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7867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

《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描写的作用.docx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线索方面:

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

【解析】一般来说,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寻找线索的途径有:

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

例如《名师大讲堂》P193《密码中的真情》和《中了大奖》,其线索都在题目中出现,前者是一个事物----密码,后者是事件----中奖。

2、分析小说的线索特点。

【解析】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

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但注意的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如《名师大讲堂》P193《中了大奖》,两条线索的连接点就是“中奖”;鲁迅小说《药》“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

二、结构思路方面:

1、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

【解析】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一般会考虑如下几点:

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

【例题1】《名师大讲堂》P198《就我没白吃》第1题:

本篇小说的构思很有特点,说说这个特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特点:

结局出人意料;好处:

一是刻画人物[凸显小人物的凄凉处境],二是揭示主题[批评腐败现象]。

【例题2】《名师大讲堂》P205《柔弱的人》第1题:

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

(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料)

2、小说中写这个情节(或人物)有什么作用?

【解析】分析小说具体写到某个情节或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点考虑:

①如果是开头的情节,一般有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的作用。

②如果是中间的情节,一般有推进故事、引起下文的作用。

③如果是结尾补叙的情节,一般有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者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作用。

④如果是小说的配角,一般有主次互动、深化主旨情感或者以配角衬托(正反)主角作用。

【例题1】《名师大讲堂》P207《看房》第1题:

小说开头售楼先生和异乡人关于“楼盘的卖点”的问答有一段描述,这段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问:

句子短,节奏快。

第二问:

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例题2】《名师大讲堂》P204《最佳配偶》第2题:

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赏析。

(内容上:

戛然而止,发人深思。

结构上:

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增强可读性。

【例题3】《名师大讲堂》P207《温馨一幕》第1题:

小说中写老乞丐有何作用?

(内容上:

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丰富小说内涵人物。

塑造上:

以老乞丐的爱心衬托少年的淳朴。

【例题4】《名师大讲堂》P194《侯银匠》第1题:

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为下文做铺垫)

3、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它前后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中如多次写到某个细节(情节或者行为),其前后的不同主要要联系前后文,从主旨表达和情感体现两方面去分析它的异同。

而它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背景,渲染气氛,②铺垫伏笔、暗示情节发展,③刻画人物、推动情节,④突出主旨、抒写情感。

【例题1】】《名师大讲堂》P203《老师,我站着呢》第1题:

A均在课堂上前后两次说到:

“老师,我站着呢!

”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问的是表达内容方面:

相同点都是告诉老师“我是站着的,并不是没有站起来”;不同的是第一次只是强调“我已经占起来了,我的态度很好”,第二次暗示的是“我不介意老师昨天的误会或者伤害,我依然很开朗快乐”;体现了A君内心的善良和宽容。

【例题2】《名师大讲堂》P202《乌米》第3-②题:

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三个方面:

一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二是渲染气氛,使故事笼罩在明暗交织的情感氛围中;三是抒写情感,唤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

【例题3】《名师大讲堂》P203《特别考试》第1题:

小说多次写到群众的反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侧面烘托人物;三是渲染故事气氛。

【例题4】《名师大讲堂》P205《午后的故事》第1题:

小说的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

(三个方面:

一是创设故事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告诉读者行凶事件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二是暗示情节发展,这暴露在阳光下的罪恶竟然无人制止;三是刻画人物,映衬出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光辉形象。

【例题5】《名师大讲堂》P210《火驹》第2题:

小说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第一次:

表现他病得很重,为他的心理活动和幻觉提供背景和条件。

第二次:

为他咽气作铺垫,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

4、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其主要作用有:

①补充叙述,完善情节;②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③上下衔接,过渡自然。

【例题】《名师大讲堂》P205《柔弱的人》第2题:

小说在对话中穿插了多处对尤利娅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请选一处赏析。

(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选一处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二是此处描写写了什么,刻画了人物什么特征;三是穿插在此处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小说中人物的起名有什么用意?

