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9719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

《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docx

导游基础9中国旅游文学

第25、26讲

课时:

4(理论);2(实践)

项目九旅游文学赏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诗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中国楹联的基本知识

3.了解中国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

4.了解江浙一带风景名胜地诗文概况

能力目标:

1.掌握中国旅游文学的发展脉络

2.掌握江浙一带旅游胜地相关诗词、楹联和游记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1.中国旅游文学的发展脉络

2.江浙一带风景名胜地诗文概览

教学难点:

1.旅游文学的文体特征

2.旅游文学的审美策略

教学方法:

前三节课因知识性较强,故主要采用教师主讲的方法,并适当穿插师生互动环节;第四节课因侧重于作品的分析,故可灵活采用讨论、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一、中国诗词基本知识(第1节课)

(一)诗歌

1、诗歌的概念

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要求以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思想,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它具有高超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

2、诗歌的发展

孔子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它主要保存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诗作。

西周的诗歌主要保存在“周颂”和“大雅”中。

“周颂”的内容多为歌颂周代的祖宗神灵,“大雅”则是贵族朝会宴乐的作品。

春秋时期诗歌创作空前繁荣,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善于以诗言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时的诗歌主要有两种主题:

一是歌唱男女爱情;另一部分则揭示了当时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诗经》被认为是中国北方文学的代表,“楚辞”则代表了南方文学。

楚国的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贵族,早年得志。

但因倡导一些与当时大势相悖的事,多次被贬。

他在身心受尽折磨之后,投汨罗江自尽。

他一生作品颇多,其代表作《离骚》《天问》等楚辞体诗歌成为震烁千古的名篇。

到了汉代,有了专门采诗制乐的乐府。

乐府专门搜集民间歌谣和其他的配乐诗歌,这些诗作统称为乐府诗。

保存至今的乐府诗约有百余篇,其精华是民歌,民歌主要反映社会现实及劳动人民的苦难和对幸福的追求。

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其妻刘兰芝的婚姻悲剧,鞭鞑了封建统治的罪恶。

全诗约有三百五十余句,语言朴实,形象鲜明,情节感人,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在中国诗歌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承先启后的发展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深受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创作出大量生动描绘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

这些诗风格悲凉慷慨,语言古朴自然。

曹操三父子皆是诗坛巨匠。

曹操的代表作有《蒿里行》。

曹丕的《燕歌行》是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曹植在当时最负盛名,他早期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报国热情,如《白马篇》,晚期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

建安七子的诗作中以王粲的《七哀诗》最为有名。

蔡琰,字文姬,以其一生的悲惨遭遇创作了五言体长篇叙事诗《悲愤诗》,全诗长达五百四十字,结构严谨,细节描写生动,艺术水平很高,是建安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佳作。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大量描写了农田风光和质朴的劳动生活,人称田园诗,他也自然成了田园诗的鼻祖。

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等都是清淡自然、真实动人的名篇。

南北朝时期,民歌多如繁星,现存的有四百多首。

这些诗风格各异,生动活泼。

其中鲜卑族的《敕勒歌》和脍炙人口的叙事诗《木兰辞》流传最为广泛,也具有最高的艺术成就。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流传至今的诗歌有近五万首。

其中不少作品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又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深为人们所爱。

清代编成的《全唐诗》收集了两千三百多位唐代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

初唐诗歌开始改变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出现了一些意境深沉的作品。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他们的作品《藤王阁诗》、《从军行》、《长安古意》、《帝京篇》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卓越才华。

“四杰”之后的陈子昂对诗歌又做了大胆的革新,其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等。

盛唐的孟浩然和王维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孟浩然的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相当浓厚。

王维的作品虽有萎弱消极、冷漠避世的缺点,但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他们的代表作有《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进入盛唐时期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诗争奇斗艳,诗坛上群星璀璨。

最有名的有被人誉为“诗仙”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性格叛逆不拘。

他借诗驰骋幻想、宣泄苦闷。

李白的浪漫主义作品以丰富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喜爱。

同时他的诗作也突出了追求自由的主题思想。

盛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是有“诗圣”之称的现实主义大师杜甫。

杜甫生活的时期正好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

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深刻的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人民的痛苦。

安史之乱使山河残败,百姓蒙难。

杜甫为此写出惊心动魄的诗组《三吏》、《三别》。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风格浑厚,语言凝重,而且叙事真实,写出了时代的现实。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发展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峰,被誉为“诗魔”。

其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甚广。

到了晚唐国势衰落,社会动荡,感伤情绪成了诗歌的基调。

著名诗人杜牡写了不少咏史诗。

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一生坎坷。

他的政治格调很高,其爱情诗情意笃深,尤为脍炙人口。

两人被合誉为“小李杜”。

宋朝诗文创作也颇有成就。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以其波澜壮阔的诗篇独步宋代诗坛。

