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484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各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具店》教学设计

(小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重点、难点:

理解和体验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文具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然后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

”展开讨论。

由于是求4个0.2是多少,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教材中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

教师应引导全班学生对这三种方法展开讨论,以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而且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量较少,应适当加入一些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文具店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然后对“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钱?

”展开讨论。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试一试:

1、买3枝铅笔需要多少元?

2、解决买2把直尺需要多少元?

四、练一练:

第2题:

通过涂一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说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得出得数。

想一想:

由0.01×10=0.1;0.01×100=1推想出0.01×1000=10

五、补充练习:

1、《口》P19第二题,口算乘法。

2、《五》P22第1题,看图涂色。

P23第5题,解决问题。

六、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一)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几个相同小数连加

方法:

1、连加

2、画图

3、转化

 

课后反思:

通过预习,学生能较快说出小数乘法计算的三种方法,计算的技巧大部分能掌握。

因为今天我是先上四

(2)班,我发现学生找方法是不难,难的是如何熟练应用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后来第二节课上四

(1)班时,我让学生找到方法后,就花时间让他们结合练习题说如何算,哪种方法算得最快又容易做对。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好算,但较麻烦;第二种方法最直观,但很繁杂;第三种最方便,但要求整数乘法计算要过关。

通过对比,学生找出喜欢并适合自己的方法。

是就是算法多样化,然后算法优选的过程吧。

可惜四

(2)班没有此经历,这要在以后教学中补回来。

 

街心广场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

重点、难点:

掌握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及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情境图,提供了广场、花坛、地砖的长和宽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计算出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再进一步讨论“怎样计算出地砖的面积”,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广场、花坛、地砖的长和宽加以比较,并探索0.3×0.2的结果。

学生可以根据

(1)与

(2)的比较,即两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然后将

(2)与(3)比较,两个乘数与上面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从而推想出0.3×0.2的得数。

学生也可以把地砖的长和宽转化为以分米为单位,求出面积后,再把平方分米转化为平方米。

最后,根据以上结果,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列出竖式,并讨论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学生分析:

前面的“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规律”是学习和理解这个重点的基础。

可以放手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地砖和长方形花圃,它们的长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宽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那么它们的面积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你能猜测一下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吗?

组织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总结的学习方式得出初步的想法。

再利用上面的探索,要求学生完成课本P43试一试和填一填的表格,通过观察表格,最后引导归纳总结出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积的小数位数等于因数(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出示图片: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收集到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所知道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尝试自己解决。

(1)小礼堂的面积是多少?

(注意面积的单位)

(2)屏幕的面积呢?

(3)地板砖的面积是多少?

1、请你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发现?

二、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2、引导讲解:

(1)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等式,从上往下看,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数和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能总结规律吗?

(2)你能根据这个规律推想出0.3×0.2的得数吗?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乘法竖式。

3、练习:

P43,填一填。

边写边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个别汇报。

5、你能总结一下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吗?

三、巩固应用

(一)基础应用

1、P43,试一试

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每组计算的联系,然后再利用所掌握的规律了确定积。

2、P43,练一练第1题

利用所发现的规律来确定积的小数点。

(二)拓展练习

3、P43,练一练第2题。

比一比,看谁最能干?

4、全课总结

5、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课后反思:

由于课前我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课前小预习,主要是完成以下这个表:

同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课前小研究,然后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较容易发现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最后学生通过相关练习如在计算器上点出小数点,巩固所学。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所学,为下一节课学习小数乘法打下基础。

 

包装

(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3、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

难点:

小数乘法的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并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

让学生体会到:

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引出问题后,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时充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特别是为什么要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后,应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养成先估算结果再进行计算的习惯。

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一节课中,已经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

本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并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

让学生体会到:

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引出问题后,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时充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特别是为什么要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后,应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养成先估算结果再进行计算的习惯。

在前面的一节课中,已经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图片: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收集到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尝试解决一下。

3、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

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估一估,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算出结果

2、引导学生尝试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关键在于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3、和我们以前所学习的整数乘法的竖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你能总结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吗?

在进行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4、计算4.8×0.25=

4.8+0.25=

怎样对数位?

