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751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学习目标] 1.分析地震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分析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分析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我国的地质灾害

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一是种类齐;二是分布广;三是危害大。

二、我国的地震灾害

1.特点:

一是分布范围广,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二是频率高,强度大。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

三是震源浅,危害大。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2.形成机制:

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加之又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3.分布:

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地震带。

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三、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和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

主要分布在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

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四、我国的滑坡灾害

1.形成:

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

每年的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

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

其中以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

探究点一 我国的地震灾害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3月3日18时24分,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北纬23.5度,东经98.9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地震共造成沧源县芒卡、耿马县孟定两个乡镇人员伤亡较多,经济损失较严重。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此次地震发生地所属的地形区和所属的世界地震带名称。

答案 云贵高原。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解析 根据经纬度坐标和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属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造成的灾情较严重的原因。

答案 灾区人口密度较高;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防抗灾能力低。

灾区(云南临沧)多为山地地形,山高坡陡,容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

解析 灾情与受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防灾能力和防灾意识等有密切的关系。

灾区的经济密度越高,防灾能力越低,灾情越严重。

1.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2.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区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地壳活动频繁,加之又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3.地震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4.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的原因。

(1)地震西多东少的原因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2)危害东重西轻的原因

①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

②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集,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1.读下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多发区,基本遵循沿________分布。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  )

A.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D.水库地震

(3)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青藏 新疆 华北 台湾 活动断裂带

(2)A

(3)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解析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西部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东部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故地震灾害多发。

地震主要分布在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台湾岛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

探究点二 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泥石流分布图。

1.说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

答案 西南地区。

解析 由图即可获知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试分析四川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答案 盆地边缘是山地地形,坡度较大;地壳运动强烈,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破碎,土层松动);降水较多,暴雨集中。

解析 泥石流频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质构造、气候等方面分析。

1.泥石流和滑坡的危害

类型

危害

泥石流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滑坡

破坏和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比较泥石流和滑坡影响因素的异同

(1)不同点

类型

影响因素

泥石流

①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如沟谷);

②暴雨激发地表水冲刷形成;

③冰川的融化

滑坡

①陡坡

②暴雨下渗,成为地下水浸润土体或岩体所致

(2)相同点

①山区地形坡度较大;

②土体或岩体下面有隔水层;

③雨量集中;

④森林覆盖率低;

⑤与地震具有关联性;

⑥均可由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引发。

 

3.我国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

东南部山地

冰川泥石流

规模巨大,暴发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

暴雨泥石流

暴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暴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

华北山地

暴雨引发泥石流

暴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2.(2017·嘉兴模拟)东北地区有多年冻土连片分布,河流发育。

近年来该地区泥石流发生的规模和危害越来越大。

下图为“东北地区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读图分析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答案 东北地区冻融作用强烈,土层松脆;河流发育,山麓冲积扇沉积物较多,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雨集中,多暴雨;河网密布,汇流速度快,易形成洪水;春汛致使山体下滑。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大,火山喷发、地震等可诱发雪崩。

1970年5月31日,甲市(位置见下图)发生里氏7.6级地震。

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峰发生大规模雪崩。

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被毁,两万多居民死亡。

分析此次雪崩形成及乙市受灾严重的原因。

答案 附近山地海拔高,终年积雪;地震破坏积雪稳定性,诱发雪崩;山体坡度大,雪崩速度快,冲击力大,破坏性强。

乙市位于雪崩路径上,雪崩突发,到达时间短,人员来不及逃生。

解析 根据材料提示,此次雪崩是由地震引起的,靠近乙市山峰海拔高、终年积雪量大;本次地震里氏7.6级,震级大,破坏了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峰上积雪的稳定性,从而诱发雪崩。

雪崩导致乙市几分钟内被毁,人员逃生时间短,伤亡重大。

2.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和等高线图”。

据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示区域发生频率较高的地质灾害。

(2)分析该区域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地震或滑坡、泥石流。

(2)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地震引起岩石疏松破碎;冬季地处西风带迎风坡,多地形雨;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解析 该区域地处南美大陆的西岸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地震容易使岩石破碎,加上降水较多、地势起伏大,容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西南地区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B.降水持续时间更长

C.地形更为复杂崎岖

D.植被覆盖率更低

2.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区域的泥石流,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主要是冰川泥石流

B.川滇地区是暴雨泥石流

C.黄土高原是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

D.华北地区是冰雪融水引发的泥石流

3.我国山区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人为原因有(  )

A.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B.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C.农民在山区大量修筑梯田

D.山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增大了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第2题,华北地区是大气降水引发的泥石流。

第3题,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地表岩石松散,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下图是“我国不同时间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气象预报等级分布示意图”(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据此完成4~6题。

4.2014年5月28日,我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市、区)是(  )

A.粤、桂、滇B.滇、川、赣

C.浙、湘、鄂D.川、陕、鄂

5.造成5月28日与8月23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壳活动B.地形状况

C.雨带分布D.植被状况

6.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看,我国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  )

A.4~9月B.10月至次年3月

C.6~11月D.12月至次年5月

答案 4.B 5.C 6.A

解析 第4题,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5题,读图可知滇川地质灾害等级为4级和5级,赣为3级,5月28日这三省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8月23日,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区是川、渝、陕、鄂、鲁等。

不同时间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明显差异与气象条件有关,联系我国雨带的分布来解答。

第6题,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与夏季多暴雨分布有关,影响我国的夏季风4月份登陆,9月份南撤,10月退出大陆,因此A对。

堰塞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其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

读下图,回答7~8题。

7.据图分析,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滑坡B.地震

C.火山喷发D.洪涝灾害

8.关于该堰塞湖的形成是否产生了自然灾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堰塞湖的形成已经产生了自然灾害

B.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坝并淹没下游才属于自然灾害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