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807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2019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终极押题第三次考试

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

“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

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

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

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

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

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

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

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

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

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

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烟火气

吕峰

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与烟火联系在了一起。

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它和那些粗糙干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本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常四季。

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了繁衍和生存。

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

母亲忙碌之时,身影总是被白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

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厨房门口的一张小小的矮凳上。

我坐在那儿,托着腮,看灶下熊熊的火,把整间厨房照得通红,而母亲瘦削的脸也淡淡地染上一层美丽的红晕。

此刻,母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有食物的香味,兀自在小小的空间里静静地回旋。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改善生活。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非是在玉米饼中加点白菜或绿豆做成的馅儿,或是偶尔炒个糖豆,蒸个花卷。

母亲每每为了哄我多吃一些,便带我做一些小游戏。

现在回想起来,玉米饼如何下咽似乎已经记不起来了,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则是那缭绕在灶台前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那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有一个烟囱通向屋顶。

每当在野外割草或是放学回来,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的一座座青灰色或红色的瓦房间袅袅升起。

每当炊烟升起时,就会看见田埂上许多荷锄归来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

对于孩童们来说,我们熟悉村子里的每一座房子,也熟悉每一个烟囱、每一道炊烟。

透过炊烟,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家的母亲在做饭;透过炊烟,我们可以亲吻四处飘逸的饭香,咂巴着口水,生出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透过炊烟,我们还可以懂得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

灶台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情浓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

在我看来,烟火的味道也就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性的,缓缓上升,维系着整个村庄,也承载着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

所以,有村庄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灶台,有灶台就有喜怒哀乐里的一日三餐。

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份满足。

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背井离乡。

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她居住的老屋。

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蹲在厨房的灶台前,默默地给我们做饭做菜。

生火以后,火势不够猛,她便用一根长长的吹管,对着灶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火星子在灶下狂乱地飞舞。

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食。

厨房狭小而局促,我常常被烟气呛得呼吸困难。

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

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

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善于描写:

乡村灶台的描绘、母亲忙碌的身影、村民晚归的画面……语言生动,充满深情,也令人难忘。

B.荷锄而归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炊烟走去时,“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是因为回家时人们摆脱了身上的重担,前行更为轻松。

C.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写我与母亲在厨房的场景,描绘母亲忙碌而幸福的形象,突出了母亲对我潜在的影响。

D.文章以“烟火气”为题,写乡下的灶台与烟火,写忙碌的母亲,表现了母亲的满足和幸福,突出了滋养我一生的浓浓亲情。

5.文章语言真情而隽永,请说说末段中“不会再有饥饿感”的理由。

(5分)

6.“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结合全文,分析“烟火气”的深刻意蕴。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

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

9岁提高到76。

5岁,婴儿死亡率从34。

7%。

下降到7。

5%。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

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

从19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

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

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

首先,不吃早饭。

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

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

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

7%;其次,爱吃夜宵。

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

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

7%,但16-18岁青少年则高达23。

8%。

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三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如幼、老年人、残疾人矿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拜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建设健康中国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C.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二显示:

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B.从图l和图2可看出:

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且北方高于南方。

C.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

D.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

E.将“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作为深化改医药卫生改革的一部分,说明当前我国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度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终年五十五。

武帝受禅,追尊号曰文皇帝,庙称太祖。

文皇帝讳昭,景帝之母弟也。

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

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

帝用嘏及锺会策,自帅军而还。

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

剑履上殿,固辞不受。

甘露二年,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以淮南作乱,议者请速伐之。

秋七月,奉天子及皇太后东征。

吴使文钦等三万余人来救诞,诸将逆击,不能御。

因命合围,分遣羸疾就谷淮北,廪军士大豆,人三升,钦闻之,果喜。

帝愈羸形以示之,多纵反间,扬言吴救方至。

诞等益宽恣食,俄而城中乏粮。

石苞、王基并请攻之,帝曰:

“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戮。

吾当以长策縻之,但坚守三面。

若贼陆道而来,军粮必少,吾以游兵轻骑绝其转输,可不战而破外贼。

外贼破,钦等必成擒矣。

”三年春正月壬寅,诞、钦等出攻长围,诸军逆击,走之。

初,诞、钦内不相协,及至穷蹙,转相疑贰。

会钦计事与诞忤,诞手刃杀钦。

钦子鸯攻诞,不克,踰城降。

帝谓诸将曰:

“可攻矣!

