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梯形教学反思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docx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梯形教学反思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将生活中的物品带进课堂。
原本也很矛盾,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家中带三至四种物品,课堂上一定会很乱,教师在课堂上不好组织怎么办?
后来一想,只要对学生们的学习有利,能够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把知识牢牢的掌握,就一定要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
因此,我坚定了自己一开始的想法。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们自己把带来的物品看一看,摸一摸。
再让四个学生一组合作学习,把他们带来的物品集中起来拼一拼,搭一搭。
我对学生们说,咱们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手儿最巧、配合得最默契,拼得图形最漂亮?
只见,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接着就忙了起来。
小手拼摆着、比划着,小脑袋晃动着,小嘴说着,真的忙的不亦乐呼!
当我走到排在后面的一组时,我看到一个调皮的孩子手中拿了一个杯子垫,当时我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
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大发雷霆,但当时我没有做声。
我考虑到也许他们拿得这些正好可以用来让孩子们区别和更好的认识本节课中的四种图形。
我默不作声的接着到别的小组去了。
一会儿每个小组的孩子们陆续的拼出了非常漂亮的作品。
看,一幅幅经过孩子们用心雕琢的作品产生了,有的拼出了汽车,有的拼出了机器人,真是难以想象,这些作品出自一年级孩子之手。
有人说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当你走近儿童的世界,哪儿将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哪儿你将收获“意外”,补充知识。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把带来的物品分一分。
当我们把四种图形的特点讲完后,我说:
“孩子们,眼睛都看着老师,我走到哪里你就跟
到哪里,我拿什么你就说出它是什么图形。
”当我走到孙家宏旁边时拿起了他桌子上的杯子垫说:
“这是什么图形?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
“它什么图形也不是。
因为它很薄。
”有的说:
“它像一个圆柱。
”我问:
“为什么?
”孩子的回答是:
“虽然它很薄但它的上面是一个圆形,下面也是一个圆形,中间也是直的,所以它是一个圆柱”当他回答完后,教室里在短暂的沉默后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直到此时我才意识到我刚才做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
孩子们不但加深了对圆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并发现那些不易被我们发现和可能被我们忽视的图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立足学情设计教学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是在学生第一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设计了相关的操作活动,把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在活动中,学生将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教材这样设计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不是零,他们对平面图形已有大量的感性经验,他们能初步直观辨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因此,我这节课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
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体会面在体上,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通过摆一摆这个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直线图形,圆是曲线图形。
1.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
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
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
2.教学语言亲切,有童趣。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老师亲切的语言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我在教学中,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使其亲切、通俗、生动,富有情趣,让孩子们愿意听、爱听。
如在本课的导入中,让孩子介绍自己的图形朋友;在展示自己作品的环节中,请其他小朋友当评委说一说。
这些亲切、形象的语言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动手,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有趣。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反思一: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
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
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
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反思二: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
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
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反思三: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这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
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
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
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
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
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
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反思四: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
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以往老教材是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而新教材认为是先有“体”再有“面”,“立体图形”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而平面图形是抽象出来的,所以先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再教学平面图形。
这一课时教材的编排先是学生活动,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描,得到一些平面图形,接着给这些平面图形分类引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描”的活动突出了“面”在“体”上,但是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去描,似乎为了“描”而“描”,学生不知目的价值何在,思考了一阵竟也想不出合理的让学生去“描”理由,以前也听到过有教师“给长方体拍照”这样的说法,我觉得也不正确,因为“拍照”不可能只拍一个面的,这样说也未免牵强了些。
另外,学生在幼儿园时就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了,于是我想这节课的目标主要应是两点:
一是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二是能进行辨认并能在原有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这四个平面图形的样子。
首先出示上节课认识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回忆旧知。
接着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还要了解几个新朋友,同时出示这四个平面图形,问:
认识它们吗?
学生大多都认识,分别说出了它们的名称。
接着,我告诉学生:
“这些新朋友啊是从我们昨天认识的老朋友身上跑下来的,猜一猜,长方形是从谁的身上跑下来的?
”其实这个问题原来是“想一想,长方形和下面的哪个图形有关系?
”当时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指向不够清晰,但一时想不到其他,今天上课前提醒了一下自己本课的两个重点,课中忽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适合刚入学孩子。
学生说:
“长方形是从长方体上跑下来!
”我说:
“是吗?
那拿出一个长方体验证一下吧!
为了让自己和别人能看清楚,建议小朋友用你的笔把利用长方体得到的长方形留在你的纸上。
”学生很聪明,把长方体放在纸上,描了起来。
我收集了几幅作品进行展示,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之后我又提出疑问:
“为什么从同一个长方体上跑下来的长方形却有大、有小,有胖有瘦呢?
”这时虽然有的孩子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思考,一个孩子清楚地说:
“因为长方体放得不一样,第一个长方形是横着放得到的,第二个长方形是……”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学生应该或多或少加深一点有关“体”和“面”的印象,感悟到一点有关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接着认识正方形,我同样请学生猜一猜,再象刚才一样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描后我问:
刚才从长方体上跑下来几个不一样的长方形,现在从正方体身上跑下几个不一样的正方形呀?
学生说:
只有一个!
因为画出来的都一样!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说出了“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都是一样大的。
”
但是时间过得太快,没有来得及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的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这一环节挺重要的,在学生的寻找、表述中可以进一步分清“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实在遗憾。
《认识图形
(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今天进行了认识图形例一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提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茶叶罐、皮球、香皂盒、魔方等物品。
教学空间一:
想一想。
以四人为一小组,观察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如果把它放在纸上,能画出什么样的图形。
这个教学空间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动笔之前先动脑,以思导行!
