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8067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1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生产力水平有了发展,医疗条件得到提高,死亡率有所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更加迅猛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医疗水平空前发展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国家

俄罗斯、德国、日本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

人口老龄化,老年口比重大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展中国家

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少年儿童比重大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人口增长模式由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7、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中、日印、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1.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2.新大陆的开发(源于地理大发现)

1、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

2、传播了工业文明3、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地区;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但也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

4、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5、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到西北、东北

(一是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的建设;

二是大量的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域迁往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1.改革开放的政策,各地出现收入差异(根本动因)3.农业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4.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农村到城市的“民工潮”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3)政治等社会因素。

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自然灾害、政策、

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环境,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8、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了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和人才余缺;

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9、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优点:

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缺点: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0、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优点: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缺点: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主要知识点:

1、环境承载力是指,所以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生活方式,保障生活水平,同时又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

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问题和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之内;

建立,

保证大多数人拥有的权利。

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一章大题总结:

1.世界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

社会问题:

住房、就业、求学压力大,社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

措施: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印度等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下去,消耗资源过多。

印度的问题更严重,教育和卫生都很成问题。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

社会问题:

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阻碍社会发展,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人口老龄化:

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达到7%以上就进入老龄化。

老龄化社会,人口的死亡率有所上升。

老龄化对国家的福利保障体系是极大的挑战。

贫困国家教育卫生问题:

非洲、东南亚和拉美地区的人普遍教育程度低,对于他们国家的发展形不成助推。

而且政府无力解决这一现状。

卫生问题堪忧,主要是非洲,有大量的传染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特别是艾滋病。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①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

②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死亡率下降、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3.战后亚非拉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3.不同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流向: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

6.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

7.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分析:

(增长模式转变的最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小于1%为现代型)

世界总体水平:

我国总体水平:

发达国家

8.美国人口的迁移方向?

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区的原因

9.从资源角度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p14活动题)

①.国的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相对资源数量有限。

②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加重了我国资源数量的相对有限性③虽然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依然庞大。

基于以上原因,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相当严重,因此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一、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70年代后

2.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解析:

第1题,农业革命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人口迅猛增长。

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经济、政治、人口政策、文化及宗教、医疗卫生条件及自然条件等。

答案:

1.C 2.B

  (2010·南通调研)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3~4题。

阶段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8

3.2

0.6

3.8

2.4

1.4

2.9

1.7

1.2

1.3

1.0

0.3

3.该国人口增长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①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④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答案:

B

4.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

①国家政策 ②自然环境 ③社会福利 ④文化观念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有:

社会福利高,不需要担心养老问题;人口素质高,生育观念变化。

答案:

C

  (2007·上海高考)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读图回答5~7题。

5.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

解析:

对比分析该图1980~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可知,0~15岁少年型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C、D说法错误;20~45岁年龄段(年轻人口)人口比重2000年至2025年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劳动力会逐渐短缺;60~80岁老年人口比重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老龄化趋势显著。

答案:

B

6.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解析:

老龄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一种体现。

分析2000年和2025年结构图看出,60~80岁女性比重线段长于男性比重线段,说明该年龄段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

对比各选项知A项正确。

答案:

A

7.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

解析:

从2000年和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看出,各年龄段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几乎相等,这是发达国家“现代型”人口增长类型的突出特点。

各选项中只有B项日本为发达国家。

答案:

B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复习提纲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主要知识点:

1、城市用地可以分为用地、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用地等。

2、不同类型的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各功能区之间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在住宅区内虽常见一些商业活动,但基本上以零售业和个人服务业为主,而且不显著。

有的住宅区内还会有少量的轻工业生产活动。

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及形态

区位特点

区位选择及其原因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的土地利用方式

地价较低,污染较少

建筑质量上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

原因:

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弄,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原因:

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居住人口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呈点状或条状。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扩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CBD)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原因:

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形态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

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

6、在城市中,不同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

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因素,每一块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的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

