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1312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阅读

文言阅读

1.(2020·浙江省宁波)根据同学们积累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根据所学,解释下面三则材料中加点的词。

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左传·昭公四年》)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C.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洿池。

(《列子·杨朱》)

(1)社稷:

(2)夺:

(3)集:

(任务二)请你将(任务一)中的三则材料作为书签内容,填在相应词语下方的横线上。

(填序号)

【答案】

【任务一】

(1)国家

(2)改变(3)停息(写“栖息”也对)

【任务二】

(1)C

(2)A(3)B

【解析】

任务一:

(1)“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2)“夺”,古今异义,改变。

“夺志”意为改变志向。

(3)“集”古今异义,停息。

与“沙鸥翔集”的“集”同义。

任务二:

(1)C项“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洿池”意为可以吞没一只船的大鱼,不在江河的支流中游泳;鸿鹄翱翔在万里高空,不栖止于污浊的水塘旁边。

比喻英雄人物志向远大,秉性高洁。

符合一空“志存高远”。

(2)A项“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意为如果能对国家有利,个人或生或死都由他去。

指为了国家利益,就不能顾及个人安危。

符合二空“竭诚尽节”。

(3)B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符合三空“矢志不渝”。

2.(2020·浙江省湖州)疫情期间,一位同学线上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学习时,他发现了文中“加冠”“耄老”等专门用来指代年龄或年龄段的词语,于是联想到下面的词语。

请问,下面哪一项是不能归入这一类的?

()

A.始龀(《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B.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多髯(《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感佩之余,他觉得下面这副对联能概括宋濂其人,但他区分不出上下联。

你认为上联和下联分别是哪一句?

(填字母)

A.厚实养德世称贤B.勤艰求学书为上

提示1

对联要求平仄相谐……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摘自《语文作业本》)

提示2:

从上下联关系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串对,下联的内容往往是紧承上联而发的。

(摘自《名联鉴赏辞典》)

 

【答案】

(1)C

(2)上联:

B;下联:

A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A.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B.垂髫:

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C.髯: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故选C。

(2)这道题考查对联的基本常识。

根据“提示1”的“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可知,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A的尾字“贤”声调是二声,属于平;B的尾字“上”声调是四声,属于仄。

故上联是B,下联是A。

也可以根据“提示2”的“下联的内容往往是紧承上联而发的”来判定。

B句“勤艰求学书为上”是“A”句“厚实养德世称贤”的前提,正是因为宋濂年轻时的“书为上”,才有了成年后的“世称贤”。

故上联是B,下联是A。

3.(2020·浙江省宁波)请你参与“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阅读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子瞻于匡庐道之矣。

此亭不暱①于山,故能尽有山。

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上。

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

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

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③然。

而众妙都④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

同“呢”,亲近。

这里指挨近,靠拢。

②掖:

搀扶。

挟持。

③沤:

水中气泡。

④都:

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小题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小题2.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1)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

_________

(2)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亭之景·有情味)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

小题4.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

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探究成果)

小题5.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

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

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

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

(1)____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

(2)____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答案】

小题1.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小题2.

(1)居高面下

(2)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

小题3.

(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2)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小题4.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小题5.

(1)悠闲自在

(2)得意

【解析】

【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意思是:

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

故断句: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小题2.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及内容的理解。

(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注意: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意思是: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

临:

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2)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

阅读全文可知,“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描写了妙赏亭建造的位置。

小题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水声潺潺,潺潺的水声;而,表承接;泻出,飞淌下来。

(2)暱,靠近;故,所以;尽,全。

小题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理解作者把亭命名为“妙赏亭”的原因。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意思是:

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冷冷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是对景物的描写、赞美,“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是由眼前景抒发情感。

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隐约透出一股辛酸。

为求解脱,不愿与腐败政治同流合污,他把所有尘埃俗世中的劳役伤神彻底抛在脑后,在这个亭子里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洗涤心灵,带来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小题5.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作答。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作者写醉翁亭,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作之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态,把难言的被贬谪的苦衷寄托在山水中。

乙文,祁彪佳在丙子岁(1636)日记中多次写到在寓山“垒石成峰”,他亲自指点匠工,有时也自己动手。

甚至慨叹“予真愚公也”。

一旦园成,看到自己的心血成了美景奇观,娱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流露出他得意的心情。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

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

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

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

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

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

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4.(2020·浙江省绍兴)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

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

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①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②偿。

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

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

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

横逆至此。

”命抶③之二十,不数日死。

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偿。

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

”公曰:

“余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此烛⑥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⑦,必能寡过。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詈(lì);骂。

②坐;犯罪。

③抶(chì);笞,鞭打。

④病心:

指患心痛之疾。

⑤备位卿贰:

备位,指任职,古居官的自谦之词。

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

⑥烛:

洞察。

⑦法:

规范,准则,模范。

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昔里中一富儿素悭(___________)

(2)其人骂至五里许(______________)

(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___________)

(4)必能寡过(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小题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内容。

①(___________)遇仇家欲嫁祸,②(__________)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

(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_________)动。

小题4.“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

请比较划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公的智慧。

【答案】

小题1.

(1)向来,一向

(2)表约数(3)乘船,坐船(4)过错,犯错

小题2.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小题3.①富儿②仇家③之

小题4.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当乞丐辱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

而刘公面对大骂“若不闻”,体现的正是刘公的智慧——他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詈”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素,一词多义,向来、一向。

许,一词多义,表约数。

舟,名词作动词,乘船,坐船。

过,一词多义,过错,犯错。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小题2.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他了解我的情况,就故意骂我,如果不是有倚仗,又怎么会到这一地步呢?

