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共50题.docx
《整合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共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共50题.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合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共50题
【整合】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
米芾①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米芾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
一生喜好山川之胜,晚年过镇江,因喜爱其江山胜境而定居下来,这首诗是他定居镇江后的作品。
②铁瓮:
宋时望海楼在镇江城内,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州:
滨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B.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虚写六朝时江上帆影。
C.涛声阵阵,片片帆影,激发诗人作诗的逸趣,引起诗人饮酒的雅兴。
D.尾联面对如画美景,诗人倍感欢欣快乐、心情舒畅。
2.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请从全诗的情感变化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⑴首联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颔联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
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诗人心情愉悦。
⑵然而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
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
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
⑶诗人赏景时逸兴遄飞,兴致盎然,在尾联诗人却抒发了满怀的愁绪,“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不肯与世俯仰、仕途不顺利的诗人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足见其构思之妙。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诗人倍感欢欣快乐、心情舒畅”错误,尾联的“春风秋月两茫然”,是诗人表达面对美景却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诗的首联二句是诗人白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
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就在诗人尽情观赏、逸兴遄飞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
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
可能是那呜呜的画角声把诗人从三峡与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现实,但这一联写景却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
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落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黄昏可谓良辰,望海楼可谓美景,对于喜好观览的诗人,这该是赏心乐事了。
然而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
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联系注解①“米芾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他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他蓄积于胸中的垒块总要在作品中一吐为快,此其一。
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
此其二。
结尾一联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正直的诗人画家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姜白石论诗“篇终出入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米芾并非故意让尾联“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以求其妙,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李端:
作者友人。
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故关:
故乡。
风尘:
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送别情景,情藏景中。
“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压重的感觉,为别离的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B.“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
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
C.“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有回味。
D.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诗中的情感。
【答案】
1.B
2.①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和悲伤。
②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③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说法错误,应是诗人感叹自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离别自堪悲”,好友相别实在令人悲伤。
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
尾联“掩泪空相向”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
“少孤为客早”,抒发了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可是知己马上要离别。
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此外,“多难”“风尘”,描写了社会环境,现世纷争、风尘扰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浔阳楼
白居易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巧妙,以与江州有关的陶渊明、韦应物起笔,“爱”与“怪”表现了对他们的赞扬和钦佩,自然引出登楼的所见所思。
B.本诗善用意象,第七至十句抓住“大江”“匡山”“炉峰烟”等意象,通过视角的变化、时空的转换,描绘了壮阔静美的景象。
C.诗人精于写景,“深夜湓浦月”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与“住近湓江地低湿”意境相似,暗含了天涯沦落、知音难觅的苦闷。
D.诗人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诗歌语言虽浅近平实,亦不乏精细工巧,虚词多次运用使诗歌文脉贯通,摇曳生姿。
2.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承接上文,揭示了陶渊明、韦应物二人文思高妙的原因在于得到浔阳“清辉”与“灵气”的涵养;②引出下文,借自己这些“偶成句”难以尽现江山之美,强化了对浔阳美好风景的喜爱和赞美。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深夜湓浦月”是对浔阳夜景的描绘,意境清幽,不含作者天涯沦落、知音难觅的苦闷。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的能力。
这首诗中描写景色的句子是诗中的第七至十句。
前四句中“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
五、六句,作者知道了二人之诗风令他“爱”与“怪”的原因。
七至第十句话题一转,以优美的对偶句向众人展现出了江州辽远大气的美景。
十一、十二句“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作者胸中已了然,正是这样的山水,赋予陶韦二人创作出令其“爱”和“怪”的作品。
所以,“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写景句,在结构上承接上文,揭示了陶渊明、韦应物二人文思高妙的原因在于得到浔阳“清辉”与“灵气”的涵养。
十三、十四句所言,或许在说文才不如二人的同时,亦觉官才不如之,虽然对于他人来说,他的为官经历和诗作文笔皆可以证明白氏是有才之人,且丝毫不逊于陶韦,但白氏依然在前人才华前表达出了自谦。
最后两句,自言这首诗是登高兴至而偶发之作,才情有限,无法将所见景物完美地表达,愧对江山美景。
所以,“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写景句,在结构上又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借自己这些“偶成句”难以尽现江山之美,强化了对浔阳美好风景的喜爱和赞美。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弃官归山居
雍陶
不爱人间紫与绯,却思松下著山衣。
春郊雨尽多新草。
一路青青踏雨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中,诗人用“不爱”“却思”等词语直接表达了友人的人生选择和追求。
B.“松”是描写山居环境的典型意象,与“桃李”“榆柳”等描写田园风光的意象不同。
C.“春郊雨尽多新草”一句描绘了一幅春天郊外雨后新草长出的图景,色调清新自然。
D.尾句诗人用“踏雨归”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色彩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案】
1.D
2.①“紫与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借指高官显宦或者仕位、官阶。
“不爱人间紫与绯”表达了友人不慕功名的心志。
②“青青”运用叠词,写出了“春郊”青草的生机与旺盛,营造出清新、美好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友人潇洒、闲适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其隐居选择的赞赏,同时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错误。
结合诗意,尤其是三、四两句可以看出,诗中所写的景物是清新自然、富有生机的,“一路青青踏雨归”正是诗人与友人陶醉于大自然中的表现,这里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选择归隐的肯定和赞美,并无“伤感”与“担忧”。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明确了赏析的方向,即“色彩词运用”。
抓住“紫”“绯”“青青”这三个词,首先理解其字面意思,“紫”“绯”借指红色和紫色的官服,结合诗句大意可知,“紫”“绯”运用了借代手法,表明友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的心志。
“青青”指的是春草的颜色。
“青青”是典型的叠词,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展现了春季郊外的勃勃生机,色调清新自然。
体现出友人享受这种田园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其选择隐居的赞赏之情。
5.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完成下题
寻______
张乔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
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
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