OA段表示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AB段表示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BC段表示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的高低、、、早期式(历史)。

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主要知识点:

1、城市等级是按照划分的,一般分为集镇、、、特大城市。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

3、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

地理位置好: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位居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出海口。

政策: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港作用凸显,对外贸易通商日盛。

由此,到20世纪初,上海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城市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城市等级高,因而服务种类多,范围广。

4、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

第三节城市化

主要知识点: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和不断扩大、乡村变为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

它体现了发展水平。

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水平较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最

缓慢,甚至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

二战前:

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

二战后:

发展快;处于期和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出现现象;处于期阶段。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使生物减少;b.工业废渣对城市质量产生不良影响;c.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和运动发生变化;d.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和。

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工矿企业[排放的;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建筑和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循环(“天人合一”)。

章节大题总结:

1.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区位选择及其原因。

2.工居关系布局原则:

(P38页活动题研究)

(1)便捷的交通联系(方面居民上下班及购物,又不会发展严重交通拥堵。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区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在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

3.城市等级提升的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变化的条件:

(1)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地势平坦开阔;

(2)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及长江的出海口处,地理位置优越,区内有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

(3)是沪杭线和京沪线的铁路枢纽站,并且区内多高速公路,交通发达。

5.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的启示:

(1)设计者充分的考虑各级居民点的人口,根据人口的需求来布置相应的功能;

(2)设计者尽可能把高一级的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6.城市化的概念及标志: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7.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

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8.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

各阶段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

功能分区不明确,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中期加速阶段: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化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

后期阶段:

大城市中心空洞化,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9.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分:

郊区城市化:

(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扩展的分散化过程。

这种外迁现象并不意味着实施中心衰落,只是城市有高度密集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表现:

(1)人口外迁。

城市中心巨大的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

(2)工业外迁。

市中心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的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3)零售业外迁。

人口和工业外迁以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采取的措施。

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发生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内城区”经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落(并不是绝对);

10.P35页P38页活动题。

1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在地形、生态、水文、气候各方面的影响及城市四大污染。

12.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带来一系列问题,提出缓解这些问题的措施:

(P37活动)

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建立卫星城镇,分散城市职能。

 

集中式:

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

城市的布局形式

分散式:

分散式形成的城市形态主要是组团状,指一个城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团状用地,

组团之间被山丘、河流、农田和森林分隔。

集中式的优缺点:

其优点主要是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对于分散式来讲,城市用地紧凑,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方便政府管理。

一般情况下,中小城市都会自发形成此类格局。

这种城市形态的最大问题是近期和远期的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给远期的合理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城市用地功能却混杂和相互干扰。

分散式的优缺点:

这种城市形态是根据城市的用地条件灵活布置的,比较好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使城市接近自然。

其缺点在于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相对较大。

因此,这类城市布局重在处理集中和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组织组团内的生产和生活,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团块状:

被形象的成为“摊大饼”,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上来说多为同心圆模式发展,

典型城市:

成都合肥华盛顿

条带状:

往往沿交通扩展,很多受地形、河流限制。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集中式星状:

沿至少三条以上的交通干线扩展,形成多边形发展形态,城市内部市政设施仍

城市的布局形式然集中连片。

典型城市:

嘉兴、武汉、郑州、株洲、秦皇岛等

分散式:

组团状。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主要知识点:

1、农业的概念:

[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二是指农业与。

3、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源),(包括、劳动力、、政策、、饮食/风俗习惯)。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

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5、下列现象产生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因素);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因素);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科技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因素比较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

7、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和一定的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

9、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暖湿,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降水适中;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充足;生产方式、技术先进/发达。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分布位置:

东南部和西南部,其中以墨累-达令盆地最为显著。

生产结构:

耕作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种植的饲料用来饲养绵羊,羊粪可以成为麦田的肥料。

11、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经营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处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水源不足。

(东水西调:

将大分水岭东侧的水调到西侧。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知识点: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包括东亚、、。

作物以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

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