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150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

《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品.docx

报告总结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精品

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李长江为全面系统掌握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市领导要求,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自10月中旬至10月底历时20天,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听汇报、召开座谈分析会、解剖典型、走访企业和农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报告如下一、建设情况与成效一基本情况调查情况表明,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以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框架格局初步形成。

  综合调查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畜禽产业稳健发展。

  抓住畜产品价格攀升机遇,克服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走小规模大群体与发展畜牧养殖大户、养殖场区并重之路,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发展。

  以兖州绿源、嘉隆公司,梁山农家乐、科龙公司、臻嘉公司和济宁维维集团、邹城呱呱鸭等为龙头,以规模养鸭、养鸡、养猪、肉牛和奶牛养殖场户为基地的畜禽养殖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

  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260余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存栏500头的奶牛基地、年出栏千头的优质生猪养殖场分别达到39处、25处和250处;年出栏万只的肉鸭、出栏2万只的肉鸡养殖场和年存栏千只的蛋鸭大户、存栏千只的蛋鸡大户分别达到860处、751处和6145户、3750户。

  1-9月份,全市牛、羊、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93万头、3842万只、4077万头和74706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03%、-4%、-18%和82%;奶牛存栏量达到17万头,增长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2万吨、311万吨、和352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31%、57%。

  渔业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以微山渔湖产品综合加工场、市内外名优产品市场为龙头,以湖区、库区、塌陷区规模养殖和养殖户为基地,抓住水丰质优、水产品价格居高的机遇,坚持以优化结构、扩大养殖面积为重点,加快渔业发展。

  1-9月份,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3万亩,同比增加1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同比增长10;百亩以上规模养殖基地达到539处,养殖面积238万亩。

  2、林果产业亮点频呈。

  各级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林果产业发展步伐,特别是苗木花卉、速生林、干杂果和小水果经济林、林下综合种养等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以任城李苗木市场、杨桥和吉洋花卉公司、济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兖州太阳纸业、任城兰氏木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以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干杂果和小水果基地为依托,林果产业链不断延伸。

  今年完成造林56万亩,同比增加11万亩。

  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41万亩,苗木花卉153万亩。

  目前,全市已形成以任城、兖州为主的全市23多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其中200亩以上规模基地277处,面积8万亩;以兖州、汶上、泗水、梁山、嘉祥为主的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以邹城、泗水、曲阜为主的90万亩经济林和173万亩干杂果基地。

  3、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调优。

  全市各级把以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为主的高效农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重点,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基地规模膨胀,优势特色凸显。

  今年全市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分别达到250万亩、100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68%、35%。

  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1万亩,比上年增加323万亩。

  其中瓜菜面积3812万亩,比上年增加332万亩;棉花面积1544万亩,增加51万亩;花生面积930万亩,减少4万亩。

  全市种植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今年的5545,特别是以保护地蔬菜、大蒜、圆葱、西瓜为主的无公害绿色瓜菜、以甜叶菊、中药材、芦笋、食用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优势区域特色产业规模基地不断膨胀,带状经济特征凸显。

  全市以金乡大蒜和鱼台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任城华仙集团、邹城华源公司、曲阜圣地药业及以菱花、雪花味精和华龙、正龙、华丰方便面生产企业等为龙头,带动形成了以金乡、鱼台为主的90万亩大蒜和25万亩圆葱种植基地,以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泗水为中心的11万亩土豆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鱼台王鲁、邹城平阳寺为中心的13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以兖州、汶上、梁山为主的2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1

  0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

  4、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市以百万农民大转移为目标,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以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培训为手段,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步伐,形成了泗水、梁山、汶上等一批境内外劳务输出基地。

  截至9月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46万人,比上年底新增2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

  其中就近就地转移747万人,同比增加135万人;县外输出699万人,增加111万人,年创劳务收入42亿元;境外输出1821人,增加231人,年创劳务收入近亿元。

  5、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为延伸做强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全市各级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贷款贴息等方面进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到810家,年销售收入190多亿元。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52家,亿元以上的32家;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二初步成效调查结果表明,近两年来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大力度推进和实施,已取得明显的初步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级大力度的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引导、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都有了明显增强,对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收致富的欲望非常强烈,许多农民主动接受调整、积极参与调整。