”二月乙酉,攻而拔之,斩诞,夷三族。

吴将唐咨等帅其属皆降。

或言吴兵必不为用,请坑之。

帝曰:

“就令亡还,适见中国之弘耳。

”于是徙之三河。

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

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

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

“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

”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天子崩于车中。

帝召百僚谋其故,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

立燕王宇之子常道乡公璜为帝。

咸熙二年五月,天子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乐舞八佾,位在燕王上。

(节选自《晋书·帝纪第二·文帝司马昭》)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逆击逆:

预先。

B.诞等益宽恣食恣:

放纵,肆意。

C.吾当以长策縻之縻:

牵制。

D.及至穷蹙穷:

处于困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壬寅,此处为干支纪日。

干支还可纪年、纪时。

“壬寅”前为辛丑,后为癸卯。

B.中国,即中原地区。

古代称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国,以别于四方蛮夷地区。

C.宰辅,辅佐帝王执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魏时司马家族掌权,连续三代为相。

D.八佾,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乐舞。

佾是乐舞的行列,八佾为八行八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昭善于把握机会。

景帝去世时,他不昕天子命令,自己率军返回洛阳,得以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掌握了朝中大权。

B.司马昭智慧过人。

诸葛诞叛乱时,他制造自己兵力虚弱的假象,断绝诸葛诞的粮草供应,一直等到敌方阵营内乱时才发起反攻。

C.司马昭善良而仁慈。

他拒绝坑杀吴国降卒而主张将他们迁徙到三河,认为即使他们不肯效力而逃回去,也显示了国家的大度。

D.司马昭颇有心计,善于掩饰。

景帝去世时,他手握重权却拒绝佩剑穿鞋上殿;诛杀天

子事发生后,他与百官商议归罪于成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

(5分)

(2)会钦计事与诞忤,诞手刃杀钦。

钦子鸯攻诞,不克,踰城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15.诗的领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离骚》一文中“,”两句表现了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

(2)《琵琶行》中作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是:

“,”。

(3)《论语》阐述了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其中,强调思考的重要性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茶馆》等经典节目。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北上广等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式”:

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④目前,校外教育培训结构存在不稂不莠、鱼龙混杂等问题,各类无序的教育培训班,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⑤共享单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却有点出师不利。

⑥过去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后,凭借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腾飞就会倚马可待。

A.①③④B.2②③④C.②④⑥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长兴县和平镇庄里村成立的乡贤议事会有6名老支书组成,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调解矛盾31起,推动了庄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B.作为新时代联通亚欧大陆的实体纽带,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为中国与欧亚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搭建了桥梁,更为“中国制造”走出去创造了机会。

C.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去年,我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约为27小时左右,比2016年提高0.6个小时。

D.最近,无人零售货架出现在杭州的网约车上,但这种新的无人零售模式能否推广,最终还是要交由消费者的选择来决定。

19.下面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一首五言律诗,填入划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 。

 , 。

①树色随关迥  ②帝乡明日到  ③犹自梦渔樵  ④河声入海遥。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20. 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6月15日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大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8年6月10日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6分)

如今,穿汉服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过去普遍认为,只要民族是落后的,与民族有关的东西就是落后的。

当前,我国正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浓缩了民族文化要素,身着汉服,就是一种流动的宣扬,必能增强文化自信。

只要老百姓都喜欢穿汉服,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文化传承有了实践主体。

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①民族落后,与民族有关的东西不一定就落后。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①南京地铁早高峰,一群农民工师傅看着一班班列车驶离,却迟迟不愿上车。

问了以后才知道,他们怕自己随身携带的行李影响到其他乘客,还说:

“年轻人上班要赶时间,让他们先走,我们不赶时间。

②在气温只有零下6摄氏度的河南开封,有人在美团外卖平台上点了50份热粥,备注上写着“餐不用送,麻烦将这些粥就近送给路边除雪的环卫工人和那些正在送外卖的小哥。

”接到订单的店长一看备注,又给这份订单加了量。

而接到这笔订单的送餐员看了备注后,将原本可以一人挣取送餐的订单分给了10个同事。

③一对小情侣吃夜宵时点餐点多了,女孩叮嘱男孩从餐盘的旁边夹菜。

两人吃完后,女孩又买了两份米饭,和之前未动过的饭菜一起打包。

出门后,女孩便把饭盒递给了路边的流浪汉。

这个世界,总有人在偷偷爱着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解析】B“过于绝对”。

原文提及的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并不能得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问题”的结论。

C“扩大范围”。

原文是“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而非“平均意识不利于资源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率”。

D“曲解文意”。

“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有误,结合文意应为“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持平”。

2.A【解析】A“混淆关系”。

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创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

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3.D【解析】D“偷换概念”。

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区别”,意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而非“是否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