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1588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ocx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课题名称: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号:

DHA050104

课题级别:

教育部重点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

2万元

学科分类:

教育发展策略

课题鉴定时间:

2008年11月

课题负责人:

魏南江南京师范大学

主要成员:

宋红斌孔祥静程培元

研究总报告

序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众传媒走向了市场化,不可避免的抹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为了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刻意迎合大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心理,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量暴力、色情、不良广告等信息的产生,对青少年从感知到认识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查禁媒介不健康内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却是屡禁不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家长式的简单干预显然已经无法与媒介争夺青少年的注意力时,与其一味对媒体信息发表抨击和指责,想法设法不让青少年接触到有害信息,毋宁帮助青少年获得一种能力,一种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媒介素养。

放眼世界,英国、法国、德国、芬兰、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亚洲一些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也已开始推行了媒介素养教育。

他们把媒介素养看作是听、说、读、写能力的一种延伸,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样,是个体在现代社会必须学习的一种能力。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总体处于萌芽状态,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几近空白。

虽有少数有识之士零星地尝试着课堂试验,但缺乏系统且广泛的调查研究,也始终没能将其引入日常的正规教学。

在政府日益关注网络媒介负面影响、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下,利用试点学校稳定地开展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的必然之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申报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荣幸地被批准为教育部“十五”规划的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DHA050104)。

本研究总报告就是对这项研究的进展和结果的描述和阐述。

 

摘要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和本国国情相结合;史料分析归纳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首先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江苏省内的17所中小学校,展开了历经8个月的万人问卷调查,回收的11540份有效问卷,均采用SPSS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结合调查活动中的座谈和走访写成系列论文和研究报告,并公开发表和递交相关教育机构。

其成果较为清晰地把握了当今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适合目前国情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开展形式。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堪忧,家庭和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位。

鉴于现实中家长媒介素养较低,所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率先在2-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以媒介微观、中观、宏观三方面为核心内容,在综合实践课中试点开展媒介教学为宜。

与此同时,课题组建立了实验基地,进行了师资培训,制定了媒介素养“三进阶”的教学格局,建构了“认识·欣赏·解读·批判”的媒介教学模式,使媒介素养的教育真正走进了小学课堂,基本实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效应和成绩的理想。

 

内容结构图

一、研究概述…………………………………………4

(一)问题的提出………………………………………4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7

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三)研究设计…………………………………………8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四)研究实施描述……………………………………9

调查问卷的实施—课堂实验的实施

二、研究的发现或结论………………………………16

(一)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结论…………………16

1.中小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16

2.中小学生电视媒介素养现状…………………23

3.中小学生电影媒介素养现状…………………34

4.手机/小灵通媒介素养现状……………………43

(二)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结论……………51

1.家庭、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位………51

2.家长和教师的媒介素养现状差别明显………51

(三)开展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56

1.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56

2.融入综合实践课教学为主要开展形式………57

三、研究中的实验成果………………………………60

(一)构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内容……………60

媒介微观—媒介中观—媒介宏观

(二)进行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实验……64

认识·欣赏·解读·批判的教学模式

1.媒介素养教育课堂教学实录

(1)……………65

2.媒介素养教育课堂教学实录

(2)……………71

四、主要参考文献……………………………………81

五、致谢………………………………………………82

六、附录………………………………………………83

一、研究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1.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目的、意义

“媒介素养”,指的是运用和解释媒介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它是现代社会新的素养要求。

为此,“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具备基本的媒介信息识读能力,能够批判性地了解媒介,了解传媒运作经营机制以及媒介信息的生产过程,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分析和解读传媒信息。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会议,明确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社会运动。

由于青少年处于心智发展阶段,又是媒介信息的主要消费者。

目前,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美国、加拿大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而且亚洲一些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也已开始推行媒介素养教育。

大陆媒介素养教育总体上处于萌芽状况,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几近空白。

目前,不要说媒介素养教育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甚而连一些有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教材中也极少涉猎。

虽然有些学校已经把电影欣赏课纳入到活动课中,也有少数学生参与到校报、校刊、广播台的日常工作中,但严格说来,都不是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

