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4202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4、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唐宋时期称为进奏院。

进奏院状;P6经由进奏院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5、开元杂报:

P7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06年名解):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6、“敦煌进奏院状”:

P8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现存的进奏院状只有两份,均是于1907年前后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从敦煌发现的,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7、邸:

P6唐代中叶后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又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有时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邸报:

P11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邸报。

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

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

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

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定本制度;P15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是“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9、小报:

P17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小报始见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

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榜:

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

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

“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

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

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P44: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蜜蜂华报》:

P49(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

P49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P47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创办人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刊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

也注重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物价表。

在宣传策略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德臣报》(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孖剌报》(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遐尔贯珍》:

P53:

创刊于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

P5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万国公报》:

P591868年创刊于上海。

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

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

内容以时速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配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但对于与宗教有关事情则详加记载。

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申报》:

P62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循环日报》:

P84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

《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人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

一、报刊与文章:

1.《循环日报》:

P84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

《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万国公报》:

P87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康有为创刊于1895年8月17日,后成为北京强学会的机关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以及上谕等。

3.《强学报》:

P881896年1月12日,上海第一份维新派报刊《强学报》创刊,是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浓郁,以“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为办报宗旨,旗帜鲜明的倡导变法维新。

4.《时务报》:

P89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带头筹备创办,梁启超任总撰述。

最高发行量创当时的最高记录,达到17000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发行量最大的机关报。

5.《变法通议》: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政论长文,自创刊号起连载43期,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6.《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P90P141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主张办报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7.《国闻报》:

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该报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的舆论阵地。

8.《湘学新报》:

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9.《湘报》:

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由湖南南学会创办,唐才常任主编,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堂,“按日送报,不取报资”。

该报刊登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0.《钦定中国报律折》:

P102戊戌变法时期,鉴于封建顽固派极为敌视报业的事实,康有为在1898年8月9日上光绪帝《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的同时上了一个附片《请定中国报律折》,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

11.《金山日新录》:

P105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周刊,1854年4月22日创刊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

12.《沙架免度新录》:

P105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创办人司徒源,1856年12月在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门托创刊,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13.王韬:

P85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他的政论紧密联系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这种重思想内容而不拘于形式的政论文写作风格,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4.梁启超:

P89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师从康有为并参加了“公车上书”,曾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在日本创办《清议报》。

梁启超一生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创“时务文体”、“新民文体”,他的办报实践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03年、06年简答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一、早期的新闻思想:

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

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

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

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

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

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

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1.王韬的新闻观点认为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2.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他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

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

3.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在业务上,它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4.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方式有哪些特点?

维新派从“开民智”、“育民情”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5.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支持报业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地位,

“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民众获得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公开宣告开放“报禁”,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对书籍报刊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步子。

6.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哪些进步作用?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7.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

于右任:

P135中国同盟会会员,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日销两万多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

于右任先后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报。

2.《民报》的办刊宗旨是什么?

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哪些?

《民报》的办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创刊号上亲自撰写该报的《发刊辞》,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简称为“三民主义”;

根据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民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此外还报道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并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

5.论述《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的内容、结果与影响。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导致中国分裂。

论战持续一年半的时间,最终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民报》之所以能在论战中获胜,首先是因为它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其次是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第三,《民报》的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随即展开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逐渐深入民心,而且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另外,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11.简述《大公报》的发展历程。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至今仍在香港出版,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伤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创刊至1916年,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一张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亲日报纸;

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办报方针: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大公报》:

创刊于1902年。

1926年9月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

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2.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被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在这半年里,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了4200万份,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引发号外。

民国初年报业繁荣的原因是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并通过相关新闻法律的制定颁行与废除亡清旧法,孙中山本人也十分重视新闻事业,坚定的恪守言论出版自由原则,都极大的促进了报业的发展。

9.简述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

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

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

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

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

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

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0.简述邵漂萍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黄远生:

P168民国初期著名的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第一,在新闻业务上,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他的新闻通讯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细致详尽,幽隐毕达。

四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第二,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四能”说:

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

第三,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

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编辑过《庸言》杂志,担任《时报》、《申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

邵飘萍:

P169民国初期新闻记者,是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

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

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

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

P174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前期的宣传主要是抨击封建主义思想伦理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后期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日益倾向社会主义,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问题与主义”论战,1917年初迁到北京出版,1920年9月改组,鸡鸡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论战,1922年停刊。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

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陈独秀为刊物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