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562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docx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浪漫的实干家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四、浪漫的实干家

前导言:

一座被洪水浸泡两个多月的城市,在他的指挥下成功脱险;一个被誉为“城市眼睛”的湖泊,在他的治理下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为了灾民,他不惜违背对朋友的承诺;为了解困,他宁愿帮助可怜的被告自我解赎。

一段段不期而遇的浪漫事,一个得心应手的地方官。

——《浪漫的实干家》

画外音:

苏轼在朝廷中的为官之路历经磨难、波折不断,而在地方上的任职则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以“黄州被贬”作为一个分界线。

之前,他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担任过知州;之后,他先后在杭州、扬州、定州等地担任过知州,在地方担任一把手的时间总共有十几年。

在地方任职期间,苏轼完全没有了在朝廷里任职时的火爆脾气,而是踏踏实实办事、认认真真为官,赢得了民心、做出了成绩。

而其中又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浪漫事发生在他的周围。

那么,苏轼在地方任职期间到底做出了怎样的“丰功伟业”?

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浪漫故事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四集《浪漫的实干家》,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做官有个特点:

在中央做官,要么是像翰林学士这样的高级政治顾问,要么是像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这样的国家很重要的部门的一把手;在地方做官也是做知州这样的行政一把手。

他在中央做不了官,为什么呢?

一争二争三争的,就给他从中央挤出去了。

他到了地方之后,反而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苏轼做过这么多的地方官,最为出色的政绩,最能体现他这个苦干、实干加巧干,或者说苦干、苦干、实干加浪漫的这个特点的是两件大事。

这两件事都跟水有关,第一是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抗洪抢险。

这是水多了、泛滥了、成灾了。

在西湖,在杭州治理西湖,这是什么呢?

这是淤泥多了,把水给堵住了。

这两件事情,苏轼都干得漂亮。

有苦干的精神,有实干的效果,有浪漫的情怀。

这是他做地方官,跟别人比起来最大的一个特点。

先说徐州,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十年,四十二岁的时候做了徐州知州。

他一到徐州,就让黄河给他了个下

天,外城墙就被冲垮了。

要没修这长堤,徐州城就完蛋了。

第三,苏轼还得巧干。

你光修堤不行,你猜他想什么办法?

他用那大麻袋,里边装上草、石头,然后这徐州城的城墙都有排水道,有六个很大的排水道,这些排水道如果洪水进来是很麻烦,但是你在里头堵是堵不住的。

他把这些大麻袋从城的外侧塞住,这个水,洪水使劲地拼命挤压这些麻袋,死死地压在这排水口上,永远也不会漏的。

又把公私数百艘船全部调用起来,把这些船拴在城墙外边,漂在水上,可以减少水浪、洪水对城墙的直接的冲击。

这叫科学你知道吗。

光修长堤那谁都能想到,你得想出巧妙的办法,来防止把城墙给冲毁了,减缓它的力度。

城里头险象环生,城外头就更甭提了。

为什么呀?

洪水一冲,什么都没了,死了很多人,还有很多灾民,怎么办呢?

苏轼让人拿着粮食,坐上船到各处去救灾民。

他自己,我刚才说了,穿着雨衣,拄着手杖,穿着草鞋,就住在城墙头上,天天不回家。

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块饼子,死死地抵抗了七十多天,愣把这水给等退了。

黄河恢复了故道,这水就由着黄河故道进入大海了。

徐州的洪水之围就算是解了。

叫一般人来讲,这就行了,赶紧调动吧,省的下回水再来了再受这罪。

没有,苏轼要防患于未然。

他知道,这黄河发大水,每过个五六十年就得来一回,所以他紧急上报朝廷,要求加紧拨款,他要修一道结结实实的、长久的建筑,而不是临时的长堤。

钱也不是那么好拨的,求爷爷告奶奶,拖了很多关系,款子下来了,修了一道加固型的、长久的长堤。

到了八月份,长堤修成了、落成了,苏轼的苦干,苏轼的实干有了成绩了。

这时候文学就该登场了。

你别忘了,他是个文学家。

这个大堤落成以后,他要庆祝,他就在这修了一幢十丈高的大楼,取名“黄楼”。

为什么呀?

