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9960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docx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题

1、“八二宪法”的内容(理解、看一看)P43

八二宪法是现在中国宪法的底本。

它分为序言部分、总纲部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国家机构部分。

(p43)

2、宪法(理解)

宪法的概念与特征:

宪法是人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契约,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限定了国家各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范围,并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以最高保障。

特征:

至上性(效力最高)

根本性(是其它法律的本源)

原则性(抽象而不具体)

全面性(涉及政治生活的整体原则)

稳定性(经过刚性程序才可修改)

3、宪法的结构(哪几个部分)

中国现行宪法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徽和首都等五部分组成。

宪法的结构: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三节国务院

第四节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六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七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4、宪法的作用(理解)(p48)

1、宪法对国家权力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巩固维护国家权力和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两个方面。

2、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集中体现在确立并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国家政治体制上。

3、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宪法为法制的统一和完整奠定基础是宪法对法制作用的客观表现。

4、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表现在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两个方面。

5、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

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是两个方面的:

一是规定权利,二是限制权力,从而构成完整的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

*宪法的权利保障是最高的,也是最基本的。

5、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重点掌握)P79

1.政党与国家立法机关

(1)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的发展过程

从1954年到20XX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召开过九届。

从发展过程来加以考虑,可以把九届人大历史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A.建设与破坏并重期。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1957年一届四次会议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工作逐渐加强,在民主与法治建设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

1957年开始,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收到了严重冲击。

B.严重破坏期。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了根本性破坏。

C.恢复发展期。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发展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任务。

会议表面,中国共产党已经把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提到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这样逐渐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权力机关。

(2)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人大制度中所占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不论是共产党还是民主党派,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A.就外部影响而言,人大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情况下创制出来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任务,使人民代表大会走上了法制轨道。

因此党的政策对人大制度有较大的外部影响力。

当然,外部影响力还包括建议权。

执政党享有重大决策建议权与人事提名权

B.在人大内部,中国共产党及其民主党派发挥内部影响力的途径在于:

一是委员长党派角色。

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人大常委会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三是人大党组作用。

四是党派协商。

(3)正确处理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A.正确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应主义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各司其职,职能归类。

第二,执政党应遵守法律规范。

第三,继续落实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权力机关所应拥有的权力。

第四,执政党应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B.总管共产党执政党、民主党派参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五大特点:

一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与民主党派的有机配合创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方针政策,领导者个性特征对人们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有较重大的影响。

三是共产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直接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变化。

四是中国政党的现代化与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的制度化与法制化是确保人们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五是人们代表大会制度的曲折过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一种正负向对应效果。

有必要使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间的正负向对应效果得以改变,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在宪政本身规范化的基础上。

2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

(1)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的发展过程

(2)中国共产党内对政党职能与政府职能关系的探讨

(3)当代中国当政关系的新态势

党政关系改革必须遵守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如下:

执政党组织紧紧是一个政党组织,不是国家行政组织。

执政党在权力有限的前提下,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

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应将重点放在协调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上,而不应将重点放在国家意志执行上。

执政党的思想领导与人事安排权的变化。

执政党应将重点放在自身党内的宣传上,凭借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和引导社会,并通过政治领导与组织领导对行政机关施加适度的影响。

3.政党与国家司法机关

(1)执政党与司法机关关系的发展过程

(2)执政党的领导与保持司法独立

A.从理论上说,加强共产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没有直接的冲突与矛盾。

共产党的活动限定在宪法和泛绿范围内,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司法机关的所有活动也得服从宪法和法律,这正好与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相符。

B.坚持共产党的有效领导不在于处理每一例具体案件,而是合理配置各种机构,使各司法机构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和制约。

同时,确保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所任命的法院院长和检察院的检察长能独立行使权力,使司法机关真正做到严格执法,把宪法和法律作为司法工作的最高依据。

以此为前提,加快司法改革的步伐,确立司法运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合理化,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形成司法制约立法和行政的制度机制。

1、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共产党不仅对党组织自身实行严格的等级科层制管理,而且对所有国家事务都进行了统一集中的管理。

建国初期,有许多紧迫的事务需要由一个高度集权的组织来加以领导和统一指挥,这一高度集权的组织只能是共产党的组织。

这样,在战争年代形成并得到熟练运用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模式,自然而然得在新中国初期沿用下来,以后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得到强化。