三、层次练习

(一)基础练习:

1、

P45,练一练第1、3题。

(直接写得数)

2、

P45,练一练第2题(竖式计算,说一说)练习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二)实际应用练习:

3、P45,练一练第5、6题(先估计,再实际计算)

(三)发展练习:

4、P45,练一练第4题。

(比较大小)

让学生自己先做一做,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乘数与积的大小让学生发现规律。

(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此规律)

板书设计:

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方法:

与整数乘法一样

关键: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基本能掌握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也能知道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但也有不少的问题如有些学生还是在中间的计算过程出现错误,有部分学生中间计算过程也点小数点,也有由于乘法口诀不过关出现计算错误,还有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前面补零,学生不会做。

这些问题是在我检查学生练习过程中发现,在评讲练习时我特意把这些错例拿出来大家一起订正。

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我也不能肯定他们下一次不再出现同类错误,或者其它问题,这需要在以后练习中不断改正,加深认识,因为一节课时间是不可能把所有问题解决完。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小数乘整十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的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能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5、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爱护动物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

难点:

末尾有0的数的乘法计算。

(结合整数乘法计算和积的小数位数与小数位数的关系,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解决小数乘法中末尾0的处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一课是在前一课《包装》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乘法。

这一节课呈现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乘数是两位的小数乘法;二是其中一个乘数是整十数的小数乘法。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如何确定积中的小数点的位置和解决小数乘法中末尾0的处理。

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

学生分析:

基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基础(即计算小数乘小数时,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并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利用课本提供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第二步是运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解决:

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交流时,在解决问题

(1)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小数乘法竖式中数位如何对齐及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使学生明确第一个乘数有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有一位小数,两个乘数一共有三位小数,积就有三位小数的道理。

解决问题

(2)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小数乘法中末尾0的处理,明确计算小数乘法时,遇到末尾有0,可以先不管0,直接计算出结果后,要先落0,再点小数点,最后去掉小数末尾的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导入谈话。

你知道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吗?

2、在实物投影仪呈现情境图。

3、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认真读一读)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

三趾蛞蝓在树上每分大约爬行多少米?

(1)让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2.1×2.15

(2)要求学生先进行估算,并说说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把2.1估成2,把2.15估成2,所以结果是4米。

这时老师可引导提问:

是大于4米还是小于4米?

学生就知道是每分大约爬行4米。

(3)引导学生用笔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你能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列出竖式计算吗?

①、先让学生讨论:

如何列竖式,乘数的数位如何对齐?

(结合上一节课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的理由进行讨论)

②、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讨论得出共识,规范竖式的写法,请学生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215

430

4515

(4)计算后,重点讨论积的小数位数问题,使学生明确第一个乘数有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有一位小数,两个乘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积就有三位小数。

2、师:

你能计算三趾蛞蝓在地面上1时大约爬行多少米吗?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2.1×60

(2)估算:

只要学生估算出每时大约爬行120米就可以。

(3)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检查计算过程与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学生可能出现:

2.1(学生可能会没落0,先点小数点,最后把0去

×60掉。

这种情况应让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

把2.1

12.6看成2,2×60=120,所以2.1×60肯定大于120。

②2.1(强调要先落0,再点小数点,最后结果可以

×60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126.0

3、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解决下面问题吗?

实物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学生小组交流后会报。

(1)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按怎样的计算方式列竖式?

(可以按整数计算方式列竖式。

(2)小数乘法计算,积的小数位数怎么确定?

(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3)小数乘法计算,遇到乘数末尾有0该怎么处理?

(在计算时,可以先不管0,直接计算。

结果出来时,要先落0,再点小数点,最后去掉小数末尾的0)

三、课堂活动

1、完成书P47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反馈。

2、完成书P47(3),让学生直接说出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并说出根据。

3、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书P47(4)、(5)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十数

2.1

×60

126.0

要先落0,再点小数点,最后结果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课后反思:

因为学生以前学过整数乘整十数的简便算法,所以学生对于小数乘整十数的算法较容易理解,只是在先应点小数点后补零,还是应落零再点小数点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分歧。

此时,我也不急于说,而是让学生先选择好自己的观点,然后开始进行辩论,说一说彼此的想法及依据。

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找到方法,应要先落0,再点小数点,最后结果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因为我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自信,都希望别人听他说,而不是自己听别人讲。

经过一轮舌枪唇战后,得胜一方毫不掩饰胜利的喜悦,而败下阵来的一方也觉得很过瘾。

通过这场自由辩论,难点解决了,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知识,而我也不需要多费口舌,真是一举多得。

手拉手

(小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使计算简便。

3.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运算定律的运用,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两个小朋友为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中呈现的数据,提出“每人要花多少元”的问题。

在理解情境中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学生在列式计算时,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在讨论综合算式的计算时,应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式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教材呈现了两个小朋友为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中呈现的数据,提出“每人要花多少元”的问题。

在理解情境中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学生在列式计算时,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在讨论综合算式的计算时,应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式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学生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在整数的运算中可以简便运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在小数的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而且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与整数的计算顺序是相同的,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进行析疑,贯穿了较多知识点。

在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故事后,学生可以列出分步式,也可以列出综合式,但探究问题的过程尤其重要,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时间的付出收获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丰富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道小题)

2、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试一试。

36×34﹢36×66(10﹢4)×25128×3﹢72×3

3、揭示课题。

教师:

把128×3﹢72×3改为12.8×3﹢7.2×3能不能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呢?