取黄土镇水之意。

那一天我就不描写了,因为我不在现场。

鼓锣喧天,反正是很热闹,来了三十多位嘉宾,就跟现在做选秀似的,大家都在那儿庆祝。

这没什么稀奇的,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的学生秦观秦少游,两个人都写了一篇《黄楼赋》,寄过来,以示祝贺。

苏轼还有一个学生,叫陈师道,写了一篇《黄楼铭》,也对苏轼的功绩,对这次抗洪抢险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肯定。

你想,这苏辙、陈师道,还有这秦观,都是当代的大文人,所以他们这《黄楼赋》和《黄楼铭》写来之后,这黄楼名气就更大了。

苏轼觉得苏辙这篇写得不错,就亲笔把苏辙这篇一千多字的《黄楼赋》抄在一块绢帛之上,然后又叫人把这篇赋刻在石碑上。

这就等于说苏辙写了一篇《黄楼赋》,他的哥哥把它抄在石碑上,刻下来,要流传后世。

徐州当地有一个歌妓,名叫盼盼。

你听这名起的,很珍贵,跟熊猫似的。

这盼盼长得又漂亮,人又聪明,苏轼很喜欢她。

原因是什么呢?

这姑娘老想跟苏轼学书法,一来二去的,学得还挺像模像样的。

苏轼不是抄他弟弟这篇文章吗,这篇文章其中有四个字,叫“山川开合”,这盼盼,苏轼还没抄完的时候,这盼盼自己拿笔在上头,就把这“山川开合”这四个字,自己模仿苏轼的笔迹,把它写下来。

苏轼一看,写得还像模像样的,挺像回事的,把那撇捺稍稍地修饰了一下,再不更改,直接刻到碑上去。

你看,这多少也是文人的一个雅趣。

南宋有一个文人称赞这件事,说什么呢?

说天底下做文人没有比苏轼更幸福的了。

你瞧人家,抗洪抢险,苦干实干之后,修了一座黄楼,然后指派自己的兄弟、两位学生写来《黄楼赋》、《黄楼铭》,只是在挥洒之间就成就了黄楼的名声。

自古而今,哪有这种幸福的文人呢?

写出来的文章雄视百代,一看就是一代的文宗。

这文人不知道这盼盼还写那四个字,他要知道了的话,他还会说,这黄楼修起来,一方面有苏辙的雄文为它扬名,一方面还有红粉佳人为它添妩媚。

这叫什么?

这就是浪漫。

把洪水给退了,也防患于未然了,宋神宗虽然有点不待见苏轼,但苏轼这事做得好,还发来了嘉奖令了。

盼盼还写了四个字,还刻到石碑上了。

你看看,老百姓高兴、皇上高兴、文人们也高兴。

这就是苦干、实干加巧干。

画外音:

苏轼与杭州这座城市可是有着不同寻常的不解之缘,苏轼三十六岁时就曾经当过杭州通判,五十四岁时又担任了杭州知州,他在杭州总共工作和生活了五年时间,对杭州有着很深的情感。

而他第二次任职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为杭州人民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民心工程”,留下了为人称道的千年美名。

那么,苏轼修建这个工程的初衷是什么?

杭州人民从这个工程中到底会得到怎样的实惠呢?

  

康震:

我们再来看杭州,苏轼五十四岁的时候第二次来杭州,这次做的是知州,前面那次做的是通判,是个副职,这次做知州。

杭州是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苏轼来到西湖,来到杭州的时候,西湖面临很大的危机。

为什么呀?

这西湖常年里边的淤泥太多,水面上长的水草太多。

这两个特点就把西湖给毁了。

苏轼在给朝廷的奏章里头分析西湖的形势,讲了这么几个特点: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西湖是杭州的眼睛。

西湖要是瞎了,杭州就成了盲人了。

第二,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西湖是杭州人的生活用水的来源。

从朝廷的角度,西湖是皇上放生和祈福的地方。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西湖是保证河运畅通的一个来源。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西湖还是酿酒上税的一个重要的源头。

所以我们说西湖治理不好了,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水利的角度,还有文学的角度,都不好。

说白了,治理西湖,既是一次民生的拯救,更是一次文学的拯救。

它本身就有浪漫的色彩在里头。

到底怎么治它呢?

首先得挖淤,把这淤泥给清了。

但是淤泥清了,这个只要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可以做到,挖出来的泥巴往哪儿放呢?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苏轼群策群力,跟大家商量之后就决定在西湖的西侧,从南到北建一座长堤,把这淤泥都堆成长堤。

堆成长堤好啊,这就把西湖分为内湖和外湖,也叫里湖和外湖。

一来,减轻了人们从南到北要绕圈,要绕三十多里地,这对我们来讲就是锻炼身体也太长了点。

横截一条长堤,可以节省人们的时间。

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修了这个长堤之后,可以在长堤上修桥,然后在长堤上种上垂柳,种上花花草草,它就变成了西湖上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但是问题是你修了长堤不错,你把淤泥挖了也不错,问题是它以后还会淤的,那怎么办呢?

