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0064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docx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论文题目: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

 

河南农村经济目前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但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临新的发展,必须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对农业结构继续加以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使全省绝大多数农民稳步进入小康,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局面。

关键词:

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城乡协调;发展

 

 

Abstract:

Nowadays,thereismuchimprovementintheagriculturalbasicfacilitiesandthecomprehensiveproductioncapacity.Buttheper-capitalincomeoftheformer’sfamilyremainslowerthanthenationalaveragelevel.Guidedbythemacroeconomics,itisnecessarytooptimizethestructureofagriculture,tointensifytheconstructureoffoundmentalinstallationandtoinvestscienceandtechnology.ThenmostofformersinHenanprovincewillleadarelativelycomfortablelife.Anewstageofdevelopmentineconomycoordinationwillprevailintownsandcities.Atpresent,China'sagricultural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oneofthebestperiodinhistory.Newruralreform,developmentlongwaytogo,wemustuphold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asguidance,dosolidwork,innovation,andconstantlyopenupagricultural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situation.

Keywords:

countrysideofHenan;countrysideeconomy;harmoniousdevelopment

 

 

引言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同样是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着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已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省市县各级领导下,河南的数千万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河南的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有大幅提高,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跨越。

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业的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现在所占比例大约50%。

农业生产不断进步,农民的收入也是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直接利益,我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河南农村经济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河南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2007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与1978年相比增长29倍;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718.71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7.9倍。

1998年至2007年累计投入支农资金达614.5亿元。

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又一次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显著提高。

截止2007年底,全省有机电井122.94万眼,比1978年增长一倍,配套机井占机电井数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71.0%上升到目前的93.5%,提高了22.5个百分点。

2007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955.84千公顷,较1978年增加了1,234.17千公顷,增长33.2%,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52.0%上升到2007年的62.5%,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全省旱涝保收田2007年达到3,962.38千公顷,比1978年增加了2,010.65千公顷,增长了一倍以上。

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增强了河南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的增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200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718.71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7.9倍。

主要农业机械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达到14.94万台,比1978年增长2.6倍;小型农用拖拉机全省拥有量达到323.97万台,比1978年增长35.6倍。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为99.78万台,比1978年增长1.3倍;农用水泵为207.97万台,比1978年增长2.7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省工、省时、省力、效率高且能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发展迅猛,彻底结束了镰刀、小铲割麦的历史。

2007年,全省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为9.32万台,比1978年增长236倍。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搞运输致富奔小康,推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全省农用运输车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7年底,全省农用运输车也达到213.61万辆。

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大幅增长,使全省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2007年全省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11千瓦,比1978年增长6.9倍。

全省实际机耕面积达到6,058.41千公顷,较1978年增长了近一倍,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76.4%,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33.5个百分点;机播面积为6,564.13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26倍。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三)农村电气水平进一步提高

据统计,2007年全省农村用电量达到223.89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5.9倍;平均每公顷耕地用电量由1978年的184.5千瓦小时猛增到2007年的2,824.5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4.3倍。

2007年全省化肥施用量(折纯)为569.68万吨,比1978年增长9.8倍,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为791公斤,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689公斤。

而且施肥技术、施肥比例更加合理,优质复合肥使用量逐年提高。

2007年农膜使用量为12.66万吨,比1990年的2.75万吨增长3.6倍;2007年农用柴油使用量为96.42万吨,比2000年的79.56万吨增长21.2%。

电气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四)乡村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2007年底,全省乡镇企业经营单位数将达173.8万个,比2006年增加7.5万个;实现增加值4673亿元,比2006年增长28。

17%,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13.67个百分点。

2007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62亿元,比2006年增长25.54%;实现税金239.43亿元,比2006年增长25.2%;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985家,比2006年增加572家;纳税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发展到134家,比2006年增加32家。

在新增加的企业中,工业企业增速较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而且新增的企业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就业人员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

