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5989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docx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

社会研究:

以一种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方法(以经验性、实证性为特征)是各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是社会科学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的人文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研究的根本目的:

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系统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以及所生存的世界的理解。

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

研究主题(研究所涉及的现象领域或范畴)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方式是经验的、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非判断的。

社会研究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方法论:

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实证主义方法论:

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研究过程是可以重复的。

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

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

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研究方式:

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而不是语言文字;发展迅速;认识论基于实证主义范式;逻辑过程是演绎的;“价值无涉”、“价值中立”;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研究方式上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

定性研究:

依赖于对事物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用文字描述现象,而不是数字和度量;发展遭到阻碍;认识论基于人文主义范式;逻辑过程是归纳的;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的灵活性、特殊性。

(具体见P13)

通常把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划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

调查研究:

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状况,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实验研究:

探索和证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地研究:

定性研究方式,深入理解特殊的社会现实,以及在提炼和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

文献研究:

探讨那些既不会引起研究对象任何反应,又是其他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达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具体见P8,P63)

具体方法和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具体见P9)

研究过程:

选择问题、研究设计、实施阶段、资料分析、得出结果

理论:

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理论特征:

来自经验的实践;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做出解释。

理论的层次:

宏观理论、中观理论(中层理论)、微观理论

由于实践上的原因,研究者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往往只能掌握数量非常有限的变量,因此,研究中所涉及的就是那种相对简单、具体、小型的理论,以及那些中观层次的理论。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强调的是不同方面

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理论的构成要素:

1.概念:

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由定义构成,只有做出定义之后,概念才有意义;

层次越高,涵盖面越广,特征越含糊;

在科学中的功能:

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

两种类型:

仅仅标识某类现象;包括若干个子范畴、属性或亚概念

2.变量:

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分类:

(1)取值性质:

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和比率变量

(2)相互关系:

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3.命题与假设

命题:

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

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它是命题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假设有三种陈述方式:

条件式、差异式、函数式

理论与研究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华莱士的科学环:

研究的逻辑(P29)

两种推理方式: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P31)

理论对与经验研究的作用:

1.理论作为研究的背景、基础,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美,默顿):

开创理论、重整理论、扭转理论、廓清理论(P33)

理论建构的过程:

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

经验概括:

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理论检验的过程:

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由理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资料;评价理论

研究问题:

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

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

研究问题的来源:

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选题的标准:

最基本:

重要性(意义或价值)、创造性、决定性:

可行性、合适性(适合研究者个人特点,最佳性问题)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正确的陈述,以达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文献回顾:

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文献回顾的作用:

了解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文献回顾的方法:

(P53)

研究设计: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务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同时,它还包括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目的:

1.探索性研究:

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是一种先导性研究

2.描述性研究:

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或者是,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有关总体分布特征的资料,提供有关总体状况、现象结构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具有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既有系统性、全面性和结构性,一般不需要假设

3.解释性研究:

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需要明确的假设

(详见P62)

研究性质:

1.理论性研究:

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它仍然是一种经验研究。

更关注如何发展出某种一般性的社会认知

2.应用性研究:

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主要类型包括社会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影响评估等。

更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分析单位:

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一项社会研究中被研究的人或事物。

分析单位五种主要类型:

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分析单位的特点:

1.研究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的每个个体;

2.将这些对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调查对象:

研究者收集资料时所直接询问的对象

研究的内容或主题:

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详见P67)

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1.区群谬误:

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2.简化论:

简约论;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导致简化论的一个基本原因:

容易获得有关个人的具体资料,和宏观层次的单位的运行则往往比较抽象和模糊。

时间维度:

1.横向研究:

横剖研究;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2.纵向研究:

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不同的联系

纵向研究三种类型:

(1)趋势研究:

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同样的测量方法

(2)同期群研究:

人口特征组或共同特征研究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每次研究的样本不同,具体对象也不一样,但必须同属同一特殊人群,这些人群通常都与时间或年代有关

(3)同组研究:

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每次研究时所用的都是同一个样本。

探讨人们的行为、态度或意向的改变模式和变化过程,分析影响这种改变的各种因素。

相比于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可以描述事物变化的过程便于探寻不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是以花费多得多的金钱和时间为代价的

研究计划书:

研究者需要将自己的研究设计与计划写出来,形成一种书面报告,这就是研究计划书

研究计划书的组成: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资料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详见P75;课题申请书例子:

附录五)

测量:

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测量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一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的类别或水平。

它不仅可以对事物的属性做定量的说明(即特定属性的水平),同时,它也能对事物的属性做定性的说明(即确定特定属性的类别)

测量的四个要素:

1.测量客体:

测量的对象,要用数字或符号进行表达、解释和说明的对象,测量谁

2.测量内容:

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测量什么

3.测量法则:

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也可以说,它是某种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区分不同特征和属性的标准,怎么测

4.数字和符号:

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如何表示

社会现象测量相对于自然现象测量的特点:

1.人既是测量的客体,又是测量过程的主体,因而给社会现象的测量带来了无法避免的主客观矛盾;

2.社会测量的内容往往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态度,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然而,测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现象,二者相互影响;

3.自然科学对象相对单一稳定,因而测量可重复性强、量化程度高,常常可以建立起某种公认的、通用的单位标准;但在社会科学中,测量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程度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测量层次:

(1951史蒂文斯)

1.定类测量:

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测量层次最低,

本质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型,所分类别要具有互斥性和穷尽性

定类测量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所谓对称性就是甲对乙的关系就是乙对甲的关系;传递性就是如果甲和乙同类,乙和丙同类,则甲乙同类

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属于与不属于)

2.定序测量:

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

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或者说,可以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定序测量不仅能够像定类测量一样将不同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且能够反映事物或现象在高低、大小、先后、强弱等序列上的差异

数学特征是大于或小于,同时具备了对称性还具备不对称性(同不同类),指的是甲对乙具有某种关系时,乙对甲不一定

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常常将某种特定的定序层次的测量结果近似地看作定距层次的运用,但只有在充分的理由确认测量尺度取值的划分基本等距时才可用

3.定距测量:

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

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定距测量的值虽然可以为0,但这个0不具备数学中我们所熟悉的0的含义

4.定比测量:

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除了具有以上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

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又能进行乘除

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功能,它既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可以测量的内容,也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无法测量的东西,同时,高层次测量还可以作为低层次的测量处理。

要尽可能地进行高层次的测量,因为高层次的测量包含的信息更多

(P84)

指标:

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的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指标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

操作化:

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或者说,对那些抽象层次比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操作化的目的:

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代,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操作化的方法:

澄清与界定概念;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P88)

量表:

1.总加量表:

由一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意见,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进行计分

有一个潜在的假设或前提:

每一个态度陈述都具有同等的效果,即它们在反映人们的态度方面是等值的,不同的陈述之间不存在数量的差别

2.李克特量表:

总加量表的一种特定形式,也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与总加量表不同的是,不是简单地被分为“同意”和“不同意”,而是被分为五类,由于答案的类型比较多,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能更清楚地表现出来,李克特量表是社会研究中用的最多的一种量表形式

分辨力系数:

先根据受测对象全体的总分排序,然后取出总分最高的25%和最低的25%,并计算这两部分人在每一条陈述上的平均分,将两个平均分相减得到;该系数越大,说明这一陈述的分辨力越高(一般越高越好)

3.语义差异量表:

语义分化量表,主要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含义。

它在研究小政治群体、态度或更一般的政治问题时特别有用。

在社会学中主要用于文化的比较研究、个人及群体间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人们对周围环境或事物的态度、看法的研究等等

语义差异量表的形式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每一对反义形容词中间分为七个等级,被测量的概念或事物放在量表的顶端,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在每一对反义形容词构成的量尺的适当位置画记号

语义差异量表所采用的数对反义形容词能够考察被调查者对研究对象的感觉和态度的各种维度或要素;一般,这种形容词中通常包括三个一般的维度:

评价、力量、行动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信度的类型:

1.再测信度:

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缺点是容易受到时间的影响

2.复本信度:

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计算相关系数

3.折半信度:

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相关度高折半信度高

效度:

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测量标准或所用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

效度类型:

1.表面效度:

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测量内容或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表面效度基于个人的额主观判断,因此这种效度缺乏标准的、可重复的程序保证

2.准则效度:

实用效度或经验效度,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看二者的相关程度

3.结构效度:

构造效度;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结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也是无效度的测量,具有很高的信度并不意味着同时也具有高的效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

追求效度可能会影响信度,反之亦然

总体:

构成它所有元素的集合

元素:

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

样本:

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或者说,一个样本就是总体的一个子集

抽样:

从组成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抽样单位:

直接抽样时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抽样框:

抽样范围;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参数值:

总体值;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参数值只有通过对总体中每一个元素都进行调查或测量时才能得到

统计值:

样本值;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是相应的总体值的估计量

抽样设计的目标就是尽可能使用所抽出的样本的估计量接近总体的参数值

抽样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在一个含有N个元素且平均数为β,标准差为α的总体中,抽取所有可能的含有n个元素的样本。

那么,平均数的分布将是一个随着n愈大而愈趋于具有平均数β和标准差α/根号下n的正态分布

这一定理说明:

n足够大时,无论总体分布如何,样本平均数所构成的分布都趋于正态分布(单峰,对称)

(P111)

抽样的一般程序:

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分阶段抽则要分别制定不同的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抽样设计的原则(科什):

目的性原则、可测性原则(从样本自身计算出有效的估计值或者抽样变动的估计值)、可行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概率抽样的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纯随机抽样,概率抽样最基本的形式(随机数表抽样的方法P117)

2.系统抽样:

等距抽样、间隔抽样。

注意起点在前K个数里面

3.分层抽样:

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

分层抽样的优点:

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中不同的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

分层抽样的运用:

(1)分层标准:

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作为分层标准;保证各层内部的同质性强,各层之间的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2)分层比例:

按比例和不按比例两种(P120)

4.整群抽样: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样本

5.多段抽样:

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

一些注意事项:

子总体的同质性程度越高,所抽的规模相对较小;考虑经费和人力

多段抽样适用于总体范围特别大、对象层次特别多的社会研究

户内抽样:

从所抽取的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进行访谈

KISH选择表;生日法(P125-126)

PPS抽样:

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叫做“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以阶段性的不等概率换取最终总体的等概率;需要知道每个群的规模

具体做法:

第一阶段,每个群按照其规模被给予不同的抽样概率;第二阶段,从每个抽中的群中都抽取同样多的元素

公式表达原理:

每一个元素被抽中的概率=所抽取的群数*(群的规模/总体的规模)*(平均每个群所抽取的元素/群的规模)

非概率抽样:

1.偶遇抽样:

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

2.判断抽样:

立意抽样或目的抽样,研究者根据目标和主观分析选择对象

3.定额抽样:

配额抽样,尽可能依据有可能影响变量的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不同特征成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采取偶遇抽样或判断抽样抽取对象

样本规模:

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含个案的多少(统计学中以30为界,大于30呈现正态分布)

公式:

(P133)

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

总体的规模;估计的把握性和准确性;总体的异质性程度;研究者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置信度:

置信水平,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反应可靠性程度;

置信区间:

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值与总体值得误差范围,反应的是精确度程度

抽样误差:

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引起的,不可避免。

抽样误差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

小的样本,样本规模的增加可以带来精确度明显提高,大样本收效甚微

调查研究:

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的主要特征:

1.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随机、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是其他研究方式不具备的

2.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3.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到研究的结论

调查研究的主要领域:

1.社会生活状况调查;

2.社会问题调查;

3.市场调查;

4.民意调查,舆论调查;

5.学术性调查

调查研究的题材:

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即人们各种社会特征的资料;

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

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问卷:

调查研究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问卷的结构:

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等

问题的类型:

1.开放式问题:

只提出问题,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探索性调查常用

2.封闭式问题:

给出答案;大规模常用

编码:

赋予每一个问题及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预编码:

在问卷设计时就设计好

后编码:

调查完成后设计

问卷设计的原则:

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明确阻碍问卷设计的各种因素;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样本的性质)

问卷设计的步骤:

1.探索性工作

2.设计问卷初稿

3.试用

客观:

检查和分析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填写错误、填答不完全

主观:

给专家、典型被调查者和研究人员评论

4.修改定稿并印制

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

1.问题语言要尽量简单

2.问题陈述尽量简短

3.问题避免带有双重含义

4.不能带倾向性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6.不要问被调查者不知道的问题

7.不要直接问敏感性问题

问题的数量:

P156

问题的顺序:

1.简单易答的放在前面,复杂难答的放在后面;

2.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

3.引起兴趣的放在前面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

5.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开头,有时也可以放在结尾

6.若有开放式问题,则应放在问卷最后面

相倚性问题:

后续性问题,前后两个或多个问题,被调查者是否应当回答后一个或后几个问题,要由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决定,前一个称为过滤性问题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