他亦是中国历史上诗作最多的诗人,留下诗作近万首。

诗文从金元衰微。

元代唯散曲独具风采,元曲实际上包括散曲和戏剧。

散曲,可以说是元代新诗体。

杂剧则是元代的歌剧。

元代涌现出了两百多位剧作家,剧目有六百多种。

其代表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等。

诗文的衰落既有其社会历史原因,更是因循守旧所致。

清朝发生了诗界革命。

戊戌时期,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倡导以通俗语句、新

名词写诗。

其中,以黄遵宪的成就最高。

他的代表作有《台湾行》、《悲平壤》、《哭威海》等叙事诗。

(二)词

1、词的概念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

它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

2、词的发展

词起源于唐朝,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五代时期的词超过了唐朝,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当时,巴蜀词人云集。

后蜀赵崇祚编写的《花间集》,收录了当时十八位词人的约五百首词,是现存最早的词作集。

南唐中宗李璟、后主李煜的词描写宫廷生活和对国家的哀愁之情,在词坛中有较高的地位。

南唐灭亡后,李煜被囚于开封,受尽讥讽、凌辱,感伤国破家亡的结局,写下了《虞美人》、《浪淘沙》等名篇。

词全盛于宋。

北宋最著名的词人是苏轼。

苏轼豪迈奔放,开宋词豪放派之先河。

词至南宋发展到高峰,著名词人辛弃疾与苏轼并称,同是豪放派代表。

宋词婉约派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

据《全宋词》记载:

词人超千家,篇章超两万。

宋词与唐诗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二、中国楹联的基本知识(第2节课)

楹联就是对联,楹是客厅前面的柱子,对联多张贴在楹柱上,所以叫楹联。

其实,对联不一定都要张贴在柱子上,因而叫对联更贴切一些。

楹联、门联等应是它的属概念。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

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优秀的楹联,完全有资格同诗词一道讽诵,它同诗词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

(一)楹联的称谓

楹联是左右对称的,就像耳环、手镯一样,所以称“一副”。

诗称一首,词称一阕,文称一篇,楹联只能称一副。

一副楹联,包括三个部分:

上联、下联、横批。

上联又称“出句”或“对首”,竖贴在右边柱子上;下联又称“对句”或“对尾”,竖贴在左边柱子上。

横批贴在两柱之间的上方,形成完整的一副楹联。

书面对联则不一定要横批。

楹联属格律文体,是由文、赋、诗、词等文体综合衍化而来,尤其与诗赋的关系极为密切。

如王勃·滕王阁序(赋)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宋之问·灵隐寺(诗)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因此,可以说:

诗、赋、联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二)楹联的发展

楹联的出现已有上千年历史了。

据考证,在唐代中叶以后,就有严格意义的楹联问世。

但历史上,认为是中国楹联之祖的却是五代十国的蜀主孟昶于公元965年在宫中贴出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里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说是这副对联才挂出十来天,宋兵就攻破成都,孟昶被俘至开封,不到几个月就死了。

事有凑巧,蜀灭后,宋太祖派了一个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知府,而“长春”又是宋太祖钦定的“圣诞节”称号。

这节历史曾被载入正史,而这联又被视为“绝命联”和“谶语”。

也许正是这种种原因,富有传奇色彩的这副联才被尊为“联祖”的。

到宋代,楹联已由春联扩展到寿联、挽联、灯联、戏谑联、讽刺联等等。

文人名士都有联语传世。

宋仁宗年间,契丹使者带来上联“三光日月星”求对,苏轼对以“四诗风雅颂”,十分机智巧妙,至今仍传为美谈。

吕蒙正曾作一讽刺联: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意为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含义巧妙深刻。

楹联发展到清代已臻成熟。

不仅应用广泛,门类齐全,联家辈出,作品丰富。

朝廷重臣如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张之洞等都精于联语。

而且出现了象孙髯翁题大观楼长联那样的长篇杰构和历史上第一部联话巨著——梁章钜的《楹联丛话》。

近代楹联在清代鼎盛的基础上,再攀高峰,思想内容更加深广,艺术水准进一步提高。

革命言志联、政治讽刺联占有重要地位。

革命运动的领袖人物如洪秀全、石达开、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人都楹联大家。

他们的作品,极富战斗性、鼓动性,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三)楹联的特征

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归纳为:

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广泛的实用性。

上述这五个“性”的概括,对楹联是非常准确、全面的。

鲜明的民族性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民族气派;强烈的时代性是指楹联象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须打上时代的印记;严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联有自己独特的格律;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联具有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强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广泛的实用性是指楹联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

