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988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

《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 老王教学设计.docx

初中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

 

主讲:

刘美蘅

刘芳

党帅

李兵

王金玉

刘美蘅:

《老王》导入语及作者介绍部分

同学们,由于看到了第一单元中所描述的非正义战争中残杀无辜的暴行,我们在悲痛与震惊之余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因此,本单元就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相信大家通过预习能够知道,《老王》就是通篇洋溢着一种爱,一种正直的,善良的,近乎淳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的文章。

其实呢,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非常多的人,他们有的正直,有的卑鄙,有的纯真,有的复杂,那么对待不同的人,我们的态度是不是也会有很大变化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边思考,边同我一起随着作家杨绛的脚步,共同走到一位生活艰辛却内心善良的社会底层人物——老王的身边,看看作者杨绛与老王都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彼此的呢?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6页,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课的作者与导语。

这篇小说的作者杨绛正是我国著名作家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我相信大家一定听过他的代表作《围城》吧。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他的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那么,对于杨绛,大家了解多少呢?

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杨绛的生平。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出自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杨荫杭曾任京师高等检察长,她的母亲唐须嫈,娘家为无锡富商,曾就读于上海务本女中,与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以及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是同学。

杨绛女士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杨绛北上清华借读。

来到北京的当晚,她就见到了钱钟书,两人一见钟情。

1935——1938年他们留学英法,育有一女名钱瑗。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钱瑗回国。

他们一起度过了学者归国的风光岁月,也互相扶持着走过了文革那段艰难困顿的时光,他们一起经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也饱尝了世间人情冷暖。

不过,就像她曾说的那样: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好不容易过上了宁静平和的日子,杨绛又因为90年代后先生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生病去世,基本停止了各种工作。

一直到她92岁高龄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她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钟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她的主要代表作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现代人出于尊重称她为先生,因为她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对于当下在浮躁而喧嚣的世界中前行的知识分子独具意义,起码可以使他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面对宿命更具一种从容、旷达的姿态。

说完了作者杨绛的生平,让我们来继续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年代,当时人人自危,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夫妇俩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

但是,任何邪风对文中的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认准他们是好人,并不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而疏远杨绛夫妇。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这让我想起了周国平的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的一段话:

“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而正如周国平所说,老王不就是那个外表其貌不扬甚至是丑陋,内心却如金子般闪闪发光的人吗?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配得上高贵二字。

好,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导语。

好,请坐。

听过了导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老王这个生活艰难的悲剧式的好人产生好奇呢?

下面就有请刘芳老师来为我们具体讲解一下这篇课文。

老王

钱钟书杨绛(1911~)

《围城》《干校六记》《我们仨》

《堂吉诃德》《走在人生边上》

刘芳:

全文的整体层次和1—7段讲解

下面由我和大家一同走近老王,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从文章中你了解到老王的哪些基本情况?

说出依据。

好,下面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老师总结:

恩,同学们找到了,老王的职业是三轮车的单干户;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田螺眼;而且住在塌败的小屋里;

那么文中第二段中写到“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呢?

表明了老王无依无靠,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亲人了,只有一间“住那儿多年”的简陋的住所,他没有家,没有家的温暖,老王没有真正交心的人而作者及家人的关心让老王感觉到了温暖,从后文会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一家在老王心中的分量。

那么是哪些事让杨绛一家人和老王有如此深的情谊呢?

请同学们找出来,告诉大家。

恩,同学们找的非常好。

从第五段中可以看到老王给杨绛一家人送冰;第六段中老王帮助杨绛送人去医院;第七段中我们又看到老王改装三轮车运送一位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的老先生,我们概括为送“货”。

而后文则是老王临死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的事。

那么分析到这里你知道这篇文章的整体层次了么?

很明显前四段介绍了老王的基本情况为第一个层次,第八自然段到最后为最后一个层次,那么中间5、6、7段为第二个层次。

我们就来仔细研读一下第二个层次。

下面请同学一起读一下第二个层次。

读完之后。

我们看到在送冰这个阶段,老王不仅给我们车费减半,而且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等等一系列事能看出老王什么样的品质呢?

总结:

忠厚、老实、心地善良。

在第六段中,我想同学们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杨绛自己不敢乘三轮车呢?

在开头我们也看到,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66年的时候杨绛和先生钱钟书就被扣上了“反动知识权威”的帽子;69年被下放劳动改造;72年回到家中又被驻扎在家里的革命男女毒打。

在这个时期,杨绛一家人饱受着摧残杨绛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老王却依然朴实的给予帮助。

那为什么每当老王给予杨绛帮助时,杨绛总是要给钱的而且绝不少给呢?