纵观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过程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大多经历了从初期的“防疫性”发展到“批判自主性”阶段,其目的也从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甄别和抵制”能力扩展到增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和运用的能力。

这对我国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众传媒走向了市场化,不可避免的抹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为了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刻意迎合大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心理,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量暴力、色情、不良广告等信息的产生,对青少年从感知到认识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查禁媒介不健康内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却是屡禁不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家长式的简单干预显然已经无法与媒介争夺青少年的注意力时,与其一味对媒体信息发表抨击和指责,想法设法不让青少年接触到有害信息,毋宁帮助青少年获得一种能力,一种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势在必行,同时,也突显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注:

本课题所谈的中小学生特指:

义务教育阶段的1—7年级的中小学生。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现有的媒介素养状况,提供进行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数据及案例;构筑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实施内容及有效的实验模式。

本课题是开创性的课题研究,实践性、实验性强,实践的过程就是研究,试验的过程就是成果,问题的提出也就是成果。

2.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基本假设

为了深入展开研究,本课题将提出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1)媒介传媒对中小学生有正负影响

媒介传媒在社会预警、群体沟通、文化传承、知识普及、创造娱乐方面对中小学生有正面影响;但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电视、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例如⑴消极信息导致道德污染,⑵庸俗信息产生消极示范,⑶失真信息导致认知障碍,⑷符号暴力导致文化偏见,⑸信息麻醉弱化思维能力,(6)信息泛滥降低信息获取效率,⑺虚拟情景缓滞社会化过程,⑻有碍生理健康。

本课题就是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把传媒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是可以建构的

如何使中小学生批判性的接受媒介,从而正确的利用媒介信息,是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那么,从那些方面建构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呢?

本课题认为:

可以从媒介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认识媒介,从而更好地批判性地运用媒介。

所谓“媒介微观”是指媒介的制度、性质、种类及其沿革;媒介的主要功能、主要存在形式样态及其技术背景;媒介之间的联系及其区别。

所谓“媒介中观”是指对传播者、信息、受者的认知,懂得对信息来源和信息可信度作判断。

所谓“媒介宏观”是指认识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人们生活方式的联系,诸如广告的真实性、媒介道德、媒介暴力与现实暴力的关系等等。

(3)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1世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传播卫星网络化,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时代开始了,且超过历朝历代。

中小学生被媒介所包围,并生活在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这样双重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

做一个现代人不会使用媒介当然是不行的,完全变成媒介的奴隶也是不行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经过系统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将终身有益,否则听之任之,延误了的一种教育若干年后再来恶补,将是民族的悲哀,这应该引起我们研究者的极大注意。

本课题认为:

媒介素养是一种技能,如同识字、阅读、和写作一样,这种技能不是天赋的,是需要学习训练的。

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成长历程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素质。

3.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核心概念释义

本课题涉及的核心概念有:

(1)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概念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开始提出,经过六七十年的演变,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

有专家甚至戏称它是一个有着一千个面孔的孩子。

英国媒介专家DavidBuchingham认为:

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1]。

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认为:

媒体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反思能力[2]。

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认为:

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技巧和手段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3]。

而本课题认为:

广义而言,媒介素养指的是运用和解释媒介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是现代社会新的素养要求;狭义地说,它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从这里不难看出,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

因而核心理念有六个,即:

①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出来的。

这是媒介素养最重要的理念。

媒体所呈现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而是经过刻意选择,各种因素综合之后的结果。

媒介教育就是让学习者了解之所以呈现这样的媒体面貌的原因。

②媒介建构了所谓的“真实”。

人们往往根据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建构外部世界的图像,通过媒体来观察和感受世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大众媒介塑造了人们对周遭世界的态度与看法。

③受众能够诠释媒介信息意义。

面对媒介信息时,人们会因个人兴趣、需求、心情、种族、家庭和文化背景等的差异而对媒介信息产生各自不同的诠释。

④媒介暗含有商业因素。

大多数的媒介产物都是商业产品,也都需要获得利润。

以电视为例,不论是新闻、体育还是娱乐节目,都要取决于节目能吸引多少观众以及能否得到广告支持。

而媒介教育就是要让学习者知道节目时段、内容安排、收视率、广告诉求对象、市场等因素是如何运作。

媒介教育也包含对媒介所有权、控制力以及其他相关议题的探讨。

⑤媒介包含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

所有的媒介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含有意识形态,倡导某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

