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514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人教版.docx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人教版

高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http:

//www.DearEDU.com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它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繁盛昌明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

培养、提高对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理解能力。

2.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只有具有包容性与发散性的民族文化,才真正具有世界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3.“任何思想体系一经产生后,便和现有的全部观念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把现存观念加以进一步的改造”(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发展与宗教兴盛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又同当时的观念结合起来。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汉时期的文化对照起来记忆,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2.道教的发展史

(1)产生:

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道教,主要经典是《太平经》,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P49

(2)发展:

东晋时,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由东汉时期的平民宗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期,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P62

3.佛教的发展史

(1)产生:

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P49

(2)发展:

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用白马驮来佛经,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建造白马寺。

P49

(3)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出现佛教盛行的局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

P62

4.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中国古代史上对立的两大思想,举例说明有哪些表现。

辩证法思想: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是互相依存,不断变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唯心主义思想: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

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得到精神安慰;统治者也需要宗教满足自己的贪欲和麻痹人民,于是道教、佛教盛行,随之南方佛寺、北方石窟、宗教画等与宗教有关的建筑、艺术流行。

⑵由于佛教流行加重了人民负担,也影响到统治阶级利益,所以出现范缜为代表的反佛斗争,写下著名的《神灭论》。

⑶由于士族统治造成的社会的黑暗,因而出现不满现实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等田园诗。

⑷由于士族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和其强大的社会势力,他们高官稳坐、衣食无忧,需要一种为士族利益辩护的理论。

于是出现道、儒结合,以“清谈”为特征的玄学。

⑸当时的北方战争频繁、少数民族内迁,于是出现描写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敕勒歌》和反映战争和战乱的《蒿里行》、《七哀诗》、《悲愤诗》、《木兰辞》。

⑹当时的南方社会较为稳定、生活安逸,因而南方文化发达,追求词藻华丽、对仗工稳的骈体文,数学(祖冲之)书法(二王)绘画(顾恺之)等成就高于北方。

民歌多为缠绵婉转、追求爱情的诗歌,以及反映南方风貌的《世说新语》。

⑺当时北方各族人民在生产方面相互学习,民族融合加强,因而出现反映北方社会生产的贾思勰《齐民要术》。

⑻北方、南方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使得人们迫切要求对地理环境的了解,所以出现适应这种地理知识的裴秀《禹贡地域图》和郦道元《水经注》。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⑴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

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⑵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⑶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道教官方化,侫佛和反佛斗争激烈,儒释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

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⑷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⑸文化艺术成就多样\各具特色:

东晋的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世誉为“书圣”;顾恺之的人物画有极高的造诣;陶潜的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各具特色,为我国古代文学注入了五股清新的气息。

★佛教的盛行

⑴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东汉末年在国内逐渐传播。

三国两晋南北时盛行。

⑵盛行的原因①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

②也适合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⑶盛行的表现:

一是僧众多,信佛的人多,连大多数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尊崇佛教;二是佛寺遍布各地和石窟大量开凿。

⑷影响:

①由于统治阶级尊崇、重视佛教,佛教寺院成为社会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势力。

在经济上突出表现为寺院经济的发展。

②佛教盛行也影响了建筑艺术和石窟艺术的发展。

由于佛教的影响,这一时期宗教画也得以流行。

③佛教盛行给当地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大修塔寺,开凿石窟,大兴佛事,劳民伤财;僧侣众多,也减少了劳动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佛教也麻痹了人民的思想和斗争,加重了愚昧和落。

④佛教盛行带来的危害也使反佛教的思想产生。

南朝范缜写<神灭论>以无神论思想同有神论思想进行斗争。

 

1.(1994年上海卷)列举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四项重大成就。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刘徽圆周率、祖冲之圆周率

2.(1998年上海卷)“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即神无也。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说这段话的是

A扁鹊 B荀况 C王充 D范缜

3.(1999年全国、广东卷)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 

B人的精神和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 

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互相结合 

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

4。

(2002年成人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焉。

”于是,上从其计。

    

摘自《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董仲舒曰:

“春秋大统一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度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的指哪一位皇帝:

(2)主父偃和董仲舒分别提出了什么建议?

