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9971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

[时空坐标]

●注:

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

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

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1)农业:

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

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

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

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

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

政治: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

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

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

世官制

 2、经济:

农业: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

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

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

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3)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

科技:

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

大篆;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二、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总特征】:

政治: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

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汉朝:

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

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2、经济上:

农业:

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田庄;行“泰半之赋”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和代田法、垄作法;水利:

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

手工业: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

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3、文化上: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1)思想专制,秦朝 “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罢黜百家…,仁政和纲常),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科技、文化、教育、绘画得到很大发展,奠定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

太学出现、察举制。

 

多视角·学科讲练

No.1高频考点讲练

热点考向一 时考时新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临考视窗】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对当今的现实生活仍有一定的影响,各类高考历史学科的第一道选择题多从分封制和宗法制开始命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就成了值得关注的高频考点。

[高考例析]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宏观思考] 1.宗法制

(1)一个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

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

“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2.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分封制与宗法制虽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姓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宗法制对当今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如中国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习俗,都是传统宗法思想的体现。

3.应对高考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技巧

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关键词

“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

“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

实质

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

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技巧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针对训练]

1.(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

“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材料强调的是(  )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热点考向二 弘扬传统文化——早期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

【临考视窗】 从文明传承视角看儒家文化,早期儒学,董仲舒新儒学,都是高频考点,高考考查的重点。

[高考例析]

2.(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宏观思考] 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针对训练]

2.(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

No.2模块链接讲练

热点考向三 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探讨政治制度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

【临考视窗】 从唯物史观看待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铁农具使用、分封制的瓦解都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

[高考例析]

3.(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宏观思考] 重大社会转型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具体表现在:

(1)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2)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3)文化:

划时代的变革,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绚丽多彩;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针对训练]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No.3中外关联讲练

热点考向四 各领风骚——东西方先哲和人文主义精神

【临考视窗】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从东西文明对比角度,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高考例析]

4.(2015·浙江高考文综卷)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宏观思考] 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思想

人文精神

“仁”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

体现了教育平等的观念,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2.有关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几个误区

(1)《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而非孔子亲自编纂的。

(2)荀子广泛吸收了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但他仍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3)陆王心学,仍然属于理学范畴。

(4)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而未反对封建制度。

(5)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对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当时却没有形成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3.对比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和中国“诸子百家”的异同点

(1)相同点:

都开始将“人以及社会”作为探究的主题。

(2)不同点:

①内容方面: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都提倡人文思想。

而中国既有儒家的“仁政”、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有法家的君主专制,特色各异。

②关注问题的角度:

前者关注人的发展、作用和价值,具有哲学理性;后者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性。

 

全方位·知能提升

No.1规范答题通关

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

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

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

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考查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

例如:

No.2随堂演练通关

1.(2015·天津高考卷)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2015·山东高考卷)《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4.(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5.(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7.(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8.(2013·海南高考·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9.(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10(2017·海南高考·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2016·海南高考·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1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3.(2015·海南高考·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14.(2014·海南高考·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15.(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16.(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7.(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8.(2014·海南高考·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19.(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