可能在杨绛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老王,老王已经那么穷了,条件那么苦,杨绛认为在经济上绝不能占老王一点便宜,杨绛把老王的几次付出都物化为金钱予以回报。

学到这里,是否唤起同学们心里的一个让你感动的人物呢?

学生分享。

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小短文描绘感动你的人。

下堂课我们继续分享老王以及你心中的感动人物,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老王杨绛

基本情况

老王事杨绛

情谊

 

党帅主讲第三部分对老王的描写分析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第三部分主要讲的是:

老王在去逝前送给我家鸡蛋和香油的情形,以及他死后的一些情况。

通过课前阅读,我们发现,本部分有很多对于老王的描写,下面请同学们和我来共同寻找文中的对老王的人物描写,并且说说你觉得它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内容?

本部分主要由学生来说出自己找到的内容,教师在学生理解时,要为其补充,对于一些深入性的思考,教师需要多启发、多引导。

第8段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是老王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其中镶嵌这个词,多是用在事物上,把一个人说成是一个静态的事物,更能凸显出老王身体僵硬,消瘦与不灵活。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睛上都接着一层翳(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外貌描写,表现老王、久病后的干瘦、脱行。

(通过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僵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不经打的特点,形象贴切地展现老王被病痛折磨的已经不成人形)

第9段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语言、动作描写,表现老王身体的僵硬,不灵活,“嗯”对应前面作者询问老王的病情,显示出老王其实已经知道自己不行了,但不想让作者担心,在临死前给作者送鸡蛋香油,把自己剩下的最好的东西,送给了作者。

第12段

他只说:

“我不吃。

”——语言描写,老王不善言辞,没有任何的吹捧自己给作者的东西好、珍贵,而是只说,显现出他的老实、质朴、善良。

第13段

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语言描写

第15段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第16段

他一手那这布,一手攥着钱。

——动作描写,

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老王来给作者送鸡蛋香油说好的不要钱,而最后作者给了他钱,他也收了呢?

老王是善解人意的、善良的,他是出于真心来给作者一家送鸡蛋香油,他把自己临死前最好的东西都给作者送来了,但他不想让作者有这种觉得自己拿了别人的好处的亏欠感,因此他收下了作者给的钱。

从老王攥着钱这一动作,我们更能感受出,他生病的严重,为他感到心酸。

第16段

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动作描写,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借着“我”的口,通过夸张的修辞,再次强化了,老王临终前的形象,枯瘦的身躯,僵直的动作,。

通过以上这些对老王形象细致入微的刻画,逼真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身患重病将死之人,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硬撑着去将自己最好的东西“香油鸡蛋”送给作者,表现了一个垂死之人的憔悴、凄惨,以及他对于作者一家如同亲人般的爱。

 

板书设计:

动作

神态病重

老王淳朴

外貌善良

语言

 

李兵:

(作者对于老王帮助,对于老王的情感以及愧怍的原因)

无亲无故,体弱多病,居住寒舍,不幸之于老王;和蔼可亲,待人真诚,送油送蛋,善良之于老王。

对于老王的不幸,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泛起一丝丝的怜悯;而面对老王的善良,崇敬、敬佩之情也会不经意地在我们的心底油然而生。

那现在我们回头想一想,作者杨绛究竟对老王做了什么,让老王在病危时仍然坚持着来到她家,给她送油送鸡蛋呢?

(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提要:

照顾老王的生意,和老王常常闲谈(第一段);作者女儿给了他大瓶的鱼肝油(第三段);送冰不要减半收费(第五段);送钱先生和送油送鸡蛋时给老王钱。

同学们对于文章的了解十分透彻,找到的点都很准。

诺贝尔和平奖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

“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

”正是由于作者杨绛在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上对于老王的帮助,才让老王感到了温暖,在心里早已把作者一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自己唯一能够依靠的人。

所以在老王病危时仍然坚持着来到作者家给她送油送鸡蛋。

相信此时同学们心里一定都会有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大家都来谈一谈自己心里的感受吧。

看来大家都已经被作者和老王的善良以及他们互相帮助的行为所深深打动。

俗话说得好: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帮助别人,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需要回报,不需要感谢,仅仅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

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老王病危时来到作者家仅仅是为了送油和鸡蛋吗?

提要:

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病人在自己快要去世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是想吃喝玩乐吗?

