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9758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docx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进展战略研究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展现活力后,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个隆起地带。

环渤海经济区,从狭义上来讲,是指沿环渤海海岸及部份黄海海岸散布的、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的,涉及河北、辽宁和山东,由15个城市所辖地域组成的经济区域。

而广义的环渤海地域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个省。

  一、经济进展取得的成绩

(一)海港和空港经济的进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慢慢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

  2001年11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煤炭输出港。

2002年12月20日,青岛港吞吐量冲破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

环渤海地域正在显现一个集装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

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域加紧扩建。

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地域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30多家。

环渤海地域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

  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第一次联合后,2001年10月,北京与天津口岸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口岸功能一体化。

天津港保税区成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那个地址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

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在此地域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利的通道”。

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域作为整体投资区域。

目前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

  

(二)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慢慢形成

  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打破,各自为政现象慢慢排除,经济区内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主导,产业群落渐渐形成。

  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材。

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进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2004年1至9月,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加%,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左右,继续维持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加%;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加%,居全国第一。

统计数字说明,国内5部电话中有1部、4台录像机中有1部、3根电焊条中至少有1根均来自天津开发区,那个地址仍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

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

  环渤海区域同时是中国汽车工业比较发达和集中的区域,京津辽鲁汽车产业各具特色,同时,毗邻中国汽车综合性生产基地吉林,踊跃开展了相关配套协作。

2002年6月,中国最大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天津汽车集团与一汽集团联合,开辟了中国汽车工业进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重组,成为带动环渤海区域汽车及配套产业进展联合的动力。

  (三)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本充沛,日渐具有进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环渤海地域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人力资本积存能力强、人口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数字化程度高,科学家和工程师密集、研究开发投入高、创新能力强,进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优势。

据北大中国区域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地域新经济指数》,环渤海地域在全国知识经济进展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倍,天津是倍。

环渤海经济圈拥有200多所院校和40多万科研人员,占了全国的1/4。

这一地域不仅聚集了全国第一流的科研、教学、计划等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科技信息和图书资料中心,这无疑为进展知识密集型经济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证。

  二、经济进展面临的困难

  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接踵迸发活力以后,在环渤海地域蓄势待发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比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不够发达、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创新乏力、产业结构类似、口岸竞争无序、市场意识淡薄等障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一)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

  依照36种要紧工业产品产量区位商计算,环渤海地域在全国具有必然专业化优势(区位商大于5)的产品为15种,其中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如原盐、原油、“两碱”(纯碱和烧碱)、钢铁、玻璃等。

尽管这些工业产品仍有市场需求,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有的产品生产工艺掉队,并严峻污染环境。

近些年,环渤海地域在加大对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踊跃进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但迄今这些产业仍处于幼小时期。

  环渤海地域高新技术实力比较强的北京市,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003年北京市的生产总值为亿元),而且今年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高新技术产业进展缓慢的缘故很多,科技投入不足和自主开发能力弱是重要因素。

近几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联想、清华紫光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但科技投入的相对照重仍偏低。

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世界500强企业一样为5%—10%)。

  

(二)国有经济比重仍专门大,体制创新上处于掉队地位

  环渤海地域国有工业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域,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2002年统计,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而环渤海地域那么为%,最高的辽宁省达%,远远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

环渤海地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全国国有经济的比重为%,高于该地域整个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

另据北京市最新统计,2003年北京市国有经济比重为%,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天津高达%,北京和辽宁也都在40%以上。

  由于环渤海地域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比重超过全国近6个百分点),因此从企业规模结构看,大型企业比重略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小。

正是因为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行政干与经济进展的力量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还相对较弱,中小企业没有形成气候,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地域远远掉队于珠三角和长三角。

  (三)产品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相对较弱

  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域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千米,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多,环渤海地域的份额仅占20%,仅广东一省的出口额确实是整个环渤海地域出口的近2倍。

  环渤海地域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全国进出口依存度高达%,环渤海地域平均为%,低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与全国的差距还有所扩大,由1996年的个百分点扩大到2003年的个百分点。

5省市间外贸依存度也有专门大差距,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依存度较大,河北和山东相对较小。

  利用外资的情形与外贸相类似。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部份集中在东南沿海,环渤海地域的FDI占全国的份额较小,近些年还略有下降。

2003年为%,较之1999年的%,增加幅度不大。

环渤海地域外资区位引力(外资区位商)平均小于1,而且近些年也在下降,即由1996年的下降到2003年的。

5省市中,天津和北京的外资引力较大,河北和辽宁较小;尽管从近几年的变更趋势看,北京的外资引力在不断增强,河北在波动中略有上升,而天津、辽宁和山东均在波动中有所下降。

