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3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4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

《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铁盾构开仓方案.docx

地铁盾构开仓方案

1编制依据、原则及适用范围

1.1编制依据

《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盾构法开仓及气压作业技术规范》(CJJ217-2014);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

《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

《石湖站~太和站区间第一册第一分册区间隧道平纵断面设计》;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石湖-太和区间及石湖停车场出场线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期工程【XXXXX】土建工程石湖-太和区间及石湖停车场出场线补充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太中间风井~太和站】盾构隧道及石湖停车场出场线盾构隧道(包括中间风井)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期【XXXXX】土建工程周边建(构)筑物、周边环境、地下管线调查报告》;

土压平衡式盾构机设计图纸;

其他相关设计图纸;

中铁某X局股份有限公司文件:

《施工技术方案管理办法》(股司科〔2014〕270号);

中铁某X局股份有限公司城通公司文件:

《施工技术方案及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办法》城通司工〔2013〕228号;

《工程项目关键工序验收(备案)制度》(城通司工〔2014〕210号);

《关于加强盾构换刀重大危险源施工技术方案管理的通知》(城通司工函〔2014〕12号)。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期【XXXXX】盾构区间施工监测方案》;

国家、省、市、市安监站及广州地铁公司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等和中铁某X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类似工程所积累的施工经验和成熟的施工工艺。

1.2编制原则

(1)在充分理解施工文件、设计图纸及地质补勘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经充分论证的先进、合理、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

(2)明确换刀里程,换刀地点地质情况,常压换刀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3)严格贯彻“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工期、确保施工安全,全面兑现施工承诺;

(4)优化施工技术方案,推广应用“四新”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确保工程全面创优;

(5)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1.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期【XXXXX】土建工程项目石太中间风井-太和站盾构区间、石湖停车场-太和站出场线盾构区间常压开仓换刀施工。

2工程概况

2.1设计概况

石太中间风井~太和站盾构隧道区间长分别为1570.171m(左线)、1579.365m(右线),线路最小曲线半径800m,最大纵坡26.059‰。

采用盾构法施工,筹划投入2台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施工。

石湖停车场~太和站区间出场线隧道长1683.372m,线路最小曲线半径500m,最大纵坡25‰。

采用盾构法施工,筹划投入1台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施工。

概况表见下表:

表21盾构区间工程概况表

工点

工程规模

工法

中太区间(正线)

左线

1570.171m

盾构法

右线

1579.365m

盾构法

出场线

1683.372m

盾构法

2.2工程地质

根据地勘报告揭示,石太中间风井~太和站正线区间和石湖停车场~太和站出场线区间主要穿行于<6>碎屑岩岩石全风化带、<7-3>碎屑岩岩石强风化带、<8-3>碎屑岩岩石中风化带、<9-3>碎屑岩岩石微风化带。

隧道主要穿越地层见下表:

表22正线地质情况统计表

序号

里程(左线)

地层描述

洞身fc(Mpa)

1

21+036~21+100

洞顶<7>、洞身<7><8><9>、洞底均为<9>

12.1

2

21+100~21+200

洞顶<7><8>、洞身<8>、洞底均为<9>

7.2~17

3

21+200~21+300

洞顶<8><9>、洞身<8><9>、洞底均为<9>

6.6

4

21+300~21+400

洞顶<8><9>、洞身<8>、洞底<8><9>

5.3

5

21+400~21+500

洞顶<8><9>、洞身<7><9>、洞底<7>

15.2

6

21+500~21+600

洞顶<7><8><9>、洞身<7><8>、洞底均为<9>

12.7

7

21+600~21+700

洞顶<8><9>、洞身<8><9>、洞底<8><9>

13

8

21+700~21+800

洞顶<7><8><9>、洞身<8><9>、洞底<8><9>

9.7~16.1

9

21+800~21+900

洞顶<9>、洞身<9>、洞底<8><9>

4.2~5.4

10

21+900~22+000

洞顶<8><9>、洞身<8><9>、洞底<8><9>

3.5~7.9

11

22+000~22+100

洞顶<7><8>、洞身<7><8>、洞底<8><9>

7.9~15.2

12

22+100~22+200

洞顶<7>、洞身<7><8>、洞底<8><9>

7.9~15.2

13

22+200~22+300

洞顶<7>、洞身<7><8><9>、洞底<8><9>

0.84~15.2

14

22+300~22+400

洞顶<6><7>、洞身<7><9>、洞底<7><8>

9.2

15

22+400~22+500

洞顶<4><6>、洞身<4><6><7><8>、洞底<7>

11.1

16

22+500~22+600

洞顶<4>、洞身<4><7>、洞底<7><8>

2.4~11.1

表23出场线地质情况统计表

序号

里程(出场线)

地层描述

洞身fc(Mpa)

