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330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docx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

清華簡《保訓》“中”字解讀諸說平議

(首發)

陳民鎮

煙臺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2010級碩士研究生

清華簡最早披露的是《保訓》,目前爲止討論最多、爭議最大的也是《保訓》。

而爭議的焦點正是《保訓》中的“中”字,歧見迭出,紛如其辭。

在簡文中,“中”字凡四見,分別出現于虞舜與上甲微兩個故事中。

在虞舜的故事中,出現了兩次“中”,分別是“求中”、“得中”:

“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茅,恭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

舜旣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服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堯嘉之,用受厥緒。

”在上甲微的故事中,也出現了兩次“中”,分別是“假中”、“歸中”:

“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于河。

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湯,祗服不懈,用受大命。

”筆者擬就諸家歧說作一番梳理,以期對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

一、《保訓》“中”解讀諸說平議

目前爲止,關於清華簡《保訓》“中”的理解,主要可以歸納爲中道說、標杆說、地中說、旗幟說、讀“衆”說、獄訟簿書說、命數說諸說,以下並載諸說,略作評騭。

(一)中道說

李學勤先生首倡此說。

李先生認爲《保訓》中的“中”,也就是後來說的中道;《保訓》的思想與儒學有共通之處,很值得探索研究;朱子《中庸章句》序開首講“道統”,現在看《保訓》篇文,似乎堯舜以來確有“中”的傳授。

後李先生復作補充,指出上甲微怎麼“假中”、“歸中”於河,不太容易理解,然視下文“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湯”,“中”仍是指思想觀念而言;由此可見,“中”的觀念,或稱中道,是《保訓》全篇的中心。

江林昌先生也認爲“中”應該是一種觀念,並闡發姜亮夫先生的觀點,指出“中”字的上端作飄遊狀者爲氏族圖騰旗幟,中間作圓者爲太陽,下端作飄遊狀者則爲旗幟之投影;“中”是上古時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這種信仰和觀念來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陽崇拜,“中”字的原始義卽來源於初民對太陽的認識;《國語·魯語》有“日中考政”之說,《詩》毛傳有“教國子以日中爲期”之謂;“中”字的原始義卽取象於太陽神中午時分公正直照、不偏不倚的特徵。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公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便將“中”解釋爲中正、中道,楊朝明先生強調《保訓》的“中”和儒家的“中道”是相聯繫的,持此說的還有王輝、余敦康、黃人二、梁立勇、梁濤等先生。

趙平安先生則指出“中”和“詷”相類,而“詷”是古代帝王卽大位之前必須掌握的東西,是治國安邦平天下的道理。

李守奎先生指出“中”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是中道,形式是某種寶物,立論則更爲平允。

廖名春先生則認爲“中”的具體義涵爲“和”。

李銳先生認爲“中”與後世的中庸、中和思想有關聯。

謹按:

《保訓》的出現,重新激發了學術界對道統論的興趣。

然而李零先生指出:

“宋儒所謂‘中’,《堯曰》之‘中’也好,僞‘十六字心傳’之‘中’也好,《中庸》之‘中’也好,都是哲學概念,而簡文的‘中’是一種器物。

兩者是否有關,還值得討論。

”李零先生的說法是不無道理的。

劉光勝先生也提出這樣的問題:

“中道是清華簡《保訓》的核心思想,舜執法中允,擅長從正反兩面考慮,不違背百姓的願求,說他守中是沒問題的。

問題是上甲微替父報仇是守中道嗎?

更爲奇怪的是,文王讚揚上甲微的做法,文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聖人,難道聖人也認爲部族復仇是守中道嗎?

”姜廣輝先生則質疑道:

“一個‘思想觀念’或‘中道’觀念,並不是一件實物,怎麼能借來還去呢?

”黃天樹先生則指出,從古代金文等來看,古代虛的一些東西好像也能用實的動詞來講,如金文中常見的“秉明德”、大盂鼎的“敬擁德經”、胡簋的“經擁先王”等,又如大盂鼎“享奔走”之“享”,虛的東西可以稱享,實的也可以稱享。

虞舜“求中”、“得中”,倒近似於《論語·述而》的“求仁而得仁”,至少在虞舜的故事中,解釋爲一種思想不失爲一種可能,而在上甲微的故事中卻不能。

《保訓》的“中”到底是形而上的“道”,還是形而下的“器”,似乎尚是一個未能遽定的問題,至少將文中的“中”僅僅解釋作一種思想並不是件令人信服的事情,因爲我們無法忽視《保訓》中的其他文字——欲澄清疑義,需要從上下文去宏觀把握。