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较弱,对环渤海地域工业的进一步进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四)区内产业趋同化,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环渤海地域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

除大部份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进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乃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

最为明显的是钢铁工业,各省市都自称体系,可是设备陈腐,而且往往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产品不能知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

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偏向仍然存在。

在要素合理流动专门是在一起利益基础上的项目开发和区内跨省市资产重组或一起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进展并非大。

各自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乃至大于区内联系,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上存在着彼此竞争这一客观现实。

[NextPage]

 二、加速环渤海地域经济进展的计谋

  

(一)冲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

  环渤海经济区要全面展现其经济进展的实力,必需冲破行政区限制,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世界经济和全国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区域特色,这是实现环渤海地域经济快速进展的重要思路。

关于冲破行政限制,第一要反对地址封锁,全面清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让各类企业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二,核心区、各大城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比如环渤海的三大核心区(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域)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因此那个区域应该注重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的作用,知识经济进展潜力大、优势明显,而且应该注重地缘政治。

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遇,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增进传统产业优势整合。

同时那个区域旅行资源丰硕,统筹计划旅行线路,增进旅行业的进展。

辽东半岛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

关于那个核心区,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应该踊跃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于区域中的城市来讲,合理的定位也超级重要。

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应该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份生产和效劳功能。

天津那么要进一步发挥口岸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挥已有优势的通信产业。

河北要增强进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农业,进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

在辽中地域的沈阳要增强现代效劳业功能,进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进展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进展制造基地,增强与两多数市的产业配套。

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效劳功能,青岛、烟台增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进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时期专门要增强口岸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进展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协同进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个区域经济的进展,往往要靠一两个城市的带动,珠三角要靠广州、深圳的带动。

长三角要靠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的带动。

环渤海湾的经济建设,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系紧密。

天津要尽力建成现代化口岸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北京要继续发挥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建成为金融中心,踊跃进展高科技产业。

天津要进一步发挥口岸和通信业的优势,大力进展海洋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的私营经济。

京津经济整合机制一旦理顺,环渤海地域就有了核心和龙头,就有了推动与辽中南地域和山东半岛经济整合的条件。

  最近几年,天津的经济进展比较迅速,GDP已经持续连年增加12%—13%,比全国的增幅高。

天津是环渤海湾地域工业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十位,工业进展速度也超级快,天津的科技竞争力也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海关出口总值在4个直辖市中增速第一,完全有能力和有条件发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因此,要从方方面面进一步提升天津城市的竞争力,如进一步解放土地、劳动、资本、治理和科技,转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等等。

天津正在全力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即重点进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这些都是天津的优势所在,蕴藏着庞大的进展潜力。

关于优势产业,天津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尔后将重点进展和扶植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与现代医药、无缝钢管和高级金属制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6大支柱产业和12大产品制造及加工基地。

预测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2400亿元。

围绕区县经济进展,重点建设5个卫星城、13个中心镇和100个建制镇。

天津约有账面净资产500亿元的中小国有企业可供境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兼并收购。

为了增进境内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需在成立完善的一系列中介效劳体系的基础上,进展产权交易市场。

  在天津和北京的协同进展上,有关方面也已经有了思路。

两市已在酝酿策划京津塘城际铁路专线,增建2条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轻轨交通等建设方案。

随着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经济快速进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必然增强,环渤海地域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进展最为活跃的地域之一。

  2003年上半年,京津地域召开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京津政府宣布了八条战略合作方法,来增进京津协同进展。

这八条方法是:

一起构造、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增创产业新优势;一起实施不同化竞争战略,增创竞争新优势;一起打造一体化流通市场,增创市场新优势;一起增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创科研新优势;一起增进环境和谐进展,增创生态新优势;一起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增创交通新优势;一起创新区域利益分派机制,增创财政新优势;一起成立各园区政府间合作、和谐机制,增创合作新优势。

[NextPage]

  (三)踊跃推动产业整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

  环渤海地域不仅要进一步进展制造业,而且还要进展成为以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域为支撑的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

世界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欧美日韩向中国大陆的转移,中国已经进入新的重工业化时期,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基地。

环渤海地域,专门是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域是中国与世界的结合部,近邻日本、韩国,同时又都是中国目前最要紧的制造业集中地域之一,建设世界制造基地,既面临重大机缘又具有优越条件。

