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582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市鲁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积累与应用(8分)

1.名句填空。

(2分)

⑴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两句便化作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分)

⑵《八声甘州》中使用拟人手法,同时借用长江水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诗句是“,。

”(1分)

2、下列不适合挂在鲁迅中学教室里的励志条幅是()(2分)

A.水滴石穿,绳锯木断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C.烈士暮年,壮心不已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3、对下列句子排列合理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与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②各国政府——无沦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③他对这一切都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

A.④②③①B.②①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

4、在下面的情境中,最合乎情理的表达是()(2分)

小A寒假打工,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作报酬,回家激动又兴奋,自豪地说:

A.爸爸,周末我带你去看电影。

B.爸爸,周末我跟你去看电影。

C.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

D.我带你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练习:

(2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5一8小题。

(11分)

“工匠精神”的理性思辨

李金华

①“工匠精神”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热词,不断创

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成制造强国,需要发扬“工匠精神”。

②“工”是做工,“匠”指技艺,工匠是指有手艺或有技术的人。

在原始社会的后、末期,人类社会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即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又使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从那时起,人类就有了专门从事手工劳动的生产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手艺人、或者工匠。

③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

,工业产品靠手工劳动,这种劳动需要专门的技术。

一门技术或手艺是工匠谋生的依靠,产品质量好,有市场,有需求,受人欢迎,工匠的生活品质也就高。

因此,掌握好技术、练就好手艺,成为工匠永无止境的追求。

④一个工匠从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一门技术直到最后熟练运用一门技术并以此为生,往往要穷其毕生的精力。

工匠讲究拜师,如木工尊鲁班为祖师,织布工尊黄道婆为祖师,造纸工尊蔡伦为祖师;工匠讲究传承,口口相传,手手相教,有行规道矩,这就是工匠的特点。

如果要将工匠的特点升华至一种精神,那就应该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心无旁骛。

⑤工匠是掌握某种专门技术或技艺的劳动者,是体力劳动者。

中国人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价值观。

士大夫、入仕者管理国家、维护秩序,占据了最高的社会等级,为尊、为贵;耕者、种者、艺者,“百工有籍”、“计日受

值”,以工为生,以技养家,为卑、为贱。

从早先的木匠、铁匠、铜匠、银匠、皮匠、鞋匠、泥瓦匠等到近现代社会的车工、锉工、锻工、车工、钳工、焊工、电工等,社会须臾离不开工匠。

但工匠的职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却从未进入过高层级的社会阶层,得到过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声望。

⑥“工匠精神”源自工匠,倡导“工匠精神”,鼓励大众为工为匠,这是对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挑战。

⑦必须根除存在于人们心中几千年的拜官、拜权的处世观,重塑现代社会劳动光荣、劳动者光荣的全新价值理念,构建崇尚科学、崇尚技术、崇尚劳动的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全民族、全社会普遍景仰的价值准则;必须再造中国职业文化,赋予技术灵魂,赋予产品生命,让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尊重技术,尊重产品,形成做工讲程序,做事守规则,信守承诺,敬畏行规行矩的从业准则;必须改造国家和民族的道德伦理体系,将“工匠精神”升华为公众和全体劳动者的信仰。

道德,是人们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生活行为范式,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全过程的意识形态;信仰,是人们对主义、主张等的极度相信和尊崇,发乎于内心,源自于灵魂,是支撑道德范畴的基石,决定着人类道德实践的范围、层次和方式。

信仰,惟有虔诚的信仰,才能超越时空和地域的

篱藩,激发人类灵魂深处的高贵与伟大;“工匠精神”只有成为了工匠的信仰,成为了劳动者心灵的福音,才能为劳动者奉为圭臬,顶礼膜拜,从而在生产实践中自觉践行,产生无与伦比的力量,创造惊天动地的奇迹。

⑧倡导“工匠精神”,鼓励大众为工为匠,必须深刻认识“工匠精神”背后的制度力量。

人类文明形成的历史充分表明,倡导一种理念,形成一种价值观,达成某种广泛认同,依靠单纯的说教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一切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元素,都

必须植基于人类的天性,必须尊重人类的本原和人伦纲常。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亦如阶梯一样,由高到低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人们劳作、奋斗、孜孜以求的也就是这对五个层次需求的不断满足。

显然,只有当社会制度的设计能满足工匠多层次的需求时,才能促使其专注、执着、爱岗、敬业,不懈地追求产品的极致和完美,才有可能激发工匠不竭的潜能和无尽的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在一些国家充分彰显,重要的原因是工匠的制度背景和人文环境。

如德国,禁止工人节假日休息日上班,员工工资只能加不能减,每个工人全年可享受6周带薪休假,每个工人均可享受优质培训服务和优越的社会医疗保障,一旦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则由政府先垫付。