按它的功能分类就可以分为:

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社交联、景迹联、言志联、讽刺联、行业联、游戏联、谜语联、广告联等等,各行各业,各种场合,各色人等,无所不用,无所不见。

(四)联的写作要求

1、数字要相等。

联有长有短,上下联各只一句(不含分句)的叫短联,各二句以上的叫长联。

有的长联长到上下联各几百字、上千字的。

但不管多长多短,上下联字数都要相等,长联的句数(包括分句)还要相等,上下联每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如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全联一百八十字,上下联各九十字、六句、十八分句完全相等。

上下联句长短参差,那是绝对不能算楹联的。

2、句式要相同。

句式相同首先要做到词类相当。

就是说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等。

其次:

结构也要相应。

就是说,上下联句型要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例如:

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方位词)/(名词)/(形容词)/(方位词)/(名词)/(形容词)/(主谓结构)/(主谓结构)

3、平仄要和谐

所谓和谐就是利用汉字读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变化,使句子抑扬协调避免拗口。

楹联是一种格律文体,要求有音乐美,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调好平仄。

说到平仄,必然要讲“四声”。

南北朝沈约作《四声谱》,把音韵学运用到诗的创作上来。

在现代普通话中,“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归一类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归一类即为仄声。

(还有入声,也算仄声)

楹联的平仄和谐,一是上下联在相应位置上的平仄相对(即相反),二是上联或下联本身音节之间(一般二字为一音节)的平仄要交替,这和诗的律句平仄基本相同。

这样才能收到抑扬顿挫、回环起伏的艺术效果。

4、语意要相关。

就是说楹联的上、下联之间语意是相关联的。

上联或下联,只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无论是“正对”“反对”或“串对”,上下联的意脉必须是相互联系的。

比如:

“反对侵略”用“保卫和平”去对是可以的,因为这两句话有内在联系。

如果用“飞雪迎春”去对,那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三、中国旅游文学基本知识(第3节课)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孕育期(先秦两汉)、形成期(魏晋六朝)、发展期(唐宋元)和兴盛期(明清)。

(一)孕育期——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时期以审美观赏为内容的完整旅游文学作品尚属罕见,但由于人们对山水人文的关注,在《诗经》、《楚辞》等作品中也出现不少描写山水自然的句子、段落,作者将景物融会到旅行游历中,借景写情,融情入景,对旅游文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重要作品有:

《诗经·溱洧》是第一首较完整的旅游诗,描写了春秋时期上巳节一对青年男女踏青郊游的风俗场景。

《封禅仪记》是我国第一篇游记散文,被称作“单篇登山游记的开山之作”。

(二)形成期——魏晋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及时行乐的思潮使旅游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旅游诗、赋、散文大量产生,标志着古代旅游文学已经成熟。

王粲《登楼赋》以描写景致、记述登临观赏为主,开旅游赋之先河。

曹操《观沧海》描写的完全是一个游览者的观览,情景交融,实现了登山观海的主题,标志着中国旅游诗的成熟。

东晋谢灵运专写山水游览,精工繁富,极貌写物,成为中国山水旅游诗的鼻祖。

旅游骈文的代表作品是南朝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旅游散文有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玄之的《洛阳伽蓝记》,后两本专著把文学融于科学写作的传统对明代《徐霞客游记》影响很大。

(三)发展期——唐宋元

唐代旅游文学主要表现在诗和散文两个方面。

唐代的旅游诗最能反映唐代奋进昂扬、积极进取的旅游风貌。

诗人力求把握观览景物的个性,并将主观之情融入其中,使景物和情思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形式上,七言诗技巧日臻成熟,律诗不断完善,众体兼备,流派众多,使得唐代旅游诗风格多样,名家名篇迭出。

唐代旅游诗发展又明显地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几个不同的阶段。

初唐(618-712年)旅游诗开始走向广阔的旅游大天地,并注意整个诗作的意境创造。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几乎把所有的春、江、花、月、夜都收入自己的篇内,文辞清丽,韵调流畅,既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又寓入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考,景、情、理交相辉映,和谐幽深,把旅游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初唐四杰”中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流贬中的旅游诗作多写南方景物,风土气息浓郁;陈子昂的登临之作,多抒发激昂悲壮之情,特别是张九龄游览庐山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入庐山仰望瀑布水》等诗作,清淡高雅中不无昂扬激烈的感悟,颇具“盛唐气象”,成为从初唐到盛唐的过渡诗篇。

