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7534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docx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10.11.20苏州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健康面临的非传染

性疾病威胁正日益增重,其中的糖尿病和随之而来的合并症更是危害健康的无情

杀手,而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之快更是令人咋舌,称其为洪水猛

兽亦不夸张。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简

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

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

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富贵病”,亚洲包括中国在

内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

1/3,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

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

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

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

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

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010年全世界11.6%的医疗卫生

费用花费在防治糖尿病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

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

而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

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

在发展中国家,糖

尿病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据我国2003年、2004年、2006年大中城市门诊的调

查表明,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6.5%)。

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应运而生,与世界各国的

同仁一起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以求的努力。

学会自诞生之日起,秉承“通过教

育、研究和医疗来预防、治疗和根除糖尿病”的使命,培养了大批专科医师、营

养师,成功地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大量糖尿病宣教、流调、预防、治疗

和科研工作。

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全国糖尿病防治工作,使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

2

防治管理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学会在2007年组织编写《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

指南》。

指南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规范,是糖尿病一二级预防的保证,本身汇

集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果,体现着循证医学的精髓,应是符合多数糖尿病患者的

防治依据,其编写不但要体现全球最新最翔实的糖尿病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而且

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符合本国的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

我国的循证医学

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经过的多年的潜心努力,已发表了许多为世界同

行认可并借鉴的重要研究,并为编写适应我国国情的指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

防治指南》一书,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糖尿病防治进展水平。

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我衷心希望,每一位从

事糖尿病防治的医生、护士、药师和营养师都能时刻牢记使命,不断丰富糖尿病

防治的知识,共同努力遏制我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增长形势,为糖尿病患者和

民众的健康送去福祉,为世界糖尿病防治事业贡献出来自中国的力量。

杨文英

2010-7-26

3

中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

行病学资料显示,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

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

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

率为2.2%),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

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同时调查了糖尿

病的流行情况。

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

人作OGTT试验。

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中,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5%,农村为

1.8%。

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和60岁以上者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

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组为1.95%、0.98%和7.78%。

2007-08

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

学调查。

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

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

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

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

的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次的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是不一致的,如1997年后糖

尿病诊断的空腹血糖切点从≥7.8mmol/l改为≥7.0mmol/l。

因此,如果采用最

近的诊断标准,表中前3次的调查结果患病率是被低估的。

在调查方法上,前4

次的都是通过筛选高危人群后再进行糖耐量试验的。

1980年是采用尿糖阳性加

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100克葡萄糖的OGTT试验。

1986和1994年的调查则是用2

小时血糖筛选高危人群,包括了部分2小时血糖相对正常的人群(PG2h≥6.7

mmol/l),2002年则是用空腹血糖进行筛选。

筛选方法不同可能导致患病率估

计的偏差,如尿糖敏感性低、用空腹血糖筛选可能遗漏空腹血糖正常的IGT或糖

尿病人群;而用餐后2小时筛选高危人群的方法,可能遗漏空腹血糖受损的患者。

2007-08年完成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自然人群OGTT试验来调查糖尿

病的患病率,可能更准确地反映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流行情况。

4

我国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

调查年份调查人数年龄范DM患病率IGT患病率筛选方法

(诊断标准)围(岁)(%)(%)

1980*30万全人群0.67-尿糖+馒头餐PG2h

(兰州标准)筛选高危人群

198610万25-641.040.68馒头餐PG2h

(WHO1985)筛选高危人群

199421万25-642.282.12馒头餐PG2h

(WHO1985)筛选高危人群

200210万≥18城市4.5IFG2.7FBG筛选高危人群

(WHO1999)农村1.81.6

2007-084.6万≥209.715.5#OGTT一步法

(WHO1999)

(*诊断标准:

空腹血浆血糖≥130mg/dl、或/及餐后2h≥200mg/dl或/及OGTT

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0′125,30′190,60′180,120′140,180′125;

其中30min或60min为1点。

血糖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克)#糖

尿病前期,包括IFG,IGT,IFG/IGT。

目前,我们还缺乏有代表性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

根据推算,

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应小于5%。

上述几次调查结果是糖尿

病的总体的情况,其中包括了1型糖尿病人群。

二、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类型,在妊娠期诊断。

在我国,曾经进行过几次

城市妊娠糖尿病的调查。

一般先经过口服50克葡萄糖进行初次筛查,然后进行

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

天津城区通过对近1万妊娠妇女的筛查,妊娠糖尿病的

发病率为2.31%(WHO诊断指标)。

而2008年的资料显示,通过对16,286名中国

18个城市妊娠女性进行筛查,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3%(按照ADA诊断标准)。

高龄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反复阴道真菌

感染、自然流产、南方住民等与妊娠糖尿病也有关系。

这些研究仅限于城市地区,

5

只能代表城市的情况。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与

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年龄、性别、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以及其他心