  二是加快了农村工作方式的创新。

  五大产业链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方式的重大创新,特别是通过建立硬约束、严考核、重激励责任落实机制,使各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一般性号召逐步转向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更具约束力和可操作性。

  同时,对各级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第一要务、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找到了现实路径。

  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产业链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培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向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客观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目前,我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对龙头企业和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凸显。

  四是加快了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规模膨胀。

  五大产业链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要要求有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来源,又要满足标准化、批量化需求,从而推动和加快了农产品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膨胀。

  近两年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是农村产业链建设推进的必然结果。

  目前,我市畜禽产业链中的规模化养殖场区建设和养殖大户培植特别是奶牛养殖新兴产业的发展,林果产业链中的苗木花卉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经济基地建设,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服务培训基地壮大,在较大程度上是五大产业链建设快速推进的结果。

  金乡大蒜产业在大蒜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逐步发展形成了全县60万亩、辐射周边地区40多万亩的大蒜生产基地;鱼台圆葱产业在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形成了全县13万亩,带动周边10多万亩的圆葱种植基地;全市苗木、中药材、芦笋等特色产业,分别在李营苗木专业市场和协会、曲阜圣地药材公司和德龙公司等龙头带动下,培植发展形成了10万亩的苗木、6万亩的中药材和5万亩的芦笋特色种植基地。

  五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

  据调查统计分析,2019年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01975元,比上年增加54476元,增长220,增幅高达2位数,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从农民收入增长的构成看,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

  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1975元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188558元,占624%;增加42251元,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6%。

  其中,瓜菜和粮棉油产业、林果产业、畜禽产业、渔业和劳务产业分别达到106779元、298元、35152元、7773元和35874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354%、10%、116%、26%和119%,同比增长373%、327%、68%、212%和331%;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33%、14%、41%、25%和164%。

  如果再加上来自二三产业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服务业延伸效益等间接性收入,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更大。

  农民收入来自五大产业部分的增加,主要是五大产业链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亮点增多、效益提高。

  农业丰产丰收、农产品价格上扬、降税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民增收。

  二、主要工作与经验一主要工作1、抓规划布局,科学指导产业链建设。

  为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

  伐,市里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对全市农村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布局,作出了全市实施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

  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按照全市产业链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对工作重点进行明确,对工作措施进行强化,对领导责任进行落实。

  规划的制定并落实,科学指导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

  2、抓宣传发动,舆论引导产业链建设。

  为充分调动农村产业链建设主体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各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举办专题报告会,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各级的扶持政策措施。

  充分利用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致富的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热情。

  兖州、任城举办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训班,请龙头企业和协会负责人讲座,宣讲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和有关知识;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人多人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对结构调整进行动员和部署;任城、鱼台、汶上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工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

  据初步统计,去年以来,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300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5万册张。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产业链建设各主体的积极性,营造了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浓厚氛围。

  3、抓典型示范,带动促进产业链建设。

  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快速发展,各级都总结推广了一大批产业链建设不同方面的典型,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新闻媒介和《农业产业化》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推广。

  去年以来,市和各县市区先后总结推广了兖州、邹城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关系加快畜禽、林果、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泗水大棚西瓜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金乡、鱼台依靠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建设发展大蒜、圆葱种植基地,任城李营发挥协会作用建设苗木种植基地,梁山官驿林下养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汶上搭建平台促进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效对接、发展订单农业等方面的典型。

  这些不同类型典型的总结、宣传、推广,对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产生了明显的带动效应。

  4、抓配套服务,合力拉动产业链建设。

  围绕加快产业链建设发展,各级从解决制约产业链建设的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市场营销、订单生产、培训指导、资金协调、土地调整等项服务工作,合力拉动产业链快速发展。