【解析】小说中人物起名颇能体现作者的巧妙心思。

小说大家往往利用如下技法给小说主人公起名:

①谐音双关法,如《红楼梦》中“原应叹息”“真事隐”等;②人如其名法,一曰如外形,如鲁迅小说中的“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等;二曰如性情,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白自在”、“左冷禅”等;③历史文化法,如金庸小说中“岳不群”、“卓不凡”、“王重阳”、“李莫愁”等;④时代标识法,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郭靖”和“杨康”,合二为一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夏四奶奶”等;巴金小说中的“觉新”、“觉民”等;⑤蕴涵深意法,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鲁迅《药》中的“夏瑜”,浩然《金光大道》中的“高大全”,柯云路《新星》中的“李向南”等;⑥怪诞新奇法,如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楚留香”、“花无缺”。

【解析】根据作者给人物命名的技法,我们可以推测小说中人物起名的用意大致有如下几点:

①一语双关,揭示主题。

②揭示人物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③体现小说的文化内涵;④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⑤暗示故事结局,揭示小说主题;⑥用新奇的手法吸引读者。

【例题】《名师大讲堂》P209《我是一个善良的人》第1题:

文章的主人公名字叫“蒋道理”,这样起名的用意是什么?

(一语双关,揭示主题。

【小说线索、思路的答题指津】

1、熟悉相关知识,牢记答题术语;

2、小说线索特点,明暗双线交织;

3、小说思路问题,注意审清题目;

4、问什么答什么,分清答题角度;

5、内容情感结构,人物环境情节;

6、开头巧设悬念,结尾出人意料;

7、中间一波三折,铺垫伏笔衬托;

8、揭示深化主题,塑造刻画人物;

9、创设故事情境,渲染环境氛围;

10、层层推动情节,暗示故事发展。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2008年19套试卷有11套对其进行了考查。

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人: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

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如: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

(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例3.(2008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

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2007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写“戈壁石”的作用是:

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如: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

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人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例6.(ZOOS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根据山东卷的材料《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晶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四、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如:

例7.(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例8.(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江西卷答案可拟为:

“伤心”与文本中的“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相呼应,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

福建卷答案应是:

落叶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也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五、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如:

例9.(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0.(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赏析。

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

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据此,浙江卷“我”的作用为:

“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辽宁卷答案可拟为:

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六、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

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例11.(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是比喻修辞,结合文题、内容和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

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

例12.(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

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七、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

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l3.(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14.(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

安徽卷景物特点是秀美、宁静,而秀美、宁静的景物的作用一般为:

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蕴涵着人物的欢欣、喜悦,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还可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

学生可据此拟定安徽卷答案。

根据宁琼卷的小说《二十年以后》的内容,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

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

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

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15.(2007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

(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牢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答题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的作用

②末段的作用

③中间段的作用

④第二人称的作用

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⑥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

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高考试题展示】

05北京卷《合欢树》: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

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题:

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

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

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探寻】

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

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6题:

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答案:

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

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好处:

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或回答“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也可。

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

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铺垫作用

(2)对照作用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

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

 答案:

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峭壁上的树》的首段: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

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野菊花》的首段:

‘野菊花!

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末段的作用

【高考试题展示】

05北京卷《合欢树》第21题: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05辽宁卷《切梦刀》第22题: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18题:

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06(上海卷)第12题:

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

请加以评析。

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探寻】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06(上海卷)第12题:

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

请加以评析。

答案:

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18题:

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

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

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2.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05辽宁卷《切梦刀》第22题: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1)不删好。

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并深化了主题,这可以使文章立意显豁,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

(2)删掉好。

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像空间。

“‘贵来!

’”“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切梦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达也已清楚。

05北京卷《合欢树》第21题: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

表现:

母爱是普遍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

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3.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2004年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第20题:

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

含义:

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表达作用:

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7题:

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

答案:

卒章显志。

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三、中间段的作用

【高考试题展示】

06山东卷《文赤壁》第16题:

第5自然段: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07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7题: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07上海卷第9题:

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_____

(2)_____   

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探寻】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07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6题: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

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06山东卷《文赤壁》第16题:

第5自然段: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07上海卷第9题:

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___

(2)___

答案:

(1)结构上承上启下

(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

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