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147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

《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docx

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

附件1:

东莞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总体规划

一、背景和条件分析

(一)背景

1.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也是仍然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并在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中大国。

为此,国家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使制造业的发展符合信息化的总体方向,另一方面推动信息技术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以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2.科技部根据国家战略,把863计划和攻关计划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拿出8亿元资金,推出了“十五”期间的重大科技专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这一工程包括两大层面:

一是国家层面的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二是地方层面的省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

科技部已选定了广东省等17个省市作为重点示范省市。

3.广东省科技厅在科技部的总体计划下,相应制定了“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在省内选取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和示范城镇。

我市以及石龙、石碣镇已向省提交了申报材料,并已被批准为广东省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和示范专业镇。

(二)条件分析

1.有内在的要求。

东莞是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基地,拥有制造业企业2万多家,总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3%;2001年全市外贸出口达到190亿美元,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三。

因此,从东莞的发展来看,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促进东莞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2.有较成熟的条件。

由于东莞制造业具有“外向性”和“加工型”两个特点,不仅对信息化的需求比较迫切,而且实际承接能力比较强。

在这些制造业中大面积推广信息技术有较好的现实条件。

3.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经过几年的努力,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逐步形成了以区域网络化制造协作平台为龙头,以C3P、ERP技术应用为基础,以企业应用试点、专业镇行业应用试点和大型展览、讲座活动为动力,以市镇协同、政企合作、内外互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培训、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的工作体系。

(1)培育了一批制造业信息化

服务机构。

近几年,我们相继成立了东莞生产力促进中心、东莞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C3P技术联合中心等。

这些机构,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咨询等服务。

(2)建立了一个区域性综合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为适应“网络化制造”的发展趋势,2000年我们成立了“东莞市智造网络有限公司”,建立“虚拟制造协作网”,这一工程被列为广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目前已有注册用户3000多家。

在“虚拟制造协作网”的基础上,我们还实施了863计划项目“粤港渝陕网络化制造协作工程”。

(3)推动了专业镇行业性服务平台的建设。

我们根据一些镇所形成的行业特色,积极协助他们建设行业性服务平台。

目前,我市有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4个,分别是:

以社会信息化服务为特色的石龙镇、以数码产品制造为特色的石碣镇、以家具设计制造为特色的厚街镇和以物流业为特色的常平镇。

这些镇积极地对行业性平台建设进行了规划,并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开始了平台的建设。

(4)实施了一批制造业信息化企业应用试点。

目前,已推广3DCAD/CAM700多套,发展ERP用户100多户;实施了两个CIMS国家级应用示范工程(生益、东华),5个CAD国家级应用试点。

(5)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东莞国际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展览会暨信息化战略研讨会”,接待了8000多名专业观众。

今年又在“方案展”的基础上承办“中国国际制造业信息化博览会”。

(6)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源。

近几年,我们发展了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一支产学结合、内外合作的技术开发服务队伍。

二、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1.明显提高信息技术,特别是C3P系列技术、ERP系列技术和区域性、行业性网络化集成制造技术在我市制造业中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

2.大大优化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社会技术环境,提高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和制造业企业整体竞争力(包括市场响应能力,过程协作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3.促进相关产业包括软件业、IC设计业、数字化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我市IT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任务

(1)建立健全一个综合性的支援服务中心和技术平台,为全市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必要的扶助。

(2)建立一批行业性的技术服务平台,为制造行业提供“精”、“专”技术服务。

(3)扩大企业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促进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

(4)建立若干专业孵化器,包括软件业和IC设计业孵化中心;咨询顾问孵化中心。

(5)建立若干数字化装备制造业促进基地,包括:

IC后封装设备制造基地、数字化基础件(例如液压件)制造基地。

(6)建立一个高水平专家咨询网络,负责相关方案的评估、实施、过程监理和验收,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7)营造一个有利制造业信息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实施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

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营造环境,做好工作框架的设计,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组织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等,形成有利的氛围。

企业是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

政府要积极引导,但不能越俎代庖。

2.以点带面,注重实效原则。

要根据我市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类型、不同技术层次的企业中选择一批企业作试点,通过示范、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试点企业要根据本身的情况,找准切入点,力求通过实施信息技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原则。

要根据国家、省的要求,结合东莞市制造业的情况,针对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作出整体的规划。

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特别要对东莞市的中小型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四、实施的途径和措施

1.加快区域性网络化制造协作平台的建设。

与国家、省专项计划相结合,在“虚拟制造协作网”和“粤港渝陕网络化制造协作工程”的基础上,整合国内外各种成熟的软件系统和各专业镇专业网络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区域性平台的协作功能,使它成为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的主导力量、支援协助的平台和技术的依托。

