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909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docx

生理学总结临床简单版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绪  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1.概念

生理学(physiology)是以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humanphysiology)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医学

(1)动物实验:

急性实验(在体实验、离体实验);慢性实验

(2)人体实验

3.生理学研究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系统和器官水平;整体水平。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第三节机体功能的调节

1、机体内存在三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概念: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基本调节方式:

反射。

反射(reflex):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特点:

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影响范围局限。

(2)体液调节:

概念:

体内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类型:

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

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神经一体液调节:

参与体液调节的激素分泌多数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这种体液调节实质上构成了神经调节反射弧传出途径的一个延长部分,称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概念:

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意义:

维持内环境稳态。

缺点:

滞后、波动。

(2)正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正反馈意义:

产生“滚雪球”效应,促使某一生理活动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思考题:

①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②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③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

其特点如何?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被动转运)

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被动转运)

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被动转运)

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继发性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一)单纯扩散:

脂溶性或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顺着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

(O2、C02、乙醇、脂肪酸、类固醇)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转运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

1、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Na+、K+、Ca2+):

转运离子

离子通道的特点:

选择性、门控性。

分类:

化学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离子通道:

是一种膜蛋白质,此蛋白贯穿脂质双分子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

离子通道最重要的特性是其功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改变。

以Na+通道为例,它有3种功能状态:

①“备用”状态;②“激活”状态;③“失活”状态。

2、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必须通过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才能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的转运形式。

特点:

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1)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载体:

转运体,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跨膜转运的一类膜蛋白。

被动转运:

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净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

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胞膜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原发性主动转运a概念: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b钠-钾泵的概念:

钠-钾泵是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蛋白质,其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能分解ATP,为Na+、K+的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故钠-钾泵亦称Na+-K+依赖式ATP酶,简称钠泵。

c钠-钾泵的转运机制

细胞内Na+浓度或细胞外K+浓度较静息时增高,钠-钾泵即被激活,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利用此能量由细胞内转运3Na+至细胞外,由细胞外转运2K+至细胞内,形成和保持了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不均衡分布。

d由于钠泵的活动使细胞外正离子净值增加而使电位升高,因此也将钠钾泵称为生电钠泵。

e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由钠钾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

II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III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IV由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V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3)继发性主动转运: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方式:

原发性主动转运+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同向转运;逆向转运

3、入胞和出胞:

大分子、团块,需膜的运动,消耗能量。

(1)出胞:

某些大分子物质团块从细胞内排出的过程。

腺细胞分泌物的排出,神经轴突末梢释放递质。

(2)入胞:

某些物质团块如微生物、大分子蛋白等从细胞外进入细胞的过程。

第三节细胞的电活动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

细胞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存在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差。

2、形成机制:

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3、电学术语

极化状态: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去极化和超级化:

而膜内负电位减少或增大,分别称为去极化和超级化。

复极化: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安静时的极化状态恢复称为复极化。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形成过程: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3、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4、动作电位特征:

全或无定律: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一般是固定的,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使其幅度增加。

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加大而减小。

5、阈电位:

指能够产生去极化而爆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阈值(阈强度):

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可兴奋细胞:

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兴奋性:

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四、局部电位:

1、概念:

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

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2、局部反应的特点

①不呈现全或无定律,其电位幅度随刺激增强而增大;

②电紧张性扩布:

只能向邻近细胞膜做短距离的扩布,因距离增加而衰减,消失。

没有不应期,可以总和。

五、兴奋的传播:

局部电流。

六、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A.一定的刺激强度B.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C.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七、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

在细胞兴奋当时,如果给予第二次刺激,无论任何刺激强度均不能使之产生第二次兴奋反应,即细胞的兴奋性为零。

此时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2)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施加第二次刺激,其强度需要超过原先的阈值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说明细胞此时的兴奋性有所恢复,但比原来的兴奋性低。

此时少部分Na+通道恢复“备用”状态。

(3)超常期:

相对不应期之后,只要给予一定的阈下刺激也可能引起细胞的兴奋。

此时大部分Na+通道恢复“备用”状态,膜电位离阈电位较近。

(4)低常期:

细胞的兴奋性又转入低于正常的时期,称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的时期,膜处于超极化。

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1、概念:

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2、过程:

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T管膜传播,激活肌膜和横管膜上Ca2+通道;

2)激活的L型Ca2+通道通过变构作用或内流的Ca2+激活JSR膜上的ryanodine受体(RYR);

3)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促使TnC与Ca2+结合,引发肌肉收缩。

4)胞质内Ca2+浓度升高同时,激活JSR膜上的Ca2+泵,回收Ca2+入肌质网,引发肌肉舒张。

二、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一)骨骼肌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收缩。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等张都有的混合形式的收缩。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1)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加,肌肉初长增加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也增加。

但初长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但不增加,反而逐渐下降。

(2)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在前负荷固定的条件下,逐渐增加后负荷的重量,当后负荷愈大,肌肉缩短前达到的张力也愈大,克服负荷后开始收缩的时间亦愈晚,缩短速度和程度也小。

(3)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靖力的影响

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各环节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称为肌肉收缩能力,它与负荷无关。

神经体液因素能影响肌肉收缩能力。

(三)肌肉收缩的总和

单收缩:

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强直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不完全强直收缩:

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完全强直收缩:

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思考题:

1.试比较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转运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2.什么是单纯扩散?

3.引起兴奋的刺激应具备哪些条件?

4.什么是静息电位?

它是如何形成的?

5.什么是局部兴奋?

它与动作电位有什么不同?

局部兴奋有何特点?

6.动作电位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特点?

7.简述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与联系。

8.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9.简述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10.何谓载体?

以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有何特点?

11.何谓钠-钾泵,作用机制,有何生理意义?

12.离子通道主要有几类?

各类在功能上有何特点?

13.组织发生兴奋后,兴奋性有何变化?

如何检测和解释这种现象?

第三章血液

血液的功能:

运输、缓冲酸碱平衡、防御和保护作用。

内环境:

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

内环境理化因素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

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一、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一)血浆:

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机体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营养功能;(3)缓冲功能;(4)形成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