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III.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9890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I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传播学I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传播学I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传播学I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传播学I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III.docx

《传播学I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III.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III.docx

传播学III

*传播的基本定义: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新旧媒体比较(每一种传播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口语传播:

有助于发展概念化的思考,并为操纵思想、传播文化以及对付抽象观念提供了一种手段;范围小,数量少,速度慢,不易保存。

(语言的社会作用:

知识的传播是口头进行的;记忆是关键;神话与历史交织)

2.文字传播:

文字较口语更易记录、携带,拓展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

(文字的社会作用:

传播阶层产生;帝国的创立;知识体系得以保存和繁荣;发展连贯持久的法规)

3.印刷传播:

信息得以大量复制和更广泛、更大规模地迅速传播,材料轻便易得、便宜、易于书写;无法使信息迅速流通传播,范围、信息量有限。

(促进日常语言的发展;加速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导致了新闻业的产生;在社会剧变中发挥作用)

4.电子传播:

信息在复制、传播、储存方面,空间、时间、速度上空前突破。

*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

(1)从媒介缺乏到媒介过剩:

传播者的角色转换:

从“把关人”变为“信息工人”

(2)媒介的融合:

技术的整合;大众媒介之间的借鉴与兼容;人际传播媒介与大众媒介的渗透。

(3)从“泛播”到“窄播”:

受众的部分化或分割

(4)从单向到互动:

信息传受双方的界线越加模糊;我们真的可以自由选择么?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军事:

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发,对战争宣传及其效果的迫切要求;政治:

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经济:

广告、公关等专门传播机构的出现和发展;文化:

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传播学发展的三大理论来源是什么?

行为科学:

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

信息科学:

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主干

新闻科学:

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对传播学影响重大的“三论”包括哪些?

它们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在哪里?

信息理论:

提出初步的信息传递线性过程。

系统论:

用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角度把握信息传播过程。

(特性:

整体性和互相依存性;等级制;自我调节和控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平衡;变化和适应性;等同终结)

控制论:

完善传播过程,引入“反馈”,将传播效果填充到传播过程中。

*拉斯韦尔定义的传播五要素:

信源(传播者)、媒体、接收者、效果、反馈

*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符号的基本属性?

1.指代性:

(1)能指:

语言的声音形象

(2)所指:

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2.共性和个性:

共性:

社会共同文化经历所至。

个性:

个体经验差异所至。

3.发展与更新:

符号的交流、突破和传承

*符号表示事物的过程?

(艾柯)

(1)世界中的条件或物体

(2)符号(3)一整套反应系统(4)一套符号和物体、符号和反应之间的对应规则

符号的主要类型:

(1)语言符号:

口语、文字(语言的特性:

静态、有限、假定、抽象;使用形式:

报道、推论、判断、偏向;误用:

固定层次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即彼、自我投射)

(2)非语言符号:

体语、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功能:

传播态度和情绪、辅助语言传播、代替语言)

*大众传播的特点:

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大众传播的反馈:

缓慢、少量、微弱)

*什么是把关?

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此种行为称为“把关”。

简述怀特、麦克内利和巴斯对把关模式的研究发展与修正。

怀特:

(1)通过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对比,考察具体把关环节中,信息是怎样被筛选和过滤的。

(2)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3)缺陷:

过分强调把关人的对信息处理的个人主观随意性,而忽视了客观的社会制约。

麦克内利:

(1)内容: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非只有一个关口。

(2)缺陷:

将每个把关人的作用都等同了,不分主次。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1)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其它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地位。

(2)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

新闻采集阶段,把关人是记者;新闻加工阶段,把关人一编辑为代表,其把关活动比上一阶段更具决定性。

传播媒介的定义:

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也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举例说明,不同媒介在传播活动的效力:

(1)书写媒介:

笨重粗拙、负载量和信息含量少,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传播效果受到限制;

(2)印刷媒介:

信息多、内容广、长期保存、大量印制,“小众化”发展、专业性强;(3)广播媒介:

便于存留、传播及时、范围广阔,易于沟通、亲切感人;(4)影视媒介:

画面传播,一看即懂,声像并茂、视听兼容、形象生动、范围广阔,人数众多;(5)网络媒介:

高度综合性、充分交互性、方便快捷性。

传播游戏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媒介是玩具,人们使用媒介是出于游戏的目的。

(2)传播分为工作性的传播和娱乐性的传播

*综合拉斯维尔和拉扎斯菲尔德的论述,谈谈媒介的社会功能。

正面:

(1)监视环境:

准确地、客观地反映显示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2)联系社会:

把社会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和挑战;(3)传递遗产:

延续社会的文化传播;(4)提供娱乐

负面:

(1)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使人们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使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4)麻醉神经:

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由此剥夺人的行为能力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如何体现?

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分析媒体的议程是由谁来设置的?

1压力集团或特殊的利益集团2媒介间议程设置3影响媒介内容的五种因素:

媒介工作者个人、媒介日常工作惯例、媒介组织方式、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意识形态

*对“媒介环境”概念理解的意义何在?

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

大众媒介把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实性世界投射给人们,为人们提供一个可知可感并仿佛也能亲身经验的虚性世界,即那个简洁的、人为的、虚化的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包括媒介人物和媒介事件

*什么是传播受众?

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泛指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等。

受众理论的发展:

中弹即倒的受众;联合御敌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两种受众观;受众的“终结“。

根据布卢默的论述,“大众”具有怎样的特征?

1、分布广泛,差别很多;

2、大众是不知名的群体,由不知名的芸芸众生构成;

3、互不往来,很少沟通;

4、独断独行,很难采取一致的行动。

*魔弹论的基本论点及其局限性?

论点:

媒介传播的内容像强大威力的子弹,受众像固定的靶子,应声而倒。

理论认为媒介能深入大脑,迅速制造效果。

局限性:

没有科学的依据,夸大了传播效果,将其单纯化,忽略影响大众传播的社会因素;完全否定了受众的能动性,片面地认为受众是消极被动的,可以被传播任意影响和改变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

所谓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言。

使用与满足论,是受众分析中的一种新兴理论,它同传统的媒介传播信息以影响受众的思路迥异。

因为前者立足媒介,而后者立足受众。

你如何理解“受众的终结”这个命题?

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介产生和渗透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一些人预言“受众的终结”将会来临,这源于技术的“传播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扫除传统的媒介生态圈中的大量生物,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大众受众。

换言之,所谓“受众的终结”,与“传播革命”相联系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削弱了形成大众受众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遥控器、录像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以及各种新的录制、存储和重放技术,到今天遍及全球的高速电子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传统的受众角色——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消费者、目标对象将终止,取而代之的是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等诸多角色中的任何一个。

或许“受众的终结”真的已经临近。

*什么是人际传播?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主观性、选择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

符号互动是最基本特征。

对信息的理解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心理预设、文化背景、动机、情绪、态度

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包括哪些方面?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舆论领袖的特征是什么?

1、公众中的小部分;2、专业能力;3、上痛媒介下连公众(1、被公认为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能力;2、更多地接触各种信息来源,更多地接触群体以外的社会环境;3、扮演着作为群体其他成员的信息来源和领导者的角色;4、能够有第一手资料的人,增加现场感;5、生动的表达易于与受众产生共鸣;6、名人效应,粉丝效应。

*两级传播模式是怎样的?

其值得修正的地方在哪里?

大众传播(一级)到人际传播(二级)

1、大部分媒介信息是直接流向公众的,而非必须通过人际;

2、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由人际网络传播;大量常规化信息由大众媒介传播。

3、很多时候,给予意见者和意见寻求者差异不大,对意见领袖与追随者划分过于简单化;

4、意见领袖往往是模糊的、地位不稳定的;而追随者也并非总是嗷嗷待哺。

5、实际传播过程不止“两级”,而是n级。

6、意见领袖之上或之下,还可能存在更多级的领袖,因此,施拉姆将两级传播发展为n级传播

创新散布中的认知过程是怎样的?