筆者認爲,《保訓》的“中”,無論是在虞舜的故事中還是在上甲微的故事中,都應該是“器”,但它們又確實與高於它的“道”有關。

(二)標杆說

倡“標杆說”者主要是李零先生。

以下試臚列李零先生的主要看法:

關於“中”字的涵義,學者有三說:

(1)旗幟說(唐蘭說);

(2)圭表說(溫少峰、袁庭棟說);(3)風向標說(黃德寬說)。

案此三說,似可折中於中國古書所說的“表”。

“表”者,卽今語所謂“標杆”,它可以是普通的標杆,也可以是有旗斿的旗杆。

這種杆子有兩個功能,一是“立竿見影”,當觀測日影的圭表用,二是借助旗斿,觀風向,測風力。

三說並不矛盾。

古書所謂“表”,常與“旗”並說,是類似之物,如《左傳》昭公元年“舉之表旗”是也。

“表”常用於軍中,用於合軍聚衆,教練士卒。

表有兩大用:

一種用於集合,古人叫“日中期會”。

一種是用於陣法操練,每百步樹一表,練習作坐進退,“及表乃止。

”殷墟卜辭的“立中”就是古書常說的“立表”。

“中”有表率之義、標準之義,就是從標杆的意義引申。

“中”有中間之義,中心之義,也是從標杆的意義引申。

表也是測量工具。

周公營建新邑於洛,“相宅”、“攻位”(《尚書·召誥》),據說就是用“表”作測量高下遠近和四方八位的工具。

“土中”是東南西北“四土”之中”,“中國”之義立於此。

陰陽以日影分。

簡文說,“厥有施于上下遠邇,廼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表”就是這樣的東西。

簡文的“中”不是一般的表,而是一根可以“爲民立極”的標杆。

它和“九鼎”一起,同樣是權力的象徵。

“中”代表什麼?

曰“四方之極”(《詩·商頌·殷武》),太一是宇宙之“中”,天子是天下之“中”。

徐在國先生認爲李零先生的觀點可從,“中”可折中於中國古書所說的“表”,“‘表’常用於軍中,用於合軍聚衆,教練士卒”,那末“假中”義同“假師”,簡文中的“中”字代指軍隊。

謹按:

李零先生的論述精義連珠,愚欽佩無地。

然李零先生此說實際上與下文將論及的“旗幟說”接近,亦可用以證明“旗幟說”。

李零先生從“中”字諸多涵義中提煉出“表”的概念,抓住了實質,然未免含糊。

筆者認爲這個“中”應該明確化,明確其指涉內容。

因爲在《保訓》中,無論“求中”、“得中”、“假中”還是“歸中”,“中”都應該是具體的。

而且虞舜、上甲微的故事中,所涉及的“中”的具體涵義是否一致?

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

而其背後所涵攝的文化密碼,則又另當別論。

(三)地中說

“地中說”的提出與中國“擇中建國”的傳統思想有關。

李零先生由“表”引申至“土中”的概念,這個“中”是一根可以“爲民立極”的標杆,而虞舜所求之“中”正是“地中”。

武家璧先生指出《寶訓》以講歷史故事的方式說明“居中”的重要性,這與文王爲易卦“觀象系辭”的風格很相似,文王“大勳未集”而歿,遺言子發,引古喻今,大談其“中”,顯然是希望太子發能“蒞中國而撫四夷”,完成“大統”。

武家璧先生又認爲虞舜所求之“中”是“天中”,又認爲上甲微故事中的“假中”當作“砌”解,“砌中”卽以甃石壘砌成臺階狀的“中”壇;上甲微“砌中于河”就是在河濱或河伯之地堆石壘砌了一座“中”壇,“砌”有堆聚之義,故“砌中”亦可解釋爲築壇聚衆,然後祭告天地,誓師出發;上甲微採用“建中立極”的方法選址建中壇,禘郊帥祭列祖列宗,利用宗教形式與宗法關係以凝聚人心,此“中極”建在河濱或者河伯之地,故曰“砌中于河”、“歸中于河”。

美國達慕思大學的艾蘭教授認爲“中”是從地理和宇宙意義上說的,這個宇宙的中心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象徵,而且有著地理上的實際所指;大致上說,這個中心就是指河南省的偃師縣和登封縣以及周邊地區,從考古上看,這個區域也是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中心;如果我們將“中”旣看成是地理中心,又看成是宇宙中心,那麼,要想成爲“天子”,統治者就必須控制這個地區,可想而知,將“中”視作通往道德君主的“中道”的想法也是這種視角隱喻的發展。