中国共产党一元化的领导模式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政府内组建共产党的各级组织。

第二,对政府内的党组织进行分类。

第三,在基层建立党组织。

第四,规定工作要求。

这就从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系统:

中央人民政府内的党委会和党组统一接受中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的领导,保证执行党中央的有关决定;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理的重大事务必须首先通过党组织系统向中央政治局并由其作出决定。

实践上,各级政府逐渐确立起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的制度。

1953年,为了加强共产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把政府工作分为工交、财贸、文教、政法四个口,由同级党委的常委分口负责。

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将干部划分为九类。

195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财政、政法、外交、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提出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具体执行和细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

60年代中期在地方各级政府中实施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党委讨论决定重大事务,并交行政首长具体执行。

在实践上,重大事务与具体事务难以分清,最后,往往演变成一切事务都由党组织决定。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组织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处于瘫痪状态。

1967年5月中央政府各部委实行军管或派驻军代表。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将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965年德79个部委办单位精简到32个单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1982年宪法,成立各级政府,并使政府享有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开始对党政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执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的特点:

(1)重大事务的决定权由执政党作出,国家行政机关仅仅是执政党的执行机关,没有自身的独立性。

(2)执政党掌握国家行政机关人事权,包括选举职务人选的推荐,任命职务人选的确定,行政机关没有自身的高级领导职务任命权。

(3)各级党组织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办公会议或常务会议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中国共产党内对政党职能与政府职能关系的探讨(p81)

3、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新势态

实践充分证明,党政合一传统的管理模式既不利于执政党的有效领导,也不利于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

现实迫使党政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回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党政关系改革须遵守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如下:

第一,执政党组织仅仅是一个政党组织,不是国家行政组织。

第二,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应将重点放在协调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上,而不应将重点放在国家意志执行上。

第三,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应将重点放在协调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上,而不应将重点放在国家意志执行上。

第四,执政党的思想领导与人事安排权的变化。

6、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尤其至中央委员会的构成)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

1、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中央委员会

3、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

4、总书记

5、中央书记处

6、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7、中央军事委员会

7、人大的弊端有哪些我们如何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个问题:

(1)人民代表大会与党组织的关系:

外部影响:

政党通过政策提议

内部影响:

人大常委会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保证了共产党的绝对多数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3)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

A反映民意的机构

B民主实现的途径

C政府权威合法化

D政治整合的场所

E社会矛盾缓冲器

如何改善:

(1)扩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范围

(2)改革选区划分规则:

改变单位制(大单位吃小单位)

(3)推行职业代表制度

(4)改变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

代议制中兼容与不兼容的问题:

议员可以担任其它职务(兼容)英国

议员不可以在政府中任职(不兼容)美国

8、我国人大代表制度本身的问题?

(掌握)原因、怎样去改造(要记住)

1、引进完善代表专职制度

2、改革现有的选举办法

3、辅助性专业机构的加强

4、引入专职助理制度

5、引入并加强更科学的议事方式

6、加强委托立法,规范听证制度

7、改革选民登记办法

8、改革选区瓜分规则(改变以单位划分)

9、改革代表数量

改革思路:

a、兼顾效率性和代表性

b、直接缩小全国人大的规模转变成职业代表制

9、代表直接选举程序(老师说书上有的)6个(记住)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序:

第一、设立选举组织机构

第二、划分选区

第三、登记选民

第四、提出代表候选人和确定正式候选人

第五、宣传介绍候选人

第六、差额选举和组织投票

第七、确定当选

10、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理解)

(1)、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国务院有全国人大组织产生。

全国人大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总理提名,决定副总理、国务委员等人选

国务院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督

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

统一领导全国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

11、行政监督体制(掌握)

行政监督:

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监察与督促。

中国的国家行政监督体系

从监督机构的构成来看,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可以说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体系,而且对腐败的查处力度、惩罚的严厉程度也不能说不大,但为什么官员腐败有蔓延的趋势?

为什么党中央说腐败会亡党亡国?