所以我不问他。

故断句为:

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小题3.本题考查补齐省略成分。

第一空:

本句承接上文的“昔里中一富儿”,故应填“富儿”。

第二空:

本句承接上一句的“仇家欲嫁祸”,故应填“仇家”。

第三空:

本句承接上一句的“故出言詈之”,故应填“之”,代乞丐。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疏通文意后可知,富儿没有看清乞丐骂自己的真实目的,中了仇家“欲嫁祸”的计谋,骂自己能忍,骂妻子就不能忍了,一棍将乞丐打死,最终“坐偿”。

主政被人辱骂,没有洞察骂自己那人包藏的祸心,没有洞察自己不忍可能招致的祸患,最终也是“坐偿”。

反观刘公,认为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一定有所图谟,才会无由无故的骂自己,这体现了他善于洞察人心的智慧,他能够预料到如果自己不忍,那么最后一定会招致祸患。

这就是相对于富儿和主政,刘公的智慧所在。

【点睛】

译文:

世上那些没有贤德行事不肖的人,都说“忍”。

如果真能忍,那么他遇到祸事一定少,败坏事情也一定少。

过去乡里曾经有一个富家子一贯小气,也能做到忍。

遇到一个仇人想要嫁祸于他,于是就收买一个乞丐,在元旦这一天上门行乞,故意出言骂他。

富家子不为所动;接着又骂他的妻子和孩子,富家子再也不能控制愤怒,拿着长棍打他,只一下就把他打死了。

富家子被仇人以此为依仗告发,最终犯罪坐牢来抵偿。

从这件事可以知道,致力于忍,但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最终就不能再忍了。

刘忠宣居住在乡里,一日乘船行于水边。

一个人戴着方帽,穿着青衫,呼喊着他的名字大骂。

他好像是没有听到的样子。

那个人骂了有五里多路,累了才回去。

不到一个月,一位主政因为公家的差事乘船出行,前面有一个又骂这位主政,就好像骂刘公一样。

主政说:

“这是什么怪人?

蛮横忤逆到了这种地步。

”命人鞭打了他二十下。

没几天这个人就死了,等到他死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家里有患心痛之疾的人,这个主政最终以犯罪做牢来抵偿。

别人于是问刘忠宣说:

“您凭什么知道这个人的家里有人得了心痛之疾,而不与他计较呢?

”刘公说:

“我担任官职,他了解我的情况,就故意骂我,如果不是有倚仗,又怎么会到这一地步呢?

所以我不问他。

”这就是洞察了未来的灾难,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啊。

唉,世间说“忍”的人,如果都能以刘公为榜样,一定能少犯错啊!

5.(2020·浙江省湖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①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②年二十矣。

时时来访先君,剧③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成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一日平旦来,共饭。

谓先君曰:

“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

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方言此时,目如矩,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

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翻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

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

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

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

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

死后,赐谥庄简。

②丈:

对长辈的尊称。

李丈,指李光。

③某:

自称的谦辞。

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

④剧:

激烈,热烈。

⑤成阳:

此处用来影射秦桧。

⑥赵相:

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

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

⑦海表:

指海南岛。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2)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3)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三处)

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小题3.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答案】

小题1.

(1)眼泪

(2)怎么(3)虽然

小题2.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小题3.第一,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

一是李光罢政归乡,言及秦桧,“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二是否定赵鼎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认为“青鞋布袜”而行就是了。

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对家人仍“丁宁训戒”。

第二突出情态,传达精神,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目如矩,声如钟”,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

第三,对比烘托,增其光辉。

作者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出作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小题4.示例

(1):

内容:

要有气节(正气),影响:

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

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

这种影响也在《卜算子·咏梅》中体现出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现出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铁骨。

示例

(2):

内容:

爱国,抗金,影响:

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

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

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

【解析】小题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涕”,眼泪;“虽”,虽然。

小题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翻译为:

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

故可断句为:

每言秦氏/必曰成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小题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根据“每言秦氏,必曰成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翻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等句子分析,李光在生活细节表现出“英伟刚毅之气”;根据“方言此时,目如矩,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分析,表现出李光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从神情和动作等方面表现“英伟刚毅之气”;根据“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分析,通过对比烘托,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出作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小题4.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李光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诗词分析阐述训诫内容及影响即可。

如:

训诫内容:

爱国,抗金。

根据注释①分析,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

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句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至死不忘。

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

【点睛】参考译文:

参知政事李光前辈被罢职回家时我二十岁了。

他常常来拜访我父亲,俩人在一起整天畅谈朝政。

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

有一天清早到我们家一起吃饭,对我父亲说:

“听说宰相赵鼎遭秦桧陷害被贬谪到岭南海岛,路过南岭时伤心忧愁地哭了。

我是不会这个样子的,假如朝廷贬谪的命令一下达,青鞋布袜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现出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架势呢!

”说这番话的时候,两眼明亮如炬,声音洪亮如钟,那英烈刚毅的气度让人振作奋发。

此后过了四十年,偶然看阅老前辈的家信,发现他当年虽然被贬到偏远的海岛,但英烈刚毅的气节仍然丝毫未减,叮嘱训导家人的话语句句都是可以世代流传,作为典范的。

字里行间可以让人想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的情景啊。

淳熙戊申年五月己未祖籍太湖之滨的陆游题跋作记。

6.(2020·浙江省金华、丽水、义乌)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

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

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②望之。

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

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

一种毒蛇。

②移时:

一段时间,③限:

限制,限定。

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

④毳(cuì)文:

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可数围/果得于数里外

B.又西岩之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