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883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6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

《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100题教师用卷.docx

诗歌100题教师用卷

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秋夜

陆游

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

同“懒”。

②疏钟:

稀疏的钟声。

③既灌:

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

④寐(yì):

呓语。

⑤萝月:

藤萝间的明月。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C.“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

“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15.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

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1.14.AB

15.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1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

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15.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抱病齿发非”分析“老病之痛”;根据“阅世城市换”“百年寓逆旅”分析“漂泊之苦”;根据“朋侪冢累累”分析“朋友死散之悲”;根据“纷纷彼方寱,袖手不须唤”分析“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根据“忽若河冰泮”“悠然付长叹”分析“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之情”。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浯溪

张孝祥

平生只说浯溪,斜阳唤我归船系。

月华未吐,波光不动,新凉如水。

长啸一声,山呜谷应,息禽惊起。

问元颜①去后,水流花谢,当年事、凭谁记。

须信两翁不死。

驾飞车、时游兹地。

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酌我清尊,洗公孤愤,来同一醉。

待相将把袂,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

【注】①元颜:

元结、颜真卿。

元结文,颜真卿字和摩崖石碑被誉为“浯溪三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说”通“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体现作者平生对“浯溪”的喜爱之情。

B.词的第二句写出了寂静清冷的景象,第三句以动衬静,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

C.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陈迹的实写和“驾飞车”等情形的虚写,具体表现出作者“说”之所在。

D.“元颜”之“问”,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与凭吊,又有自己消遣自然,不甘孤寂的寄托。

E.全词抚今追古,内容丰富,感情充沛,具有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15.词中抒情“主人公”感情细腻而丰富,请结合下阙作具体赏析。

答案及解析:

2.14.AD

15.情感在词的下阙中集中表现在:

一方面在精神上努力寻求解脱,希望“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的悠游岁月;又念念不忘家国,期待建功立业,抒发“中兴碑下,应留屐齿”的激愤之情。

还有“元颜去后”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感慨。

1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考核诗句作用,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情感,E项考核风格,其中A项,错在感情基调,不是“喜悦之情”;D项,“消遣自然”,应为“物是人非的感叹”。

15.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根据“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分析在精精神的苦闷;根据“中兴碑下,应留屐齿”分析期待建功立业的情感;根据“元颜去后”分析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感慨。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③,剪取吴淞半江水④。

【注】①方壶:

神话中的东海神山。

②亚:

通“压”,俯偃低垂。

③并州:

地名。

唐开元中为太原府,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

④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

“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题画诗,从体裁上看属近体诗中的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

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真可谓天衣无缝。

B.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C.“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D.“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

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E.“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古人莫比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练地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15.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3.

14.AE(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A项,本诗不是近体诗,而是古体诗。

E项,“咫尺”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尺见方”,这幅昆仑方壶图也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的画作。

15.诗歌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半江水也剪来了!

”(或:

诗人希望得到并州锋利的剪刀,将画中的吴淞半江水剪下带走)。

(2分)这里运用典故,(1分)诗人以索靖自比,并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1分)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画得逼真传神,(1分)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1分)既简练生动,又趣味无穷。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

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②笼纱:

即纱笼,指灯笼。

③呵殿:

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

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E.全词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以乐景写哀情,便是此词特色所在。

15.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4.

14.AC(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A项,从侧面着笔。

C项,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15.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

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肩乘,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

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答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宴左氏庄①

杜甫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②不忘。

【注】①此诗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后。

②扁舟意:

作者曾在二十到二十四岁时游吴越。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既点明夜景,又紧承宴事,在林风、纤月的映衬下,悠扬的琴声油然升起,意境超然。

B.颔联描绘奇幻夜景:

暗水沿着花径流转,春星映带茅椽草堂。

不仅雅致非常,而且富有野趣。

C.颈联上句检书恬淡虚静,下句看剑引杯挥洒灵动,紧扣诗题,而宾主欢洽之情透在字间。

D.尾联写席上杜甫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顿时勾念起自己曾经泛舟游览吴越的美好记忆。

E.全诗取象自然脱俗,叙事极切于情景,工于炼字,语句沉郁顿挫,堪称杜甫早期诗作典范。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5.14.DE

15.

(1)首联、颔联写夜之美景:

林风初月,夜露静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脱俗而奇幻,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2)颈联写夜宴的欢愉场景,“看剑引杯”体现了诗人胸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

(3)尾联写诗人听到宴会上有人以吴音咏诗,顿时想起了自己泛舟吴越的美好经历,又体现了他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1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前四个选项考核诗句的含义和诗歌的意境,最后一个选项考核诗歌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