血管危险因素等。

目前,我国也还缺乏设计很好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资料。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住院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

率分别为:

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

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中最主要部分。

“中国心脏调查”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伴发疾病:

1)中国冠

心病病人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约为80%,较西方人

高;2)中国冠心病人群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更高;3)冠心病患者单纯检测空腹

血糖会漏诊75%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

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

狭窄、闭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

中小动脉。

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和栓塞等也可导致PAD,但以动脉

粥样硬化为主。

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发

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倍;依据调查方法的不同(如ABI

测量或/WHO间歇性跛行(IC)调查表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报告不一,在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根据ABI检查在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其下肢动脉病变的患

病率高达19.47%~23.80%。

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性是非糖尿病

患者的40倍。

大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溃疡引发的,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

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在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

中,大约有20%-40%出现视网膜病变,8%有严重视力丧失。

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

尿病学分会对中国大城市24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进行的回顾性分

析发现,2型糖尿病并发眼病者占35.7%,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病程

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

6

因,在亚太地区的患病率较高。

2001年国内住院患者回顾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

并发肾病的患病率为34.7%。

糖尿病诊断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发生率与病程相关。

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

无症状。

2001年国内住院患者调查发现,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

在吸烟、年龄超过40岁以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

总结我国糖尿病流行情况,其有以下特点:

1.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以上,1型糖尿

病约占5%,其它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

2.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

在1994年的调查中,高收入组的糖尿

病患病率是低收入组的2-3倍。

最新的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仍

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仍高于农村。

3.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

2007-08年20岁以上人全国调查出糖尿

病患者,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0%,尽管比过去调查比例有所下降,

但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约48%)。

4.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在2007-08年的调查中,在调整其

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大学以下的人群

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

5.表型特点: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约在25kg/m2左右,而高加索人

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过30kg/m2;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诊断的糖尿

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占近50%。

6.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从临床工作中发现,近年来20岁以

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四、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在短期内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

1.城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中国城镇人口

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06年的43%。

2.老龄化: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2000年为10%,到

2006年增加到13%。

2007-08年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

7

以上,比20~30岁的人患病率高10倍。

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0岁糖

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1]。

3.生活方式改变:

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出行的方式已经

发生很大改变,我国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进入了汽车时代。

人们每天的体力活动

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脂肪摄入在总的能量摄入中所占比例明显

增加。

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人们的劳动强度已大幅减少。

同时生活节奏的加

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些改变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4.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

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

加。

在2002-08年调查的资料中,按WHO诊断标准,超重占25.1%,肥胖占5%,

与1992年及2002年相比较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均有大幅度增加。

5.筛查方法:

2007-08年调查使用一步法OGTT的筛查方法,结果显示在新诊

断的糖尿病中46.6%的患者是空腹血糖<7.0mmol/l,但是OGTT后2小时血糖

>=11.1mmol/l,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70%是孤立的IGT。

6.中国人的易感性:

在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

与白人

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

在发达国家

和地区华人,其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和发病率高于白种人,也支持中国人是糖尿病

易感人群。

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代表着与大陆地区华人生活习惯相

近而经济发展在前的国家和地区,在90年代前半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些

地区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7.7%~11%。

与此对应的是,在1987、1992和1998

年3次流行病学调查中,毛里求斯25~75岁华人糖尿病患病率均超过了11%。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高未诊断人群比例、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提示

我们在糖尿病的预防中,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8

糖尿病诊断与分型

糖尿病诊断应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

果。

若没有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据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

关系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WHO1999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2003年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表1糖代谢分类

糖代谢分类

WHO1999(mmol/L)

FBG2hPBG

正常血糖(NGR)<6.1<7.8

空腹血糖受损(IFG)6.1-<7.0<7.8

糖耐量减低(IGT)<7.0≥7.8-<11.1

糖尿病(DM)≥7.0≥11.1

IFG或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

表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mmol/L(mg/dl)*

糖尿病

1.

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

的体重下降)加

1)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11.1(200)

时间的血糖)

2)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7.0(126)

3)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明确诊断≥11.1(200)

注意:

随机血糖不能用来诊断IFG或IGT

*只有相对应的2小时毛细血管血糖值有所不同:

糖尿病:

2小时血糖≥12.2mmol/L(>220mg/dl);IGT:

2小时≥8.9mmol/L(≥160mg/dl)且<12.2mmol/L(<220mg/dl)。

9

ADA的IFG切点为≥5.6mmol/L,IFG下限切点下调,扩大了糖尿病的高危人

群,对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可能具有意义。

但目前对空腹血糖在

≥5.6-6.0mmol/L人群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否明显增加尚缺乏充分的证

据。

我国空腹血糖异常切点仍用WHO的标准。

空腹血浆葡萄糖或75g葡萄糖口服负

荷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值可以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