1、认知阶段:

个人开始了解、知道某一创新,并且对其功能有一定基本的认识;2、说服阶段:

个人对某一创新发明形成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3、决策阶段:

个人参与到其中,决定是选择采用还是拒绝这一创新发明;4、实施阶段:

个人将创新发明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去;5、确认阶段:

个人对创新运用结果的评估

*创新事物(信息)具有何种特性时劝服效果比较好?

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可感知性

早期采用者在创新散布中的作用?

1、加工与解释功能:

发生引申、添枝加叶、客观复述、裁剪回避、歪曲攻击;2、扩散与传播功能;3、支配欲引导功能;4、协调或干扰功能

*创新散布中的不同渠道发挥的作用有何不同?

(1)大众媒介渠道:

迅速抵达,改变不稳定状态

1.大众媒介渠道+外地信息渠道

2.认知阶段

(2)人际渠道:

双向交流,解决抵制与冷漠态度

1.人际渠道+本地信息渠道

2.劝服阶段

态度由哪三部分基本因素?

态度,是指个人或团体对某人某物、某一事件或某观念的心理倾向。

认知(态度的基础);情感(支配性作用);行为(与态度的不一致)

信源具有哪些特征时说服的作用比较大?

可信度高;知名度高;传播者的动机同本人的利益相反。

*什么是睡眠者效应?

它对我们重新认识信源的重要性有何启示?

由于时间流逝,人们恰似酣然而睡忘却一切(信源和内容的关系)。

1、为了进行有效的劝服,为了提高传播的效果,需要重视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尽量挑选可信度高的传播者。

2、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源与内容有分离的倾向。

因此,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还在于传播的内容本身。

*从说服的方法上看,一面之词和两面之词哪个更好?

为什么?

主要看受众方面的状况而定,一面之词对最初赞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更有效;两面之词对最初反对、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更有效。

*什么是“接种免疫”?

抵抗力、滋养和免疫

把呈现两方面的、反驳性的宣传作为一种宣传技术来运用,通常不仅更有效力,而且如果能灵活运用,还可以不断增加接受者对于随后宣传的抵抗力。

举例说明海德平衡论中的协调和不协调状态。

平衡状态:

在三者关系中,有三个或一个肯定的态度。

不平衡状态:

在三者关系中,有三个或一个否定的态度。

奥斯古德的和谐论:

和谐论是由平衡论中发展出来的。

如果说平衡论所概括的是普遍现象,那么和谐论只关心一种特殊情形,即受众与信源双方同事件的关系。

纽科姆的对称论:

对称论更倾向于讨论人际关系,理论假设人类有对均衡对称的需要人际之间要求态度和关系对称的压力将会刺激传播。

从这个角度,纽科姆将传播视为维护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

简述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论。

所谓认知不协调,是指一个人同时持有两个不一致、相互矛盾的认知。

认知出现不协调就会在心理上造成紧张和冲突,从而促使人们设法消除或减轻不协调而重建协调。

并尽量避免接触会增加心理不协调的情境和信息。

*什么是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也称为“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

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从众,就是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

群体的基本形式:

基本群体、参考群体、偶然群体)

*简述沉默的螺旋和知识沟的形成过程。

大众传播时代舆论的形成受到三股力量的作用,即大众传媒、人际交往和从众意识。

在沉默的螺旋模式中,那个越转越大的螺旋显示的正是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

知识沟: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保护动机理论:

诉诸恐惧的三个要素:

有害性的夸大、发生的可能性、对策的有效性

学习论的概念:

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与认识而形成对某种对象的特定态度。

要想使人形成或改变态度,只要提供相应的认知材料就行。

也就是说,态度的形成或改变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一致论的概念:

人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以产生一种内在压力消除或减弱不和谐,并且建立一致性。

由此看来,态度的变化就是要适应认知结构的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