目的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实施这些建议的结果。

5。

(2000年春季卷)南北朝时期的优美民歌《敕勒歌》出自 

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  D羌族 

一、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

C.《氾胜之书》  D.《四民月令》

2.道教的兴起和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分别始于

A.西汉和西晋  B.西汉和东晋  

C.东汉和西晋  D.东汉和东晋

3.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是

A.东汉的蔡邕  B.东晋的王羲之

C.曹魏的钟繇  D.南朝的王献之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其中,我国佛像画的始祖是

A.东汉的蔡邕  B.三国的曹不兴  

C.曹魏的钟繇  D.东晋的顾恺之

5范缜对王充思想一个重要的发展是

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论    

B更深刻地阐述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批判       

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6.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南北朝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认为精神随肉体死亡而消亡      

B人能战胜自然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C特异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人间祝福的征兆 

D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正确认识

7.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两次大规模灭佛,根本目的是

A佛教教义不能为封建统治者利用    

B穷苦百姓都信仰佛教

C佛教兴盛给封建统治带来危害     

D范缜从理论上批判了佛教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秦汉时期相比,自然科学进步最突出的表现在

A天文和数学  B天文和医学 

C农学和机械 D农学和数学

9.《齐民要术》中的“齐民”的意思是指

A齐国的农民  B北齐的农民  

C治理国家 D普通农民

10.贾思勰《齐民要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阶级斗争激烈  B民族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加强  D对外交流频繁

11.兴起于东汉的道教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学说②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③还吸收了佛教的不少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④建立起相对完整的道教神仙体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封建国家的分裂    B统治者利用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经济发展的需要    D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

13.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佛教盛行所造成的后果有①麻痹了人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②佛教建筑石窟艺术得到发展③统治者促使佛教思想取代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④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绘制地图原则的科学家是

A西晋裴秀  B北魏郦道元  

C北朝贾思勰  D萧梁陶弘景

15.从曹操留下的诗歌看,“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有①内容充实②苍凉悲壮③富有生气④通俗易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汉字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完成这一巨大进步的书法家是:

A蔡邕   B钟繇   C王羲之   D王献之

17.我国佛像画的始祖是

A曹不兴  B顾恺之  C阎立本  D吴道子

18.下列著作中,既有地理价值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价值的是

A《缀术》 B《禹贡地域图》 

C《水经注》 D《抱朴子》

19.形成陶渊明诗歌田园诗风格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

A迷恋农村的自然风光  B唤起人们关心人民疾苦

C士族腐朽,现实黑暗  D受宗教影响无意于仕途

20.南北朝时期,宗教广泛流行,在下列哪些文化领域得到直接反映①建筑②雕刻③绘画④哲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1.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及食品加工与贮存等技术的农书是

A.《考工记》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D.《四民月令》

22.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

23.佛都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未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24.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2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大融合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D.江南经济的开发

26.汉字书法发展的顺序是①篆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D.②④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蓄养女,皆不贯人籍。

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

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奴婢。

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食蔬食。

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

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摘自《南史•循吏列传•郭祖琛传》

材料二自迁都以来,年逾二纪,寺寺民居,三分且之。

……非但京医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亦然,侵压细民,广占田宅。

——摘自《魏书·释老志》

材料三或问予曰:

“神灭,何以其灭也?

”答曰: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摘自范缜《神灭论》

材料四 太延四年(公元438年),北魏太武帝令50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在长安一寺院发现收藏兵器、财物,下令杀尽长安和各地僧人,并焚毁经像。

(《魏书》卷114《释老志》记载)

(灭齐后,周武帝下令禁境内佛教):

“现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

五中日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兵,还归编户。

融扩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荡尽。

”(《广弘明集》记载)

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北周武帝正式下诏):

“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周书·武帝纪》记载)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时期宗教方面出现了什么局面?

原因何在?

②从材料三、四可以看出,南朝和北朝在对待佛教问题上出现了什么相同的现象?

其方式有何不同?