但我国

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及

OGTT后2小时血糖值。

但人体的血糖浓度容易波动,且只代表某一个时间“点”

上的血糖水平,而且不同的医院检测有时也会出现差别,特别对于处于血糖临界

点的人,很难明确治疗方案。

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却不同,这项指标检测

方法简便易行,结果稳定,不受进食时间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变异性小;

检查不受时间限制,患者依从性好。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倾向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

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诊断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2010年ADA指南已将HbA1C≥6.5%

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

但HbA1C<6.5%也不能除外糖尿病,需进一步行糖耐

量检查。

我国HbA1c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HbA1C测定的仪器和质量控制尚

不能符合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要求。

期待在我国逐步完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

规范化工作。

就临床诊断而言,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增高,

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就不能以此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糖尿病的分型

1.1型糖尿病

a)免疫介导

b)特发性

2.2型糖尿病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a)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b)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c)胰腺外分泌疾病

d)内分泌病

e)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10

f)感染所致

g)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

h)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4、妊娠期糖尿病(GDM)包括糖尿病妊娠和妊娠期IGT

下列血糖状态应做OGTT

大多数筛查性计划均把空腹葡萄糖或随机血糖作为第一步检查。

然而,流行

病学研究结果提示,若使用目前的诊断标准,有相当数量的人可能仅有空腹血糖

或负荷后血糖异常。

若这部分人群不行OGTT检查,则可能会被误认为正常。

以建议只要是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均应行OGTT检查,以降低糖尿病的漏

诊率。

需要强调的是HbA1c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同样OGTT检查

也不能用来监测血糖控制的好坏。

1型还是2型糖尿病?

单用血糖水平不能区分1型还是2型糖尿病。

即使是被视为1型糖尿病典型特

征的酮症酸中毒,有时在2型糖尿病也会出现。

病人起始的分类有时的确很困难。

表31型糖尿病的特点

1型糖尿病的特点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起病迅速

.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明显体重减轻

.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低.出现免疫标记:

谷氨酸脱羧酶(GAD)

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抗原(IA-2)

抗体

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尤为困难,因为1型、2型和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

尿病(LADA)在青年人群中发病率相近。

LADA开始起病时类似于2型糖尿病,但

在数月或数年之内将会很快进展为胰岛素依赖性。

尽管在欧洲2型糖尿病的发病

年龄常在50岁以上,然而在太平洋岛屿的居民和其他一些高发族群,如南亚和东

南亚人,20-30岁年龄组发病的人数逐渐增加,而且目前同样的情形也出现于青

少年前期儿童。

11

因此如果对诊断有任何不确定时,可先做一个临时性分类,用于指导治疗。

然后依据对治疗的初始反应再重新评估。

包括ASDIAB(AsiaDiabetesStudyGroup)在内的许多研究结果提示,血

清C肽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近来在儿童和青少年、尤其在高发族群中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已

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尽管1型糖尿病儿童多见,但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正在不断

增加。

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表4青少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起病急性起病-症状明显缓慢起病-症状不明显

临床特点体重下降肥胖

多尿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

烦渴,多饮种族性-高发病率族群

黑棘皮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

酮症常见通常没有

C肽低/缺乏正常/升高

抗体ICA阳性ICA阴性

GAD抗体阳性GAD抗体阴性

ICA512阳性ICA512阴性

治疗胰岛素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或胰

岛素

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无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肥胖,有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

极少数

为急性起病,表现为多饮、多尿、酮症而需要暂时性胰岛素治疗,ADA和美国儿

科学会在联合声明中已加以论述,在临床上应作鉴别。

12

糖尿病防治中的的三级预防

一、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概念

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预防尚未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个体或糖尿病前期患

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的二级预防,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

者中预防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是减少2型糖

尿病并发症的加重和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策略

(一)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

1、2型糖尿病的风险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数目和

严重度。

表5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可改变因素

年龄IGT或合并IFG(极高危)

家族史或遗传倾向代谢综合征或合并IFG(高危人群)

种族超重肥胖与体力活动减少

妊娠期糖尿病(GDM)史饮食因素与抑郁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致糖尿病药物

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致肥胖或糖尿病环境

2、限于资源的限制,预防2型糖尿病应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优先干预的

策略。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预防2型糖尿病的初级方案应包括:

1)针对社会中高危人群(如IGR或肥胖

患者)的方案;2)一般人群的方案。

并重点筛查高危人群。

1、高危人群:

⑴有糖调节受损史;⑵年龄≥40岁;⑶超重、肥胖(BMI≥24),

13

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⑷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⑸高危种族;

⑹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⑺高血压(血压≥

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⑻血脂异常(HDL-C≤35mg/dL(0.91mmol/L)

及TG≥200mg/dL(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⑼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生活方式;⑽有一过性类固醇诱导性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