苏轼还跟大家一起想个办法:

在这水上中菱角。

因为种菱角有个前提,你要种菱角必须先清淤泥,先清这水草。

一举几得,既给老百姓找了一条挣钱的路子,又清了淤泥、清了水草。

第二,种了菱角之后,卖来所得的钱一部分交还回来还可以治理西湖。

但是水面这么大也不能荒种,你到处都种也不行,怎么的,得定个区域,区域以外的地方可以种,区域之内的一点都不许种,得保证水质的澄净。

所以就在西湖的中间修了三座小石塔,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最开始的时候这是很实用的,后来演变演变演变,就成了三潭印月了。

我刚说了,这是一次民生的拯救,这还是一次文学的拯救。

杭州又把眼睛睁开了,还是丹凤眼呢,挺漂亮的。

在改造西湖的过程当中,苏轼也没少费工夫。

他在黄州不是做了猪肉吗,叫做东坡肉,他就把这东坡肉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做这东坡肉给民工们吃。

应该这么说,我们给大家总结一下的话,徐州的这个工程,抗洪抢险的修黄楼,这是因为苏轼苦干和实干之后有了效果,所以苏辙等人为他写文章是为了能够让黄楼、让苏轼的政绩名声远扬。

但是因为有文人的加入,所以使得本来没什么文学色彩的黄楼,具有了浪漫的情怀。

可是西湖的治理就不一样,这个举动本身,既是实干的结果,又是一次文学浪漫情怀的结果,人们从这西湖这闪亮的眼睛的背后就能看出,苏轼在这个工程里边所孕育的仁爱之心。

所以你看,我刚才说了,苏轼这个地方官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一个很浪漫的实干家。

画外音:

苏轼对西湖所做的改造,不仅造福当地居民,使杭州的民生更加繁荣;而且让西湖更加美丽,让杭州的眼睛更加明亮。

如今历经千年,“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依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十景之一,人们漫步在苏堤上,在西湖中泛舟荡漾,首先感受到的是苏轼的浪漫情怀,同时也深深体验到这浪漫背后,苏轼对杭州百姓的一份仁爱情怀。

其实,苏轼这个实干家的浪漫事儿不少,这个浪漫的文学家干的实事也很多。

那么,面对在地方做官非常具体,甚至琐碎的工作,苏轼将会如何细致地考虑问题?

他要怎样做才能赢得百姓的真心拥护呢?

康震:

大家可能会说,那苏轼就干这两件事吗?

那当然不是,他干了很多事。

好些事应该说既很实用,又很浪漫。

能够看出苏轼这个人,始终是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的。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还是在杭州。

杭州虽然有西湖,大家想不到也有发生饥荒的时候,苏轼去了之后就碰到一次饥荒。

碰到饥荒之后,有很多饥民,没有办法。

怎么办呢?

要跟朝廷申请钱款来救灾。

当时朝廷有一个办法,就是什么呢?

卖度牒。

度牒就是朝廷颁发的和尚的文凭。

卖一个文凭多少多少钱。

因为出家做了和尚之后,可以免于向国家交赋税。

所以当时你要做和尚的话,那是什么呢?

你得交钱,才能拿到这个文凭。

当时这个文凭的名额是掌握在中央官员的手中的。

苏轼为了要多得这个度牒的名额,就跟朝廷的官员提出来,今年的指标我要拿一半。

朝廷的官员说,这不行啊,你拿了一半,别的地方怎么办呢?

苏轼不管,弹劾这个官员,愣是让朝廷把这个官员给撤回去了。

这事苏轼做得确实不太地道,但是从这事上能看得出来他真的是很着急。

最后,总算是把这卖了度牒的钱拿来救了灾民。

可这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很多问题没法解决。

比如说,有了饥荒就要瘟疫。

发生了瘟疫之后,一死一大片。

这时候苏轼就拿出了这独门的绝学,他有个秘方,叫“圣散子”。

这什么玩意儿?

就是一种药,治瘟疫的。

说起这圣散子来,还有个典故: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碰到他一个好朋友,叫巢谷,俩人闲聊天的时候,我们知道苏轼本身就是非常喜欢养生,研究养生的,他跟这个巢谷在一块聊天的时候,巢谷就跟他说,我有个秘方。

苏轼一听秘方,眼睛就亮了,就死气白赖地跟他要这个秘方。

这巢谷就死活不给地,因为他太爱这个秘方了,连亲儿子都不传。

后来苏轼是死缠硬磨,这巢谷把他拉到长江边上,指着江水发毒誓:

不准传给别人,只可自己享用。

苏轼答应了,嘴上答应了,心里不以为然,苏轼不喜欢这种垄断行业。

他拿到了圣散子这个秘方之后,这次碰上瘟疫,就把这秘方拿出来,让人到山上去采草药。

因为这圣散子有个特点:

它的原料非常地便宜。

然后准备几口大锅,天天熬这圣散子。

凡是从这路上过的,每人给喝一碗,免费的。

但这也不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喝多少碗才能解决瘟疫呢?