其实,一个人在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最想做的事就是能够见到自己亲人最后一面,能够有亲人的陪伴。

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老王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快要不行了,所以在最后他选择把对于自己最珍贵的油和鸡蛋送给了对于自己最珍贵的人,于是他来到了作者家里。

其实此行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来见作者最后一面,和作者告个别,这样他才能够安心地离开啊。

老王,这个伟大而又善良的老人,给了作者如亲人一般的爱。

同样刚才我们也分析了作者也给予了老王很多帮助,但是,同学们,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作者为什么提到“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

”,作者为何会感到愧怍呢?

提要:

首先课文第八段的最后一句话,作者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从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此时已经知道了老王的身体状况,但在当时她却还是对老王说着这般客套话。

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面对着一个就快要去世的人,你还会问“好点了吗”?

我们应该不会吧。

面对快要去世的人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好点了吗”。

接着我们看第十六段,作者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作者害怕什么呢?

显然是老王那犹如僵尸的病态把作者吓到了。

同学们,如果是你的亲人因为疾病而导致面目狰狞,你会吓得不知所措吗?

我想应该是不会的。

人们只会对于自己不够亲近的人才会因为他们的病态而感到害怕吧。

然后我们看第十七到二十一段,老王去世了作者竟然十多天之后才知道,而且对于老王的死也并没有多问。

显然作者对老王的关系还是不够的。

最后,在我们前面也分析过了,作者对于老王的帮助大多数是物质上的,在金钱方面从不亏欠老王。

从某种层面上讲,作者对于老王的关系仅仅是停留在物质金钱上的,而缺少对于老王的真心的关怀。

从以上四点或许我们能够了解到,其实作者在心底里并没有把老王当成自己的亲人,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或许作者对于老王的关心和老王对于作者一家的爱并不是等价的。

文章中的最后一段作者也提到不知道老王是否领受到她得谢意,事实上老王又需要谢作者什么呢?

他又亏欠作者什么呢?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当所有人都不敢接近作者一家时,只有老王不计较这些,来帮助作者一家,给予作家一家如亲人一般的爱,而作者呢,仅仅是在物质上帮助老王。

所以在多年之后作者想到老王依然会感到愧怍。

同学们,在这里也并不是说作者杨绛不好,正是因为她对于自己要求的很高,不想在金钱方面苛扣了老王,所以她才会给予老王更多的物质方面的帮助啊。

那杨绛先生写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本文的思想感情(主题)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会进行课堂提问。

板书:

老王杨绛

物质帮助,愧怍

作者老王

亲人般的爱

王金玉:

文章中心

首先,老王的善良是文章的唯一描写内容吗?

我觉得不是。

文章一开头就写道: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这仅仅是写老王的老实善良吗?

这其实不仅仅是写老王的老实与善,更是对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的讽刺与控诉。

所以,作者写老王的善良,是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那是一个黑恶的年代。

  其次,老王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那么,杨绛一家呢?

文章中多次写到杨绛一家如何对待老王,可以看到杨绛一家人的善良,这种善良一直延续到了他们女儿的身上。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一个人的善良,而是写一个异常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异常善良的人的怀念,是写善良的人们在恶的年代里的相互取暖。

  最后,文章中最核心的一句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一句话始终的理解:

  一、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者”

  文章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

他生计的来源“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住的地方是“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他还“瞎掉一只眼”。

此外,他“是单干户”,“失群落伍”;他近乎没有亲人,“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一个“老光棍,大脑还不灵活。

无论是在物质上、生理上,还是精神上,老王都是一个彻底的“不幸者”。

  这一点毋庸置疑。

可这样的“不幸者”,却在一个历史时间段里,与杨绛相识。

  他们的相识,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他蹬”,“我坐”,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只是局限于“闲聊”,但老王还是极为珍惜这样的一种相识。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传达这样的一种“珍惜”: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文革期间,杨绛的丈夫钱先生“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他说: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

杨绛将他视为“熟人”,愿意倾听他的“闲话”;杨绛的女儿也曾“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使得他的眼病有了好转;在他为杨绛一家付出一些劳力之后,还总能得到一些钱的补偿。

尽管有些时候,“拿钱”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但这样的温暖和亲近,让老王孤寂的心灵有了一种安慰。

也正是这样的温情,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老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以劳力为生计的卑微之人,本真而质朴的天性使他对有知识的人,总怀有一种别样的敬仰之情,这样的敬仰没有一丝的功利色彩,它全然发自内心深处。