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请在标题处补出一个初中课内文言文中描述过的地方,结合这篇文言文与这首诗歌内容相契合之处阐述你判断的理由。
【答案】桃源。
理由:
①地名相近,“武林”旧指杭州,《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指的也是杭州;②描写景色特点与《桃花源》相近,都写了该地景色优美,与世隔绝;③表达主旨相同,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讲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本诗首句“武林春草齐”中的“武林”是杭州的旧称,而《桃花源记》中的首句“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武陵”指的也是现在浙江杭州一带;其次,本诗中的“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描绘出一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妙画卷,另外诗中“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说明此处与世隔绝,环境幽静,这些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景色相接近;最后,《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而本诗中“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所表达的旨趣与《桃花源记》表达的旨趣相同。
所以,标题处应填的初中文言文描述过的地方是“桃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
范仲淹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①尺素半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注)①使君:
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
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
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
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官务清简空闲:
天下太平,百姓丰乐,作为地方官自然就没有官务琐事缠身。
②生活闲适雅致:
与宾客斗茶、饮酒兴致高昂;赏秋光、月色只为与宾客尽兴。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万里承平”是万里太平之意,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民风安乐,现实的太平和尧舜民风安乐进行比较,突出现实的太平安定,属类比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通过“万里承平”“尺素空空”“庭中无事”“吏归早”表明天下太平,如尧舜时期一样,地方官员也没什么公文或书信需处理,无事而早归,民风安乐,百姓安居乐业,说明治所太平,表现诗人因没有官务琐事缠身而官务清闲。
诗人每天与宾客“石鼎斗茶”“海螺行酒”“移下秋光月色中”,唯恐不能与嘉宾尽兴,表明了作者对清净优雅的生活情趣的追求。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门沉沉按歌舞”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此处“朱门”代指权臣贵族,写权臣们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
B.“戌楼刁斗催落月”,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
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
C.“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
D.这首诗既有生动的描写,丰满的形象,也有充沛的感情,深刻的思想。
语言精练自然。
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关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诗里面,描绘了许多对比鲜明的情景,请结合诗歌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答案】
1.D
2.①“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与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形成对比。
②“将军不战空临边”和“沙头空照征人骨”:
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③“岂有逆胡传子孙!
”和“遗民忍死望恢复”:
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
④“中原干戈古亦闻”“遗民忍死望恢复”:
两句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错误。
本诗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行文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意思是:
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
这里将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国土沦陷的现状只指寻欢作乐与抗金的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形成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
“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沙头空照征人骨”写到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将生者无聊幽怨与死者暴尸沙场进行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岂有逆胡传子孙!
”写到中原大地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
这里将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
“中原干戈古亦闻”“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这里将中原战争不断,遗民渴望收复失地和朝廷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下达了十五年以及驻守在边疆的将军不去作战的现状形成对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报国无门之叹。
“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
②对当权者的不满。
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
③思念家乡之情。
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又暗含愤懑之意”说法错误。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是说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而非“愤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的内容和“壮士无功老”中的“老”,说明诗人此时年事已高;“无功”则写出了诗人虽有官职实则闲置,不能再建功立业的现状;“壮士”是诗人自况,自己虽有才干,却因年老和时势,再无建功的希望。
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并非真的“时平”,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
当朝统治者满足现状,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不思进取,诗人说“时平”,正是表达出对当权者的不作为、不振作感到极大的失望与不满。
诗人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
因此诗人说自己是“征人”。
既然无功空老,没有机会再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则不必再离家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然而“乡远”让诗人归乡的心愿难以实现,却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了。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①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
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
②放妻:
指妻子。
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③天真:
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以出旬“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之意。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D.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运用了借代和对比(或反衬、衬托)的手法。
②诗人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悲急的音乐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呜声啼叫相比较,都无法让人达到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的效果。
③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本诗并没有“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作者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的意思是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同时,还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悲急的音乐声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啼叫声对比,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释)李纲,抗金名臣。
本诗作于他被排挤而谪居武昌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极言牛劳动重、收获多,“千”是实指。
B.第二句运用反问,强调牛积劳成疾后的境遇。
C.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赞美病牛高尚的品格。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
2.下列各句中“牛”的意象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尘事久相弃,沈浮皆不知。
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
(李远《闲居》)
B.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
田苗映林合,牛犊傍村闲。
(李郢《夏日登信州北楼》)
C.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
遥陂过秋水,闲阁钓鱼船。
(李建勋《田家三首》)
D.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
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梅尧臣《耕牛》)
3.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A
2.D
3.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本诗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头勤劳的、力耕至筋疲力尽却无人疼惜,只要能让众生吃饱不惜卧病残年的高尚的病牛形象,作者借咏牛来表达自己为了国家、百姓奋力抗金,哪怕身受排挤却依然不改初心的志向。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能力。
A.“‘千’是实指”错。
本诗中的“千”是虚指,说明牛耕地之多,收获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