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
1、夏:
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
①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
②神权色彩。
3、西周:
①分封制
1、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2、范围: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内容:
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
4、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②宗法制
1、定义:
是与分封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小宗体系)
3、作用:
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4、维护的工具:
礼乐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政治主体。
三代特点:
三代的政治制度是由松散的内外服联盟制,逐渐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天下共主制发展的。
作者:
默涵2009-8-623:
27:
44
1楼回复: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基本内容:
A皇帝制;B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C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
两对矛盾:
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
三大基础:
经济:
封建小农经济;政治:
地主阶级统治确立;理论:
法家思想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刘邦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吴王联合六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①中央置中朝(内朝):
汉承秦制,西汉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②设刺史:
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③推恩令: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3)影响:
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皇帝幼小昏弱时,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
鉴于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2)宋太祖的集权措施:
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
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
①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②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权。
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制:
为了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在地方政权州县两级的基础上,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3)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作用及影响:
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但是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
(1)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影响:
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作者:
默涵2009-8-623:
28:
13
2楼回复: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
(1)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原因:
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明丞相胡惟庸擅权,威胁皇权。
结果: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确立内阁制: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即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掌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加强中央集权。
2、清朝
(1)清初中央机构:
仿照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但重要军国大事则由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原因:
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加强皇权。
职权、特点:
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达谕旨。
这样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作用与影响: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②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
③中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
④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⑤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
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
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②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③绝对君主专制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④到了明清时期,它已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作者:
默涵2009-8-623:
28:
34
3楼回复: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第二讲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抗争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直接原因:
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中国开展禁烟运动。
2、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
4、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
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
中国政府拒绝英法“修约”的要求。
3、发动国:
英法联军。
4、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5、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根本原因:
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3、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
4、影响:
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根本原因: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和扩大侵华权益
2、直接原因:
义和团的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3、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4、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抗日战争(1937—1945年)
1、爆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2、主要经过:
(1)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
(3)国外战场: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3、日军的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
4、结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5、意义: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作者:
默涵2009-8-623:
29:
03
4楼回复: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
第三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课标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爆发原因:
列强加紧侵略;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