲破了“捧铁饭碗、拿死工资”的旧观念,“下海浪潮”初现。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上映,随后红裙子飘满城市的大街小巷。

美国学者科斯认为,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个人权利让渡于政府的必要性。

根据材料一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西方国家经济机制经历了怎样的一个“集权——放权——集权——放权”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从1978~1984年这一时段任举一例佐证该观点。

 

详细解析

1.C

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遭遇到民众的报复,显然民众对于剪辫的事件不赞同,体现出民众思想比较保守,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观念,不属于社会习俗,故A和D错误;材料中应该是民国成立之后,故B错误。

2.A

3.A

材料没有涉及“西式婚礼”的习俗,故A项错误;通过表格中“所送嫁妆种类”的统计,可以得出B项说法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因此C项说法正确;根据“送嫁妆”的种类尤其是“被褥”“红棉袄”说明仍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D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选A。

4.C

根据“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表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有利于西方思想的传播,C正确;A、B只是反映了材料中辛亥革命影响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表述错误,排除。

5.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说明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黑暗的信息,排除;材料只是个例,并不反映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故选B;材料不能反映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排除D。

6.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排除A;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化运动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立宪”“任期制”“选举”体现了民主,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排除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7.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D正确;

A、B、C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故ABC错误.

故选D.

8.B

注意题干信息“头上和脚上的变化”、“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风易俗,如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正对应题干“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9.B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量才的《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体现了社会史观的角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这属于革命史观,不是文明史观,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体现了报业的现代化,属于现代化史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史量才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体现了全球史观,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11.D

12.D

材料“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说明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比较谨慎,故D项正确;材料“《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明该事为首创”说明A项错误;材料“1898年”说明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媒体对剪辫的态度,没有体现出C项。

学*

13.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和影响解答即可.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国门被打开不久,传统习俗受到冲击,中国的官民还不能适应,因此会出现题干的现象,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C.

14.A.

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依据题干材料“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可知,反映的是与风俗变迁应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15.D

本题以博客、微博为考查背景,考查对信息技术发展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

A、材料强调的是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激发了人们参政议政的人情,不是“只有~才”的关系,排除;

B、了解民意并不是只有网上交流这一种途径,排除;

C、材料中只是阐述了“微博”等,激发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政治热情,未涉及民主进程的有效信息,排除;

D、材料中显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热情的激发,本质上是由于我国民政进程加快的推进作用,正确;

故选D.

16.C.

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兴办西学提高了民众欣赏水平材料未体现,故C错误,符合题意;

“上海老城厢的旧校场,有很多代销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店铺,由于获利丰厚,有些店就自己刻印年画.其中许多有上海开埠城市特色的年画,比如《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新出夷场十景》、《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等”表明上海开埠后相当多的市民接受了西方文化,表现了新事物及日常生活的新面貌,部分起到了新闻报道和新观念传播的作用,故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C.

本题以广州报纸对汉口三种女人的报道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近现代物质生活语习俗变迁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A项,描述不全面,材料中还有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故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影响知识点的信息,故排除;

C项,材料展示的三种小姐正是体现了社会风俗的多元化的特征,故正确;

D项,材料中还存在缠脚的女人,故错误;

故选C.

18.D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旨在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因“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见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汽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新鲜物品,不可能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A项排除;仅以“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无法体现交通的便利,也不能说这就是奢侈的表现,因为材料中的汽车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更多的是代表新鲜事物,B、C两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9.D

由题目中的信息“2008年……电……这30年中”可知:

1978年改革开放的推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妇女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本题应选D项;A、B、C三项的表述均由D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主要原因”不符。

20.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故选C.

21.

(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可以得出宗教改革中新教发展需要受过教育的教士;依据材料一“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得出民族国家发展,各国政府对人才的需求;依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对经营人才的需求;依据材料一“频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可以得出法律纠纷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宗教改革时期民族语言的使用).

(2)本小问的填表,依据材料二的描述,观点一:

采用西服为礼服,理由可从社会变革;西方文化影响进行说明;观点二:

反对用西服为礼服,理由可从丝绸服装材料与西服用料相悖;采用外国衣料作西服不利于工商业和国货发展进行说明;观点三:

西服和长袍马褂并行,;理由可从调和中西矛盾;民国政府的决议进行说明.

答案: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宗教改革时期民族语言的使用);宗教改革中新教发展需要受过教育的教士;民族国家发展,各国政府对人才的需求;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对经营人才的需求;法律纠纷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

观点

支持点的理由

采用西服

社会变革;西方文化影响.

反对采用西服为礼服

丝绸服装材料与西服用料相悖;采用外国衣料作西服不利于工商业和国货发展.

西服和长袍马褂并行

调和中西矛盾;民国政府的决议.

22.本题考查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