  一是开拓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今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种植200多万亩,订单养殖4000多万头只。

  任城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争取到大量客户和订单,收到良好效果。

  二是制定政策,扶持农业结构调整。

  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扶持7个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乡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亿多元专项资金对生产基地、种养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

  三是搞好服务,切实解决好产业链建设中的信息、技术、资金、土地等实际困难问题。

  各级实行产前重抓信息和土地流转服务,产中重抓技术和管理,产后重抓流通和市场营销,全程重抓资金扶持和协调服务。

  据统计,今年以来围绕五大产业链建设,全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600多期,培训人员6万余人次;协调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贷款资金7亿多元;采取租赁、置换、承包等形式,调整流转土地65万亩。

  5、抓督导调度,强力推动产业链建设。

  一是健全机构。

  市里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管理和协调指导。

  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为产业链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

  二是落实责任。

  各级把产业链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突出位置,并建立了严格的包保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

  三是实行严格督导调度。

  对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实行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和督导。

  在今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连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泗水、嘉祥、梁山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乡镇一把手,收到良好效果。

  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责任落实、强力的督导调度,促进了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发展。

  二基本经验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认真回顾总结近两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须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实质上就是在整合农村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壮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

  二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和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

  实践证明,建设五大产业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发挥好政府的调控和引导职能,搞好规划布局、制定扶持政策、强力组织推动。

  去年以来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考核奖励和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措施。

  三是必须坚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是弱质

  产业,自身积累发展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农村产业链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只手的作用,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四是必须抓住并突出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这个关键。

  龙头企业通市场、联基地、带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引领分散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有效途径。

  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就能够带动一个大基地,开拓一个大市场,富裕一方老百姓。

  抓住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这个核心和关键,就抓住了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工作的切入点。

  三、存在问题与分析近两年来,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但是,就总体讲所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发展中存在的结核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区域特色不突出、比较效益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农业经济结构层次偏低。

  主要是产业产品结构、加工经营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

  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农产品结构上,大路货、粗放型农产品多,准化化、设施化、高值高效产品少;在区域布局结构上,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数量少,区域间结构雷同化明显;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仅40%左右,仍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农村人均资源量少,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

  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

  在全省217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9家,且多是粮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联接不紧密。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素质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外经贸、现代市场营销和管理等知识方面确有较大差距和欠缺,亟待加强。

  龙头企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

  三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

  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群众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滞后,与国内外市场需要有较大差距;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

  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

  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仅占全省的1/40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

  这已成为制约农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

  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

  功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换平台和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有效中介载体,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

  五是农村产业链建设的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备。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尤其是基层农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设施陈旧、经费无保障的现象;在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高新技术采用、设施农业发展上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业结构调整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健全;同时,制约农村产业链建设发展的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科技推广、资金需求等制约因素还比较突出,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不够充分。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长期矛盾积累的体现,也是相对滞后的农村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碰撞的必然结果,既有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的影响,也有观念性、职能型因素的制约。

  综合分析,主要是长期城乡分割二元体制,致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自身积累、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受长期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主动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的意识淡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这充分说明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四、工作对策与建议当前,我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已进入从点上突破、量的发展到面上推进、质的提高的发展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强力推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向纵深发。

  工作中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结构调整。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五大产业链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力争在调深、调优、调高、调外、调强上尽快实现突破。

  在发展方向上,重点围绕区域布局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加工流通和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着力构筑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区域产业规模化、优质专用标准化和高产高效产业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各具特色的带状版块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在发展路子上,围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规模,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培植专业户、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开始,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专业经济带和专业经济群。

  在发展重点上,扶持东部山区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带;湖区、滩区、煤矿塌陷区大力发展渔湖产业带;城市近郊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瓜菜产业带;中部平原发展设施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带,特别是以金乡、鱼台为主的大蒜和圆葱产业带;西部牛羊和中部优质生猪与家禽业畜牧饲养产业带;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沿线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泗水、梁山劳务输出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

  发展的格局。

  二以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支撑,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

  把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放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实现突破。

  以加快全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为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