一、中国官员腐败的主要特征:

1、腐败大案要案数量增加,串案,窝案增多

2、腐败的群体由低层向高层发展

3、腐败用人和司法问题突出,造成拘私渎职严重

4、腐败动机恶性转化,且花样翻新

5、腐败分之具有两面性

6、腐败的“互联网”紧密坚固,发案部位呈网状延伸

7、腐败具有一定的安全系数,腐败分子个人风险成本低

8、腐败方式的合法性与隐蔽性

9、腐败“村官”日益严重

10、腐败蔓延呈国际化

二、中国官员腐败的主要原因

1、用人不透明

2、防范不周到

3、惩治不力

4、体制问题

5、官员的权力缺乏科学的运行

6、中国人事制度特点:

官本位。

三、防范我国官员腐败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难度和特点,科学的选择新时期反腐斗争战略

(二)、要加大力度改革,铲除腐败根源和土壤

(三)、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

(四)、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五)、要加强权利运作法制化,科学化和政务公开化建设

四、对反腐败的一些建议和举措

(一)、把住用人关口

在干部的推荐选拔任用过程中,真正贯彻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决不允许个人独断专行,搞一言堂。

(二)、划定权力界限

  1、对一个领导班子授权不能太大

  2、不能形成一个人独揽大权的情况

  3、个人行使权力,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不能越权,更不能侵权

  4、日常政务中,要注意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的关系,只有将权力的各方面界限划分清楚,才能保证干部行使职权时的合法合理。

(三)、发挥监督作用

  1、加强党内监督

  2、加强司法监督

  3、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制度

  4、加强舆论监督

  5、加强群众监督

(四)、适度提高官员收入

(五)、继续加大惩处力度

(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反腐必由之路

(七)、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

(八)、建立健全法治

12、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动力(书上行政这章的第四节)重点学习P156(掌握)

(1)目标:

A.市场经济呼唤有限政府

B有限政府的基本内涵

a.在政府目的上,有限政府的宗旨在于保护经济自由,保卫财产权,保卫安全和平

b.在政府职能上,有限政府职能严格限定在公共领域

c.在政府规模上,有限政府实行“小政府”,“低赋税”

d.在政府运行上,有限政府实行政务公开,透明行政。

e.在政府责任上,有限政府是自律性的责任政府

f.在政府行为上,有限政府是行为受制于宪法和法律的法治政府。

g.在政府发展商,有限政府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变革的政府

(2)动力

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

当代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源于人民对于当前行政体制的普遍不满,来自于传统行政体制所潜伏的合法性危机。

a.实现有限政府的直接动力来自于开明政治家的锐意改革。

b.实现有限政府的持续推动力主要来自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和企业家群体的力量

c.实现有限政府的动力也来自知识分子的理论和思想力量

d.在现代社会,实现有限政府的动力还来自国际社会的制约力量。

13、大部制改革(重点理解)

大部制改革:

着眼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

(1)改革背景:

当前行政体制的弊端

当前,我国政府机构设置过多细节,管理对象与管理事务重叠,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的情况十分普遍。

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仅建设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水利部、铁道部、国土资源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对比其他国家,中国政府的部门数量达到某些国家的2倍到3倍,其中巨大的管理成本,更达到了许多西方强国的数十倍。

第一,导致各部门之间职能分工不够明确,遇到问题往往难以协调一致。

第二,职责交叉影响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比如涉外管理方面,由于具体分工与职责界定上存在的职责交叉,容易导致各自为战,多头对外。

第三,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第四,导致行政管理成本上升,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第五,部门林立导致审批程序、审批环节过多,公民与企业办事困难,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

(2)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3)大部制改革中的部门调整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烟草专卖局

交通运输部

交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国家民用航空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 

环境保护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卫生部

卫生部、药监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4)大部制改革的新特点

1.“三权分立”:

加入“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意图,对“三权”进行厘清、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职能相近、业务雷同部门合并或拆减。

2.部门大量合并:

将根据政府职能业务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并一些部门,但权力相互监督的部门应该不会融合到一个部门里。

3.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5)决定大部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A.权力整合

交叉、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

B.人员分流

大部制下,机构减少了,官位势必也减少,必定要有一部分人为此而“牺牲”官位。

  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

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

C.机制磨合

在大部制下,机构内部的磨合,外部的磨合,上下之间的磨合,与执政党的机构设置如何对接,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重叠等等,都在考虑大部制的生存系数。