③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和北朝出现相同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①佛教空前盛行。

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

②出现反佛斗争。

南朝主要从理论上反对佛教,如范缜著有反佛名著《神灭论》;北朝主要开展毁佛灭佛运动,如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

③寺院经济过渡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大量财物,佛教日盛,信徒益众,也影响到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发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篇》

材料2: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神灭论》

回答:

(1)从材料1和材料2中判断是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加以分析。

(2)分析材料1和材料2产生的社会背景。

(3)比较材料1与材料2的异同。

【参考答案】 

(1)东汉的王充和南朝的范缜。

(1分)

王充认为:

人生靠精气,人死精气消亡,形体腐朽,不能成鬼。

范缜认为:

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相互结合的,肉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没有刀刃,就不会有锋利,没有肉体就不会有精神。

(3分)

(2)西汉时期出现“天人感应”论即天是万物的主宰,可以降福祸于人间的迷信思想,王充反对迷信,对此进行批判。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人民,因此大力宣扬佛教。

佛教宣扬转生来世,针对佛教的谬论,范缜发表《神灭论》。

(4分)

(3)同:

都是无神论,承认精神和肉体是相互结合的。

(1分)异:

材料1,精气灭血脉枯,死不能成鬼。

材料2,无刃无利。

(1分)

三、问答题

29.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有何异同中?

举例说明其在文化上的反映。

【参考答案】异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北方出现了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

②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齐民要术》总结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验。

③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推算和书法、绘画等到方面的成就。

④南方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同:

①政权频繁更替。

②佛教广泛流行,统治阶级极力宣扬佛教。

石窟、寺院得到发展。

为反对佛教的神不可灭谬论,范缜写成《神灭论》。

③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30“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方政治经济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文化上有何反映?

你是如何认识的?

【参考答案】在政治上,南方政局相对稳定,而北方长期战乱频仍,北方出现了反映战乱的诗歌《木兰辞》;士族制度在东晋得到充分发展,政治实现黑暗,因而陶渊明通过他的田园诗歌表达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在经济上,江南得到开发,科技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所取得的成就,而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出现了《齐民要术》的农书和《敕勒歌》这样的牧歌。

认识:

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推动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使胡汉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成为时代特征,一方面,边地少数民族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中原地区吸收了边地民族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变得更有活力,为隋唐时期的繁盛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史》一课一练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

C.《氾胜之书》  D.《四民月令》

2.道教的兴起和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分别始于

A.西汉和西晋  B.西汉和东晋  

C.东汉和西晋  D.东汉和东晋

3.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是

A.东汉的蔡邕  B.东晋的王羲之

C.曹魏的钟繇  D.南朝的王献之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其中,我国佛像画的始祖是

A.东汉的蔡邕  B.三国的曹不兴  

C.曹魏的钟繇  D.东晋的顾恺之

5范缜对王充思想一个重要的发展是

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论    

B更深刻地阐述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批判       

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6.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南北朝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认为精神随肉体死亡而消亡      

B人能战胜自然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C特异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人间祝福的征兆 

D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正确认识

7.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两次大规模灭佛,根本目的是

A佛教教义不能为封建统治者利用    

B穷苦百姓都信仰佛教

C佛教兴盛给封建统治带来危害     

D范缜从理论上批判了佛教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秦汉时期相比,自然科学进步最突出的表现在

A天文和数学  B天文和医学 

C农学和机械 D农学和数学

9.《齐民要术》中的“齐民”的意思是指

A齐国的农民  B北齐的农民  

C治理国家 D普通农民

10.贾思勰《齐民要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阶级斗争激烈  B民族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加强  D对外交流频繁

11.兴起于东汉的道教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学说②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③还吸收了佛教的不少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④建立起相对完整的道教神仙体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封建国家的分裂    B统治者利用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经济发展的需要    D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

13.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佛教盛行所造成的后果有①麻痹了人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②佛教建筑石窟艺术得到发展③统治者促使佛教思想取代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④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绘制地图原则的科学家是

A西晋裴秀  B北魏郦道元  

C北朝贾思勰  D萧梁陶弘景

15.从曹操留下的诗歌看,“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有①内容充实②苍凉悲壮③富有生气④通俗易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汉字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完成这一巨大进步的书法家是:

A蔡邕   B钟繇   C王羲之   D王献之

17.我国佛像画的始祖是

A曹不兴  B顾恺之  C阎立本  D吴道子

18.下列著作中,既有地理价值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价值的是

A《缀术》 B《禹贡地域图》 

C《水经注》 D《抱朴子》

19.形成陶渊明诗歌田园诗风格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

A迷恋农村的自然风光  B唤起人们关心人民疾苦

C士族腐朽,现实黑暗  D受宗教影响无意于仕途

20.南北朝时期,宗教广泛流行,在下列哪些文化领域得到直接反映①建筑②雕刻③绘画④哲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1.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及食品加工与贮存等技术的农书是

A.《考工记》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D.《四民月令》

22.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

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

23.佛都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未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