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小说阅读 第一节 专题三 重点题型五 文本意蕴探究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小说阅读 第一节 专题三 重点题型五 文本意蕴探究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小说阅读 第一节 专题三 重点题型五 文本意蕴探究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小说阅读第一节专题三重点题型五文本意蕴探究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重点题型五 文本意蕴探究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构建解答文本意蕴探究题的知识体系
[说明] 下面内容不提供小说文本,只提供试题、答案及解析,一来使考生对小说探究题有个更集中、更大范围的把握,二来使考生读高考试题答案的能力有所提升。
一、主题意蕴类探究
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一)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
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
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典题读悟
试题一:
2012年福建卷小说《双琴祭》探究题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答案 (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探究解析]
这是一道情感意蕴探究题。
探究可以采用“对象分析法”,即从小说描写的不同对象——双琴、演奏家、世人这三个角度分别探析作者对不同对象所倾注的不同情感。
试题二:
2010年安徽卷小说探究题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
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
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
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
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探究解析]
无论选哪一种观点探究,都不要忽视题干“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这一提示语。
选第一种观点,实则是探究“平常人的寻常事”背后作者选材的意图;选第二种观点,实则是探究它有哪些丰富的意蕴,主要从小说中两个人物角度入手。
(二)标题意蕴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
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
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
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
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对于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典题读悟
试题:
2011年山东卷小说《审丑》探究题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④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探究解析]
探究宜循着“审丑,审的是什么丑、哪些事物的丑”思路,从三个方面(角度)进行:
一是写法的审丑,从写法看,一语双关(反讽)(第①点);二是绘画的审丑,从绘画看,它是一种绘画流派(第②点);三是人的“丑”,从老人角度看是外丑内美(第③点),从小臭儿角度看是外美内丑(第④点)。
(三)启示(思考)类探究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
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典题读悟
试题一:
2012年辽宁卷小说《最后的黄豆》探究题
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
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案 寓意:
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
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
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要帮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
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意思答对即可)
[探究解析]
先要明确“最后的黄豆”是指“爷爷”创业得来的金豆这一含义。
这“金豆”最终被“爷爷”放入袋中带进了坟墓。
他为何不留给“父亲”?
在也不留给“我”的同时又为什么留下一个近于“谜语”的话?
“爷爷”这一良苦用心就是:
物质财富并不一定带来幸福,相反可能会带来不幸,对物质财富要有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
然后可以从人生追求、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等角度谈启示。
试题二:
2011年浙江卷小说《第9车厢》探究题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探究解析]
题干中的“哪些”二字暗示了“思考”不能少于两点。
探究虽然自由度很大,但必须立足于文本,要依据小说内容对故事的意义作合理的探究,在“结合作品”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该小说讲的是发生在两节第9车厢差错的故事,据此可从列车工作人员(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的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的角度确立探究的观点,分析过程、分条陈述中要结合故事的情节。
二、情节类探究
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虽说是探究情节结构题,但实乃一种综合性探究:
①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②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
③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典题读悟
试题一: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小说《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探究题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探究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安排用意的探究,看考生是否能够理解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推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探究:
(1)从故事情节看用意,
(2)从作品营造的氛围看用意,(3)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看用意,(4)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用意,(5)从作品的文学风格看用意。
试题二:
2009年辽宁卷小说《遗璞》探究题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 观点一:
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
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
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探究解析]
该题探究的是小说情节结局的合理性。
观点很容易确定,关键是理由充分、合理。
既要从常规角度——情节前后的因果链、人物塑造和表现主题谈,更要结合作品反映的时代特点和事理逻辑谈。
三、人物形象类探究
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命运给人的启示。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要注意以下角度:
①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应与情节密不可分;②人物自身角度,如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③主题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中体现出来的,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④环境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⑤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问题。
典题读悟
试题一: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小说《马裤先生》探究题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案 观点一:
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
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探究解析]
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多元化探究题,关键是能自圆其说,理由可以从文中寻找,也可以从事理中寻找,还可以从文本以外的知识积累中寻找。
试题二:
2011年江西卷小说《晚秋》探究题
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
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
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案
(1)不会据为己有。
理由:
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
理由:
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景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己有。
[探究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人物(命运)结局题,虽说答案可以开放,但关键是推断理由合理充分,推断的角度主要有:
(1)故事情节发展,
(2)已有的人物性格,(3)当时具体的人物处境。
四、艺术技巧类探究
艺术技巧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
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而已。
因此,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典题读悟
试题一: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小说《峡谷》探究题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探究解析]
该题探究的是小说材料艺术处理的意图。
答案的三个要点分别表明了四个探究角度:
(1)在小说中的地位,
(2)形象塑造,(3)艺术表现,(4)思想内涵。
试题二:
2011年辽宁卷小说《怪人》探究题
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
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答案 观点一:
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②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
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点三:
两个片段同样精彩。
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探究解析]
该题表明观点,不成问题,主要是说理。
内容方面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情节“加乌乔‘烙牛’”或“马乌罗‘救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一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形式方面主要是指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
小说探究“多角度、多层面”的切入要领
《英雄的舞蹈》(原文见本专题重点题型一“阅卷现场”)
试探究题目中“英雄”在小说中的多重含义。
现场答案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应该说答案的三个角度很好,答案表述也很规范,但就是在“英雄”的内涵上或者说小说中张小赖这样的“英雄”到底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上出现了问题。
其实,所谓“英雄”、所谓“崇高”是一种讽刺语言,作者对张小赖这样的顽固坚守传统文化的人物持否定态度,这一点在小说中许多地方的语言都流露出来,如把张小赖说成“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对其死的态度借文中“苍老的、严肃的、安静的声音”传达出来。
把握主题,要看作者的情感态度。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张小赖扮演的各种英雄人物。
②对英雄崇拜的一种传统文化。
③与世俗文化(或“新潮文化”)作斗争的说书艺人张小赖的形象。
探究题作为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的能力。
而考生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角度、层面单一的问题。
如何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的探究要领呢?