这些具体的制度,支撑了德国的技术和产品,造就了“德国制造”,铸就了德国“工匠精神”的现实基石和内核。

⑨“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需要制度土壤和文化环境,倡导和实践“工匠精神”,先决条件是改变人们的观念,尊崇工匠地位,建设工匠制度,创造工匠文化,要让工匠能体面的工作,有尊严的生活,让工匠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这是一

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漫长而艰辛,任重而道远。

 (有删改)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工匠这一职业一也到现在仍然是处于低级的社会阶段。

B.工匠讲究拜师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的做法大相径庭。

C.作者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工匠意识、工匠精神。

D.作者认为需要加强说教和宜传的力度来倡导工匠精神。

6.第⑦段画线的词语“奉为圭臬”在文中意思是。

(2分)

7.概述本文对“工匠精神”的理性思辨的几个方面。

(3分)

8.2015年,李克强在两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结合文本,谈淡你对“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12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

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

③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

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④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

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

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

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

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

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

⑤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

⑥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⑦哈尔滨的春花,终于在四月中旬,次第开放。

先是迎春,接着是桃花、榆叶梅和樱花。

李子树杏树和梨树,紧随其后绽放,它们承担着坐果的使命,耽搁不得。

再之后开花的,就是蔷薇和满城的丁香了。

当丁香花释放着浓郁的香气,把哈尔滨变成一座大大的香坊时,爱音乐的人就聚集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了。

拉手风琴和大提琴的,吹萨克斯和笛子的,莫不神采飞扬,激情荡漾。

此时的松花江漂荡着谢落的榆树钱,它们挤挤挨挨在一起,涌动着向前,好像在为这春天的旋律鼓掌。

⑧到了六七月,哈尔滨树上的花儿大都闭嘴了。

不过不要紧,树下的草本花卉依附着大地,七嘴八舌地开了。

园丁们栽培的郁金香、芍药、牡丹、鸢尾、玫瑰、石竹、瓜叶菊、孔雀草、凤仙花等等,

一样千娇百媚,争奇斗丽。

只是赏这样的花儿,人得一副奴隶的姿态,蹲伏着与其相视,不似与木本花卉比肩对望,来得惬意。

⑨但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

⑩我不是把曾记录了四季海棠花事的花盆,弃在阳台角落了吗?

虽说花叶无踪影了,可盆中残土犹存。

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

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

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

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⑾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

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

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

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⑿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⒀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

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

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

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

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⒁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

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

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

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

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

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

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⒂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

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

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

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

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⒃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

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

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

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⒄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⒅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选自2016年7月17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9.第①段“不识相”,用词精妙,请加以赏析。

(3分)

10.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对比手法描写海棠花,表达了惋惜和沮丧的情感。

B.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多个角度,描写哈尔滨的春花。

C.观赏树下的花会让人屈尊,不如观赏树上的花来得惬意。

D.野草不屈不挠地生长,宣示着它的春天,给写作以灵

感。

11.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12.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的好处。

(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8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3.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    融于一体。

(2分)

14.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

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15.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丽,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13分)

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节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

“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

“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

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适得府君书()

(2)卿当日胜贵()

(3)叶叶相交通()(4)多谢后世人()

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君尔妾亦然

(2)渐见愁煎迫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1)蹑履相逢迎

(2)枝枝相覆盖

B.

(1)自名为鸳鸯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C.

(1)作计乃尔立

(2)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D.

(1)戒之慎勿忘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联系整个作品,从结构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

(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8分)

爱直赠李君房别①韩愈

①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邪?

吾观李生在南阳公之侧,有所不知,知之未尝不为之思;有所不疑,疑之未尝不为之言;勇不动于气,义不陈乎色。

南阳公举措施为不失其宜,天下之所窥观称道洋洋者②,抑亦左右前后有其

人乎?

②李生,南阳公之甥也。

人不知者将曰:

“李生之托婚于富贵之家,将以充其所求而止耳。

”故吾乐为天下道其为人焉。

今之从事于彼也③,吾为南阳公爱之。

又未知人之举李生于彼者何辞,彼之所以待李生者何道。

举不失辞,待不失道。

举之不以吾所称,待之不以吾所期,吾重为天下惜之!

(选自《韩愈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略有删节)

【注】①李君房是南阳公张建封的女婿。

韩愈时在张幕下任推官,在与李君房分别时,以“爱直”(仁爱正直)相赠。

②窥观:

暗中察看。

洋洋:

众多。

③从事:

州郡属官。

彼:

指南阳公。

20.第①段加点词“其人”指什么样的人?