苏轼就想到应该办医院。

你看这邪门不邪门?

当时为什么得病的人很多,没法救治呢?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没有公共医疗设施。

都是一些道人、僧人给人看病。

苏轼当时自己掏了五十两黄金,又从公款里拨了两千贯钱,建了一所病坊,他起的名字叫“安乐坊”。

据不准确的统计,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公办的,官家办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医院。

你还没想到苏轼还有这功能呢。

我说这事儿什么意思啊?

就是苏轼办了很多的实事。

因为做地方官跟在中央做官不一样,他每天必须面对很多琐碎的小事。

苏轼不是天天在西湖边上瞎转悠的,他要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这能看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另外的一种素质。

他在朝廷上,战略问题他能争论,整体思路他能争论,到具体的事儿上,小事大事都能做。

画外音:

 

苏轼是一个爱民的好官,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官,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好官,同时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有着诗画才能的好官,在他的身上,还发生了许多浪漫而有趣的事情。

那么,在地方任职期间,作为浪漫故事主角的苏轼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

这个浪漫的实干家又会给后人留下哪些美丽的诗篇佳作呢?

康震:

我们想苏轼太累了,太忙了,天天地跟司马光、跟王安石还要争论,然后还得抗洪抢险,还得治理西湖,还得熬药,忙死了。

这么忙他还能浪漫吗?

我告诉你,浪漫不用专门浪漫,只要想好了,随时都能开始。

苏轼每天办公的地点在哪儿呢?

西湖啊。

每天早上起来,洗脸刷牙吃完早餐,坐一艘船,从西湖这儿穿过去,然后办公桌就摆在西湖边上,拿出公文来,一点一点批。

苏轼有个好习惯:

把每天的事记在“手机”上,记事本上,记在这记事本上,做完一件勾一件,就跟我们的备忘录一样。

所以他虽然工作很多,但不拖到第二天。

他有时间浪漫,他得给浪漫留出空间来。

你想想,这是什么情形啊?

那西湖边上垂柳依依、微波荡漾、水波不兴,苏东坡在这儿拿着各种报表,拿着各种公文。

办完了公事,在灵隐寺散散步。

晚上跟僧人们在一起吃完斋饭,然后骑着马缓缓地回家。

我经常想,如果我也有这样的办公环境,我一边看着报表,一边也能随口吟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谁写不出来呀,有这环境我也能写出来,这得有这份心才行。

人忙成这样,还不忘跑到西湖边上办公,这就是一种心态。

什么心态?

一种文学的情怀,一种美的情怀。

只有这种人才会想到把淤泥造成长堤,还在长堤上修桥,还在长堤上种柳、总是在做实事的时候,忘不了把实际的事情能变成民众可以享受的美感。

这就是东坡跟别的人最大的不同。

所以我们很喜欢他,就是这个人很可爱。

可爱在哪儿呢?

就在这点上。

不过我也经常想,苏轼在西湖边上办公,也许是在等人,有时候也许就能等到一个人。

有一天,苏轼和自己的朋友在西湖的亭子边上正聊天呢,突然间听到远处传来古筝的声音,筝声隐隐。

没过一会,在在远处看来,就那西湖上,有一艘小船划过来了。

这船头坐一女子,装扮得非常庄重、典雅,当然也很漂亮,见了苏轼就跟他说,我是从小就喜欢读您的诗文。

用现代话说,也是您的超级粉丝。

可是一直没机会见您,我都嫁了人了,我们这女人家出来,出头露面的不方便,今天听说您在这,我特意过来见您一面,给您弹上一曲,表达我对您的仰慕之情。

你想想,应该多去西湖边上转,就会有人划船来给你弹古筝。

有这样的情怀,有这样的情境,你要再不写词,那就是作孽。

苏轼就写了: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念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 

——苏轼《江城子》

写的太感伤了,同时也很美丽。

听到这古筝的声音,看着水面、湖面上有荷花在摇曳,循着古筝的声音再去看人,不见人了,只看见青青的山峰。

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也有一种忧伤中的浪漫。

写的太好了。

这种地方官,辛苦心里也是甜的。

苏轼在密州,苏轼在杭州,都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具有阶段性的成果。

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开始了他的词的创作。

苏轼在密州做知州的时候,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在密州的时候,写了他的第一首豪放词“老夫聊发少年狂”。

所以我们说,苏轼在他任过地方官的这些城市,一方面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同时,也收获上了文学上的成果,双赢。

朋友们,这种双赢不但健全了城市,也健全了人心,更健全了人的灵魂。

还是在杭州,所以杭州这个地方很重要,很多浪漫的事,苏轼身上那些事,都是在杭州这个浪漫的城市发生的。

一天,他在衙门,有人来打官司。

这人是干吗的呢?