2.建设一批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与省技术创新试点镇计划相结合,以“市城网络化制造协作平台”为龙头,建设一批各具行业特色的服务平台,使它立足于不同的企业集群,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化服务;如:

厚街家具设计制造服务平台、石龙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虎门服装ERP应用群等。

3.实施制造业企业IT应用普及计划。

与国家和省的各项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计划以及C3P联合中心建设、“虚拟网”推广应用工作相结合,分期分批在我市制造业企业中实施IT应用的普及计划,每年建设四大系列的20个企业应用试点,这四大系列是CAD/CAE/CAM/CAPP/PDM系列、ERP系列、电子商务系列和网络化制造系列。

希望通过示范、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4.培育和建设一批服务机构。

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生产力促进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原有服务机构的作用,创建“东莞软件业与IC设计创业服务中心”,突出孵化软件业和IC设计业;创建“东莞制造业信息化研究院”,集中孵化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

5.培育和引进IC业。

与国家数字化装备产业促进工程相结合,扶持一批数字装备制造业、IC测试业和IC封装业,并引导其向松山湖科技园集中发展,以形成有利IC业发展的产业生态,培育、引进和促进IC业的整体发展。

6.建设东莞数字化基础件研发和制造基地。

以数字液压技术为核心,以杨世祥数字液压研究院和松山数字液压集团为依托,发展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基础件产品,建设东莞数字化基础件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7.发展和壮大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一是认真落实东莞市引进人才的三个规定,大力引进企业信息化的人才;二是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信息化各类人才的培训。

三是在原有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创办“制造业信息化关键人才培训中心”。

四是发挥各大专院校(特别是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库和研发中心的作用,使之成为我市使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技术、人才资源。

8.营造良好的制造业信息化氛围。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意识。

办好“一会”、“一刊”、“一论坛”,是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良好社会氛围的重点。

“一会”:

就是指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制造业信息化博览会”,为加速推进制造业信息化“造势”,为广大制造业开拓技术资源,选择合适的方案创造条件,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强大的专家咨询网络,为当地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一刊”:

就是以《东莞IT》和东莞软件行业协会、东莞计算机学会为依托,创办《制造业信息化策略》专刊,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咨询学习和互相交流的平台。

“一论坛”:

就是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香港蒋氏基金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创办“国际制造业(信息化)东莞论坛”。

五、困难和保障

(一)存在困难

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必须看到: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创新工程,它意味着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设计制造过程的创新和工作习惯的创新。

创新就有阻力和障碍。

实践中,我们感到存在以几个方面的困难:

1.基层领导认识有待提高,社会共识有待形成。

无论是对制造业信息化本身的重要性认识,还是对建立社会支撑和服务体系的必要性认识都有待提高。

2.企业家的自恋心态。

要使一些企业的领导人放弃既成的习惯已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要求它在放弃既成习惯的同时,又要花上一笔投资去搞信息化建设就更难了。

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恰恰又是一把手工程,离开了企业领导的参与、支持是办不到的。

3.企业的基础条件薄弱。

有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经过严格的自动化阶段,承接信息化技术的基础相当薄弱。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东莞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与组织协调。

东莞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的市领导任组长,市科技局、信息办、经贸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8个技术创新试点镇的分管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东莞制造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科技局电子计算中心)和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负责东莞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整体方案的设计,计划、资金引导,项目评估监理,宣传引导,政策保障等。

2.经费保障。

设立“东莞市制造业信息化促进基金”,每年从市科技专项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平台”项目、试点项目的资助;专业孵化器基础建设部分的投资和对进入孵化器企业的创业资助,信息化关键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等。

经费预算总额23000万元,其中财政科技专项资金3000万元,分三年安排,每年1000万元。

另外2亿元通过吸纳民间投资、风险投资,主要用于制造基地的建设,并纳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

同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整个经费的运作和管理。

3.宣传舆论保障。

一方面在《东莞日报》、东莞电视台、东莞电台及相关媒体开设专栏、专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

另一方面,组织制造业信息化的巡回演讲培训,营造有利制造业信息化的舆论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实施计划

本方案按三年计划安排,即从2002年5月-2005年5月。

(1)2002年主要工作及重大活动安排如下:

4月-6月

制定方案

5月-7月

举办博览会、创办《制造业信息化策略》专刊,推进环境建设

7月-9月

受理第一批项目,包括市级平台建设、3大专业镇试点建设及20个试点企业遴选

9月-10月

建立专家咨询网络、建立关键人才培训中心、制定关键人才引进措施

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