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128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

《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docx

慈溪中学高一历史竞赛试题

慈溪中学2014届高一历史竞赛试题

1.“汉初的封建,居然就名存实亡,怕也是汉初的人所不能预料的。

”下列哪些措施的实施使汉初“封建”很快“名存实亡”?

①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②令诸侯各以国邑,分封子弟③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④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

3.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4.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5.有学者说:

“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

6.“(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7.(美)斯塔福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

“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8.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

9.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

“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

”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

A.九一八事变前B.西安事变前C.八一三事变后D.重庆谈判后

10.“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11.萧功秦教授在做客凤凰网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面对的仍然是北伐战争以前的那个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中国,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

”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

A.说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选择的时机不对

B.指出了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局面

C.强调国家统一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进行。

D.对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12.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

1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安徽籍英烈简表:

姓名

生卒

家庭背景

事迹

宋玉琳

1879-1911

怀远城关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族人。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就读于安庆巡警学堂期间参加浙皖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

程良

1883-1911

怀远城关人,家境贫寒,其父以瓦工为业。

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参加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至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

弹尽被捕,英勇就义。

石德宽

1885-1911

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一般。

同盟会员,曾留学日本。

参加过多次武装起义,后随黄兴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的是

A.社会上层青年为资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B.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部分知识青年所接受

D.二十世纪初安徽的近代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14.2011年海峡两岸共庆辛亥革命100周年。

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张扬民主意识B.实现民族独立

C.结束专制独裁D.确立民主宪政

15.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

“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1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D.实现了民族独立

17.20世纪初,陈独秀在其文章中写道:

“我们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

国民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而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即以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

”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背景是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18.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D.中共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20.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下列关于三部文献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图1图2图3

A.图1颁布于1912年

B.图2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

C.图3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都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22.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说: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下列对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九二共识”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台独势力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

C.台海稳定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D.国共两党均主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

23.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前提

24.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特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25.“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

”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

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26.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图4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5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总统图6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元首会议

A.从“一边倒”到区域合作B.美苏对峙格局的演变

C.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D.中苏关系的演变

27.对于下图7支持中国票数持续增长情况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美苏对中国的战略“扶持”

28.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

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

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

这表明该报告

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29.2011年10月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

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30.《雅典政制》有这样的确记载:

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