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965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docx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

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

哲学的“先验”、“超验”与宗教的“超越”语出同源而相通,形成一个“超越谱带”。

超越问题的理论视域是个体性、先验性、存在性三大原则。

超越基于信念(其中理想性信念基于存在性信念);信念基于预设。

[关键词]宗教,哲学,超越,信念,预设宗教与哲学中有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澄清,我们就无法透彻地理解宗教与哲学。

“超越”与“信念”以及“预设”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根本性问题。

1.问题的提出

(1)超越问题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是否具有“超越性”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中国哲学阐释者们的普遍关注。

这与另一个问题密切相关:

儒学或“儒教”[1]究竟是不是一种宗教?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现代新儒家学者,愿意相信儒学确实是一种宗教,或者具有宗教精神。

[2]但是儒学与通常所见的宗教又确实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重要区别,于是近年人们较多地谈论所谓儒家的“内在超越”问题。

[3]他们认为西方宗教的超越是一种“外在超越”,即在人的存在之外去寻求一种超越性存在者,例如上帝;而中国的儒学也追求超越,但并不在人的存在之外去寻求这种超越性存在者,故而是一种“内在超越”。

这种意见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的基础之上的:

只要具有超越性的就是宗教或具有宗教性,因为只有宗教才有超越性;儒学具有超越性,因而儒学也是一种宗教,至少可以说具有宗教性或宗教精神。

本文的任务不在说明儒学究竟是否宗教,而在澄清:

是否只有宗教才存在超越性问题?

超越性的实质是什么?

它的观念前提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超越”并不仅仅是宗教的专利,它与哲学的“超验”、“先验”问题直接相关:

它们都是transcend一词及其一系列派生词的汉译,依其使用场合的不同,宗教上译为“超越”,而哲学上则通常译为“超验”、“先验”。

现今西方哲学研究者从先验哲学的角度讨论胡塞尔现象学的transzendental(先验论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研究者则从宗教精神的角度讨论儒学的“超越性”(thecharacteristicoftranscending)问题,他们往往自说自话,结果造成了一些理论混乱而不自知。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汉语翻译当中带来的问题,西方人自己仍然有这类纠缠。

例如胡塞尔的现象学,一方面坚决拒绝任何“超验存在”或者“超越性存在者”(Transzendenz),另一方面却竭力主张“面向事情本身”,也就是“还原”到“先验意识”(Transzendentalbewusstsein)。

其实,哲学的“先验”、“超验”与宗教的“超越”语出同源而相通;先验和超验也是某种超越,尽管不是宗教式的超越。

(2)信念问题这是一个人们很少谈到的问题:

超越问题与信念(Belief)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迄今为止,人们在谈论超越问题时,很少想到它与信念的关系。

然而事实上,不论宗教还是哲学,凡超越都是基于信念的。

因为超越就是超出自身,追求某种超越性存在者。

然而这种超越性存在者,无论上帝还是理念、天、道、至善之类,总之,任何终极性存在者,其存在本身都是不可求证的,而只是一种信念。

信念就是“相信”某物存在。

没有这种信念,就谈不上超越,乃至于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超越的意图。

一般来说,超越追求基于两种基本的信念:

一个表现为事实判断,即相信它是存在的;一个表现为价值判断,即相信它是纯粹的、绝对的、至善的等等。

事实上,人之追求超越,是必须拥有这种信念的。

超越就是追求某物,而追求某物的首要前提便是相信它存在。

儒家的成圣,道家的成仙,基督教的皈依上帝和向往天国,莫不基于对圣人境界、神仙世界和上帝天国的存在信念。

谁也不会去追求那明知道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的东西。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信念:

自我存在。

追求某种超越性存在者,就要超出自身存在,其前提是我们对这两者(transcendence,existence)的存在都是深信不疑的。

康德有一段著名的话与此论题密切相关: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4]前者与对超越性存在者的信念有关,后者与对我们自我存在的信念有关。

庄子虽然怀疑到底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但是他显然仍然相信有某种自我的主体存在:

不是庄生、就是蝴蝶,作为“梦者”存在着。

(3)预设问题如果说超越是基于信念的,那么信念就是基于预设(presupposition)的。

以上不可求证的信念乃是我们的思维乃至行为的观念前提,这种“不证自明”的前提其实就是预设。

我们的视听言动都是基于这类观念的,虽然我们不一定意识到。

表现在话语中,这种我们深信不疑的作为言行的前提条件、但是没有说出来、甚至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正是典型的语义预设。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预设”这个词语在国内哲学领域的著述中日益频繁地出现,似乎正在成为哲学思维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话语;但是另一方面,对“预设”本身、尤其是它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的讨论却付诸阙如。

其结果是“预设”这个术语的大量误用,同时它对于哲学和宗教的重要意义却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彰显。

“预设”确实是个极为重要、但是国内一般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和宗教学界迄今罕有研究的课题。

即便是在国外,较多的研究也都是在逻辑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进行的,而且即使在语言学界,“人们已更少地表现出关于对这些现象的逻辑分析的技术性讨论类型的兴趣。

”[5]这是因为人们感到这实在是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以至“带来了诸多争论”;“该术语还不是清楚明白的,一方面是因为从逻辑概念向自然语言的转移并不是由一套转换演算规则支配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即便在最好情况下,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在自然语言分析中的角色也还是不清楚的。