  环渤海地域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许多方面尽力。

比如,要加速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托技术创新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快成立起机制灵活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跨省市重组,实现环渤海地域的产业整合,以此形成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推动环渤海区域产业整合能够采取以下计谋。

一是要调整无益于跨地域重组的体制和政策尤其是税制和金融体制,如改变按隶属关系纳税的方法,企业所得税全数改成属地征税;改变按行政区划贷款,银行存款不能异地贷款利用的原那么,对不同地域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依照企业还贷能力发放贷款。

二是在产业整合进程中,要加速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托科技力量来加速产业的整合。

三是要强化政府对跨地域重组企业的支持手腕,如充分利用区域联合协作贷款、许诺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企业兼并破产中给予呆坏帐核销及债务清偿时免息等优惠政策。

四是要培育和成立跨地域产权交易市场。

  (四)统筹决策,增进环渤海一体化

  一个区域的进展,往往不能光就某个行政区划为起点来考虑,要通过区域内各省市的和谐统筹。

环渤海地域在和谐进展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成立区域统筹治理的机构。

要增强区域的统筹治理,成立行之有效的区域统筹治理的机构,例如长江三角洲有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长三角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讨论,长三角的学术会议也是年年召开;珠三角也有如此类似的机构。

因此环渤海要成立如此的和谐和仲裁机构,重点研究制定区内产业进展战略和和谐解决区内跨省市协作、联合、重组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减少经济活动的摩擦。

  

(2)制定区域进展的整体计划。

要推动环渤海的一体化,必需要制定区域进展的整体计划,以幸免重复建设和内部恶性竞争。

尤其是面对不同的行政主体,不同的区域定位,要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复合体,计划制定和学术研究要走在前面。

  (3)构建京津冀交通的网络化体系。

实现区域一体化,专门大程度上依托交通体系的完善。

京津冀北、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地域,可尽快形成以通勤为轴线的交通通道,将中心城市的一部份城市功能和产业扩散到近郊、远郊和周边城市。

反过来,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能够借此承担一部份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空间、功能上的互补。

环渤海地域受传统重化工业的阻碍,运输对象过度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铁路运输仍然是长距离运输的主力,下一步要加速公路运输和城市间轨道交通进展,发挥人流、物流运输的主渠道作用。

  (4)完善区域内部合作机制,比如,成立异地银行间的结算体系,企业异地注册等。

  (5)排除各类关卡,成立环渤海地域统一大市场,使资源、人材、资金、企业资产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

  (五)增进民营经济进展,踊跃引进外资

  关于进展中国家来讲,资本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要实现环渤海地域的经济进展,绝对不能轻忽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

  要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依照民营经济的综合投资能力,即包括经济实力、现代企业治理制度、人力资源等,引导他们进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运输等现代产业。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许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改造农村信誉社、城市商业银行乃至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分制改造以后,可适当参股。

  为增进环渤海地域民营经济的进展,1999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内蒙等6省市区的工商联已经举行了4次环渤海地域非公经济进展研讨会,希望以此推动这一地域民营经济的进展。

在环渤海地域投资的民营企业家,要扬长避短,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

还要提高企业家的素养,提高他们对市场的灵敏、决策的艺术、吸引人材的魅力和诚信的品格。

  各级政府要建设要素市场,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各类企业发挥区域经济活动主体作用,增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实现民营经济在这一区域的跨越式进展。

  加入WTO后,由于我国的外经贸政策将会加速与国际接轨,外商的顾虑将会慢慢排除,加上环渤海经济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确实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又具有进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新材料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基础,将可能显现外商纷至沓来的局面和外商投资偏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

环渤海经济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加大吸引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闻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前来投资各类前导产业项目;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成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基地;加速进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必然市场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动培育风险投资业、高新技术商贸业、中介效劳业、教育培训业、文体业和传媒业等相关产业的进展;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效劳意识,畅通效劳通道,踊跃为吸引外资做铺垫。

  参考文献:

  ①杨开忠:

《振兴环渤海地域:

破解21世纪中国进展的新密码》,《领导之友》2004年第2期。

  ②李卫玲:

《环渤海经济圈全力搭建区域平台》,《国际金融报》2004年第6期。

  ③陈立杰: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圈进展比较》,《河北经济》2004年第8期。

  ④王一鸣:

《区域经济整合:

环渤海的当务之急》,经济日报2003年9月17日。

  ⑤陈耀:

《对环渤海地域工业进展的试探》,《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