艾蘭教授的觀點亦可視作“地中說”。

倪木蘭先生指出,如果將“中”釋爲廣義的“中土”或“中國”,則全文文意無所扞格,暢然若水之就下。

郭偉川先生亦持此說。

謹按:

筆者初讀《保訓》時便竊以爲文中的“中”當是一種實體物質(至少在文意中),它很可能正是地中。

嗣後筆者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因爲與“中道說”一樣,於虞舜的故事完全適用,然於上甲微的故事仍然是齟齬難通。

後來得讀李零先生的高論,對“地中說”又重新進行了考量。

誠如李零先生的論述,“地中”的概念完全可以由《保訓》中的“中”生發而來。

“地中”的概念,是“中”的理念的一個重要向度,這是不容忽視的。

事實上,大多數論者都假定了一個前提,那就是虞舜和上甲微的故事的“中”是一回事。

然而正如筆者前文所指出的,如果說這兩個故事的“中”所指涉的涵義並不一致,但是又可以統一到一個更高的內涵中去,難道也可以說它們相互抵牾嗎?

愚意以爲,欲覓得《保訓》“中”的真意,需要分別從虞舜、上甲微這兩個故事去尋繹。

筆者研究發現,虞舜故事中的“中”確實與“地中”直接相關,容另文詳述。

(四)旗幟說

江林昌先生雖認爲“中”應該是一種觀念,但也明確了該觀念係由“中”字旗幟義生發而來,相關論述參見“中道說”部分。

王連龍先生則明確提出了“旗幟說”。

王先生指出,清華簡《保訓》篇存在著兩種意義層面上的“中”,卽舜、微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所用的“中”和文王總結出並作爲治國原則的“中”;前者指旂旗,著重表現在聚集民衆及以勅軍旅等活動中的核心意義,而後者是文王在總結舜、微具體用“中”的實踐基礎上,把這種核心意義上升至政治層面而得出的“中”道,卽強調周天子至高無上的政治核心地位;旗在作爲氏族標誌之外,更具有集衆及圈地作用,《保訓》所載舜“求中”活動中,舜不違民欲、施惠遠近及建造居邑,以致四方之民皆來歸順,正是旂旗集衆功能所在;“求中”之“求”,可訓爲“聚”。

“中”又與“師”有關,唐蘭論“中”爲徽幟時,就提到“若爲三軍,則中軍也”,白川靜也說“立中卽任命中軍之元帥”,胡厚宣則認爲“立中”當是爲了軍隊駐紮、武裝墾殖,就微“假中”上下文義來看,“中—旂旗—軍旅”說較合適。

此外,周鳳五先生指出“舜向堯借來象徵最高權力的旗旗以治民施政”,“上甲微向河伯借來象徵最高權力的旗旗以出兵征伐”,亦可歸爲旗幟說。

謹按:

江林昌、王連龍先生的觀點持論平允,值得重視。

不過王先生將“中”釋作“旂旗”,《周禮·春官》言“交龍爲旂”、“熊虎爲旗”,“旗”、“旂”尚有差別,當審慎使用。

王先生注意到了《保訓》有一個從虞舜、上甲微的故事昇華到治國原則的過程,這實際上與“中”的多維意涵有關,惜乎王先生沒有進一步的論述,對於這個過程的揭櫫亦顯生硬。

筆者主張虞舜故事的“中”是指“地中”,上甲微故事中的“中”是號令軍隊的旗幟,王先生認爲這兩個故事的“中”是一致的,都是旂旗,這是一個較大的區別。

“旗幟說”可以很好地協調虞舜和上甲微的故事,並能密切聯繫“中”字的初義,這無疑是它的優勢所在。

不過有許多問題是需要解釋的,譬如:

“中”字初義爲旗幟,該說以唐蘭先生爲代表,這種說法除了字形之外,還有其他證據嗎?

是否有將“中”用作“旗幟”的直接文獻證據呢?

虞舜、上甲微兩個故事的“中”,都是指涉“旗幟”,抑或別有所指呢?

在周原發現的卜甲H11:

112便涉及到了該問題。

該片甲骨由左至右的其三列文字可釋讀作“其求左爯中”。

“偁中”一語,可與裘衛盉銘文“王爯旗于豐”一語相參驗。

“爯中”卽“爯旗”,舉旗也。

我們可以推知“中”確有“旗幟”的涵義,也可以進一步追溯甲骨卜辭的“立中”的“中”,亦當作“旗幟”解。

准此,“中”字確有“旗幟”的涵義,推求“中”字的字形,“旗幟”作爲“中”字的初義,殆無疑義。

《山海經·大荒東經》郭璞注引古本《竹書紀年》云:

“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保訓》上甲微故事的“中”用作“旗幟”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