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016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docx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学情分析

本文中以尽责与否来谈人生的苦与乐,旨在勉励人们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并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议论的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写来气势雄浑。

但是本文并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议论文结构的文章,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议论文,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因而在教学中关于文本与延伸的关系的处理上,尤其值得注意。

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篇章结构仍作常规的梳理,后半部分以拓展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文中的语言,并讨论了苦乐观和责任的问题,从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理念

1、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可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辅助手段:

可辅以挂图、播放录音带等。

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方案之一(2课时)

导入建议

1、方法一:

 播放多媒体课件:

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方法二:

展示有关报道:

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3、方法三:

由作家作品介绍导入。

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

流畅、犀利、凝炼著作:

《饮冰室合集》

互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参看“导入建议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教师:

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①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见课文注释。

③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

不如。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三、课文研讨 

1、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

(理清文章结构,出示多媒体。

)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填写以下空格: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阅读、寻找、勾画)

学生1:

(1)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学生2:

(2)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学生3:

(3)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教师:

根据答案的提示,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并请分段概括大意。

学生1:

(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学生2:

(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学生3:

(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课文内容分析:

教师:

作者开头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提到了哪些事?

它们是最苦吗?

学生1:

提到了贫、失意、死。

(教师:

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

举例论证。

学生2:

它们不是人生最苦的。

教师:

那么人生什么事是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学生: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教师:

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学生1: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学生2: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教师:

那么人生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

人生最苦的原因:

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教师:

这一正一反的对比,就是议论文的对比论证。

教师:

人生面对这些痛苦,应该如何排解呢?

学生: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因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不苦的原因是安分,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达观。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教师:

文章开头一连串的设问有何作用?

学生:

开头用设问起强调的作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出下文。

教师:

本段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

学生:

排比。

如: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和“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教师:

第1自然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1:

使用了疑问句,如“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

”和“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学生2:

刚才他说的第二句还是感叹句。

即“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学生3:

还有肯定句、否定句等。

教师:

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有关事例。

这些例子的使用就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

首先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有那些呢?

(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学生1:

承诺未完,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

学生2:

欠人钱,如“欠了人的钱没有还”。

学生3:

受人恩惠,如“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

学生4:

得罪人,如“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学生5:

不敢见面,如“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教师:

那么产生这些想法、这些责任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

是“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教师:

我们作为个人对他人的有这些责任,那么我们对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又有没有责任呢?

(延伸)

学生:

有责任。

教师:

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

文章想从对个人说起,然后说到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又有没有责任,这是递进的说法,范围由小我到大我,最后又以对自己更有责任来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教师:

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摆在最后呢?

学生:

写文章是要写给“人”欣赏,议论文更是以说服“人”为目的,因此下笔时,当然要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如此才能说服读者、感动读者。

我们从第一段的“贫吗?

”“失意吗?

”“老吗?

死吗?

”等问句可以发现作者整篇文章的论述,其实都是从“人之常情”来考量,希望借此层层推论,引导我们摆脫“贫困老死”的世俗烦恼,进而往“勇于负责”的人生态度去思考。

教师:

作者先概括然后再具体叙述,在具体叙述时又分为那几种情况呢?

学生:

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

教师: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1: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学生2: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学生3: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教师: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那么如果我们不尽这些责任会怎样呢?

学生:

不尽责任就会最苦。

教师:

“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1:

文中的“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这几句话具体的讲明了原因。

学生2:

概括的讲是“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教师:

概括得很好。

这给我们讲明了不尽责任就会最苦。

教师:

第1、2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那么这两个自然段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

第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

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教师:

不尽责任就会最苦,那么什么是最快乐的呢?

学生: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教师:

作者在论证这一观点时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学生1:

古语——如释重负(好象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学生2: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学生3: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

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见《论语.中庸》)

教师:

这从论证方法上来讲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

这是道理论证。

教师;这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并举列说明。

学生1:

用了设问。

如“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学生2:

用了引用。

如,“如释重负”,“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无入而不自得”。

教师:

文中是如何具体阐释“如释重负”,“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无入而不自得”三句话的含义的呢?

学生:

文中是这样具体阐释的“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可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教师:

文中那一个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学生1: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学生2: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正:

“苦乐循环”→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真乐

反:

“自投苦海”→不尽则任,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教师:

这两句都对这一段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有两个词语更能概括这个含义,它是?

学生: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教师:

本部分论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学生: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师:

文章第1、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在论述中是什么关系?

学生:

文章第1、2自然段论述的是“最苦”,第3自然段论述的是“最乐”,两者是对比论证。

教师:

第4自然段重点要论述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

第4自然段重点要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

教师:

作者引用的那些名言佳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