2007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060.5万人,同比增加25.7万人。

乡镇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将达到982.3亿元,同比增长20.67%,职工人均工资收入9268元,比2006年增加1401元。

(五)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2009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比上年增加353元,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5%。

但是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仍然低与全国5153元,相比少了346元。

从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纯收入2891元,占纯收入的60.1%。

其中:

农业纯收入2380元,占纯收入的49.5%,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步提高,2009年同2004年相比,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9.5%上升到33.7%。

09年河南农民人均收入居全国第17位,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

(1)在本地从业收入少,导致工资性收入偏低。

(2)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

(3)财产性收入较低。

(4)转移性收入偏少。

从增速来看,近五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5%,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

河南省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比重偏大,而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农民在本地从业收入比重偏低,这也是造成河南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表现在:

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较重

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

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

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

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

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村输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

表现在:

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

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300—500元占20%,500--100元的占70%,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10%。

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三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可采取的政策和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应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一)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扩大内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比2008年翻一番。

根据测算,未来12年年均收人增长在6%左右,2020年农村家庭人均收人有望达到或超过2005年城镇人均水平。

在人口规模不变的前提下,12年间我国农村消费能力将释放出2万亿元,改变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从1999年以来的下滑趋势,从2仪巧年的39%上升到52%以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后,通过人股或合作等形式,农民的收人将有望明显提高。

要切实做到增加农民收人,首先要保障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并推动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其次通过“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推行,全方位推动农民增收,有助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还将降低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二)深化农村金触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并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方面造成农村经济存在严重的“贫血”,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源进一步向城市“输血”。

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必须继续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强化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功能,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二是深化信用社改革,完替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水平、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信用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三是积极培育民间的信贷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对“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人管制,对已经进人市场的小额信贷组织,帮助督促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四是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在鼓励农户资源互助担保的同时,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建立农户信用记录,降低信用风险。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

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和完善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的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系统工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进而建构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四)利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由于农业生产存在产业内容和地域的差异性,可从建立农业各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逐渐从为生产技术服务向科研、流通领域延伸,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将快速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将得到提升。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杜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为了产业发展和共同利益的需要,在解决“统”与“分”、“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基础上,配置社区或组织范围内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使资源在合作组织内部和外部得到有效配置。

二是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和销售价格。

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适应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仅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变化万千的大市场相联结,成为联结农户、企业、市场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弥补了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同时也解决了政府在“三农”工作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

四是西方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道路为我们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发达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上的,没有发达的合作组织就没有现代农业。

可以说,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提高输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

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

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机构,坚决取缔“黑中介”,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

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而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稀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不仅不能产生效益,相反却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这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人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而且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丰富的经验。

乡镇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通过它可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告诉农户需要生产什么,同时又通过自身的转化加工和市场渠道使农副产品快速打人市场。

因此乡镇企业不仅肩负着带动农民进人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还有效提高农业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增强了农业生产的应变能力和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民只需根据市场需求放心生产,不必为产品的出路担心,生产收人得到有效保障,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意见》指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中,把乡镇企业建设当作一项盈利、创汇、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来看待,当作最有发展前景和生机的后续产业来扶持。

一方面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优势,新建、改造和嫁接我市的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勇于进人国际市场参加竞争,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结束语

总之,大力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应利用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资本和经验,通过制度安排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统筹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破除二元分割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要突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达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王荣来,杨延哲。

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M],郑州:

河南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2](美)约翰逊著,林毅夫等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韩)朴振焕著,潘伟光等译.韩国新村运动:

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4]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树生.合作金融[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李友志.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2008)[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曹明贵,等.新农村的制度建设[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习强百发.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比较研究[Jl.开发研究,2008(6)

[10]陈庆立.农民与小康「Ml.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4

[1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2]曹俊杰,刘国华.发展现代化农业:

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

[13]韦幼玲.走有特色的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国科技信息,2005

[14]霍腾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山西农业,2005

[15]陈文强.关于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