反思:
学生以前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所以通过”观察与猜想”,学生基本都能对要画的平面图形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只是对球是否能画出圆形有不同的意见。
教学空间二:
画一画。
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在白纸上画一画平面图形。
反思:
动手的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通过画一画,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由于圆锥形的物品生活中不太常见,我给每组补充了一个圆锥的教具。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能画出圆形,而球是画不出来圆形的。
此外,利用长方形教具,我一抻拉,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教学空间三:
分一分。
以四人为一小组,给小组内画出的几个平面图形分分类。
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点。
反思:
为了让学生正确的给图形分类,这里我拓展了认识图形的知识,和学生一起来发现不同图形的不同特点。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引入——从立体图形引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
。
这些图形都来自图形王国。
教师分别出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辨别。
可是,图形王国里啊,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
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
师:
你们准确地猜出了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现在你们想不想得到你们手中物体的脚印?
怎样才能得到,有办法吗?
学生想出以下几种方法:
描形的方法
用印泥印的方法
用剪刀剪的方法
在纸上折出印痕的方法
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从描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但是对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生却很难区分,因此,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来”这样的思想,成为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了通过立体图形可以画出平面图形,从而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帮助学生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学生在动手操作将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印在纸上的过
程中,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的思想,通过将印下的平面图形剪下来,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认识图形标志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标志》教学反思
郭丽英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这节课让同学们看到了很多中外的优秀标志作品,了解了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过程。
标志设计概括是一种美的创造,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艺术的流露与渗透,从这一点讲,我们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去认识中国标志设计现状,既不盲目崇外,更不能固步自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而是以民族文化为前提并且滋养民族文化;正像各民族文化不是取消而是充实和丰富世界文化一样。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吸收中国民族文化的营养,投身于标志创作的领域,以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的作品,为中国、为世界艺术史写下壮丽而又灿烂的新篇章!
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二、教师要巧妙设计、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我收集了大量中外优秀的标志设计精品作为课堂范例,以使之能准确表达教材内容。
但在第一次试讲之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所选用的范例中国内的优秀标志设计数量偏少,课堂上学生们明显表现出对我国标志设计现状信心不足,缺乏民族自豪感。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突出强调了几个环节:
选择国内优秀标志设计作品,并作重点分析,使学生在欣赏之余增强民族自豪感;选择和上海有关的标志设计作品,使学生在亲切之余,又多了一份对上海的热爱;选择我校的设计作品为范例,来讲述标志的设计思维和制作过程,使学生增强内容的理解,切实感受到设计就在自己身边。
同时,辩证的分析我国标志设计现状,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增强自强信念,抒发爱国情感,恰当的加入德育内容,使本课教育目的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在这节课中德育渗透一层层递进的。
先由爱国主义教育开始,然后爱上海,最后爱校爱班级。
我认为德育教育不能太空洞,而应该落到每个实处。
在这堂课中最后我把学生为自己班级设计班徽作为最后的一个突破。
生活中有价值的德育材料数不胜数,只要教师独具慧眼便能把这些材料化为生动的德育教育。
这节《标志设计赏析》课本着知识性实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结构设置上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式。
通过介绍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分析重点设计作品,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分析标志设计的思维过程和方式等环节,使学生达到在既要学习知识又能使用知识的教学目的。
在本课中,结构设置体现了较好连贯性和完整性,使整节课脉络清晰、层层展开、一气呵成,这些成为本课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
这样的结构设置,使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
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
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
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
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
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课题
教学内容
认识梯形
2-2
课时
第46、47页的例题,第47、49页想想做做以及思考题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知道梯形的分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
教学目标
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和梯形的分类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教学光盘,自己制作一个梯形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
初步感受
1、说说生活中哪里能见到梯形。
2、观看图片,指一指。
3、想办法制作一个梯形,先讨论,你准备怎样做?
二、抽象概念
1、投影一个梯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提问:
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指出: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教师再板书一个横着的梯形,让学生在辨认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2、想想做做,第一题先说出下面哪一些图形是梯形。
并说说你的理由,用红笔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蓝笔标出梯形的腰。
3、想想做做,第二题。
七巧板是一个非常好的拼图玩具。
拼出了一个小船图,你能在图中找到梯形吗?
把梯形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
再指一指每一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再看投影,指一指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4、看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图,你能画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指出: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你能再画出一条梯形的高吗?
„„梯形有多少条高?
你能画出不同长度的高吗?
讨论学生的各种画法。
梯形的高是指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因此应该从梯形上底一点画到下底的垂直线段。
因为梯形只有一组平行线,所以梯形的无数条高都相等,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平行线,所以平行四边形最多有两种长度不同的高。
5、自学第47页的例题。
你又知道了什么知识?
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写完试一试,你有什么想说的?
看第二题,你有什么发现?
有两个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特点是一个腰也就是梯形的高。
四、操作
1、想想做做4,默读题目,题目中有哪一些要求。
指出:
先点出10个点
,再画出不同的梯形。
并标出上底、下底和高,教师巡视,指导差生。
2、能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吗?
一共有12个。
3、想想做做第五题,先剪,标出上底、下底和腰,再拼,说一说怎么拼,拼完了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认识梯形
边:
4条
只有一组对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