这是等待我们今天去探索,发现的问题。

二、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1、出示情境图投影出来,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1)每人一套12.8元的文具和一本单价7.2元的《数学家的故事》。

(2)帮助3名希望小学的同学。

(3)要求学生汇报列式情况:

(4)让学生明白12.8×3和7.2×3所表示的意义。

(5)分步算式:

12.8×3=38.4(元)

7.2×3=21.6(元)

38.4﹢21.6=60(元)

(6)列综合算式:

12.8×3﹢7.2×3

=38.4﹢21.6

=60(元)

(7)说明小数的计算顺序与整数的计算的顺序一样。

(8)让学生观察综合算式,发现算式有何特点?

(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这样一来计算比较简便)

12.8×3﹢7.2×3

=(12.8+7.2)×3

=20×3

=60

(9)小结: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从而给我们的计算带来了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7.25×43﹢7.25×574.7×2.5×4

7.8×99﹢7.83.6×5.4﹢3.6×4.6

2完成课本第49页练一练的第2至4题。

(1)500×365=182500(双)

(2)182500÷5000=36.5(棵)

(3)36.5÷365=0.1(千克)

0.1×0.1=0.01(千克)

0.1×0.75=0.075(千克)

第2题,教材提供的题材是有关环保的内容,通过计算使学生体会到使用一次筷子要浪费很多木材,而大树可以净化环境和美化生活。

要使学生在练习小数乘法的同时,受到环保教育。

第3题,教材提供的题材仍是有关环保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本班的人数进行计算。

365.25×4=1461(天)

(365.25-365)×4=1(天)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的混合运算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教学叙事:

由一题练习题引出的问题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三单元中有关小数混合运算时,遇到一串问题,而这些问题均与一道练习题有关。

具体题目是:

首先当我在备课时,先是自己做题,然后把答案与教学用书的答案比较,发现两者答案不一致。

开始我还怀疑是不是教学用书给错答案,后来我再把题目读一次才发现第(3)个问题是求“每天少吸收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少产生多少千克的氧气。

”而我没有注意题目中“每天”一词,而是直接用第

(2)题“每年”算得的数据进行计算,所以出现错误。

通过这件事,让我发现平时作为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仔细读题目,认真审题,其实应该要如此要求自己,而且当学生也出现此类问题时要学会体谅他们,不能太过苛求他们完全不出现错误。

接下来,我让学生尝试解决此题时,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因为它涉及小数除法知识,而这是下一单元的内容。

后来,我只有费了很多口舌才令大部分学生明白如何算出结果,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就有如坠云雾般感觉,就是听不懂。

其实这完全不能怪学生,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确实较难。

如果我早些预见此情况,就应允许学生带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学生理解算理就可。

至于得数有能力学生可以挑战自己尝试计算,其余学生则只要在计算器上按几下只可以了。

这样学生就可按需索取,同时优等生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学困生也可降低学习难度。

对于我而言,既减少口舌,又节约课堂时间。

只可惜,我当时没有作这样的准备,以前常说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要关注全体学生的需要,看来要做到实处,还真不是件易事。

在教学此题我还简单提到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化学符号,希望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时也给我的教师形象加分,因为学生对于教数学的我原来还懂其它科目的知识感到很是佩服。

正当我沾沾自喜时,突然有学生问我0.01千克二氧化碳和0.075千克氧化到底是多少,立马问得我哑口无言,我的教师形象直线下降。

这只能怪我没有作好充分准备,令我感到很是遗憾。

这节课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

本节课的练习中还有涉及不少有关环保的问题,如第2题和第3题,我结合这些练习题的教学也借机向学生进行一次环保教育。

并举了我母亲为家人买早餐用保温瓶取代一次性饭盒的例子告诉学生,环保行为既利人又利己,而且力所能及。

因为不用一次性饭盒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同时用保温瓶装食物时能保温,又可避免用塑料制品装热的东西时释放不良气味及产生有害物质,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我提倡学生回家后,对家长宣传一下,让他们也用这种方法共同把环保事业从身边小事做起。

学生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并要效仿。

这令我感到本节课我有仅教会学生如何计算数学题目,还适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算一箭双雕。

经过本节课的一波三折,让我得到一个教训,平时我在备课时主要把精力放在对例题研讨上,往往会忽视对练习题的深入研究,主要是在思想上觉得练习题只要求对一对答案就可以。

由这次的练习题教学引出一串故事,使我知道小小练习题包涵多个知识点,这需要教师有较深、较广的文化底蕴才能把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50—51页的练习三1—5题,这是一节练习课。

练习的内容:

一是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是估算。

第4题是以游戏的形式练习小数乘法,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指导学生练习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看懂题意;然后再让学生找一找,算一算。

第5题研究估计的策略。

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习第一单元小数加减法与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方法均可掌握,主要还需要熟练,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