1.把握“多角度、多层面”的内涵。
所谓“角度”,是指看事物、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
所谓“层面”,是指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它与“角度”有交叉、包含关系。
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度)等。
所谓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内容方面,包括标题、主旨、思想感情、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层面和角度。
形式方面,包括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层面和角度。
如果内容和形式两个大方面交叉和综合,则会形成更多更复杂的层面和角度。
小说的多角度、多层面,主要包括这些角度和层面。
2.善于从形象、情节、环境、主旨、艺术手法方面切分小角度、小层面。
形象是小说探究的最主要角度,从这个角度切分,有人物形象和物象两个小角度,而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切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更小角度。
再从主要人物角度切分,又可按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不同经历、行为、境遇等内容分为更细小的角度。
从环境层面可切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环境中人的命运等角度。
探究小说的主题也可切分出不同的小角度,除了人物形象(不同人物、同一人物的命运变化)、情节等常规角度外,还有:
①文本背景角度——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②现实角度——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如果对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效果进行探究,那么大的层面是在“艺术形式——艺术效果”内展开,而切分出的小角度有:
艺术构思——艺术效果,艺术手法——艺术效果,艺术风格——艺术效果。
再者,同一角度又有更细的层面和角度,如“不同的艺术手法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同一艺术手法有不同的艺术效果”等。
另外,对于一些角度开放的探究题,如果能紧紧扣住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主旨、艺术手法等几个大的角度与层面,也能达到“多角度、多层面”的要求。
总之,只要切分准了角度和层面,并能在这些角度和层面内准确地思考和判断,起码就不会出现探究角度单一或角度前后交叉的问题了。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
“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切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作者在小说中避开了战火纷飞的血腥的战场情节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体味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请你赏析小说是怎样来表现这一悲剧内容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是通过场景截取、人物塑造、对话描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如:
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神志不清不停地数着“一,二,三”;老兵述说三个儿子战死,轮到自己上前线,得把妻子送进疯人院,以此凸现战争对人的残酷摧残的悲剧,令人震撼。
解析 一要阐述艺术特征,二要结合小说举例说明。
2.本文只有短短的三百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情节设置及文字的选取上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
请你探究小说的这一高超的艺术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创造性地运用空白叙述,战争及老兵家的悲惨遭遇都被其推到故事背面,语言有张力。
(2)情节处理匠心独运。
整篇小说没有具体的情节,只一个横截面,悲剧都在车厢里呈现;结尾出乎意料又震撼人心。
(3)人物刻画极具功力。
勾画寥寥却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
隐忍的老兵,疯了的老妇人,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善良的老头,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
解析 注意题干提示的探究角度。
小说探究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1.审题
(1)审出探究点,即要你探究的是什么。
(2)审出探究方向。
(3)审出探究提示或暗示。
2.答题
(1)探究题答案组织的两种思路
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题。
②依据+结论,即从×××内容(形式),表明了×××观点(有时也可采用“结论+依据”的思路)。
(2)探究题答案要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思考探究,答案也要分成不同的层次(角度)表述,层次之间不应有交叉、重合。
(3)切忌脱离文本,天马行空,使所谓的探究成为空中楼阁;切忌表述不严密,观点、材料两脱节,不能自圆其说。
另外,记住常见探究题的探究角度和层面。
(1)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角度(层面)有:
①作品的内容层次,②人物,③情节,④环境,⑤背景。
(2)标题类意蕴或作用
角度(层面)有:
标题本身,标题与文本的关联(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就某一角度可以再深入探究,如人物形象角度可分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两个角度。
(具体参见本题型“知识构建”部分)
(3)情节类——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或作用
角度(层面)有:
①情节本身作用,②表现人物,③表达主题,④表现环境,⑤读者效果。
(4)环境类——探究环境描写作用或人与环境间的关系
角度(层面)有:
①环境自身,②人物,③主题,④人与环境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人对环境有主观能动性)。
(5)人物形象类——探究人物性格的精神成因和典型意义
角度(层面)有:
①环境氛围,②人物自身性格心理,③情节情境,④时代与现实。
(6)艺术构思类——探究艺术处理的原因或效果
角度(层面)有:
①主题,②人物,③情节,④艺术手法。
规范训练 阅读小说《车站上空的鹰》(原文见练出高分“环境描写分析题题组训练”),完成下列题目。
1.小说写了大碱滩上站长、女孩和鹰雕等之间的故事,意蕴丰富,请作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站长与大碱滩:
赞美了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恪尽职守的精神。
(2)鹰雕与女孩互救的故事:
表现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主题。
(3)女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