是一个绸缎商。

这绸缎商打官司说,说我给别人卖了绸缎,钱收不回来了。

苏轼说怎么回事呢?

说这个被告是做扇子的,他要做扇子用我这绸缎。

我把绸缎卖给他两万贯,到现在一个子儿没收回来,已经逾期了,他违反了合同,我要告他。

苏轼一听,这还得了,我们法治国家,把他叫来。

叫来这被告,一苦脸,跟苏轼说,全都怨我,真是违反合同了。

我跟您说一情况,我爸爸去世了,我这看病、丧葬,花了很多钱。

可巧今年一开春进入夏天,它天不热,它老下雨,你说这么冷的天,谁买我的扇子啊?

我这扇子卖不出去,借了钱也还不上。

这两万贯,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没办法。

这就两难了,你说他这是事出有因,那位也等着用钱,怎么办呢?

总不能让孙悟空来了以后把龙王爷叫走,别下雨了,天就变暖,不可能啊。

苏轼有苏轼的办法。

跟这被告说,你做扇子的?

说是,做了一堆。

说你把你们家做的那上好的扇子,拿出二十把来,我给你还债。

一听哟,这都到了秋天了,您还用这么多扇子?

您怕热呀?

想不了那么多了,回去赶紧拿了二十把上好的扇子。

苏轼那是会写扇面的,就拿桌子上判公文的那笔,这儿画两杆竹子,那儿画几个怪石,这儿画几个枯木,这儿题两句诗。

人家一会儿工夫,二十把团扇,画得是玲珑剔透。

都了结了,然后把这扇子交给他说,拿到门口去,很快你的帐就能还上了。

这人感激得,哭都哭不出来了。

抱着二十把团扇刚出门,就有来买的。

我前面说了,苏轼的字和画在当时是非常值钱的,都争着要呢。

一把扇子一千钱,绝对卖了,还一千多呢,不但把帐还了,还有富余呢。

一会就卖光了,没捞着来买的还后悔不迭。

可是我说实在的,我听完这故事之后,我一开始有点发蒙。

就是我弄不清楚,第一,苏轼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他想秀一把自己的字画的功夫呢?

还是真心想帮这个人呢?

我觉得有作秀的这个成分。

但即便这么说,咱说句实话,又有几个人能够用这种诗情画意的方式,来替这个人还账呢?

比方说,如果是我,我啥也不会,我从兜里掏两万块钱,我给他扔这儿,我替你把帐给还了。

但这也不对啊,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不符合规矩呀。

所以苏轼这个做法,应该说那就捎带手地,既秀了一把自己的字画的功夫,同时又实实在在地帮了他一个忙。

问题是这样的做法,这种故事发生的主角,他只可能是苏东坡,换了别人,他想不出这一招来。

这就叫什么?

把工作的热情,把对百姓的关爱,贯注在浪漫的情怀当中。

既满足了原告的需求,又解脱了被告的困扰,最后也满足了苏轼自己想表现自己一把的这种欲望,都达到了目的。

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呢?

所以我们说,苏轼跟别的官员就是不一样,他在地方做官,首先他的基础是要有苦干的精神。

第二,苦干他不蛮干。

他干得很聪明,他得干得实实在在的,把这工作的业绩体现成为老百姓的实惠。

第三,层次比较高了,他不但要让你得到实惠,而且他要在享受当中去享受这个实惠,把这个实惠变成美的实惠。

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所以我们讲,从刚才讲的这些小故事,我们能看得出来,苏轼一到了地方上,就如鱼得水,浑身都活了,能把自己浑身的解数都能使唤出来。

他很有人情味,他也懂得怎么做事,他知道怎么能把事做得既好,而且做得很美。

所以我们说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浪漫的实干家。

好,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

在苏轼的诗词中,最让人难以释怀的就是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

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才能让苏轼这样天才而博学的人、这样智慧而风趣的人,如此柔肠百结,如此肝肠寸断,如此泪水千行?

究竟是多么厚重的一份情感,才能让苏轼在阴阳隔绝十年之后依然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唤?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五集《十年生死两茫茫》,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