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22第8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22第8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22第8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22第8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8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启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形象的话来描述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然而,最可悲的是道德的堕落、民智的固陋、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堕入底层的地狱而不自知。
梁氏师从康有为,率先睁开了眼睛看世界。
( ),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________的身躯里流淌着变革的热血,潜藏着过人的智慧,虽没有________的超凡本领,却有着忠君报国的赤子情怀。
他凭着________的阅历和卓识,开启了大清维新变法之旅。
最终由于光绪帝手无寸柄,处事________,“戊戌变法”方行百日即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可悲的是道德的堕落、民智的固陋、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
B.最可悲的是道德的堕落、民智的固陋、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堕入底层的地狱而不自知,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
C.最可悲的是民智的固陋、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
D.最可悲的是民智的固陋、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
[答案] C
[解析] 原句“道德的堕落”和“民智的固陋”位置颠倒;应是先“堕入地狱……”再“面临着死亡……”;“底层的地狱”修饰不当,和前文“堕入地狱的底层”的描述不一致。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为挽狂澜于既倒
B.他发动戊戌变法,为挽狂澜于既倒,创学会,办报纸
C.他为挽狂澜于既倒,创学会,办报纸,发动戊戌变法
D.他为挽狂澜于既倒,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
[答案] D
[解析] “为挽狂澜于既倒”是变法的目的,应放在“发动戊戌变法”前,作状语;“创学会,办报纸”属于变法中的措施,应放在“发动戊戌变法”后。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短小精悍 呼风唤雨 见多识广 瞻前顾后
B.五短身材叱咤风云博闻强记瞻前顾后
C.短小精悍叱咤风云博闻强记左顾右盼
D.五短身材呼风唤雨见多识广左顾右盼
[答案] A
[解析] 短小精悍:
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五短身材:
四肢和躯干短小的身材。
呼风唤雨:
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
叱咤风云:
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见多识广:
见过的多,知道的广。
形容阅历深、经验多、知识广博。
博闻强记: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瞻前顾后:
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左顾右盼:
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
4.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项是(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 B
[解析] A项是祝贺寿辰对联,但是不能突出教师职业特点,且“花甲”是指60岁。
C项是挽联,不合语境。
D项不能体现贺寿之意。
5.许多文人雅士通过为自己的书房命名来言志寄情。
梁启超的书房命名为“饮冰室”,语出《庄子·人间世》,形容内心忧愁焦灼,欲饮冰镇之。
从“饮冰室”的斋名中可以体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室主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忧虑
[解析] 从原文可知,之所以要“饮冰”,是因为内心忧愁焦灼。
联系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对梁启超的了解,很容易想到他内心忧愁焦灼的原因应该是出于忧国忧民。
6.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语境拟写对联,填入文中横线处。
梁启超10岁那年,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
一进门,他便被院里的一树杏花迷住了,他偷偷折下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
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家的人看在眼里。
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落了座。
筵席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
父亲为了活跃气氛,便当众对梁启超说:
“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小启超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彩不已。
[答案]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7.下面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不能用否定句,不超过45个字)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
游欧回来梁启超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
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
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
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
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主张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Ⅱ关键能力突破训练——概括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追源课本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别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散文以写实为主,更多的是作者的个人感情在人物形象上的直接投注。
另外,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不讲究完整性,讲究的是突出具体事件、某个细节,这些具体的事件、细节对理解作者感情和文章主题非常重要。
鉴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应重点把握:
①思想性。
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要注意人物形象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②艺术性。
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在本文中,作者不仅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梁任公的形象、动作和神态,以此正面描写刻画出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更用听者的感觉和时代背景等侧面描写来刻画先生的形象。
对接高考
高考散文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
一是概括(或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是主要考查点;二是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有时命题者也会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2.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概括×××的性格特点。
概括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四字诀”:
1.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句子。
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同时,结合叙事情节,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3.明——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形象的映照和衬托等)。
同时,还要把握文章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
4.探——探究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掌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有利于把握形象。
答题模板:
总分——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一个定性分析,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即时对练
1.作者对梁任公的演讲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下面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任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率直、真诚、热情,有强烈的爱国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
“是的,阿南婶!
”
“我也想去。
”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
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
“象蛇一样的长吗?
”
“有点儿象。
”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
“真的很奇怪。
”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
“我自己?
”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
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
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
“火车跑得很快吗?
”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
“那末比航船还快?
”
“自然自然。
”
“它是怎样跑的呢?
”
“那可说不上来。
”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2.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
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
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便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
“这题目怎样讲呀?
”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
“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
……”他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句:
“×××!
你是什么东西?
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
我把你一眼望到底!
”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有历代佳作有时事杂论,油印分发给大家。
他这样新旧兼收选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
“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
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
“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他告诉我:
“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
”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
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
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
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徐先生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的一面,如交代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笑、不良的习惯等。
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徐先生在教学中思想较为开明,自己编选教材既选古文也选白话文,他的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
C.文章采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写得生动而令人难忘。
写徐先生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地批改作者的作文,突出了他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D.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先生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独特风格。
[答案] B
[解析] A项“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的一面”错,作者只是在描写徐老师的特点,“丑陋的一面”表述不当。
C项“欲抑先扬”错,应是“欲扬先抑”。
D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极其庄重严肃”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语言精彩生动。
4.文章最后写道:
“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作者已离开先生将近50年,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所以会感到怅惘;另一方面先生虽然长相不佳且待人凶恶,但他有才华,对学生认真负责,教学上教导有方,作者跟从他学习受益颇多,所以对他敬慕。
5.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性情古怪、习惯有趣、脾气暴躁但却爱岗敬业、对学生认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