D.运行监督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

14、政策决策过程(好好看一下)

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

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一般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行政区划事宜,战争与和平,重要的授权事宜等。

根据宪法的原则,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应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但是,从政府过程的角度看,对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是复杂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最后审议、决定程序只是这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基本完成这个决策过程所必须履行的法律手续。

这一决策往往又是全局性的。

在最高国家权力行使“决定——决策权”之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及国家政治中枢中其它与某一特定问题相关的组成部分,要协同进行大量决策前的准备工作或系统内的初步决策工作;

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作出正式的全局性决策之后:

负责组织实施重大决策的国家机关也仍然有组织、指挥工作要做,这其中也包括一系列局部的、具体的决策工作。

因此,当代中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实际是由两个前后衔接的阶段所构成

(1)国家政治中枢组织进行的决策酝酿过程

国家重大事项决策酝酿工作的一般特点是:

其一,这个过程是由中共中央领导。

其二,决策酝酿工作大多是由国务院具体组织实施的,但 吸收各方面专家、官员参加;国务院提供决策工作所需的费用,并对全国人大负责。

其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1992年以前)、全国政协以及有关社会团体等也配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必要的决策咨询、参谋和协调服务。

同时要注意到:

这个酝酿决策的过程一般很长,环节很多;

在不同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国家政治中枢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具体作用也不完全一样;

因此,对这一过程中的许多具体事项很难一概而论

(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程序:

还以三峡工程为例。

(3)简单的分析

首先,应当澄清这样一个模糊看法,这就是中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没有弹性,只要是上面已经确定了的东西就不再更改。

事实不是这样。

其次,应当明确一个重要的定义,这就是所谓“国家的重大事项”是否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就是说究竟哪些事项应当拿到全国人大来决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第三,应当明确一个重要的关系,这就是在“审议国家重大事项”与“代表议案审议制度”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是否应当建立某种联系

附:

5、人事决策过程

“人事决策”,即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挑选、培养、审查、决定、任命的决策过程,在中国习惯上称为“人事安排”。

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人事安排工作,不仅本身就是一种重大决策,而且是国家其它各项重大决策的组织保证。

一、“党管干部”一一人事安排的基本管理机制

二、国家机关领导人人事安排的酝酿决策过程

三、全国人大关于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决定程序

6、国家预算决策的过程(略)

15、总理负责制(三权一责)

国务院中实行总理负责制

国务院总理的三权:

全面领导权、人事提名权、最终决策权

16、行政组织体系(理解)

行政组织体制的结构模式:

(1)金字塔式结构;

(2)纵向垂直结构;

(3)横向并列结构。

老师还说了网状结构,不过ppt上是上面三个

17、国家行政的特点(理解)

(1)国家行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

(2)国家行政活动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

(3)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性;

(4)国家行政效力的强制性

18、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课本)(掌握)

人民法院工作原则:

平等原则

公开审判原则

辩护原则

合议制

回避制度

独立审判原则

19、人民法院的上下级关系(理解)(选择)

审级关系

审判监督关系

知道关系

指定管辖关系

20、司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怎样解决(详细掌握)论述

A、历史:

中国的法律制度何时开始建立

成就:

1、整个社会对法治有了信心

2、对司法独立有一定社会共识

3、司法管理制度的建立(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

4、通过司法实现法律统一:

a、地方立法权力不能太大

b、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问题:

1、司法公信力地下

2、问责制缺乏有效执行力,司法腐败严重

3、改革的倡导和法律稳定性的问题

C、完善:

1、建立一种与行政区划独立的司法区划

2、提高司法官员的选任标准

3、改善司法权的行使方式

4、改善司法管理制度

5、理顺司法的审级关系

6、理顺人大与法院之间的关系

7、理顺法院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21、国务院领导体制(了解)书上的P153~P154

22、地方层级改革的基本思路(课本第七章)掌握

过去,由于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不高,为了增进信息沟通和保证层级节制,不得不增加设置中间行政层次。

现代科技发展极大地改进了信息沟通状况,它为减少地方政府管理层级、促进地方政府贴近基层提供了客观可行性。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有必要适当地减少地方行政层级设置,促进地方政府从善政逐渐走向善治。

针对我国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的现实问题,借鉴国外地方政府治理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