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744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9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

全部教案

目录

绪论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智慧之光5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3

第三章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21

第四章认识与实践33

第五章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历史演进的规律42

第六章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48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掌握哲学是做人的智慧;

哲学是洞悉“世界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哲学是领略“社会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哲学是思索“人生是什么”中的智慧。

【教学重点】世界是什么(确立物质第一性的立场,确立发展变化的观点,确立矛盾客观普遍的观点)。

【教学难点】思索“人生是什么”。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时间

分配

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哲学是什么

哲学称之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

希腊时代有一句话说:

“哲学起源于惊讶。

”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然而,这些不停在变化的东西,却还能够继续存在着,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吗?

变化代表有生有灭,亦即本身应该是缺乏实在性的,但它居然能够持续存在,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因此人们要试着问:

“到底存在是什么哲学是研究什么的?

借用冯契先生的话来表述,这是一个“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过程。

因此,哲学课的教学不能沦为改革开放形势的简单图解,也不能走向僵化的灌输说教。

正是以这样一个“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思路,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为依据,再结合些哲学理论,对教材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展开。

一、“世界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

A、确立物质第一性的立场

这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抽象的理论命题,更是我们自我人生一条基本的人生哲学法则。

冯契先生曾称其为马克思学说的“第一原理”。

B、确立发展变化的观点

马克思说: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

我们正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在大学生中确立起发展变化的人生观,显然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游刃有余。

C、确立矛盾客观普遍的观点

矛盾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中的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就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毛泽东《矛盾论》,单行本,第13页]

二、“社会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

A、确立社会是有规律的观点

人是有目的的存在。

所以,恩格斯说: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但是,人永远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B、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立场

克思主马义非常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并认为它广泛地体现在社会历史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劳动人民群众永远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C、确立普通个人的责任感

承认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也就同时意味着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因为人民群众就是由无数的普通个人有机组合而成的。

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普通个人可以为历史输送杰出人物。

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三、“人生是什么”中的智慧

A、确立实践第一的人生观

马克思曾经自称他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在马克思那里具有最根本的决定作用。

今天的世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它对我们的职业活动的影响将是非凡的。

B、确立集体主义的人生观

马克思的著名论断: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试图以纯粹的“个人奋斗”来实现自我价值是不可能大于可能的。

社会与集体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C、确立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对价值范畴有过如下一个著名的论断:

“‘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15分钟

 

5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课堂讨论: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或感想

 

教师评析:

在我的理解看来,哲学课的教学,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讲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是关于生活的智慧。

课堂讨论:

学生对“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评析:

世界处在不断运动中,运动是永恒的。

课堂讨论:

谈谈对“偶像崇拜”的看法。

课堂讨论:

谈谈对“乐于奉献”的认识。

教师评析:

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板书】绪论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

一、世界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

二、“社会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

 

三、“人生是什么”中的智慧

【课后评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智慧之光(上)

【教学目的】1.掌握哲学的定义与内容,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3.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4.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难点】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时间

分配

师生互动

第一节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哲学:

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

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

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人生观:

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本体论内容:

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就是唯心主义。

2、认识论内容: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

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哲学产生的根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古代到现代都始终存在的对立。

它们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根源。

①社会历史根源。

唯物主义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生产、科学、阶级斗争的需要产生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则与生产力、科学发展的不够发达有关,由于人们不能解释那些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就幻想、设想某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来说明这些现象。

②阶级根源。

一般而言,进步的、上升的阶级总要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世界观;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则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来欺骗人民,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③认识根源。

认识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得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正确结论;如果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分离、割裂、脱节,就回产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

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物质世界反倒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认为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于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

3、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基本阶段。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虽然它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也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等缺陷。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

不过它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严重缺陷。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的优秀传统,又克服了它们的严重缺陷,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并在社会实践观点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

1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25分钟

 

教学案例:

荀况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充认为,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智慧。

范缜指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

问:

上述观点哪些是唯物主义观点;哪些是唯心主义观点?

案例评析:

唯物主义思想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上述观点均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教学案例:

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

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宗教认为神灵创造世界、决定自然变化和社会发展、操纵人的“命运”。

问上述观点哪些是唯物主义观点;哪些是唯心主义观点?

案例评析:

这些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主张意识决定物质。

其中王守仁和贝克莱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即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把人的思想看作是人们头脑里所固有的或主观自身的。

宗教有关神灵的观点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即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表现、产物和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教学案例:

a.有的人认为,人们从生到死都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

b.有的人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案例评析:

a的观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b的观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

C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