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166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

《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docx

高一史地生复习资料

高一生物48个考点

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 以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3. 原核生物有:

噬菌体、大肠杆菌、乳酸菌、蓝藻(发菜)、衣原体、放线菌、谷氨酸棒状杆菌

4. 拟核:

①无核膜  ②无核仁  ③无染色体  ④有DNA

5. 最基本元素:

C

大量元素:

C、H、O、N、P、S、K、Ca、Mg.

微量元素:

Fe、Mn、Zn、Cu、B、Mo

基本元素:

C、H、O、N

主要元素:

C、H、O、N、P、S

鲜重细胞含量最多的元素:

O

干鲜重细胞含量最多的元素:

O

6. 人体不能合成、需从环境中获得的—→必需氨基酸—→8种(婴儿9种)

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12种

7. 高温使蛋白质失活的原因—→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8.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9.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少量在线粒体、叶绿体中; 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10.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1. 一个核苷酸含有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集团

12. 脱氧核糖核苷酸:

A、G、C、T          核糖核苷酸:

A、G、C、U

13. DNA多样性原因:

①数量不同  ②排列顺序多样化

14.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①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②空间结构不同

15.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原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是人和动物的储能物质

麦芽糖、蔗糖、淀粉(植物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

乳糖、糖原是动物所特有的

17.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18. 脂质———→脂肪、磷脂、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9. 维生素D能有效的促进人和动物对Ca和P的吸收

20. 水———→结合水、自由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新陈代谢越快)

21. 细胞膜主要有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22. 植物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

23. 

(1)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

(3)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和某些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4)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24. 生物膜系统:

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

25.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6. 质壁分离的条件:

①外界溶液浓度>液泡细胞液浓度  ②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③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质壁分离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不同

27. 原生质层:

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28.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流动性/蛋白质

29. 胞吞和胞吐———→证明:

流动性

30.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被动运输、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31.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发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2. 酶———→蛋白质、RNA

33.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适宜条件性

34. 直接能量物质———→ATP(A—P~P~P;‘~’高能磷酸键)

35. 有氧呼吸:

①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丙酮酸+水——→CO2+[H]+少量能量  ——→线粒体基质

③[H]+氧气——→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36. 1 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释放2870 KJ的能量,有1161 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37. 呼吸作用的方程式:

38. 叶绿素(含量 75%)———→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类胡萝卜素(25%)———→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吸收蓝紫光

39. 光合作用

40. 光反应阶段———→场所:

类囊体的薄膜

暗反应阶段——→ 场所:

叶绿体基质

41. 化能合成作用是另一种自养方式

42. 细胞数量——→决定:

器官大小

43. 细胞不能无限扩大的原因:

①细胞核与细胞质大小  ②相对表面积(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

44. 无丝分裂:

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如:

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45. 有丝分裂的装片的制作: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①解离——→盐酸和酒精(1:

1)——→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②漂洗——→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③染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④制片——→使细胞分离开来,有利于观察

46. 细胞的全能性: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全能性的比较:

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47. 细胞的凋亡(细胞编程性死亡):

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48.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政治要点: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

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

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

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

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

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

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

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

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

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

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 外汇和汇率:

1、外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

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即:

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

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

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

(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

(4)用之有度。

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 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

(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

(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

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

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历史:

第一课考点

重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

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

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

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

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

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

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

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

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地理: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耀斑

(2)影响:

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

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