媒介所选择的议题甚至能形成潮流,左右观众的喜好,引导时尚。

⑥每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形式。

每种媒介都有其特别的表述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媒介所使用的符号与形式特征,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运用所接触的媒介信息。

媒介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媒介文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欣赏每种媒体独特的美学形式。

如懂得欣赏影片拍摄手法、感受音乐中的节奏与气氛等等。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从字面上看,即有关媒介素养的教育。

然而单看媒介和教育两词,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被称之为“mediaeducation”,在美国称之为“medialiteracyeducation”,而台湾则于2002年10月颁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在亚洲地区率先将此纳入正式的官方管理渠道。

世界各国对此名称有差异,推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使之成为适应时代的新公民教育,却是各国共同一致的方针政策。

媒介素养教育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关乎其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争论仍沸沸扬扬。

本课题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

通过教育使公民具备基本的媒介信息识读能力,能够了解媒介、了解传媒运作经营机制以及媒介信息的生产过程,最重要的是,能够能动地分析、解读传媒信息,建设性地使用媒介以利于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鉴于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媒体环境及体制亦具有特殊性,因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其核心。

唯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才可以能动地解读讯息和使用媒介,才不至于被动地沦为媒介的奴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综上所言,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社会运动,但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却刚刚起步。

因而国内学者早期对此的研究主要是译介外国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1997年1月发表的国内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

《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同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其三项主要任务就是启动媒介教育、发展儿童与媒介研究、促进儿童媒介在中国的发展。

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素质教育文库”,7大系列33册中“媒介系列”,包括了电影、电视、新闻、广告、电脑与网络5册。

这是国内第一套有关媒体素养训练的读本。

2001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少年新闻传播普及教育系列丛书”,5册分别为:

《怎样当个小记者》、《我也能做小编辑》、《今天我主持》、《当个电脑网上通》、《校报校刊小画家》,强调技术训练的同时也强调素养的培养。

国内2002年以前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追溯和引用上。

进入2003年,随着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的负面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及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大力宣传引导,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度逐渐提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活动也随之增多。

但真正适合我国受众媒介素养实际状况与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另外,对受众媒介素养状况的调研也尚未广泛、扎实地开展起来。

虽然2000年以后一些机构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状况有些局部的调查,但整体而言,标本的质和量都缺乏说服力,成年人的媒介素养调查更是几乎没有。

数据的欠缺,使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和主观评述上。

因而,对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批判和对实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呼吁均显得力度不够。

与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更为匮乏。

现有的青少年教育课程中几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也无一本针对未成年人公开出版的媒介素养教材,更谈不上对其他人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和这一教育的终身化研究。

即使在学校开设的新闻类课程,也常着眼于新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各级政府部门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现有教育经费缺少对此项研究的基本投入,国家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出台。

然而,不少学者正尝试利用媒体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如卜卫在中青网(www.cycnet.com.cn)“青少年园地”频道中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通过青少年经常接触的网络媒体向他们普及媒介知识,让更多青少年讨论新闻、了解媒介;2004年10月1日,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正式开通。

媒介素养课堂教育方面同样有所突破。

同年秋天,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传媒素养教育课程,面向新闻传播学专业之外的学生传授媒介知识。

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起招收国内第一批传媒教育硕士研究生。

2004年10月,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了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主题是“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来自加拿大、英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知名学者就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推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事业的发展,保护在媒介巨大影响下表现脆弱的青少年,保护被媒介侵蚀的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此次研讨会提交论文的汇编为《媒介素养》一书。

据称,该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著作,但只是会议论文汇编,并无系统体系。

同年,共青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文明办、全国妇联、教育部等7个部门在上海联合组织召开《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

组织者还发布了《共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媒体环境》宣言,发表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交大、山东师范大学等都已成立媒介素养研究团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项目研究。

除一些高校开设媒介素养相关选修课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启动,但正处于良好的探索实验期。

基于江苏省的基础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第一方阵,为此,本课题将以江苏的九年义务教育为点,率先进行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这是一次崭新的创造,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的主要内容设计