(2分)

21.对原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开头说南阳公前后左右全都是正人君子,所以南阳公“举措施为不失其宜”。

B.然后笔锋一转介绍李生是南阳公女婿,人们对他“托婚于富贵之家”颇有微词。

C.最后作者用“吾重为天下惜之”来称赞李君房,李君房的人品和才华不言而喻。

D.此文有取悦上司目的,其时韩愈在张建封手下做事,赞叹李生,不免暗藏私心。

2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李生怎样的态度?

(2分)

23.与本文一样,《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写于分别时,请写出李白“别东鲁诸公”的心情。

(2分)

六、请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40分)

著名的科学家罗伯特说:

“不必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最好契机。

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常常会犯许多错误,改

正错误,总结错误,我们就慢慢走向成熟了。

请结合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一、(8分)

1、⑴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两句便化作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分)

⑵《八声甘州》中使用拟人手法,同时借用长江水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诗句是“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分)

2.C(2分)3A

(2)4D

(2)

二、(23分)

(一)(11)

5、C(3)6、劳动者把工匠精神当做自己的劳动准则。

(2)

7、

(1)必须根除拜官、拜权的处世观。

(2)必须再造中国职业文化。

(3)必须改造国家和民族的道德伦理体系。

(4)必须深刻认识“工匠精神”背后的制度力量。

(1点一分,答出3点即可)

8、“工匠精神”是制造工业的基石和内核

(1)“中国制造”是打造属于我国制造强国的品牌和口碑。

(1)只有大力落实“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

(1)

(二)9、不识相,就是不识趣、不知好歹的意思。

(1分)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天已来,而寒冷迟迟不去的天气情况。

(1分)表达了作者的盼春心切。

(1分)

10、D(3)

11将一棵草比喻成游丝,显其柔弱(1分),又用“飞”化静态为动态,表现野草轻盈顽强的活力。

(1)抒发作者的赞叹与惊喜之意。

(1分)

12呼吸”在文中是:

生命的节律的意思,体现了生命的活力

(1)同时作者赋予野草人格化,通过野草的生长过程,将其在不同境遇下的生活态度一一展现出来,

(1)点明了本文写作的中心内容,

(1)暗示作者对传递超然平和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1)(答出任意3点给3分,共4点)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3题。

(8分)

13.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

14.A(2分)

15.“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

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4分)

五、(13)

16.(4分)

(1)刚才 (2)一天天地 (3)交错相通  (4)告诉,告诫,劝告

17.(4分)

(1)你这样我也是这样。

(2)(焦仲卿)越来越深地被愁苦煎熬逼迫(着)。

每句2分。

18.(2分)B

19.(3分)

(1)合葬及松柏、鸳鸯等情节是结局后的尾声(主体情节以外的尾声),把主题引向深入。

(2)“鸳鸯”等比(象征)的手法与开头“孔雀”兴的手法呼应(以鸳鸯双飞与开头孔雀徘徊呼应、以鸟起兴开头以鸟作比结尾),使得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向往和对封建专制(家长制)的批判)。

答出一项给2分,但第二项若没答出“结构严谨”或“浑然一体”则只给1分。

答出两项给3分。

六、(8)

20.答.正人(正直的人)。

(2分)

21.D(赞叹李生是因为作者与李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分)

22.

(1)李生仁爱正直,韩愈爱惜赞赏李生;

(2)送别同道者,韩愈对李生有惜别之情。

(2分)

23.

(1)渴望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2)理想若不能实现则追求生命自由,绝不屈服权贵。

(2分)

【译文】(仅供参考)

一个人的身边全都是正直的人,要想使他自己不正直,哪里能做到呢?

我看李君房在南阳公张建封的身边,(除非)有他不了解的事情,(那些)了解了的事情,他没有不替南阳公思考的。

(除非)没有怀疑的地方,(那些)怀疑的地方他没有不同南阳公交谈的。

勇敢不表现在气势上,符合正义不流露在脸上。

南阳公张建封的措施行事没有不适宜的,天下人暗中观察,称赞者众多,大概是他们身边都是那种正直的人吧?

李君房是南阳公张建封的女婿。

不了解他的人说:

“李生把自己的婚事托付给富贵之家,(不过是)希望用这个办法满足他追求的东西罢了。

”所以我在这里想向天下人谈一谈李生的为人。

今天我在南阳公那里担任职务,我为南阳公爱惜他。

我不知道人们推荐李生到南阳公那里用了什么言辞,南阳公用什么样的礼数对待李生。

(我认为),推荐他没有言辞失当,对待他没有不符合道义。

推荐他,不是因为我的称赞;(按照道义)对待他,不是由于我的期望;我再次为天下人爱惜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