1

0+105~0+200

洞顶<4>、洞身<3><7>、洞底均为<8>

2.4

2

0+200~0+300

洞顶<4>、洞身<6><7>、洞底均为<8>

11.5

3

0+300~0+400

洞顶<5>、洞身<7>、洞底均为<8>

9.16

4

0+400~0+500

洞顶<4>、洞身<6>、洞底<7>

10

5

0+500~0+600

洞顶<5><6>、洞身<7>、洞底<7>

8.91

6

0+600~0+700

洞顶<7>、洞身<8>、洞底均为<7>

11.3

7

0+700~0+800

洞顶<7>、洞身<8>、洞底<7>

10.6

8

0+800~0+900

洞顶<6>、洞身<8><9>、洞底<8><9>

12.8

9

0+900~1+000

洞顶<6><9>、洞身<8><9>、洞底<9>

13.9

10

1+000~1+100

洞顶<7>、洞身<8><9>、洞底<8><9>

11.7

11

1+100~1+200

洞顶<7><8>、洞身<8><9>、洞底<9>

9.03

12

1+200~1+300

洞顶<7><8>、洞身<7><8><9>、洞底<7><8><9>

17.2

13

1+300~1+400

洞顶<6><9>、洞身<8><9>、洞底<7><8><9>

17.3

14

1+400~1+500

洞顶<6><9>、洞身<8><9>、洞底<8><9>

17.3

15

1+500~1+600

洞顶<6><7><8>、洞身<7><8>、洞底<8><9>

11.1

16

1+600~1+700

洞顶<5><8>、洞身<7><8>、洞底<7><8>

5.71

17

1+700~1+788.326

洞顶<3><6><8>、洞身<7><8><9>、洞底<8>

12.3

地质分层及主要特征如下:

<3-2>冲积~洪积中砂、粗砂层

多呈浅黄色、灰白色、灰黄色为主,主要成份为石英,以中砂为主,部分为粗砂。

含少量粘粒,饱和,呈稍密至中密,局部松散。

本层主要分布在石湖站至北二环段附近及停车场南侧。

<4N-3>冲积~洪积硬塑状的粉质粘土层

呈灰黄色、黄红色、灰白色等杂色,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为粘土,含少量粉细砂及少量铁质结核,呈硬塑状。

本层为中低压缩性土。

<6>碎屑岩岩石全风化带

呈棕红色、灰棕色,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风化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呈坚硬土状或密实土状,主要由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泥岩,粗砂岩,砾岩等岩石组成。

岩石风化成土状(多为粉质粘土或者粉土),局部为砂粒状,随母岩的不同砂粒大小不一,主要为粉细砂粒径,成分多为石英和长石。

本层主要分布在入段线的末端和出段线的北侧。

<7-3>碎屑岩岩石强风化带

呈棕红色、灰棕色,主要由泥质粉细砂岩等、粉细砂岩岩石组成。

岩石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但尚可清晰辨认,风化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及碎块状、柱状,岩质较软。

岩石风化成半岩半土状,局部为砂粒状,随母岩的不同砂粒大小不一,主要为粉细砂粒径和粘粒,成分多为石英和长石。

<8-3>碎屑岩岩中风化带

呈棕红色、灰棕色,主要由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泥岩,粗砂岩,砾岩等岩石组成。

陆源碎屑结构为主,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份基本未变化,风化裂隙较发育,泥质、钙质、铁质胶结,岩芯较破碎~较完整,呈短柱状~长柱状,局部呈块状。

岩石质量指标RQD值一般30~6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Ⅴ。

部分地段夹微风化或强风化岩夹层。

<9-3>碎屑岩岩微风化带:

呈棕红色、灰棕色,主要由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泥岩,粗砂岩,砾岩等岩石组成。

陆源碎屑结构为主,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组织结构基本未破坏,矿物成份基本未变化,泥质、钙质、铁质胶结,胶结紧密、良好。

局部有少量风化裂隙,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长柱状,以长柱状为主。

岩石质量指标RQD值一般80~90%,为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

部分地段夹中风化或强风化岩夹层。

2.3水文地质

地下水按赋存方式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层状基岩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冲积—洪积砂层为主要含水层,属中等~强透水层,地下水较丰富~丰富;冲积—洪积土层、残积土层和岩石全风化带,含水较贫乏,透水性较差。

(2)层状基岩裂隙水

层状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第三系红层碎屑岩和石炭系碎屑岩的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由于岩石裂隙大部分被泥质充填,故其富水性不大,岩体大部分完整,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差。

(3)本工程范围内砂层局部分布,砂层水水量一般,层状基岩裂隙水发育,水量一般,为中等-弱透水层。

2.4地面环境及周边建(构)筑物情况

石太中间风井~太和站区间隧道起于石太中间风井,线路由石太中间风井始发,向太和站掘进,沿线下穿北二环高速公路匝道、侧穿北二环高速公路桥桩、下穿荔枝湾美食园、下穿沙坑涌、下穿广从路。

石湖停车场~太和站出场线区间隧道,线路由石湖停车场始发,向太和站掘进,沿线下穿民房、下穿北二环高速公路、下穿加油站广场、下穿广从路。

隧道上方大部分为农田。

(1)石太中间风井~太和站正线区间隧道与地面主要建(构)筑物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24石太中间风井~太和站正线区间影响范围内主要建(构)筑物调查表

编号

位置

建(构)筑物名称

与隧道三维关系及地质情况

备注

1

隧道掘进方向左边

北二环高速

平距8.4m,垂直距离0m,里程ZDK21+479.467,地质<1><4N-3><5N-2><8-3><9-3>

2

隧道掘进方向左边

富栎华

平距11m,垂直距离12m,里程ZDK21+550.677,地质<1><4N-2><4N-3><6><7-3><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