(1)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的研究

在中小学媒介素养研究匮乏的情况下,进行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十分急迫。

同时,这种现状调查又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开展大型的、也是我国首次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活动。

我们在江苏省的苏南、苏北、苏中各取一个城市为点(南京、徐州、南通),每个城市各取小学、初中为点,小学和初中又将抽取城中、城郊结合部、农村各一所学校为点展开问卷调查。

所得数据、案例将向政府提交《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报告》,同时写出系列论文。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研究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从这里不难看出,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诚如上面所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其核心。

鉴于国内媒体环境及体制,加之多年教育中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此,如何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省情又符合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师现状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本报告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3)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推介模式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的落脚点是需要实施的一种教育,以何种模式进入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本课题研究的又一内容。

我们需要开辟实验基地,从具体课堂教学试验着手,寻求突破。

不过,这项内容将需要较长的摸索、实验,欣喜地是,本报告已提供了初步的课堂模式,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在实验学校进入课堂。

同时,这也将会成为往后的延续课题研究。

2.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报告的研究方法:

立足“三结合”原则,即: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本国国情相结合;史料的分析归纳和个案分析相结合。

本报告的研究技术路径有二:

第一条路径:

展开大型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活动,分析所得数据和案例写出调查报告及相应的系列论文。

在此基础上,确立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第二条路经:

开展实验基地的试验工作。

先利用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进行系列的讲座及教学。

(四)研究实施描述

1.问卷调查的实施

为弥补国内定量分析的不足,为了解中小学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现状,探讨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案。

2006年9月至2007年4月底,历时近8个月,克服种种人力、物力、财力的困难,《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在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代表城市:

南京、南通、徐州分别选择了城市、城郊、乡镇共17所中小学[4]进行了随机整群抽样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二到六年级小学生、初中生及相关家长、教师。

从调查对象的选择来看,中小学生、教师带有鲜明的群落身份特征,家长却因职业不同、居住分散及年龄悬殊等不同而带有普遍的社会性。

因而,问卷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媒介受众。

之所以选择南京、南通、徐州三地进行调查,是因为:

南京是长江三角洲最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它经济发达,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传媒竞争极为激烈。

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为苏北重镇。

它与南京、济南、郑州、合肥等省会城市均相距350公里左右,属于省域中心城市辐射薄弱区。

作为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现在的徐州与沿海地区相比,经济相对落后。

而处于长江北岸的南通,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依,被誉为“北上海”。

它“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鲜明地体现了界于苏南、苏北之间的苏中地区的典型特征。

本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40份,回收率达93.8%。

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软件分析处理。

调查问题的设计主要从媒介使用、选择、判断、认知能力及其教育现状设计的。

由于媒介种类繁多,加之传统的纸质媒体前人已普遍研究过,为此本调查主要偏重于电视、网络、电影、手机、小灵通几种媒体形式。

受访者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各数量均为有效问卷数量):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4836

46.4

5577

53.6

对象类型

2-3年级学生

1565

13.6

4-6年级学生

2458

21.3

初中学生

2298

19.9

家长

4267

37

教师

952

8.2

所属地区

南京

4258

36.9

南通

3817

33.1

徐州

3464

30

地区类型

城市

4075

35.3

城郊

3636

31.5

乡镇

3828

33.2

文化程度

(家长、教师)

初中以下(含初中)

1331

27.1

高中/中专/中师

1448

29.5

大专

1016

20.7

本科

965

19.7

研究生

147

3

所被调查的江苏省17所中小学是:

南京一中、南京马群中学、高淳砖墙中学、南京长江路小学、南京孝陵卫小学、高淳砖墙小学;南通中学、海门实验学校(含小学、初中)、海门德胜中学、南通师范学院一附小、海门德胜中心小学;徐州十三中、徐州潘塘中学、邳州八义集中学、徐州公园巷小学、邳州八义集镇中心小学。

各校问卷份数,见下表(各数量均为有效问卷数量):

地区

学校

学生卷

家长卷

教师卷

南京

南京一中

266

238

47

南京马群中学

167

100

45

高淳砖墙中学

290

278

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