”[6]但是“预设”对于我们理解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可不予讨论。

2.超越问题的视域

讨论任何问题须事先确定其理论视域,“超越”问题亦然。

(1)个体性视域(Horizonofindividuality)首先必须确定,超越问题乃纯粹是一个关于个体的问题,或者说,它是从个体问题出发的。

一切哲学和宗教问题都是发源于自我意识的,超越问题的起因乃是自我意识的某种内在紧张,而自我意识必定首先是一种个体意识。

人从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那一刻开始,借用存在主义的说法,他就注定陷入“操心”和“烦”“畏”之中,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存在与时间”[7]的问题:

他意识到自身“此在”(Dasein)在时间上乃是非常有限的,或者通俗地说,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死。

海德格尔(MartinHeidergger)说过:

“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

这一属于能在亦即属于生存的终结,界定着、规定着此在的向来就可能的整体性”;“在畏这种现身情态中,被抛进死亡的状态对它绽露得更源始更中切些”;“此在在死亡中达到整全同时就是丧失了此之在。

”[8]然而它所导向的却是一种超越:

“能在”。

“此在的死亡是不再能此在的可能性。

当此在作为这种可能性悬临于它自身之前时,它就被充分地指引向它最本己的能在了”;“畏死不是个别人的一种随便和偶然的‘软弱’情绪,而是此在的基本现身情态,它展开了此在作为被抛向其终结的存在而生存的情况”;“畏所为而畏者则完完全全是此在的能在”。

[9]狄尔泰(W.Dilthey)说:

“归根结底,从生到死,这一关联最深刻而普遍地规定了我们此在的感受,这是因为那由死而来的生存的界限,对于我们对生的领会和评价,总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0]超越的问题,本质上是关于“不朽”的问题。

西语totranscend的原义,是指“超出……范围”。

追求某种无限性的存在,首先就是超出有限性的自我存在或者“此在”。

这就是超越问题的个体性原则。

(2)先验性视域(Horizonofapriority)第二点需要明确的是:

超越问题是从“超越经验”开始的。

上述种种“操心”“烦”“畏”意识都是通过经验给与的,都是直观感知的“原初所与”(origin?

rgebende,胡塞尔语,theprimordialgiven)。

“第一位的、‘自然的’认识领域以及该领域中一切科学的这种给与的直观,就是经验”;一方面,“我们在‘外在知觉’中对自然事物有着原初的经验”;另外一方面,“我们在所谓内知觉或自我知觉中有对我们自己和对我们意识状态的原初经验”。

[11]自我意识是内在经验与外在经验对照的结果。

所以,超越的最初涵义就是从经验开始而超出经验。

胡塞尔现象学就是一个典型,它从自然立场(naturalstandpoint)的经验意识开始,然后把它“置入括符”(Einklammerung)之中“悬搁”(Epoché)起来,通过“还原”(Reduktion),在“直观”(Auschaung)中达到“先验意识”(TranszendentalBewusstsein)。

唯其如此,有一派哲学是决不谈论超越问题的,那就是经验主义者。

他们认为,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都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可知的。

例如现代分析哲学、如维特根斯坦认为,关于经验以外的存在理论都是形而上学的胡说。

所以,最低限度的超越就是超越个体的经验存在。

(3)存在性视域(Horizonofontology)正因为如此,超越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存在论问题,或者叫做形而上学问题,因为它总是指涉着在个体经验存在之外的某种终极性的存在(UltimateBeing),这种终极存在作为“终极因”(theultimatecause),作为“原初给与”,是一种“绝对的在先”(theabsoluteprior)——不论在时空上、还是在逻辑上。

在时空上,它就是所谓“本体”(Noumenon);在逻辑上,它就是语义“预设”(Presupposition)。

我们当下的经验性质的言谈,总是指涉着经验背后的某种存在承诺。

为此,我们可以观念地无穷倒溯,于是,对人来说,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超越问题指涉的就是一个绝对的、终极的、纯粹的“所与”(gebende/thegiven)。

假如我们把这种原初的所与规定为感知经验,如上所述,那就不存在超越问题了;而一旦不满足于感知,试图超越经验范畴,这种所与就会因人而异,它可能是先验理性、纯粹自我意识或者心性良知、理念或者“天理”“天道”、上帝或者“天”“命”,等等。

这就是典型的存在论问题了。

总起来说,超越有三个基本的理论视域:

关于超越者(transcender)的个体性原则,关于超越物(transcendence)的存在性原则,关于超越方式(themanneroftranscending)的先验性原则、或者非经验性原则。

如西方基督教的观念,“灵魂”“获救”问题就是一个纯粹个体性问题;现世的经验生存乃是苦难,“天堂”则是一种超验性的存在;“上帝”作为超越性存在物,是一切存在的本原和本质。

3.超越的谱带归纳古今中外的哲学和宗教,我们就可以给出一个统一的“超越谱带”(transcendingspectrum)[12],或曰“哲学与宗教的超越连续统”(thecontinuumoftranscendingbetweenphilosophyandreligion):

(1)超越经验(transcendingexperience)这是理性主义哲学的最低要求。

这种意义的超越,准确的含义是指的Apriori(Prior-to-origin):

先验的;或者演绎的,由因推果的。

与之相对的则是Aposteriori(Posterior-to-origin):

经验(之后)的,根据经验的;或者归纳的,由果溯因的,由事实推原理的。

前者作为一种哲学立场,就是Apriorism:

先验论;或者先验原理,演绎推论。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则是Apriority:

先验法,或者先验性。

我说它是“理性主义哲学的最低要求”,例如,虽然笛卡儿及胡塞尔的先验论只是超越经验的,他们坚决反对以任何“超验”存在(transcendance/Transzendenz)为预设[13];但是柏拉图或黑格尔的先验论却正是以这种超验存在或者超越存在物为其预设的,那就是他们的“理念”(Idee/Idea)。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性主义,但都是从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