盛唐(713-762年)旅游诗是中国古代旅游诗的高峰。

首先是孟浩然、王维共创的山水旅游诗。

孟在漫游吴越等地所写的诗作开了盛唐风气之先;王维写了大量旅游诗,既富音乐美,又富画意,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高适、岑参把盛唐旅游诗的题材扩大到边陲哨卡。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步履所至,遍及全国,所作以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给自然山水染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充满浓郁的爱国精神和浪漫色彩。

杜甫的旅游诗描绘景物多姿多态,抒发观览感受,又寓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中唐(763-824年)也是旅游诗创作繁荣的时期。

白居易、元稹为首的元白诗派以通俗的语言写山描水,细致入微、虚实相生,具有淳洁、真切的美感;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以散文入诗,追求描绘山水的险怪、幽涩,在艺术上独辟蹊径。

刘禹锡的旅游诗作多吸取巴山民谣的优点,清新刚健;柳宗元诗则含有许多感慨不平之气,既写山水之景,又寓孤独高傲之情。

晚唐(826-907年)旅游诗创作以杜牧、李商隐两人较为突出。

杜诗俊爽峭健,寓情于景,用意深邃;李诗瑰丽动人,在曚昽中有含蓄绵渺的美感。

唐代的散文在中国旅游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标志着古代旅游散文的成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发展起来。

柳宗元的贡献在于他既善于抓住景物的个性特征,加以具体细致地描写,又能融进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幽美意境,而被人们视为“体之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李翱的《来南录》记录作者从长安到广州的南行过程,描绘了沿途见闻,以日记体叙述,开创了日记体旅游散文的先河。

宋代旅游文学由于旅游范围扩大,较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描写黄山、广东、海南、城市风光、市民生活的作品唐之前很少,但在宋代旅游词中比较多见,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都市风采。

宋代旅游作品能融入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遭际、命运和人生哲理,从而丰富了旅游文学的内涵。

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等都是其中著名的作品。

宋代的旅游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是一个最大的特点。

苏轼的旅游诗,描写了壮丽的巴山蜀水,秀丽的西湖景色,奇异的海南风光,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自由奔放,时有哲理,代表了宋代旅游诗的最高成就。

元代旅游散曲是一种新兴的样式,主要用于宴席佐酒助欢和文人自娱娱人,用口语写作,思想显露,风格诙谐,形式活泼,适于反映旅行生活。

元代旅游散曲,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是非、国家命运的漠不关心而耽于行乐、追慕隐逸,如马致远的困顿旅途,乔吉的啸傲山水,张养浩的游览怀古,张可久的吟咏闲适,等等,都反映出散曲作家对人生、时事的淡漠和流连山水、放浪恬淡的思想状态,社会内容并不深厚,却更多地显示了旅游文学的特色。

(四)兴盛期——明清

明清人把旅游视为一种审美活动和生活方式,不但喜游,而且善游,提出不少“游道”,明清旅游文学因此形成兴盛的局面,其中以游记成就最高。

有明一代,政治险恶,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对仕途失去信心,寄情山水,以求自我解脱;或摈弃空谈,走出书斋,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学问探讨,进行实际科学考察。

因此,旅游文学获得大发展。

前者以袁宏道为代表,后者以徐宏祖为代表。

袁宏道主张独抒“性灵”,把游览山水名胜视为个人审美活动,表达个人审美情趣,以轻松诙谐的语言描写游览的快感,少政治兴寄,体现出旅游化倾向。

晚明以张岱为代表的旅游小品文,语言明净,描写细腻,反叛文学载道的传统,充分展示个性,成为有节之士聊慰心灵的一块芳草地。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宏祖游历了30多年,考察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徐霞客游记》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光辉著作,共有六十余万字,称为“千古奇书”、“古今一大奇著”。

《游记》充分反映了霞客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献身精神。

时人称其“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中国古代游记可分为抒情性和纪实性两大类,柳宗元和袁宏道的文章属于抒情性的一类,《徐霞客游记》则在纪实性中带有独特的科学性,文字优美、描写细致,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清朝旅游文学文体兼备,诗、文、词、骈文均有发展,楹联作为一种体裁空前繁荣。

诗以袁枚为代表,自称“江山无我也虚生”,所作旅游诗化景物为情思,具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倾向。

文以桐城派为代表,成就最高的是姚鼐,所作古文简练雅洁,清逸有致。

晚晴及五四运动以后,旅游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一批奉命出使的外交人员,或走出国门寻求救国真理的仁人志士,由于受欧美文学的影响,写出不少反映异国山水风情的新式游记,代表人物有黄遵宪、薛福成、瞿秋白、徐志摩、朱自清。

还有一些文人如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深受晚明旅行小品文的影响,文章或枯淡、或雅致、或幽默,走向淡雅自适休闲一路。

四、江浙一带旅游胜地诗词、楹联和游记赏析(第4节课)

1、诗词选读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

“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