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718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

1、夏:

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

①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

②神权色彩。

3、西周:

①分封制

1、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2、范围: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内容:

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

4、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②宗法制

1、定义:

是与分封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小宗体系)

3、作用:

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4、维护的工具:

礼乐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政治主体。

三代特点:

三代的政治制度是由松散的内外服联盟制,逐渐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天下共主制发展的。

作者:

默涵2009-8-623:

27:

44

1楼回复: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基本内容:

A皇帝制;B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C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

两对矛盾:

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

三大基础:

经济:

封建小农经济;政治:

地主阶级统治确立;理论:

法家思想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刘邦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吴王联合六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①中央置中朝(内朝):

汉承秦制,西汉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②设刺史:

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③推恩令: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3)影响:

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皇帝幼小昏弱时,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

鉴于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2)宋太祖的集权措施:

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

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

①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②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权。

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制:

为了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在地方政权州县两级的基础上,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3)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作用及影响:

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但是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

(1)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影响:

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作者:

默涵2009-8-623:

28:

13

2楼回复: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

(1)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原因:

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明丞相胡惟庸擅权,威胁皇权。

结果: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确立内阁制: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即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掌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加强中央集权。

2、清朝

(1)清初中央机构:

仿照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但重要军国大事则由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原因:

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加强皇权。

职权、特点:

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达谕旨。

这样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作用与影响: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②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

③中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

④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⑤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

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

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②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③绝对君主专制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④到了明清时期,它已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作者:

默涵2009-8-623:

28:

34

3楼回复: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第二讲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抗争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直接原因:

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中国开展禁烟运动。

2、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

4、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

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

中国政府拒绝英法“修约”的要求。

3、发动国:

英法联军。

4、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5、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根本原因:

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3、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4、影响:

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根本原因: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和扩大侵华权益

2、直接原因:

义和团的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3、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抗日战争(1937—1945年)

1、爆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2、主要经过:

(1)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

(3)国外战场: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3、日军的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

4、结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5、意义: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作者:

默涵2009-8-623:

29:

03

4楼回复: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第三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课标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爆发原因:

列强加紧侵略;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