于是,老王才在行将就木之际,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来送给杨绛。

老王此次来,应该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之所以拖着“直僵僵”的身躯,最后一次来到杨绛家,很显然有他内心的考虑;然而,他的苦心最终遗憾地为杨绛所误解(为何造成这样的误解,后文还将陈述),使其成为一种简单的钱与物的交换。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而那“脚步声”踏响的又是老王另一个意义上的“不幸”。

如果说老王既往的“不幸”,都是显性的话,那么这次老王所踏响的“不幸”,却是隐性的。

其关键之处在于老王以自己简单的思维方式,将杨绛一家对他的同情心曲解为家人的亲情。

他实心实意地做着一切他自己以为该做的事,可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与杨绛一家毕竟来自不同的阶层,之间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那从天而降的相遇,使得他有机会“近距离”地与杨绛交流,可这样的交流也只能停滞在物与钱交换的表层,距离心的交流极远。

心的距离,是他无论作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缩短的。

  二、杨绛又为什么是“幸运的人”?

  杨绛的“幸运”,不仅仅是指她与老王两人在物质上悬殊的比较,杨绛的“幸运”首先应该是在她们一家遭逢“不幸”的时候,遇到了老王这种“最老实”的人。

老王给予她一家的帮助,可谓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老王不懂得什么是“欺负”,“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在老王的人生字典里,本就没有“欺负”二字。

老王只知道本分地做人,老实地做事。

尽管生活对他而言是不公平的,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安分守己,坚守自己的道德良心。

  虽然杨绛也有“不幸”:

文革中被冲击,自己下放到干校;丈夫腿走不得路,还得自己烦请老王帮助送医院。

但这些在文章中只是一带而过。

因为杨绛写此文的真实用意,是想通过剖析自己与老王相识的点点滴滴,传达她对人生的别样体悟,所以其他的一切也就不可能在这样的一篇短文中详尽地表述。

杨绛同情老王际遇的“不幸”,也尽了自己的力量在经济上帮助老王。

在她看来,老王已经够可怜的了,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占老王的一丁点儿便宜了。

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那份“清高”,使她在对人和对事上都坚守着一种原则,那就是决不欠别人的情。

在她的心目中,老王与“别人”是等同的。

因此,她对老王的付出,总是物化为用金钱给予回报:

老王给她家送冰,尽管老王说“车费减半”,可她坚持不减;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坚决不肯拿钱”,可她“一定要给钱”;即使是老王在生命行将结束时,给她送去鸡蛋和香油,她还是“拿钱去侮辱他”。

请注意,杨绛在这里用了一个特别醒目的词:

“侮辱。

”它让人更多地感受到老人在写此文时的一种别样心境,意蕴深远。

我们再读文章中的这样两段文字: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这里的两个“赶忙”耐人寻味,老王的“赶忙”是知道了杨绛“转身进屋”的动作将意味着什么,这是老王最不愿意接受的;而杨绛的“赶忙”,是她没有能领悟老王的心思。

其实那个时候,她也无暇去领悟,因为,那时杨绛看到的老王是:

“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出于一种本能,她“害怕得糊涂”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赶紧打发老王走。

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

我想,任何人对杨绛在这样一个特定时候的举止,都没有理由非议。

事情的结果,自然是老王无奈地接受了他最不愿意接受的“钱”。

从这一个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杨绛与老王之间内心深处的一种隔阂。

这样的隔阂,在文章中还有,那就是老王在最后一次去杨绛家的“十多天”后,杨绛与老王同院的老李的对话:

“老王怎么样了?

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与老王有着隔阂的还不仅仅是杨绛老人,即使是与老王同处一个阶层的老李与老王也有着隔阂,虽然两类隔阂的意义有可能不同。

  然而,杨绛毕竟是一个有着社会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老王的死,促使她“一再追忆”老王生前留下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谢意”,可杨绛得到的却是“心上不安”。

这样的“不安”,不停地拷问着她的灵魂,使她顿然了悟:

自己既往与老王之间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不公平;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

这也正是“几年过去了”之后,杨绛反思生活的一种精神的自省。

知识分子精神的自省,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幸运”呢?

  其实,杨绛文中结语的“幸运的人”,原先是“多吃多占的人”,作者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改动,是有她深层次的考虑。

我想,这大概也就是杨绛所说的“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真正原因吧。

  还有一点作为补充:

老王这样的一个普通的人,最终让杨绛老人深刻地觉悟出人生的“愧疚”,而她又将这一切质朴地昭示于后人,那又该是后人的“大幸”了。

《老王》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登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你还有钱吗?

”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他说可以凑合。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