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6576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咏史怀古诗.docx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鉴赏学案

编写:

郭广华

学习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3、鉴赏《唐诗宋词选读》几首咏史怀古诗

学习重难点: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1课时

1、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情感:

情感1:

             情感2:

             

情感3:

             情感4:

             

情感5:

             情感6:

             

2、检查几首赠友送别诗的背诵及默写。

(随机挑选一二首)

             

             

【知识构建】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古代诗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

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

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

多维的时空组合。

第2课时

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

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

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

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古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立下大功,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苏武庙  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

《汉武故事》载:

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封侯:

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

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

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

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

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过陈琳墓   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

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第3课时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 相   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

结尾两句,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

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

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

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㈡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如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

“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又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第4课时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㈢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1、借古讽今型,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

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2、客观评价型,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第5课时

五.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

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

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

例如,我们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出这样一道题:

“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

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

”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

“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

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如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

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

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

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

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

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

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有用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如:

                   越中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小结: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第6课时

学习要点:

1、背诵《滕王阁诗》《与诸子登岘山》这两首诗;2、认真阅读这两首诗的鉴赏文章;

3、准备自己讲解这两首诗,完成练习。

一、复习巩固鉴赏咏史诗的三步曲:

            

             

             

二、先背诵这两首诗,然后阅读这两首诗的赏析文字。

《滕王阁诗》鉴赏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王勃赴交趾省父途经洪州参与阎都督宴会时即席作《滕王阁序》,序后附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滕王高阁临江渚”直接点题,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势,从空间角度构定滕王阁临江而建的高远气势。

以下“南浦”、“西山”、“潭影”、“长江”,都是临江高阁的望中所见,并且用“朝飞”、“暮卷”为高阁包容万象增添主动性,观景之人自然也就与天地交融为一体了。

[1]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

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句笔意突转,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

融情于景,寄慨遥深。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于是末尾两句,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也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

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

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

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

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第7课时

《与诸子登岘山》鉴赏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

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

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

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三、当堂练习

1、《滕王阁诗》练习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

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